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家”不仅是因为乡愁,更多的还是有产业在这里,离开这里就要重头开始。
瞪了儿子一眼,老西斯无奈的说道:“蠢货,俄国人这么折腾,谁能够顶得住。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还有几家的老底没被掏空?
现在已经不是想不想走的问题,而是俄国人在赶人,留下来就要沦为农奴。”
“农奴”是夸张的说法,俄罗斯帝国也废除了农奴制,只不过包身工也不比农奴好多少,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要更惨一些。
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莱特难以置信的问道:“你是说,俄国人和奥地利……”
老西斯怒骂道:“闭嘴,这话是能够乱说的么!莱特,你给我记住了,祸从口出!
还没活够的话,就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说话,就连乱想都不行。”
真相是什么,老西斯不知道,更不想去知道。有时候知道的太多,也是一种罪。
看着垂头丧气的儿子,老西斯有些不忍,犹豫了刹那功夫后,还是忍住了安慰的话。
莱特是他第三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今年才刚满十六岁,还没来得及经历社会上的风吹雨打。
正常情况下,还轮不到莱特出来主事。可惜在这场战争中,老西斯的长子战死,次子受了重伤,现在还卧病在床,说不准哪天就走了。
突然遭逢变故,老西斯不得不加快对小儿子的培养。毕竟这年头人均寿命短,老西斯已经年过六旬了,身体大不如前。
普鲁士地区类似老西斯的家庭多得去了,很多贵族家族都出现了继承人更替。
这种儿子多的尚好,最惨还是家中独子的贵族,战死就是绝嗣,那才是人间惨剧。
发生在莫尔多的只是一个小插曲。自从俄国人分封贵族开始,原普鲁士的贵族就慌神了,纷纷开始找后路。
地方上的资源就那么多,根本就养不起太多的贵族,竞争是无法避免的。
心再大的人也知道,他们这些“敌对”份子,沙皇政府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怎么可能和人家的嫡系竞争呢?
主动找后路离开,还能够带走一部分家产,等人家耐心耗尽了,搞不好就要被绝嗣。
……
波罗的海沿岸的码头再次忙碌了起来,来来往往的船舶比战前还要更多一些,仿佛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可惜这种繁华,都是假象。昔日车水马龙的港口城市,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型难民营。
精明的俄国官员,已经将城内无主房屋,连同城外的空地一起租给了奥地利移民署,用来安置即将离开的移民。
移民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年头船舶载客量有限,普通商船一次只能运送数百移民,最多的也不过装一千多人。
这已经是极限了,再增加人数就不是运送移民,而是在贩卖猪仔了。
人不是货物,必须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密度太大,容易增加死亡率。
在一个灰蒙蒙的日子里,老西斯带着一家老小,加上忽悠过来的小镇居民,抵达了科沃布热格港,加入了等待移民的队伍中。
往往一排排帐篷,老西斯眉头紧缩,都到了这里也容不得他退缩了。
整理了一下衣着,佩戴好家族徽章,老西斯硬着头皮走向了移民登记处。
见来人是贵族,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彬彬有礼道:“男爵阁下,这边是平民安置处,贵族接待处设在城内。
城内有专人接待,会安排符合你身份的住处,你可以带着家人一起过去。”
听到了这个消息,老西斯的神色缓和了下来。他还真有些害怕,移民署就把他和平民安置到了一起,那意味着他的贵族身份作废了。
没有了这个护身符,跑到异国他乡,想要立足就难了。
嘱咐了几句,老西斯就带着家人离开了大部队。工作人员的话很明白,带着家人一起过去,那就是说其他人就不用过去了。
没有出乎意料,作为一名男爵,老西斯一家获得了一个单独的小院,作为临时驻地。
基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就差配备佣人了。这都是小问题,要移民离开都是拖家带口的,自然不缺佣人。
安顿了下来,老西斯没有闲着,第一时间就是串门。
贵族的圈子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贵族的人脉遍及全世界,小贵族的圈子就在家门口那一块儿。
老西斯不是啥大贵族,交际圈子自然不大,不过在西普鲁士地区的贵族圈子里,还是混了一个熟脸。
在老家的时候不觉得怎么重要,离开了故土前往异国他乡,这就是重要的人脉资源。
抱团,也是人之常情。
一连几天,老西斯都带着儿子参加贵族宴会,着实结交了不少朋友。
如果不是考虑到家底不厚实,未来发展又需要大笔的启动资金,老西斯都想要举办一次宴会了。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俄国人控制的科沃布热格港,物价比正常时期高了十几倍,专门就是针对他们这些土豪的。
奥地利移民署只提供最基本生活物资,买菜都需要自己掏腰包,举办宴会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开销大外,还要有足够的人脉关系,能够扛得住俄国人跑过来打秋风。
沙皇政府穷,新册封的贵族除了封地外,根本就没有发赏金,不少贵族都是穷鬼。
为了发家致富,这些人的底线都不怎么高。正在进行中的提前收税,就是这帮人折腾出来的。
简单的用过午餐,老西斯正在思考未来的发展计划,管家的声音就在他耳边响起了。
“男爵,刚刚收到消息,莫尔多小镇的居民,将在三天后上船离开,而我们则要等一周之后。
我已经找人打听过了,殖民政府喜欢把同一个地区的移民打散安置,基本上不会有例外。”
老西斯脸色大变,“打散安置”这意味着他事先的计划,全部要推到重来了。
想要以小镇居民为根基,在陌生的地区迅速站稳脚跟,现在根本就没有实施的可能了。
人老成精,各种事情经历的多了,老西斯很快就冷静了一下,开始剖析前因后果。
很快他就找到了原因,一方面是殖民政府不想他们抱团,免得增加统治难度。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已经不是殖民地刚刚开辟时期了,各个地区基本上都有贵族扎根。
