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722节

  伴随着一阵共鸣的礼炮声响起,对欧亚政治影响深远的中亚铁路主干线,终于在1899年6月16日通车了。

  稍微有点儿国际常识的都清楚,这条西起莫斯科南至阿富汗地区的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力。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伦敦和圣彼得堡。相比英俄之间的战略冲突,俄奥之间的那点儿小间隙,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

  亲自参加完通车仪式后,尼古拉二世很快就从兴奋转为了烦恼。

  伴随着铁路主干线的通车,俄罗斯帝国内部的反英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南下印度”再次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

  和民间的狂热相比,沙皇政府高层现在表现的格外冷静。

  普通人只看到了南下印度的财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只要稍稍引导,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

  作为政府高层不行,他们必须要全面考虑南下印度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

  谢尔盖·维特首相:“中亚铁路主干线通车是一件好事,这有利于我们加强对中亚地区的控制。但是国内突然兴起的战争狂热情绪,就有问题了。

  英国人的实力可不弱,我们和英军又不是没有交过手,他们的陆军除了数量略少外,战斗力并不比帝国军队差。

  不列颠在印度地区经营了上百年时间,我们多次策划印度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也从侧面证实了英国人在当地统治的根深蒂固。

  只要英国人愿意,就能够轻松从当地武装上百万印度人和我们作战。上一次对英战争中,我们就已经领教过了。

  尽管这些殖民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架不住印度人多。就像是粪坑里的蛆虫一样,根本就是杀之不绝。

  一旦南下战略启动,就注定是旷日持久的大战。帝国的财力有限,根本就无法支撑长年作战。

  结合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现在启动南下战略,很容易让人渔翁得利。

  如果能够夺取印度也就罢了,帝国也不算白忙活。怕就怕英国人被逼急了,直接向神圣罗马帝国妥协,选择和我们死磕到底。”

  谢尔盖·维特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印度可是英国人的命根子。英国人世界的霸权,本质上就是建立在拥有印度的前提之下。

  丧失了印度,大英帝国的国力至少要缩水四成,重要性仅次于本土。真要是逼急了,伦敦政府还真有可能放弃霸权保卫印度。

  看看维也纳政府的殖民习惯就知道了,他们明显更偏好人口稀少的殖民地,人口众多的印度根本就不是他们的菜。

  只要维也纳政府不谋求印度地区,英国人肯放弃世界霸权,两国之间就有妥协的可能。

  真要是英奥两国妥协了,俄罗斯帝国就成悲剧了。不仅替他人做了嫁衣,还将自己送入了危险境地。

  俄奥同盟只能够保障西线稳定,并不代表着维也纳政府就一定会支持他们。在过去的岁月里,俄奥两国可是一路互坑着走过来的。

  外交大臣米哈伊罗维奇:“首相说得不错,现在的国际局势,确实不适合启动南下战略。

  中亚铁路的主干线虽然通车了,但是支线铁路建设才刚刚开始。奥地利人对我们的援建计划已经结束,剩下后续工程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干。

  仅凭一条主干线,根本就无法支撑大军南下作战的后勤。冒然采取行动,只会徒劳无功,白白浪费宝贵的国力。

  现在麻烦的是,英国人根本就不信任我们。自从中亚铁路通车的消息传开后,英国政府就三番五次向阿富汗地区增兵。

  目前驻扎在边界地区的英军数量已经超过50万,尽管这些部队大都是殖民军,对我们前线的压力仍然不小。

  如果英国人趁我们建设铁路支线的时候,率先挑起战争,帝国会非常的被动。”

  不信任是必然的。无数的经验告诉了世界,作为毛熊的邻居,要是不随时保持高度警惕,早晚都要吃大亏。

  英俄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第一次近东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两国之间的关系就从来没有好过。

  ……

  南下战略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作为陆军大臣的叶夫根尼脸色非常的难看。

  在他看来,南下印度确实存在风险,但是这个风险绝对没有众人说得那么严重。

  “英奥妥协”,如果真有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纷争了。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了利益,都不可能简单。

  世界霸主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头,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利益。无论是金融上的收割,还是对外贸易上的便利,都足以令人趋之若鹜。

