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654节

  魏忠贤心里一动。

  兵仗局?

  他立刻想起,如今掌管兵仗局的是李志忠,而李志忠是魏朝的义子。

  这段时间魏朝借着传旨的机会,在宫里拉拢了不少小太监,隐隐有想要一家独大,做老祖宗的意思。

  陛下要查兵仗局?

  这下倒是个机会。

  他脸上的笑容不变,话语却是多了几分讨好。

  “回皇爷,兵仗局如今是由兵仗局掌印太监李志忠提督,这李志忠是魏朝的义子,平日里仗着魏朝的势,在局里说一不二。

  至于火器督造的具体账目,奴婢虽不清楚,但只要皇爷吩咐,奴婢立刻派人去查,保证查得明明白白,连一两银子的去向都不会漏!”

  朱由校见他反应迅速,心里满意了几分,点了点头:

  “好,那这事就交给你去办。

  查清楚火器督造的银子是不是真的用在正途上,有没有克扣、贪墨的情况。

  若是查得好,朕有重赏。”

  “奴婢遵旨!”

  魏忠贤连忙跪倒在地,声音里满是恭敬,眼底却闪过一丝算计。

  这趟差事,既能讨皇帝欢心,又能借机打压魏朝,可是一举两得。

  魏忠贤退去后,朱由校转头看向仍立在一旁的李长庚。

  “李卿,你是管钱的,该懂‘开源节流’四个字的分量。

  这银子不是大水冲来的,不能这么挥霍。

  你这个户部尚书,得替朕把好关,往后每一笔开销,都得精打细算,能省的绝不能多花。”

  李长庚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定当尽心竭力,为陛下管好国库。”

  “还有一事。”

  朱由校话锋一转。

  “辽东战事已毕,从明年正月起,辽饷便停止征收了。”

  “什么?”

  李长庚猛地抬头,脸上的惊诧几乎要溢出来,官帽上的珠串都晃得厉害。

  “陛下!这……这万万不可啊!

  辽饷每年能入库三百多万两,若是停了,国库恐怕要见底了!”

  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自打万历年间开征辽饷以来,历任皇帝只敢加征,从没人敢停征,陛下这举动,简直是破天荒!

  朱由校看着他惊慌的模样,轻轻叹了口气:

  “有辽饷,国库就真的不缺钱了吗?”

  “你看看,陕西那边,多少百姓因为缴不起辽饷,被逼得逃荒、造反?

  若是官府派兵去平叛,光军费就花了两百多万两,比半年的辽饷还多。

  若是再逼下去,天下百姓都反了,到时候要花的军费,可不是几百万两能打住的。”

  李长庚张了张嘴,想反驳却找不到话。

  陛下说的是实情,这几年因为辽饷加征,各地民变越来越多,平叛的开销确实是个无底洞。

  可他还是忍不住担忧:

  “可……可没了辽饷,边军的军饷、京城的开销,该从哪里出啊?”

  “总会有办法的。”

  朱由校摆了摆手。

  “抄贪官的家、查亏空的库、整顿盐铁茶税……总能凑出办法。

  总比把百姓逼反了,丢了江山要好。

  你去准备吧,明日就拟旨,昭告天下明年停止征收辽饷,另外把各省欠缴的辽饷也一并免了。”

  “臣……臣遵旨。”

  李长庚见皇帝心意已决,不再多言,躬身行了一礼,抱着账册小心翼翼地退出暖阁。

  李长庚离开之后,朱由校轻轻端起一杯浓茶,喝完之后,又精神不少。

  辽饷辽饷

  他何尝不想继续收辽饷?

  银子谁不喜欢?

  便是后世,许多该停的税费不也照样延期征收?

