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就算追到陕西,也要把这反贼抓回来!”
可这场追击终究慢了一步。
次日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同府城的青砖上时,东门的战火已彻底熄灭。
城内外安静得有些不真实,只有官军清理战场的脚步声、抬伤员的担架吱呀声,偶尔还能听到百姓从门缝里探出头的轻响。
街角的粥棚前,几名火头军正往大锅里添米,袅袅炊烟升起,给这座刚经历过战乱的城池添了几分生气。
大同府城,终于彻底静了下来。
城北。
原总镇府此刻已换了模样。
门前的血迹被冲刷干净,却依旧能看到青砖上残留的暗红印记。
府内原本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几个空木箱歪在角落。
正堂里搭起了临时的军帐,案上摊着大同府的舆图,旁边堆着几册账簿,这里成了熊廷弼的临时经略府。
幕僚周文焕捧着一本厚厚的文册,轻步走进正堂。
他身着青色儒衫,袖口沾着些许墨渍,见熊廷弼正俯身看着舆图,便站在案前躬身道:
“明公,总镇府内遗留的财货已清点完毕。”
熊廷弼直起身,指了指案旁的椅子:
“说吧,多少?”
“白银一百五十万两,田契八十七张,涉及良田三千余亩,商铺四十二间。
另有翡翠、玛瑙、字画等珍宝若干,折算下来,合计约三百万两银子。”
“比当初代王府抄出的四百万两少了一百万两,想来是昨夜混乱时,双方兵卒趁机私藏了些。
方才清理府院时,还在廊柱后、假山石缝里找到不少散落的银锭。”
熊廷弼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却没多说什么。
战乱之中,兵卒私藏些财物本是常事,只要大局已定,这点损失无关紧要。
他也不可能为了这一百万两,而去引得士卒哗变。
他端起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凉茶,又问:
“伤亡和俘虏呢?统计得如何了?”
“具体人数还在核对,但大致数目已出。”
周文焕的语气沉了些。
“俘虏叛军两万一千余人,其中多王威的嫡系。
流民俘虏三万四千余人,大多是被张天琳裹挟的百姓。
不过……”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几分遗憾。
“张天琳带着数百精锐突围了,往陕西方向逃了。
属下已让人通知曹文诏参将,他今早天未亮便率骑兵追击,想来用不了多久便有消息。”
“你做的不错。”
熊廷弼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回舆图上,轻声感慨:
“此番平叛,倒比预想中顺利得多。”
宣府的王国樑,那人虽也谋逆,却还懂得收拢人心、加固城防,可王威呢?
空有野心,却被钱帛迷了双眼,既不犒赏士卒,也不安抚百姓,反而纵容流民劫掠,到最后众叛亲离,落得自刎的下场。
他的根基,比王国樑浅,智商更是远不如。
“这也是明公调度得当,刘振邦、孙镇、马荣及时反正,才没让战乱迁延太久。”
周文焕适时恭维道。
熊廷弼摆了摆手,不敢居功,反而是朝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
“全仰赖陛下洪福,大同平叛才能如此顺利。”
“不过,大局虽定,可百姓遭的罪,不能不管。”
周文焕心中一凛,立刻明白他的意思。
此番王威叛乱,大同府城内外遭劫最甚,尤其是左云、右玉两县,流民军过境时烧杀劫掠,村落多成焦土。
前些日子斥候回报,右玉县外的官道旁,常有饿殍横卧,有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
府城内的粮铺被流民抢空,不少人家已断粮三日,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
“明公所言极是。”
周文焕躬身应道:“属下已让人查过,府城府库虽有损耗,但仍存粮五千石、布匹三千匹,足够先赈济城中灾民。
只是左云、右玉两县路途较远,粮车运输需时日,恐需派军护送。
如今流民刚散,怕有残余乱匪趁机劫粮。”
“派马世龙麾下一千骑兵护送粮队,明日便出发。”
熊廷弼当即拍板。
“另外,让孙镇、马荣率部协助地方官搭建赈济棚,每棚配两名医官,防治疫病。
凡登记在册的灾民,每日发米一升。
乱世之中,保住百姓的命,才算真的稳住了大同。”
他目光扫过案上的俘虏名册,又道:
“那些俘虏,也不能闲着。”
三万四千名流民俘虏中,除了老弱妇孺,尚有两万余青壮,此前多是被张天琳裹挟的农民、工匠。
“清点户籍时,让地方官登记他们的原籍与技艺。
会种田的,分到城郊荒地开垦。
会打铁、挖矿的,编入官窑与煤窑。
懂木工、泥瓦匠的,派去修补大同堡寨体系与城防。”
周文焕连忙提笔记录,问道:
“明公是想以俘虏充作劳力?”
