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144节

  高殷拍打他们的手,抚慰他们,看得出高殷不是在给自己挽尊,而是真的没把嘲笑放在心上:“宝剑未曾出鞘,何以有人惧怕?诸葛孔明躬耕南阳时,也无人知晓他会成为千古名相。不过我有秘法,可以攻克玉壁,只是时机未到。”

  他又看向公主,浅浅说:“二国合好如兄弟,你我联姻作夫妻,为表赤诚之心,特意说与汝听,至于是否相信,取决于你。”

  公主收住笑声,表情仍是不相信。

  “快到了。”

  高殷指着前方,离开晋阳前,他们会在郊外交换名帖和信物,订立婚约,到邺城后就正式举行婚礼。

  这其实于礼不合,但要是走完全礼,多少要小半年时间,那时高洋都发烂发臭了,所以洋子拍板,一切从简。

  好在只要给够钱,突厥人也不在乎这个。

  公主忽然靠近,悄声说:“我叫阿史那郁蓝。”

  随后一拽缰绳,朝前方奔去,那里,至尊正在等着他们。

第261章 订婚

  虽然从简,但祭坛仍旧规模庞大,毕竟天子常来晋阳,也经常在此祭天。

  突厥人不懂礼俗,因此全由齐国这边操办,郁蓝像个木偶,听从指令行事。

  高洋亲至,骨指突代表燕都,两个孩子各自交换名帖和通书,互相宣看后,向上天念诵,随后将之烧掉,喻意向上天请示。

  接下来只要不是地震、旱涝或者当场下暴雨,基本上都能视作上天默许了。

  而后两个孩子退下,双方父母代表再次行礼祭祀,这简单又粗糙的礼制就算结束了,从此刻开始,郁蓝已经成为了高殷未过门的太子妃,任何与她有关的事情,高殷都可以作为未婚夫出头。

  整个过程耗去了一个时辰,随后大军拨发,朝着邺城浩浩荡荡而去。

  其实从礼制上来说,高殷和郁蓝仍需要保持一定距离,但高洋不想高殷离自己太远,又想看看新儿媳,于是把两人都叫到了附近,郁蓝与高殷一同乘坐四马朱伞盖赤底金辂车,稍落后高洋的五色六马金根车一个身位。

  “汝就是木杆可汗之女?”

  高洋吃着水果,这可是少见的事情:“我在战阵上见过汝父,说实话,长得不像。”

  郁蓝面对高洋颇为大方,毕竟这也曾经是她的丈夫候选:“父汗常年征战,我被他保护着,自然没经历那么多风霜之苦。”

  高洋大笑,这话隐约像是夸赞他早年的战功:“如今入我齐国,日后须得好好辅佐道人,敦促他一二!”

  “道人?”

  “殷儿的字。来,吃些水果。”

  高洋命人端出一盘泡水的果脯,放在高殷的车驾上,因为是至尊热情的邀请,郁蓝没有拒绝,从中捞起一块放入口中,略一挑眉:“如此甘甜?”

  旁边的侍者说,这是高殷近来推广的新吃法,用白糖加水泡制,而且白糖也是高殷所做。

  其实这种吃法不罕见,主要问题是白糖昂贵,普通人吃不起,但恰合了高洋牙齿松软不耐嚼,又嗜甜的情况,所以高洋很喜欢。

  郁蓝嘿了一声,吃了几口便放弃了,转头看向高殷:“八旗、赛马、制糖……你会的还挺多。”

  感兴趣是恋爱的开始,高殷笑着说:“考虑各种情况,偶然间想出的点子,若你有需要,我也可以为你想想。”

  “哼,小道人还是多想想国家大事吧,不用太想着我。”

  “你就是我想要的大事。”

  高殷直勾勾地看着郁蓝,让她一促,而后露出不屑的笑容:“看着一本正经,原来也是色鬼。”

  高殷面色诚恳:“男人就是这样,无论年纪多大,该好色的时候仍会好色,祖父、父亲都是如此,我只是传承了家训。”

  郁蓝甚至有些佩服高殷了,一边说这话,一边脸色仍坦然自若。

  “要做顶天立地的真男人,心与口都要诚实,而且要敢说敢做。”

  说着,他伸出手揽上郁蓝的腰,线条饱满,肉质紧实,还会微微回弹。

  齐国太子如此无礼,超出郁蓝的预期,听周人说他只是一个死读书的孺子,难道不是么?明明光看面相,是这样没错?

  被周人骗了!

  郁蓝埋怨着周人,显得有些窘迫,四处张望,发现周围的侍者都挪开目光。

  “叫吧,叫破喉咙都没人救你。”

  高殷说出这句话,忍不住笑了起来,没想到感觉居然如此良好:“若连一女子我都无法取得,何以取天下?”

  因为怕摔落下车,郁蓝不敢挣扎,只得向自己的侍女打去眼色,让她牵马过来:“不得女子的心,得到她的人又有何用?”

