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118节

  “手中的‘豫州粮’易去,心中的‘豫州粮’难除!”

  众将想起那日徐晃在邓城外的失态,一时凛然。

  啪。

  徐晃丢下粮牍,往门外踱步。

  “一步慢。”

  “步步慢。”

  “此生怕是追不上了。”

  有将校不服:

  “将军,我精骑数千,东西南北皆可飞驰,如何就追不上了!”

  徐晃猛一回头:

  “刘玄德已先行了十二年,如何追?”

  那将懵然未懂。

  但徐晃却不再理会。

  一路负手走到门槛前,抬头望天。

  一团墨色正在天边缓缓染开,乌央乌央一大片。

  恍惚间,似能看见昔年曹公轻骑南下驱逐的十万众。

  然则地上之众犹可追。

  天上之众焉能及?

  顿时心情萧索,回头道:

  “大雨将至,速速拔营,日暮前务必到达新野!”

  众将轰然领命而去。

  不多时,大军再度进发。

  但刚刚走了半个多时辰,天上便开始电闪雷鸣。

  一时间,雷声通天彻地,压过了进军鼓声。

  士卒因为听不清鼓点,脚步渐渐散乱。

  其后大雨倾盆,道路湿滑。

  各部很快就前后脱节,再难保持行列整齐。

  徐晃见得此状,自知天威难敌,长叹一声,自领精骑疾速北上避雨。

  而随着他这一走。

  原本已经松散的各部军阵,失去最后一点约束。

  军士各自忙乱避雨,再无阵列可言。

  于是一场在冷酷军纪约束下的撤军。

  仅仅维持了三四日的体面。

  终于显出了本该如此的溃北之相。

  只能说,徐晃不愧是曹操一手提拔的良将。

  说大雨,大雨就到。

第102章 同是宦游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入冬之后,就是传统的农闲时节。

  各类社戏、草市赶集、冬日狩猎,本该在此时一一出现。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邓城内外十室九空,襄樊以北更是大片白地。

  所以除了麋威定期到周边巡逻警戒外。

  这处昔日“天下第一郡”的南屏之城,竟有了几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萧索之象。

  时间一长,难免让人心生烦闷懈怠之意。

  麋威干脆组织士卒进行角抵、蹴鞠、六博等等自先秦便开始流行的娱乐活动。

  以此消耗士卒们无处宣泄的精力,并借此维持士气。

  不过随着第一场冬雪落下,这些活动也不得不暂停。

  这日,麋威正在盘点军资。

  詹思服忽而来报,说汉中王任命的南阳太守快到了。

  麋威立即放下手头庶务,率领麾下主要将吏到城外迎接。

  不多时,一队甲胄精良的骑士踏马而来。

  为首之将体格精壮,只是稍亚于关平而已。

  其人一看到麋威这群人,只是稍稍勒马,并未彻底停稳,就直接翻身下马。

  然后借着惯性,三步并作两步急急而来。

  端的是粗豪急烈。

  麋威看得目光一亮,上前拜道:

  “威在此地日盼夜盼,可算把副军将军给盼来了!”

  来将正是刘备义子,副军将军刘封。

  而眼下,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试守南阳太守。

  刘封噙笑抱拳道:

  “封也盼见麋都尉久矣!”

  “可惜上庸阻山隔水,道路不畅,山民多未依附,仓促间难以成行,竟迁延到今日方得与足下相见!”

  麋威想到前世刘封孟达未能救援关羽的说辞,一时心头恍惚。

  这时刘封本欲上前与麋威亲近一番。

  忽而瞥见后者身穿孝衣丧服,而身后随行将吏同样如此。

  不由敛容一惊:

  “冒昧以问,都尉家中可有长辈仙去?”

  麋威这才回过神来,憋住笑意,肃容摇头:

  “非为家事,乃国丧也!”

  原来前不久,曹丕正式改元称帝,国号为魏。

  消息传回蜀中,上下震惊。

  然后正如原本历史那样。

  刘备很快宣布天子已经被奸佞所害,于是举国发丧,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

  刘封闻言更惊奇了:

  “国丧已是前月之事,邓县何以至今未除丧服?”

  但很快他就恍然自悟:

  “蜀中消息传回南阳,信使多半要走汉中、三郡。这一路道阻且长,只怕都尉是月初才获悉要为天子发丧的吧?”

  麋威心道我入冬前就准备好丧服了。

  我甚至知道刘协并未真死,还能活个十几年,才被曹丕之子曹叡上谥号“孝献皇帝”。

  但这些“真相”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干脆含糊应声,然后转移话题:

  “将军说三郡道阻,山民未附,却不知将军离开后,谁人接替镇将之位?”

  刘封不疑有他,应道:

  “我听潘别驾的说,如今三郡东有督荆州前将军关云长,西有督汉中镇远将军魏文长。”

  “正是‘两长三山夹一河’,恰如釜底之鱼,可缓缓图之,无须另派大将。”

  见麋威了然点头,刘封忽又慨声道:

  “封这些年身处嫌疑之地,而思防却不足。何尝不是一尾釜底之鱼?”

  “若非潘公提醒,差点就要自误!”

  麋威心中一动:

  “莫非刘副军此番出镇邓城,竟是潘师所荐?”

  “正是潘公所教!”刘封重重颔首。

  “实不相瞒,潘公非但举荐我北镇于邓,更是劝我更回旧姓……”

  其后刘封复述了潘濬是怎么劝诫自己的。

  说辞不外乎是老一套的“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千古帝王家事,逃不出这三板斧。

  只不过同样的说辞,在有些人嘴里说出来就特别有效。

  潘濬这老登素来爱惜羽毛,注重维护自己荆州士人领袖的人设。

  荆州KOL一开金口,自然非同凡响。

  而刘封虽是猛将,却也忠于刘备,跟“申生”确有几分相似。

  于是一拍即合。

  好在刘备不是性情凉薄的晋献公。

  见刘封,或者说寇封,如此知进退,大喜之下,册封都亭侯,领南阳太守。

  虽说刘属南阳郡目前只有一座邓城。

  但考虑到后汉以来,南阳郡的地位非同一般。

  这个授官足以称得上优容了。

  “此外。”刘封语气一转。

  “潘公让我务必请教都尉,今后该如何镇守邓城?”

首节 上一节 118/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