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举报者直接晋升三级,还可以进入调查部门工作,专门查数据造假。
作为这一政策的祭品,波黑行省的官僚就最先倒霉。原本弗朗茨很看好的一名官员,都被列入了内阁备选名单,同样栽了进去。
一次性上千名公职人员进了监狱,波黑行省的官僚集团全部受牵连,近乎全军覆没。
受此影响过后,大家都收敛了起来,数据一下子恢复了正常。
官场混的,谁没有几个政敌?要是地方政府都铁板一块,维也纳政府早就睡不着觉啊!
上头抓得紧,下面自然不敢乱来。不就是统计数据嘛,老老实实报上去就好了。造假确实容易出政绩,更加容易进监狱。
维也纳宫,经济会议上
弗朗茨直接拍了桌子:“国内的经济发展很快,可是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也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再拖下去,未来想要处理,只会更加困难。我不要求百分之百解决问题,但必须要保证情况不能继续恶化下去。”
要求就是这么低,在现有的生产力情况下,弗朗茨清楚根本就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解决不了问题,不等于不解决问题。不管怎么说,做了比不做的好,即便是保持目前的局面,都是一个伟大胜利。
首相费利克斯硬着头皮回答道:“陛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大的问题是自然条件限制。
只能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政策。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工农业都不适合发展。
从大局上出发,这些地区我们必须要进行取舍,重点发展更加容易发展的地区。
城乡差距扩大化,这是世界性问题。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工农业剪刀差还会更加严重。
短期内最有效的办法是推动土地兼并,采取大农场生产模式,取代现在很多地区的小农经济。
然而,这又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远比城乡差距拉大更加严重。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还是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只要解决了底层民众的收入问题,无论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是城乡差距加大,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是一个伪命题,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又如何调解贫富差距呢?
三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收入不同于其它,这是靠市场调节的,政府不可能强行控制。
弗朗茨已经不是经济小白了,不会天真的以为政府制定一个较高的最低工资收入,大家的收入就上去了。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行业能够承受的人工成本都不一样,某些传统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后世那么多国家玩儿去工业化,除了“环保”这个名义上的借口外,更多的还是发达国家人工成本太高。
或者说公会变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为了追逐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资本家不得不转移工厂。
奥地利可没有发展到那一步,很多资本家们还停留在躺着赚钱阶段,绝大部分行业利润都不错。
底层民众收入上不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所谓的人工成本影响市场竞争力,实际上非常的扯淡。
现在的人工价格,人工成本实际上占比非常低。除了劳动力密集产业,很多行业人工成本不到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
和竞争对手英国人比,奥地利的人工成本便宜的多,原材料成本同样便宜的多,然而在国际上的产品零售价格却相差无几。
这令弗朗茨非常的不满,这么多优越的条件,资本家们居然没有和英国人抢市场。显然,国内市场已经喂饱了他们,大家的进取心已经不足。
如果不加以改变,让他们产生危机感,一直这么持续下去,估计奥地利也会落入“资源陷阱”中。
原时空英法两国资本家就是如此,反正都能够赚钱,干嘛要努力呢?
一个个都拿着钱就吃喝玩乐,根本没有危机意识,最后眼睁睁看着美国人、德国人超越过去。
改变国内资本家不思进取的现状,才是这次经济会议的核心。
弗朗茨:“解决贫富差距确实是核心问题,政府有什么计划呢?”