  “哈哈哈,先得人而后再得心,先取地而后广施恩德,古往今来莫不如此,难道你们击败柔然,就是先得到他们的心了么?”

  侍女过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好在高殷也只是揽腰,偶尔捏捏小腹的肌肉,没有进一步动作。

  似乎是惊叹于她的身材,高殷啧啧称赞,让郁蓝内心颇有些得意。

  郁蓝眼珠一转,换了个话题:“汝之前就没有侍妾么?我可是知道的,至少晋阳就有一个。”

  “是有。不过从你来晋阳之后,我就没碰她了。”

  说着,高殷多施些力,在郁蓝的腰上重重捏了一把。

  郁蓝吃痛,怒目看着高殷,没有叫骂,脸被阳光照得有些愠红。

  侍女将马匹带到,郁蓝便开始挣扎,高殷紧紧抓住她的手臂:“别动。”

  随后从侍者那里取过一顶宽大的帽子,亲手带在她头上:“这么可爱的脸,别给我晒黑了,我可不想晚上逗你笑,只看见一副牙齿。”

  噗嗤!

  郁蓝想象那个画面,忍不住笑了出来,她连忙捂住,不敢看高殷的眼神,转身搭乘马匹,躲回女伴群中。

  从她离开车驾后,高殷就没再看过去了,侍者倒是随时报告,说太子妃时不时张望过来,要不要打个招呼,再唤她回来。

  “不用。”

  泡妞这种事,讲得是一个信手拈来,强求就有些没意思了,反正她愿不愿意,都已经跑不掉了。

  这只是无聊的联姻中一点小小的情趣而已。

  他不唤郁蓝,高洋反而叫他上车驾来,高殷犹豫,没有让双车停驾,而是就这样子跳入高洋的车驾上,引起周围人的惊呼。

  一方面是太子的胆气比此前更甚,要知道虽然十拿九稳,但两辆正在行驶的车驾,从中跳跃穿梭还是十分危险的,弄不好一下掉在地上,摔死都有可能;

  另一方面是太子敢在至尊面前这么放肆,实在是出乎众人预料,以往太子守礼,至尊也会大怒,现在至尊却没有什么脾气,想是太子愈发得到宠爱了。

  出征、联姻突厥,近半年的事情全都是为了太子,这个风向标迅速影响晋阳的人心。

  太子出征这些时日,至尊也变得格外恐怖。

  虽然原本就已经很渗人了,但那多少是个人行为,制度上的杀戮倒是没有。

  可这段时间,至尊在辽阳甘露寺禅居深观,唯军国大事乃以闻,而并省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为符玺局的官署。

  最开始有邺城来的人提醒,但晋阳人没有把这个当回事,结果莫名的,至尊开始杀人。

  杀就杀吧,他什么时候不杀了,可奇怪的是,最近杀人都会罗列出名目和证据,杀得有理有据,让众臣恐慌的同时,也拿不出理由反驳。

  “太子与斛律明月在前方为国家血战,尔等在后享乐犯罪,还是人否?还欲为人否?!”

  被高洋这么一骂,他们也不敢再劝说,于是眼睁睁看着一个强势新部门的崛起,对他们的恐惧逐渐加深。

  劝谏高洋也毫无作用,高洋的信誉已经是倒扣的水平了,还不如期待太子。

  可太子在前线,而且他也说不动高洋,于是晋阳的勋贵们只能把一封封书信寄往邺都,希望太后能出面。

第262章 还都

  娄昭君待在仁寿殿内,晋阳来往的书信多被截留,她仍旧收集到许多,但也只得感慨:“如之奈何?”

  她比勋贵们更加恼恨,高洋是铁了心的要扶持汉种,甚至做出这种接近将她软禁的举动,可恨的是斛律光也和汉种不清不楚了,很有要嫁女儿给他的意思。

  想起这些日子在邺城的种种,一个想法浮游而生:莫非汉种真有佛主庇护?

  这个想法让娄昭君心中一惊,急忙否定,可现实比她的一厢情愿更加残酷。

  受到高殷的拉拢,邺都内各大寺庙都在推广着宣传高殷为月光童子的佛经。

  这也和高殷所发展的印刷术有关,很多时候高殷只是向下面提了个想法和要求,碍于他的等级,下面的工匠不得不绞尽脑汁,做到太子需要的效果。

  这些技术是未来许多年许多人的苦心钻研所得到的精华,正如同数学公式的摸索与成立,需要多年的探究。

  但从零到一很难,从一到二却容易许多,高殷等于直接照抄了数学题的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推敲公式,而他又是太子,有皇家的资源给工匠们探索,只要工匠们不偷懒,总是能迅速推敲出来的,因此印刷一术在高殷的强制命令下发展得极快。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印刷术的先期发展,主要是为印刷佛经而令人瞩目,毕竟贫寒文人为了节省成本,会自己抄书,而佛寺出得起钱,需要大量的经文来推广传播宗教文化,反正最后可以让信徒们买单,不怕没有销路。

