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86节

  欧洲大部分小国都更加同情波斯,不过这没有任何用处,涉及到了大国博弈,小国根本就不敢胡乱表态,自身的意愿在这种时候并不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调查团组建了起来,双方都在拉拢普鲁士王国,只要他们肯站队,几乎可以一槌定音。

  不过精明的威廉一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中立。没有办法,同样是“拉拢”,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表现。

  看似英法奥三国都在争先拉拢普鲁士王国,实际上都不肯出价,所谓的“利益许诺”实际上只是画饼,看得见却又吃不到。

  没有足够的好处,普鲁士王国自然不会跳出来战队。威廉一世非常的清楚,英法奥三国的斗争实际上是有限度的,根本就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不要看这次西亚危机,双方似乎闹得很僵,实质上也就在国际调查团里打打嘴仗,三国联盟依旧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三大国“斗而不破”的情况下站队,那就是真的活腻了。人家都没要求必须站队,就主动送上门去,不是自讨苦吃么?

  ……

  柏林王宫中,威廉一世脸色阴沉的可怕,仿佛谁都欠了几千万马克,显然最近的烦心事太多了。

  外交大臣杰弗理·弗里德曼汇报道:“陛下,德国人又在催促了,这是他们发来的外交照会。”(德意志联邦帝国简称:德国)

  威廉一世:“不是还有大半年时间么?告诉德国人,我们会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交接。

  首相,莱茵兰地区的移民工作必须要加快。还有要尽可能动员更多的企业搬迁,现在的搬迁工作进展太慢了。”

  普德两国签订了土地交易合同,莱茵兰地区已经属于德意志联邦帝国,只不过这种大面积领土交易,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

  柏林政府要撤走的机构、人员很多,所以双方交接期限是一年,从1875年6月15日~1876年6月15日。

  现在已经到了莱茵兰地区的交接时间,只是普鲁士王国还没有来得及完成撤离,自然拒绝交接了。

  站在德意志联邦帝国的立场上,当然是越早交接越好。尽管这次交易有欧洲各国背书,不用担心普鲁士人反悔。

  可是现在普鲁士正在努力操控莱茵兰地区,而这些资产理论上也可以算是属于德意志联邦帝国。早一天完成交接,德意志联邦帝国都可以挽回很多损失。

  被国王挑剔“搬迁工作慢”,毛奇首相也是欲哭无泪。不是政府不努力,而是移民搬迁真的很麻烦。

  这不是把人弄回来就行了,还必须要进行最基本的安置,给他们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要不然的话,就算是回到了普鲁士,人家还是会再次离开。

  普鲁士王国可不禁止人口流动,这年头前往奥地利移民的办事处遍布整个德意志地区所有大城市,只要报名后续费用都有人承担。

  特殊技能型人才,还附赠一次实地考察机会。不满意可以拒绝移民,同样会报销往返的费用,这个服务绝对到位。

  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柏林政府不努力怎么行呢?尽管本土的生活条件更好,可是也得让民众有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啊!

  柏林政府不是没有打击过这种抢人行为的移民,只是明面上的移民窗口被关闭了,暗地里的移民窗口仍然存在。

  不要说现在了,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各种地下移民渠道都存在。只要有利益存在,就无法被真正取缔。

  鼓动资本家搬迁就更难了,向来都是赚钱的生意大家抢着做,赔本的买卖无人问津。

  莱茵兰地区,煤铁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各种产业配套设施都是现成的,搬回普鲁士就不一定了。

  已经开发完善的土地,当地的地头蛇早就崛起,现在插手进去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没有开发出来的波兰、立陶宛地区,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急待改善,资源分布大家也不了解,最关键的还是市场变化。

  在莱茵兰地区的时候,资本家们的工商业产品除了本土销售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到了奥地利、法兰西、比利时、德意志联邦这些邻国。

  搬迁过后,受交通运输的影响,这些传统市场都要和他们说拜拜了。或许未来波兰、立陶宛地区发展了起来,当地的市场会很不错,但是资本家们等不了。

  现实不是网络段子,所谓的培养市场,对绝大部分资本家来说,都是一杯“毒鸡汤”。

  在培养市场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生存下来。如果自己都活不下去了,未来的市场再大,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资本家们都是聪明人。即便是柏林政府许诺的优惠政策再多,也改变不了搬迁带来的风险。