费利克斯首相:“短期内想要把大家收入提起来,最简单的办法还是移民。国内劳动力过剩,可是殖民地劳动力却一直非常匮乏。
这些年我们也在移民,但是做得还不够。在内陆地区,我们连宣传工作都很少做,现在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
政府计划五年内,从本土移民一千万前往殖民地。这一次移民的主要区域是人口密度过大的农村,以及贫困偏远地区。”
穷图匕见,大量的移民进入殖民地,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必然发生变化,资本家们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日子也就一去不返了。
不是弗朗茨心狠,完全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原时空德二帝国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煤铁之外几乎所有的资源都缺,人工成本也比法国人高,没有那么多殖民地可供掠夺,但他们发展了起来。
义务教育的人才红利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企业的危机意识,促使大家推动技术革新。
奥地利进行义务教育也这么多年了,人口素质也不低,还拥有更加丰富的市场和资源,没有道理做不到。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奥地利开始爆发,按理来说有弗朗茨的推动,新技术应该比历史同期更快才对,然而现实很打脸。
1875年奥地利新注册专利技术,皇室产业占据了三分一,这个数字比例还是逐年上升的。
弗朗茨经过研究发现,原来核心问题是企业的日子太安逸了。躺着就能赚钱,资本家们根本就不愿意推动技术革新。
这是利益决定的,低廉的劳动力、原材料价格,和广阔的市场,让他们不需要努力,就能够赚钱。
而进行新技术研发,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投资和回报未必能够成正比,大家根本就不愿意冒险。
没有压力,那就只能制造压力了。这年头还没有到资本国际化时代,弗朗茨也不怕资本家跑路。
从事国际贸易都需要政府背书,每一个跨国大集团背后都有政府背景。即便是如此,这些集团也时常被地头蛇坑了。
这一点有很多经典案例,就比如:英法资本投资奥地利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就被弗朗茨利用经济危机给坑了。
又比如:英国资本在美国搞得大铁路建设,最后也是血本无归。
有背景的被坑,那是在规则范围内坑。没有背景的,更不用说,吃相都不需要讲究了。
第610章 罢工运动
移民一千万听起来很可怕,实质上分摊到五年后,每年也就移民两百万。
以奥地利目前的人口基数,按照百分之二的增长率计算,本土每年新增人口也有170多万,实际上还会更多一些。
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年代,民众们还是热衷于造人的。加上维也纳政府的生育补贴,奥地利的人口增长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本土总人口没有减少太多,但影响仍然不会小。现在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当口,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对劳动力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中。
劳动力需求量在增加,数量却在减少,劳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工成本上涨势在必行。
和传统行业相比,新兴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活力。在高速发展期,企业拥有更高的利润,自然也能支付起更高的工资。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企业如果不想被市场淘汰,那么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
实际上很多新的生产设备,早就已经出现了,然而一些资本家为了节省成本,就是懒得更换。
这不是弗朗茨凭空猜测,而是有证据的。还有资本家在报纸上抱怨过:
现在机械设备更新换代那么频繁,今天换了新的,没准过几年又落后了。反正现在的设备还能用,不如等有更好的出现,再一步到位。
长期以来舒适的商业环境,让资本家变得保守了起来。很多人甚至反对技术进步,因为这增加了不确定性。
最典型的是电力时代了,为了节省成本,还有很多工厂坚持使用煤气灯。
不是资本家们不知道电灯的优势,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出铺设电力设备的钱。
反正一直用煤气灯都可以,继续下去照样赚钱,何必要自找麻烦呢?
