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539节

  其实,腊月二十三是朱由校的生日,也就是万寿节,按规制本该大操大办。

  设宴、看戏、赏赐百官.

  可今年辽东战事未平,户部奏报军需尚有缺口,而操办万寿节,耗费至少数十万两白银。

  朱由校二话不说便下了旨:“停办万寿节,节省帑银二十万两,尽数拨往辽东。”

  当时群臣联名上奏恳请补办,他只回了一句:“百姓尚在饥寒,将士犹在流血,朕何忍为一己之庆糜费公帑?”

  这般节俭为国,让宫里宫外的人都暗自敬佩。

  皇帝没有翻牌子,魏朝自然准备皇帝安歇的准备。

  没过多久,朱由校便在寝殿沉沉睡去。

  很快。

  时间便到了天启二年一月一日。

  天还未亮,紫禁城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唤醒。

  乐工们抱着乐器,在午门外列队;锦衣卫的缇骑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早早守在了仪仗必经之路的两侧。

  朱由校身着衮服,在内侍的搀扶下,先往太庙行祭告之礼。

  太庙内,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燃着香烛,烟雾缭绕。

  他端端正正行四拜礼,并祭祀祷祝。

  祭完太庙,他遣兵部侍郎袁可立前往德胜门外的校场祭旗。

  按大明规制,大阅前需以太牢(牛、羊、豕)祭旗,祈求军威浩荡。

  不多时,德胜门校场方向传来三声沉闷的礼炮,炮声震得紫禁城的积雪簌簌滑落,也拉开了元日大阅的序幕。

  “陛下起驾!”

  内侍的传报声在宫道上回荡。

  朱由校登上銮驾,仪仗队伍缓缓从午门出发:

  最前是十二名缇骑开道,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

  接着是銮驾,由十六匹骏马拉着,车厢上雕着龙凤呈祥的纹样,四周挂着明黄色的幔帐。

  后面是文武百官,按一品到九品的顺序列队,文官着绯、青、绿各色官袍,武官穿亮银甲。

  沿途的百姓早已扶老携幼等候在街边,见仪仗过来,纷纷跪伏在地,高声呼喊: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此起彼伏,连寒风都似被这热情驱散了几分。

  辰时初。

  仪仗抵达德胜门外的校场。

  这里早已人山人海:

  西侧是列阵的军队。

  东侧是文武百官,按品级站成几列,目光都望向銮驾的方向。

  朱由校从帝辇上走下,玄色的衮服在寒风中微微飘动。

  周围的军卒、百官、百姓再次跪伏在地,“万岁”声震天动地,连校场旁的树木都似被这声音震得轻颤。

  他缓步走向将台。

  这座临时搭建的检阅台高约三丈,四周插着十二面神旗,分别绣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纹样,风一吹,旗帜猎猎作响。

  台下设着金鼓仪仗,鼓手们握着鼓槌,神情肃穆,只待号令。

  “请陛下登台,校阅三军!”

  鸿胪寺寺丞高声唱喏,声音穿透人群,传遍校场。

  朱由校拾级而上,登上将台。

  登台之后,太阳已经彻底升起来了。

  朱由校沉声下令。

  “发炮,阅兵开始!

  “砰砰砰!!”

  话音一落,三声礼炮轰然响起,炮声震得地面都在微微颤抖。

  随着炮声,鼓手们敲响金鼓,“咚咚咚”的鼓声与士兵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将台两侧的观礼席早已按规制排开,东侧是大明文武百官,西侧则是前来朝贡的藩国使臣与部落首领。

  布和台吉身着科尔沁部的锦缎皮袍,腰间系着镶嵌宝石的弯刀,坐在西侧首座。

  他身旁的暹罗使臣穿着明黄嵌金的纱笼,不时好奇地打量着校场的军队。

  安南使臣目光紧紧盯着将台上的朱由校,眼底满是敬畏。

  缅甸、苏禄等国的使臣也各有姿态,或低声交谈,或屏息观察。

  倒是大明的藩属之中,不见倭国的踪迹。

  原来。

  自万历年间壬辰倭乱后,倭国官方朝贡便已中断,如今大明与倭国关系冷淡。

  对于小日本,朱由校肯定是不会放过的。

  等到大明整顿得差不多了,就是要让小日本叫爸爸的时候。

  除了大明的藩属之外。

  西侧末座坐着几名金发碧眼的欧罗巴使臣,分别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吉利、法兰西。

  他们身着的汉服,戴着十字架,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大明对外的政策是“非朝贡不贸易”。

  若想与大明通商,便只能以“朝贡”之名前来,即便心中不愿,也不得不遵守天朝上国的规制。

  其实

  若非朱由校要震慑西夷,他们连到场的资格都没有。

  就在这个时候,鼓声响起。

  “咚!咚!咚!”