  毛奇:“陛下,移民工作政府已经竭尽全力了,我们每个月都要安置十万移民,这个速度已经非常快了。

  很多移民家庭,我们都只是解决了一个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为了让民众们能够生存下去,政府还不得不额外发放一部分补贴。

  国内的企业早就人满为患,为了解决移民就业问题,我们不得不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人为的制造就业岗位。

  学校、医院、铁路、公路、城市改造、水利工程……几乎所有需要消耗大量人工的基础产业,我们都在大规模投资。”

  这是事实,柏林政府表现出来的执行力已经震惊了世界,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近百万人的移民安置,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纪录。

  这和奥地利当年操控东普鲁士不一样,奥属非洲地盘足够大,四处一分散,到了下面每座城市也就千儿八百号人。

  没有足够就业岗位,还可以直接安排去种地、挖矿,所谓的安置压力根本就不存在。

  资本家搬迁的问题,毛奇提都没有提。这是真的没办法,高风险本来应该对应着高利润,然而这次产业搬迁只有风险。

  波兰、立陶宛地区不是没有资源,至少在工业革命的前期还是够用的,问题是你得先把路修通啊!

  在地图上看,波兰地区河流众多,且大部分河流都适合通航,看起来似乎航运发达。

  实际上地图上的毫厘之差,到了现实中那就几十、上百公里的差距。看似距离不远,然而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已经非常致命了。

  柏林政府正在努力修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会不复存在。但是资本家们不会选择和国家共患难,他们只能共富贵。

第599章 重视人才

  进入工业时代,柏林政府已经认识到人口的重要性,尤其是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力。

  普鲁士王国是全世界最早完成义务教育的国家,莱茵兰地区又是普鲁士王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当地汇聚了一大批基础人才。

  这些人才恰好是普鲁士王国眼下最需要的。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大,反而是对普通技术工人需求量最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后,奥地利能够反超英法,并不是说奥地利的技术有多先进,也不是弗朗茨的先知先觉能力有多大,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工程师数量多。

  没有足够多的基础人才,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无法快速转化到工业生产中。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基础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后世各国都在搞义务教育,就是市场倒逼的结果。

  原时空老牌帝国坐拥丰富资源,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掉队,就是输在了基础人才数量上。

  等他们反应了过来,时间上已经晚了。竞争对手不可能原地踏步,给你几十年时间培养人才。

  普鲁士王国一直保持着军费上的高投入,国内经济没有崩盘,除了柏林政府政治手腕够强外,人口素质上的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理论上,完成义务教育的人,都有成为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的潜力。如果努力一下,成为一名工程师也不是不可能。

  大部分低端工程师都是技术工人成长起来的,而基础的文化知识,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

  如果有人进行统计的话,就会发现普鲁士王国人口虽然远远低于英法,但是在基础工程师数量上,比起英法两国也不遑多让。

  如果只是开发普鲁士王国,人才肯定是够用的,威廉一世也不会这么重视移民工作,关键是还有波兰王国需要开发。

  沙皇政府时代,波兰地区实施的是农奴制,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普通人都是纯粹的文盲。

  波兰独立后,虽然比废除了奴隶制,也下力气发展过教育事业,然而结果并不乐观。

  理想主义政府制定政策,从来都只看表面,怎么好就怎么来,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

  波兰政府忽视了师资力量不足和财政匮乏的事实,盲目的跟风义务教育,甚至做得比普奥都要更进一步。

  想法都是好的,现实却不允许,最后计划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除了建了几所为权贵子弟服务面子工程学校外,对国家的实际意义等于零。

  现在普波联邦建立,开发波兰的任务也落到了柏林政府头上,对人才的需求量自然就大大增了。

  威廉一世:“不管想什么办法,我们都必须要尽可能的多移民。国内的工业发展需要人才,波兰地区的同化工作也需要移民。

  以东布罗夫斯基为首的前波兰革命党人最近很不安分,他们一直抗拒民族融合工作,政府接下来的工作任务非常重。”