奥地利贫困人口并不在广大农村,反而集中在城市。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什么都在涨,唯独工资不见涨。
从1848年到现在,奥地利的人均收入增长了2.3倍,然而工人的工资仅仅上涨了56%,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工厂的工资,居然没有发生过变化。
经济在发展,收入没有跟上去,沦为贫困人口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弗朗茨祭出移民大招,实际上也是逼不得已。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改变,早晚有一天会出事的。
……
米兰,作为伦巴第王国的首都,一直都是意大利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不对,现在应该说是德意志地区最繁华的地区。
地域从来都是人为划分的,现在奥地利势大,弗朗茨直接把伦巴第地区划入了德意志地区。
不管大家习不习惯,所有的官方文件上面,米兰都是德意志地区的一部分。理论依据是:伦巴第人是德意志民族的一支。
尽管当地的意大利人更多,不过这没有关系。历史可以改,文化传统可以变,民族也可以换。
国际社会都承认了,伦巴第王国就是德意志地区的一部分。和伦巴第一起被划入德意志地区的还有很多,比如说:隔壁的威尼斯,更远的匈牙利、奥属巴尔干半岛……
就连耶路撒冷王国马上都即将成为德意志地区的一部分,看着现在德意志地区的地图,可以直接让历史学家汗颜。
什么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全都是扯淡,真正的划分依据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奥地利大炮的射程范围内,都是德意志地区,或者说是奥地利地区。
名字而已,随便叫啥又不影响大家的利益,多听几次也就习惯了。
达可儿纺织厂是米兰地区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在奥地利众多纺织厂中,也可以排进前三甲。
旗下包括:缫丝厂、毛纺厂、棉纺厂、印染厂、制衣厂等十几家工厂,拥有员工13万余人。
在米兰地区拥有独立的工业产业园,往日里这个时候,工厂中早就已经忙碌了起来,现在却是诡异的死寂。
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里又发生罢工了。
奥地利在普及义务教育,伦巴第王国也没有例外。得益于从小培养纪律意识,现在的罢工运动要和谐的多。
大家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机械设备是吃饭的家伙,打砸抢烧那是在砸自己的饭碗。
这不影响大家合法罢工,只要不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罢工仍然是大家的基本权利,不需要任何人批准就可以进行。
米兰受意大利海洋文化影响严重,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相比奥地利其它地区,这里新思想要活跃的多,罢工运动也频繁的多。
当然,这不是达可儿纺织厂罢工的主要因素。和绝大多数传统企业一样,鼎盛一时的达可儿纺织厂也逐渐走向了没落。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后,达可儿纺织厂没有把握住机遇,站在了保守派一边,没有能够及时更新设备,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疲态。
受利润下滑影响,从1870年到现在,企业就没有增加过一次薪水,然而物价却没有停下来等他们,罢工运动自然就发生了。
和绝大部分企业一样,达可儿纺织厂也是家族企业,当代掌门人达可儿-兰诺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者。
年轻时代,他也是风云人物。在奥撒战争中果断的下注奥地利,战争结束后,竞争对手因为站错了队领了盒饭,达可儿-兰诺趁机兼并了他们的工厂,然后就开启了躺赢人生。
利用市场的空档期,达可儿纺织厂迅速发展了起来,巅峰时期工人数量一度超过18万,企业年产值进入奥地利百强。
然而,这种没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竞争对手多。
维也纳政府的“改麦为桑”战略推动后,伦巴第王国很快就变成了奥地利最重要的生丝产地。
近水楼台先得月,达可儿纺织厂享受到了第一波红利,就地进行生产无疑是大大降低了成本。
即便是现在,达可儿纺织厂也占据了伦巴第王国大半的生丝加工。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按理来说达可儿纺织厂应该过得很滋润。
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降临,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各种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年迈保守的达可儿-兰诺为了追求更大利润,没有第一时间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步慢步步慢,资本竞争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竞争对手不会给他们留下机会。
新技术带来的不光是生产力提高,还有产品质量的提高。在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质量好的商品肯定更加受欢迎。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达可儿纺织布的市场份额就被竞争对手蚕食了三分之一,企业的利润直线下滑。
收到了罢工的消息过后,达可儿-兰诺猛然一拍桌子:“又罢工了,这帮没良心的东西,也不想想是谁在养着他们!
要是我们倒下去了,他们连工作都没有了。不想干就不要干了,想要进入达可儿上班的人多得是。
吩咐下去按照老规矩,开除百分之十的罢工人员,责令他们立即复工,复工最慢那帮人,就给我滚蛋!”
这是达可儿-兰诺总结出来应对罢工的经验。在工人中间,他也是收买了间谍的,每当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带头复工,罢工就进行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