  三声震天的鼓声响后,阅兵正式开始。

  首先出列的是京营方阵。

  三千京营士兵身着亮银甲胄,手中握着长戟与盾牌,步伐整齐得如同一个人。

  “踏!踏!踏!”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朱由校坐在将台上,看着这支队伍,嘴角露出赞赏的笑容,顿时有了后世阅兵的感觉了。

  他就差喊同志们辛苦了。

  “袁可立督练京营多时,今日看来,成果斐然。如此劲旅,当赏!”

  袁可立自任京营提督以来,革除积弊,严格训练,将原本松散的京营打造成了精锐之师,新兵也操练得有模有样。

  此刻的整齐阵列,便是最好的证明。

  观礼席上,暹罗使臣忍不住惊叹:

  “天朝上国的军队,竟如此齐整!”

  布和微微皱眉,昨日心中的野心被这阵仗压下几分。

  他从未见过如此纪律严明的军队,科尔沁的骑兵虽勇猛,但若是对上这支军队,恐怕,连塞牙缝都不够。

  京营方阵过后,辽东军的旗帜缓缓升起。

  白杆兵手持特制的白蜡杆长枪,枪尖裹着铁皮,阳光下闪着寒光。

  戚家军穿着标志性的红色号服,手持火铳与长刀,步伐沉稳,带着百战之师的杀气。

  广西狼兵则赤着双脚,手持短斧与藤牌,身形矫健,眼神中透着悍不畏死的狠劲。

  最让人动容的,是紧随其后的残兵方阵。

  这些士兵有的断了左臂,空荡荡的袖管绑在腰间,却依旧握着残枪,保持着行军的姿态。

  有的断了右腿,拄着木杖,一步一步艰难却坚定地向前走。

  还有的脸上带着狰狞的伤疤,一只眼睛蒙着布条,却依旧挺直脊背,目光如炬。

  当他们走过观礼席时,校场两侧的百姓沉默了,连呼吸声都不见了,不少人红了眼眶。

  正是这些士兵,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才换来了大明的安稳。

  阅兵的高潮,是大明最新武器装备的展示。

  十门数千斤重的铜质火炮被士兵们推着前进,炮身刻着精美的龙纹,炮口泛着黝黑的光泽。

  几名工匠还展示了新式的连发火铳,扣动扳机时“砰砰”作响,铅弹精准地射中远处的靶心。

  还有改良后的火箭筒,点燃引线后,火箭呼啸着飞向天空,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

  “轰——!”

  一门火炮被点燃,炮弹落在远处的空地上,炸开一团烟尘,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观礼席上的藩国使臣们纷纷起身,眼中满是震撼。

  西夷使臣更是脸色发白。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威力巨大的火炮。

  便是他们都没有这种威力的火炮。

  而见到如此利器,最慌的,还是布和。

  昨日他还在心中盘算“彼可取而代之”,想着蒙古人或许能重现帝国辉煌,可今日看到大明的军威。

  整齐的方阵、悍勇的士兵、威力惊人的武器,再想到自己部落的那点兵力,只觉得一阵窒息。

  科尔沁部就算联合草原所有部落,恐怕也不是大明的对手。

  “或许……给大明当狗,也不是丢人的事情。”

  布和心中突然冒出这个念头,这个曾经让他不屑的想法,此刻却显得无比现实。

  大明能给他顺礼王的爵位,能让他享受锦衣玉食,还能庇护科尔沁部不受其他部落侵扰,这样的“依附”,远比不自量力地对抗要明智得多。

  他抬头望向将台上的朱由校,这位年轻的大明皇帝正目光坚定地看着军队,身上透着一股掌控一切的威严。

  布和连忙低下头,收敛了所有野心,心中只剩下敬畏。

  从今往后,他再也不敢有半分反抗的念头,只能乖乖做大明的顺臣。

首节 上一节 539/7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