  对普鲁士王国来说,波兰的体量还是太大了,一口气根本就吞不下去。为了稳定波兰局势,柏林政府不得不和波兰地方实力派妥协。

  不过妥协也是分对象的,以东布罗夫斯基为首的前波兰政府,就是普波合并的利益最大受损者,双方完全没有妥协的可能。

  初来乍到,为了维持地方稳定,即便是知道波兰前政府在暗地里搞小动作,威廉一世也没有办法对他们怎么样。

  明面上不能动,但是规则范围内穿小鞋还是少不了的。

  毛奇劝说道:“陛下,请放心。接下来政府的工作重心,还是会放在移民安置上。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波兰政府的腐败问题,联邦政府刚刚建立,为了维持地方稳定,我们不方便下狠手。

  等局势稳定了起来,政府会进行一次公职人员考核,踢出渎职、贪腐人员,肃清波兰地区的吏治。”

  秋后算账必须有,但不能是现在。波兰前政府虽然被赶下了台,但革命党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尤其是波兰政府后期组建的军队,都是革命党培植起来的亲信。这些部队战斗力虽然不咋地。可人数还有好几万。真要是逼急了,来个鱼死网破就不好了。

  本来普鲁士吞并波兰王国,就有些牵强,如果再爆发一次内战。那对国内的民心士气伤害太大了。

  柏林政府采用的办法就是温水煮青蛙,这次俄波战争中波兰军队大败,就给柏林政府提供了插手军队的机会。

  借口战争损失,威廉一世趁机裁撤波兰王国四个步兵师的番号,剩下的部队编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压缩。

  当然,在压缩编制的同时,威廉一世也在扩充军备。这不矛盾,被裁撤番号的部队都是在战场上打没了的。

  如果是打了胜仗的英雄部队,自然不可能裁撤。问题是波兰军队输了,并且输得很惨,那么裁撤番号就变得合理了。

  重建新的番号,原来部队残存的军官就注定边缘化了。作为败军之将,就算是让他们退役,也没人能够说什么。

  威廉一世没做得那么绝,这些人部分转入了预备役,部分留在了现役部队,这就要看站队了。

  波兰军队是普鲁士人一手训练出来的,亲普派自然是少不了的。在组建新部队的时候,自然优先考虑自己人。

  经过一番操作下来,革命党的武装力量已经被压缩了小半,这才是威廉一世想动革命党的底气。

  现在遭到了首相的反对,威廉一世内心非常的不爽。不过他的城府深,原时空连俾斯麦那样的权臣都能忍,自然也能够接受毛奇的耿直。

  有能力的人脾气通常都比较大,这让威廉一世很无奈。

  理性思考了片刻功夫后,威廉一世点了点头:“那就再等等吧!现在先搜集证据,未来一起算账。”

  威廉一世早就过了年少气盛的年纪,做什么事都喜欢三思而后行,觉察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后,果断的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外交大臣杰弗理·弗里德曼提醒道:“陛下,关于西亚大屠杀问题国际会议即将在耶路撒冷召开,我们需要做出选择了。

  现在的国家形势还不明朗,外交部建议继续保持中立,避免参与到英法奥三国的外交博弈中。”

  国际形势不是不明朗,完全就是一团乱麻。英法奥三国既合作又对抗,搞得欧洲各国外交官都快神经崩溃了。

  这种背景下盲目“站队”,是非常容易吃亏的。万一刚刚站了队,得罪了人,上面的老大突然就和解了怎么办?

  利益面前没有什么不能谈的,英法奥三国合作是因为利益,相互对抗同样也是因为利益。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三方都很理智,就算是发生了对抗,也没有拉大家下水,把对抗限定在规则范围内。

  ……

  维也纳,正在普鲁士人犹豫不决的时候,英法奥三国关于利益划分的谈判,也在秘密开始了。

  列强之所以是列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脸皮厚。

  看似英法奥三国在相互制衡,但这只是做给外界看的明面功夫。暗地里大家早就坐在谈判桌上,围绕着分利益归属扯皮。

  西亚问题只是一个影子,奥斯曼和波斯的冲突,站在英法奥三国的立场上,实际上就是小孩子过家家。

  难民都死得差不多了,再谈这个问题根本就没必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是非对错”是最没有争论价值的。

  国际社会不会因为奥斯曼帝国驱逐难民进入波斯,给波斯造成了重大损失,就制裁奥斯曼。

  同样,国际社会也不会波斯政府屠杀难民,就追究他们的责任。

  除了口头谴责一下外,更多的还是英法奥三国的利益划分,这才是现在争论的焦点。

第600章 迷惑不解

首节 上一节 386/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