  这么庞大的利益,根本就不是某个政客说放弃,就能够放弃的。要不然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霸权争夺战了。

  知道归知道,但是叶夫根尼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进行反驳,毕竟耍嘴皮子一直都是文官们的强项。

  犹豫了再三过后,组织好语言的叶夫根尼缓缓说道:“诸位,南下印度的风险固然不小,但是其中的收益更大。

  当今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国之间的斗争更是白热化。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已经多个强国在竞争中衰落了下去。

  翻翻历史书,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局势和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不一样,继续用原来的老观念看待问题,那是要吃大亏的。

  眼下全世界称得上列强的国家,也就不列颠、神圣罗马帝国,再加上我们一共三家。

  强国数量在不断减少,这意味着多极并存时代正在消亡。如果帝国不想成为下一个衰落的大国,那么增强实力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可是我们现在却是摇摆不定,时而向西、时而向东,不断的分散国力,连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都没有,这样下去是要吃大亏的。”

  明晃晃的指责之意,叶夫根尼连掩饰都懒得进行了。看得出来,他对沙皇政府近些年的战略是相当的不满。

  “向西”,自然指的是驻军法兰西。在外界看来,沙皇政府驻军法兰西主要是为了勒索战争赔款。

  然而,这只是表象的。沙皇政府争抢驻军巴黎,除了谋取利益之外,同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替法国人保存元气,在西欧给神圣罗马帝国留下一个敌人”。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因为错估了俄军的执行能力,忽视了俄军官兵的军纪。

  因为一场意外的冲突,原本想要替法国人保存元气的沙皇政府,变成了打压法兰西的急先锋。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在这个问题上,沙皇政府看得非常明白。

  见扶持法国人失败,为了自身的利益,沙皇政府很快就倒向维也纳,成为了打压法兰西的急先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虽然给神圣罗马帝国保留敌人的计划失败,但是在镇压法兰西抵抗组织的过程中,沙皇政府同样是捞足了好处。

  法兰西最顶尖那一波人才,早在欧陆战争时期就被搜刮一空,但是次一等的普通人才还是有很多的。

  外界只看到了俄军在法兰西强征壮丁、肆意妄为,却忽视了隐藏在壮丁中的医生、工程师、技术工人……

  若不是俄军在前线卖力厮杀,做出一副和法国人不共戴天的架势,想要从法兰西搜刮人才根本就不可能。

  一场战争下来,修筑铁路的免费劳动力有了,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性人才也有了。

  最关键的是军费,还是维也纳政府垫付的,一场打压法兰西的战争,沙皇政府实际上只是出了人。

  从这方面来看,“向西”战略无疑是成功的。除了面子上不好看外,俄罗斯帝国实际上却是血赚。

  如果能够将这些人才利用起来,靠着这波吸法国人的血,俄罗斯帝国的工业化进程至少可以加速十年。

  相比之下,“东进”战略就要差强人意了。西伯利亚铁路正在施工中,距离通车还是遥遥无期。

  在任何一个国家,人才都只是极少数。法国人的血也不是无限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向西”战略马上就要收官了。

  叶夫根尼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西线是没法继续指望了,东进战略又受限于交通遥遥无期,短期内南下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原地不动,等着西伯利亚铁路通车,再实施东进计划。想想就行了,不是每个国家都有那么好的耐心。

  就算是沙皇政府高层能够等,下面的人也等不住。没有办法,印度实在是太富饶了,财富已经迷失了很多俄国人的双眼。

  挑开了话题,众人的心情一下子沉重了起来。虽然俄罗斯帝国没有以下克上的传统,但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搞事情还是时有发生的。

  英俄关系有多糟糕,没有谁比在场的众人更清楚了。尤其是在中亚铁路通车的当口,边界上的一丝火星,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战争。

  ……

  尼古拉二世:“不管怎么说,中亚铁路目前只是主干线通车。沿途很多地区,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转运物资。

  如果战争在支线铁路建设完成前爆发,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保障前线部队的后勤。类似的亏,帝国已经吃过很多了,现在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为了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帝国应该竭尽全力避免和英国人发生冲突。军方必须要看好前线的部队,帝国现在可经不起折腾。”

  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尼古拉二世果断的采取了“拖”字诀。以支线铁路建设需要时间为由,先稳住军方主战派。

  至于什么时候,支线铁路能够建设完成,那就要看局势怎么发展了。

第1063章 无畏舰——罗马号

  为了不被人渔翁得利,沙皇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挑起对英战争。作为风暴中心的不列颠,那就更不用说了。

  没事跑到陆地上和一个列强开战,不列颠什么时候这么骁勇过?

