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652节

  今叛乱初平,凡缴械归队、如实登记籍贯与职务者,一律赦免罪责,仍留原职。

  若能主动揭发王国樑党羽、提供残部藏匿线索者,晋升一级,补发三个月军饷……”

  诏令声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底下的士兵们渐渐抬起头,眼里的惶恐淡了些,多了几分难以置信。

  一名被俘的叛军小旗忍不住低声问身边的人:

  “真……真能免罪?还能留原职?”

  没人回答他,但校场上的窃窃私语声渐渐多了起来,原本紧绷的气氛,悄悄松了些。

  宣读完毕,陈策向前一步,声音穿透人群:

  “陛下有旨,言出必行!

  今日便先释放一百名被胁迫的普通士兵,让你们回卫所与家人团聚。

  点到名的,出列!”

  亲兵随即开始念名单,被点到名的士兵先是一愣,确认是自己后,才迟疑地走出队列。

  其中一名年轻士兵,脸上还带着未愈的刀伤,走到高台前时,突然“噗通”一声跪倒,磕了个响头:

  “谢……谢总镇!谢陛下!小的再也不敢跟着逆贼乱来了!”

  这一跪像是点燃了引线,其余被释放的士兵也纷纷跪倒,嘴里说着感激的话。

  陈策示意亲兵将他们送出校场,目光重新扫过剩下的士兵:

  “你们看,这便是朝廷的诚意。只要安分守己,朝廷绝不会亏待你们!”

  校场里的骚动彻底平息了,士兵们的眼神从犹豫变成了安定。

  他们最担心的“连坐问罪”没了,甚至还有晋升和补发军饷的机会,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从?

  与此同时。

  宣府城内的抄家行动也在有序进行。

  王国樑的总兵府外,官军士兵正将一箱箱金银、绸缎搬出来,登记造册。

  卢承宗、黑云龙、王国雄等逆党的府邸也被查封,私藏的军饷、粮草全部充公。

  当日午后。

  校场旁的空地上便搭起了临时发饷棚,原宣府镇的士兵排着队,凭军籍册领取拖欠的三个月军饷。

  “张二郎,你是步兵营的吧?三个月军饷,一两八钱,点清了!”

  发饷的吏员将银子递过去,张二郎双手接过,眼眶瞬间红了。

  王国樑在时,军饷就没发全过,家里的老娘还等着银子买药,如今总算能给家里报个平安了。

  “多谢陛下,多谢官军!”

  发饷之后,原本躁动的兵卒,也安定下来了。

  安军心的同时,安民的举措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宣府城的四条主街、十二个城门旁,都贴上了用大字书写的《安民告示》,红纸黑字,格外醒目。

  告示前围满了百姓,识字的人高声念着:

  “……叛乱已平,官军只惩首恶,不扰百姓。

  严禁官军士兵强占民房、勒索财物,违者立斩不赦……”

  也就在这个时候。

  两名宣府兵卒便被押到了南大街的告示前。

  他们昨日入城时,强行闯入民宅劫掠,奸淫民女,已经是犯下大罪。。

  陈策亲自到场,目光冷厉地看着两人:

  “军令如山,尔等竟敢违抗,当以儆效尤!”

  话音未落,刀斧手便手起刀落,两颗头颅滚落在地。

  百姓们先是一惊,随即便欢呼起来了。

  “杀得好!”

  “这才是官军!”

  “王国樑当真是逆贼,该死,该千刀万剐!”

  官军有这样严明的军纪,就不怕官军像叛军那样劫掠了。

  与此同时。

  宣府知府便带着衙役打开了城中粮仓。

  接济城中流民、困难军户。

  更让百姓安心的是,商路和日常秩序也在快速恢复。

  官军组织民壮清理了街道上的碎石、血迹,修复了被战火损毁的鸡鸣驿至镇城段驿道。

  粮商、布商,带着货物重新回到了宣府的市集,商铺的门板一扇扇打开。

  城门处的盘查虽严,却秩序井然。

  若是没人告诉你,谁会知道,数日之前,此地还有人叛乱?

  当然

  宣府之乱,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

  贼首未除,从贼未罚.

  以及

  宣府的问题,并没有从根子里面解决了。

  暂时的平静,只是风雨到来之前的平静罢了。

  毕竟

  熊廷弼还没来,翻脸的时候,还没到!