  而后是身处战乱年代的世家们储存家学注经的需要、高殷为八旗士兵准备的入门兵法与拳经、小说戏剧的话本读稿、修改后的新齐律与解析材料,乃至是黄历、年历、解梦册子和算命指南,这些各方各面的需求,也推动了整个印刷产业的兴旺。

  由此,邺城的文林馆不得不请示高殷,在他的指导下又设立了造纸局,专门研究如何制造更加轻便柔韧的纸张,继而用太子的权力对各地园林进行考察与圈地,与某些豪族达成隐秘的交易,中间的来往经过东宫辑事厂的协办,大大加强了厂主的权力。

  而且在印刷的事情上,文林馆还有着一项只有文人才理解的特权,即标点记注权。

  高殷从一开始写三国的时候,就加上了后世的标点符号,这样更方便读者理解。

  这个习惯也被他要求,带到了文林馆中,凡是文林馆出品书籍,都要设置标点以方便阅读,这样就控制住了书籍的解释权。

  对某些世家来说,他们的家学经书是立身之本,而如何解读,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可他们毕竟没有印刷的技术,需要的时候只能去找文林馆,而文林馆如何分配标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经文注释,拿着错乱的标点去解读自家经文会对不上。

  除非他们不想用印刷,可使用过这种便利的人,是很难抗拒的。

  因此世家都要力求文林馆众人能够按照自家的需求来分配标点,这就成为了文林文士们的特权,懂行的人坏起事情,才更加可怕。

  文林馆文士的地位随之高涨,只要是去汉人的领地,走到哪都能成为座上宾,加之太子在前线屡屡传捷,更让他们增添了东宫邸臣的色彩,出于政治立场,也不得不拉拢。

  文林馆借此聚揽了大量的金钱,并俨然成为一股政治势力,在高殷看来,将来或许会成为东林党那样的党派,可还没到需要制衡的时候,现在只要能帮他抗压祖母,那就越大越好。

  听闻太子迎娶突厥妃子,未来是突厥皇后,这对于一些文人来说,属实是天都塌了。

  齐国坐拥孔孟之乡,自觉是衣冠上国,现在和披发左衽的突厥人搞在一起,无异于听到刘渊声称“我世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的震撼感,恍如晴天霹雳。

  然而太子和突厥公主郎才女貌,哪里轮得到这种人说事,抓住这点喋喋不休的人很快被赶出了文林馆,文林馆上层默认太子的婚配之事,因为这里面肯定少不了至尊的意思,违逆太子尚可活,逆了至尊,那多少和家人都有点矛盾了。

  只是这样一来,文林馆的文士们就开始寻找新的码头,既不想托靠突厥人,也不想归附鲜卑人,于是他们纷纷依附在皇后李祖娥以及良娣郑春华的麾下。

  倒是齐国的普通百姓觉得这是一桩好婚事,能与突厥联姻,意味着难以开战,那么去北部戌边和缴纳赋税就可以稍停一些。

  传言也在邺城愈演愈烈,说是太子梦见北方的黑狼,而突厥可汗也梦见了月光王,双方隔着千里互相感应,可汗被佛主感召,决定嫁女与太子,并主动斩杀了周国使臣来表示断绝关系。

  这些传言能够广泛传播,除了佛人对高殷的帮助,还有辑事厂的探子们,借着印刷局与刑部职事的由头,他们将工作处理得愈发得心应手,已经能够脱离前两者,在一定阶级下,只打辑事厂名头就能够随意带走人犯,而不用通告罪名。

  邺都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迎接至尊与太子归都。

  众臣穿戴好朝服聚集于郊外,在杨愔的率领下跪拜行礼,口呼万岁。

  大笑表示高洋现在心情很好,没有和他们计较,而是直接进入了邺城,这让臣子们感到惊讶,看着站在其身侧的高殷,了然于心。

  邺都内的道路平稳,适合推进,高洋与高殷站在移动的礼台上,由士兵们推着前往皇宫,一路上接受众臣民的跪拜呼喝:“太子此战威武无敌!”

  “至尊之威如天日炫,周人丧胆震怖!”

  民众不断重复这些话语,让高洋洋洋得意,拍了拍高殷的肩膀:“汝做的好事,也使吾颜面有光。”

  “若无父皇支持,儿也不成事。”

  父子寒暄互捧,车驾缓缓驶入皇宫,外城的臣民才松了口气,感慨太子果然厉害,居然哄得至尊不杀人,还得了他派发的红包钱宝。

  进入城中,八旗军队也就被高长恭等人带去大都督府,根据军功发放战利品和安排假期,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得来了回报,众将官皆是大喜。

  高殷回到皇宫,就有许多应酬事情要忙,府内的事情平日可以交给太子詹事,但人事的调动,魏收也只能提意见,需要高殷自己来处理。

首节 上一节 144/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