  就算是真的要打,那也是拉上一帮炮灰盟友一拥而上,单干是不可能单干的。

  沙皇政府忌惮不列颠的实力,伦敦政府更忌惮毛熊的实力。最重要的是和俄国人开战,打赢了没多少好处,打输了却有可能赔上印度。

  亲身领教了阿富汗游击队的厉害,英国政府对阿富汗地区已经不再留念。

  可惜这些家伙也是欺软怕硬,对付英印殖民军的时候一个顶俩;遇上了不讲道理的毛熊,阿富汗游击队并没有惊人的战绩。

  这并不奇怪,阿富汗虽然民风彪悍,但是当地资源贫瘠,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有限,能够养活的人口有限。

  因为战争的缘故,当地的人口就更少了。沙皇政府又在阿富汗地区部署了二十多万俄军,当地军民比例已经达到了1:10。

  一个俄军士兵看着十个阿富汗民众,就算是想闹也闹不起来啊!再怎么说,灰色牲口的战斗力还是要比印度殖民军强悍得多。

  如果不列颠当年驻扎在阿富汗地区的军队都是主力,而不是英印军团,也不会被游击队欺负的那么惨。

  毕竟,这年头的国际舆论只关注欧洲,对海外殖民地上发生的事情,各国都是默契的装作看不见。

  当然,这只是想想而已。不列颠的陆军总兵力都不到二十万,如何能够派出二十多万去阿富汗地区驻扎?

  虽说陆军比海军要便宜一点儿,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军队是吞金兽的事实。

  除了俄国人这个例外,在和平年代,即便是欧洲陆军大国也不过养着五六十万常备军。

  一次性派出二十多万部队前往一个地区驻扎,即便是维也纳政府都会感到压力,英国政府就更不用想了。

  正是因为做不到,所以在欧洲局势大变后,英国政府才会放弃如累赘一般的阿富汗大部分地区,同俄国人暂时性妥协。

  要是没有这些问题,英国政府咬牙死撑下去。以不列颠的财力,加上印度地区的人力,耗下去先被拖垮的肯定是俄国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则是利益的延续。英俄两国政府都认为现在爆发战争,不符合自身的利益,战争自然是打不起来。

  挑拨离间只能恶化英俄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真正左右两国政府的决策。即便是神罗在沙皇政府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也没有到替他们做决策的地步。

  ……

  亲自组织实施的第一波国际战略计划破产,除了略微感到失望外,腓特烈并没有沮丧。

  挑起英俄战争,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

  即便是早在九年前,维也纳政府就开始做了准备工作,帮助俄国人修筑了中亚铁路,那也只是恶化了英俄关系,略微增加一些成功率。

  甚至为了不让自己的意图暴露得太过明显,在主干线通车后,第一时间就撤离了奥地利铁路公司的技术人员。

  然而,这还是没有用。本身就是一个阳谋,再怎么掩饰也改变不了维也纳政府想要挑起英俄战争的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失败才是正常的。眼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最多只能算是一次试探。

  英俄战争现在不爆发,并不代表着未来也不会爆发。战争的种子已经埋下了,现在就等着生根发芽了。

  ……

  七月,透过蔚蓝的天空,太阳如同大火球般照烤着大地,蒸发了云彩,天空显得格外的高。

  炎炎烈日下的“的里雅斯特港”,今天却显得格外热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卫兵,将码头围得水泄不通。

  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当地民众看热闹的心,仿佛已经是司空见惯,只是惊呆了初次到来的客商。

  看着街道上不断增加的大兵,怕麻烦的杜成恩果断的带人回旅店,生怕惹来了滔天大祸。

  没有办法,这年头的国际环境,对华商那是相当的不友好,不得不谨小慎微。

首节 上一节 722/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