“既是劳力,也是安抚。”
熊廷弼点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考量。
“给他们记工分,一日劳作换半升米,若能如期完成开垦、筑城的差事,一年后便许他们返乡。
这样既解了劳力短缺之困,也能让他们断了再随乱匪作乱的心思。”
他看向舆图上标注的“云冈煤窑”与“阳和铁矿”,补充道:
“煤铁是边军打造兵器、取暖的要紧物事,让俘虏们加紧开采,既能充盈军饷,也能让大同的根基扎得更稳。”
正说着,周文焕想起一事,捧着名册上前一步,语气谨慎:
“明公,尚有一事需定夺。
刘振邦、孙镇、马荣三位反正的军将,该如何安置?”
这话让正端茶的熊廷弼动作一顿。
孙镇与马荣本是大同边军旧将,被王威裹挟造反时,虽未主动作恶,却也听任流民劫掠。
刘振邦更不必说,此前追击张炜时,亲手斩杀了许多大同府吏,手上沾着官民的血。
可若无这三人反正。
孙镇控制流民、马荣夺南门、刘振邦追剿王威。
大同平叛绝不会如此顺遂,恐怕还要多折损数千官军。
“孙镇、马荣暂留原职,仍管各自麾下边军。”
熊廷弼放下茶盏,缓缓说道:
“大同边军刚经战乱,人心浮动,用旧将管旧部,最是稳妥。
但要派监军随行,若有私吞军饷、纵容士卒扰民之事,立刻革职拿问。”
至于刘振邦.
熊廷弼眼神闪烁。
此前承诺过保其性命,断无食言之理,可其人血债未清,若仍留军中,恐难服众。
“刘振邦解除参将之职,赏银五千两,允其携家眷还乡。”
熊廷弼的声音冷了几分。
“但要传下话去,他回乡后若敢再涉足军政,或与乱匪勾结,定诛其满门。”
周文焕心中了然,这已是对刘振邦最大的宽宥。
既守了承诺,也断了他再兴风作浪的可能。
他刚要应声,却听熊廷弼话锋一转,语气骤然凌厉:
“至于其余参与叛乱者,不管是王威的嫡系,还是流民军的小头头,都要一一清查罪证。
凡亲手杀人、劫掠百姓、主动附逆者,按《大明律》谋逆条处置,凌迟或斩首,绝不姑息!”
正堂内的空气瞬间凝滞。
周文焕抬头望去,熊廷弼的目光如寒刃般锐利,没有半分犹豫。
这位九边经略使并非嗜杀,而是深知大同作为九边要地,若不将叛乱的根须彻底斩断,若不让那些心存侥幸者“杀透杀怕”,今日平了王威,明日或许还会有李威、赵威冒出来。
唯有以铁腕立威,才能换大同数十年的安稳。
“属下明白。”
周文焕躬身领命。
他看着案上那册俘虏名册,已看到那些罪大恶极者伏法时,百姓拍手称快的场景。
这不是残暴,而是乱世里最实在的长治久安之策。
而在总镇府外的大同府城。
百姓也在默默的舔舐伤口。
不远处的空地上,俘虏们正被编伍,虽面有菜色,却已没了此前的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