作为既得利益者,这些人自然不想要增加一个分蛋糕的,出手限制他们这些外来户,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人家是光明正大的出手,理由非常的充分。想到了这里,老西斯不由露出了一丝苦涩。
一时失足千古恨。当年奥属非洲殖民地开辟时期,他也是有资格参与的,甚至还亲自去非洲大陆考察过。
只不过当时他心高气傲,不看好奥属非洲的发展,一心想要建立大普鲁士帝国。
怎奈折腾了几十年,最后落了一个背井离乡的下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重新踏足这片土地。
错过了创业期,拿不到原始股,等企业做大了再加入进去,待遇自然没法和前面的股东比。
最初一批扎根奥属非洲的,现在都成了奥地利的嫡系,属于殖民政府的根基力量。
他们这些后来者,最多算锦上添花。对殖民政府来说,有他们这些移民固然好,没有他们日子还是照样过。
知道归知道,奥属非洲还是老西斯最好的选择。这个世界是残酷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充满了竞争。
老家待不下去,欧洲大陆正在爆发经济危机,留下来连工作的机会都找不到,只能去海外谋生。
不去文化传统相同的奥属非洲,换了语言文字都不通的地方,想要生存下来都难。
第743章 革命浪潮
随着一艘艘船舶离开,普鲁士王国数百年集赞下来的底蕴,在悄然无息中被弗朗茨掏空。
不对,这应该和普鲁士没什么关系了。现在这里已经是俄国人的地盘儿,俄奥之间亲密合作,完全是各取所需。
沙皇政府排除了隐患,稳定了地方局势;奥地利增加了主体民族人口,双方都是赢家。
受此影响俄奥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作为俄奥友谊的见证,前不久两国政府还达成了贷款延期两年支付协议。
纯友谊性质,没有任何政治附加条件。自从协议达成后,两国在波罗的海一带的贸易就繁荣了起来。
受此俄奥贸易繁荣的影响,奥地利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公司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每天都有大量船舶穿梭于波罗的海和奥属殖民地之间。
紧随其后的是农产品、日用品企业,移民带动了消费额上涨,把这些企业从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
代价就是奥地利国家银行,陆续向移民发放了数千万神盾的安居贷款,人为的制造了消费市场。
……
里昂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宁静。自1848年大革命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再一次被点燃。
法兰西自然是重灾区,从巴黎到罗马无处不充斥着革命的传单、标语,就和后世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差不多。
“灭火”成为了法国政府最重要的工作,警察、军队都没时间休假了,大家都忙个不停。
受革命浪潮影响,欧洲各国的革命团体都纷纷响应。
1882年2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爆发起义;
1882年2月13日,比利时最大的港口和重工业城市安特卫普,爆发了码头工人起义;
1882年2月13日,卢森堡爆发了煤矿工人起义;
1882年2月21日,瑞士爆发了农民起义;
1882年3月1日,伦敦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
1882年3月7日,爱尔兰地区爆发了独立运动;
1882年3月12日,葡萄牙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882年3月17日,波兰地区爆发了反俄起义;
……
在过去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欧洲大陆就爆发了大大小小上百起革命,超过一半的工业城市都发生了罢工运动。
仿佛一夜之间,欧洲又回到了大革命时代。
看着别人倒霉那是心情愉悦,轮到了自己那就如坐针毡了。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奥地利也没有能够独善其身。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奥地利政府先后扑灭了米兰纺织工人暴动、威尼斯独立运动、萨克森铜矿暴动,破获了数十起革命党案件。
看的弗朗茨都胆战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治下居然有如此多的乱党。
毫无疑问,这帮革命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境外敌对实力支持的,其中三分二都是英国人的手笔。
令弗朗茨欣慰的是在这波革命浪潮中,维也纳表现的非常稳定,不仅没有办法革命,连罢工都没有发生。
这个时候,弗朗茨有些理解为什么后世欧洲各国要去工业化了。
平常时期还好,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制造业受到的冲击太严重了。
尤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那更是一场灾难。
产品卖不出去,企业要裁员求生存,经济危机中很难找到新工作,工人同样需要生存,矛盾就产生了。
别的产业虽然也会受到冲击,但因为雇佣员工数量相对较少,又不像大工厂那样集中在一起,爆发危机也分散在了各地。
理论上来说,只要没人捣乱,奥地利这种殖民帝国是可以避免革命爆发的。
失业人群国内没有就业岗位,但海外殖民地上可以安置。通常来说,人只要有的选择,就不会走极端。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就对约翰牛恨的咬牙切齿。为了报复英国人,弗朗茨第一时间决定增加对爱尔兰独立组织、英伦革命党的支持。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波及全欧洲的革命浪潮,也是几个大流氓互相捅刀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