  若叛乱轻拿轻放,那其余边镇,岂非有样学样?

第442章 财匮生忧,停饷纾民

  宣府至北京的官道上,三匹快马正绝尘疾驰。

  马背上的驿卒身着青色驿服,腰间挂着“八百里加急”的令牌。

  从宣府传来的大胜捷报,只用了一日便走完了四百里路程。

  此时的北京城,还没有从一场持续半月的紧张氛围里缓过些劲来。

  自宣府叛乱的消息传来,这座大明都城便瞬间有了反应:

  内城的米价从每石三钱银子飙涨到五钱,粗布、柴火的价钱也翻了近一倍,粮铺前每日都排着长队,百姓们攥着银子抢购,生怕晚了就没粮吃。

  南城的布商、西市的盐商更是慌了神,王记布庄的王掌柜连着三夜没睡,指挥伙计打包布匹,打算往南撤到保定府。

  宣府是京城的西北屏障!

  这屏障一破,鞑子要是顺着独石堡冲进来,他在北京城里的家当,不都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

  并且,宣府叛乱的影响不仅在民间,就连城防也骤然收紧。

  九门的守军比往日多了三成,盘查行人时连包袱都要打开看。

  巡城的校尉带着士兵沿街巡逻,夜里更有打更人高声喊着“小心火烛,谨防奸细”。

  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层不安的阴影里。

  “天子守国门”确实能够让九边稳固,但也不是没有坏处。

  就譬如现在。

  宣府一乱,京城便没了缓冲,真若有敌来犯,便是“天子死社稷”的绝境。

  直到那三匹快马奔入德胜门,驿卒高举捷报、声嘶力竭喊出“宣府大捷!逆贼溃败!”的那一刻,这份紧绷才终于被打破。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工夫就传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和顺居酒肆里,原本闷头喝酒的客人瞬间炸了锅。

  穿短打的脚夫放下酒碗,拍着桌子喊:

  “我就说嘛!陛下是谁?连建奴都能摁着打,还收拾不了一个王国樑?”

  穿长衫的秀才也放下折扇,摇头晃脑道:

  “君明则天下安,陛下登基以来,整饬朝纲、严明军纪,此番平叛如此迅速,正是明证!”

  角落里坐着的百姓却更关心实际的:“大捷了好啊!这下粮道该通了,米价总该降下来了吧?再不降下来,喝稀粥都没钱了。!”

  而此刻的紫禁城里。

  朱由校皇帝正俯身案前,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疏,案上摊开的一份,正是昨日送来的宣府战报,上面还留着他用朱笔圈改的痕迹。

  他身着常服,眼底虽有淡淡的倦意,却依旧目光锐利。

  “陛下,宣府大捷的捷报到了!”

  殿外传来太监魏朝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喜色。

  魏朝捧着捷报,脚步轻快地走进殿内,躬身将捷报递到朱由校面前:

  “马世龙、陈策传来的急报,逆贼主力尽丧,宣府叛乱已平!”

  朱由校抬起头,脸上没有太多意外,反倒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

  自宣府叛乱爆发,他第一时间便调蓟镇、辽东、京营之兵合围,又命人稳住山西、大同二镇,断了王国樑的外援,这般周密部署,若还平不了一场边镇叛乱,才是真的失职。

  他伸手接过捷报,可当他展开捷报,逐字逐句看完,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捷报里写着“斩贼将王国雄、擒逆党数百”,写着“宣府百姓安居乐业”,却唯独没提“擒获贼首王国樑”。

  只说其带着数百残骑北遁,至今未获。

  “贼首未除,算什么大胜?”

  朱由校低声呢喃,将捷报放在案上。

  王国樑一日不落网,北边就一日有隐患。

  此人熟悉边镇地形,若逃去草原投靠鞑子,或是纠集残部作乱,迟早是个麻烦。

  就在这时。

  旁边侍立的太监又递上一份奏疏:

  “陛下,蓟镇传来消息,熊廷弼已抵达蓟州,正整顿兵马,预备驰援宣府。”

  宣府平定得这般迅速,连他当初部署时都未料到,倒让星夜兼程赶来的熊廷弼成了没用的摆设。

首节 上一节 652/7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