  可他不能。

  如今大明的底层早已不堪重负,辽饷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再拉下去,迟早要断。

  不过,他心里也清楚。

  他在上面发一道圣旨,辽饷不一定就真的废除了。

  大明朝对基层的掌控力早已不如从前,就算他下旨停了辽饷,那些地方官、土豪劣绅,说不定还会私收辽饷,只是不上报国库。

  想到这里,他眼底闪过一丝冷意。

  这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迟早得一个个揪出来,不然再好的政策,到了基层也会变味。

  另外。

  停止辽饷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贪腐要查,还有九边的整顿要做,还有天下的民生要顾。

  这大明的江山,要想稳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京一十三省扛在肩上,朱由校也只能继续往前走了。

  当然

  这些都是大目标。

  今日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案牍上这堆高高的奏疏批阅完了。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心中的抵触,认真批阅御案上的奏疏。

  时间缓缓流逝。

  不知不觉之间,天已经黑了。

  朱由校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案上那叠厚厚的奏疏终于清空大半,只剩下两三份关于地方赈灾的折子还未细看。

  连日的操劳让他腰背都泛起酸意,他下意识地伸了伸懒腰,骨节发出轻微的“咔哒”声,难得有了片刻的松弛。

  就在这时。

  暖阁的门被轻轻推开,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体乾捧着一个黑漆描金的密折盒,躬身走了进来。

  他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皇帝,直到近前才低声道:

  “皇爷,各地按察使、巡按的密折到了,奴婢给您呈上来。”

  朱由校点头示意,王体乾便将密折盒放在案上,打开盒盖

  里面的密折都用特制的牛皮纸包裹,封口处盖着不同的火漆印,有的是“巡按辽东”,有的是“按察陕西”,皆是直接呈给皇帝的私密奏报。

  朱由校随手拿起几份,大多是各地官员的请安折,无非是汇报地方安稳、叩问圣安的套话。

  他扫了几眼便随手放在一旁,脸上没什么波澜。

  直到他指尖触到一份火漆印上刻着“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的密折,他这才顿了顿。

  袁可立被他派去江南,是有重任在肩。

  整顿南京京营、保证与西夷交易的丝绸数目足够、进而整顿整个江南官场。

  江南能否控制住,决定着他这个皇帝,能不能控制大明的财源。

  控制得好了,朱由校的许多政策,便有钱去推行了。

  而若是控制不了。

  没钱的皇帝,什么都干不成。

  他捏着密折的手指微微用力,撕开牛皮纸封口,展开里面的宣纸。

  起初他还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眉头微蹙,可越往下看,脸色便一点点沉了下来,原本松弛的肩背重新绷紧。

  王体乾站在一旁,见皇帝的脸色从平静骤然变得铁青,眉头紧皱,吓得连忙垂首敛目,大气都不敢喘。

  袁可立的密折里,究竟写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竟让陛下如此失态?

  PS:

  加更放在明天中午。

  调一下作息。

第443章 江南灾急,皇权下县

  朱由校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袁可立发来的密折,内容让他震惊。

  只见袁可立的密折中写道:

  “苏、松、嘉、湖四府连日暴雨,江河溃堤。

  杭、嘉、宁、绍四府昨夜骤起飓风,海潮涌高数丈,如天崩地裂。

  杭州湾内战船翻覆者二十余艘,沿岸庐舍被卷走者千余间,人畜漂浮于水面,不计其数……”

  朱由校的呼吸陡然变重。

  前几日他其实也收到了江南奏报,只是奏报上说“阴雨连绵,需防涝情”。

  却没料到灾情竟严重到这般地步。

  他接着往下看,密折里的细节更让他心惊:

  “杭州贡院牌楼被巨浪冲垮,石柱断裂如劈。

  弼教坊临街商铺尽没于水,百姓攀附屋檐呼救,溺死者十之三四。

  绍兴上虞沿海村落,一夜之间被海潮吞噬,仅余断壁残垣;宁波盐场堤坝溃决,盐卤混入淡水,数月之内恐难产盐……”

  朱由校的眉头紧皱。

首节 上一节 654/7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