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65节

  谁也不能够保证几十年、上百年过后会发生什么。今天是盟友,明天或许就是敌人,后天没准又变成了盟友,外交上的未雨绸缪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格尔斯顿首相:“这个问题还不急,先把消息透漏给德意志联邦,想要获得莱茵兰地区,他们也必须要付出代价。

  拿到了莱茵兰地区过后,德意志联邦的实力就大大增强了,在欧洲大陆也是仅次于西班牙的强国。

  我们要劳神费力,替他们说服普鲁士人,还要摆平法国人,他们总不能什么代价都不付出吧!”

  短时间内,格尔斯顿首相就做出了判断。普鲁士人放弃莱茵兰地区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摆脱法国人的威胁。

  至于带来的损失,完全可以让德意志联邦帝国弥补。德意志联邦帝国几乎都是德意志最富裕的地区,财政比柏林政府强多了,卖一个好价钱问题不大。

  有了这笔钱,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下一次普俄战争中,普鲁士王国也不再没有胜算。

  作为掮客,不列颠还可以从中捞上一笔政治利益,扩大在德意志联邦的影响力。

  ……

  伦敦政府内部发生的事情,外界自然是一无所知,大家都被战争吸引了目光。

  近东战争和普波战争同时爆发,大家都在等普奥两国的反应。很多人在猜测,欧洲大陆会不会引发全面大战。

  普鲁士、波兰、奥斯曼帝国可以看做是盟友,在对抗俄国人的问题上,他们就差一纸条约了。

  俄罗斯和奥地利也是盟友,理论上现在沙皇政府有机会把奥地利拉下水。一旦双方爆发全面战争,普波+奥斯曼肯定打不过俄罗斯+奥地利,那么就只能拉人下水了。

  到了这一步,幻想就该结束了。1874年5月23日,奥地利外交部表明了立场:维也纳政府绝对在普波战争中保持中立。

  这一下大家都可以放心了,所谓的欧陆全面战争,那是不存在的,小国也不用担心站队问题了。

  安卡拉,维也纳政府的决定令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非常失望,原本他还指望欧陆大战爆发,分担他们的军事压力。

  现在不用考虑了,欧洲各国都不傻,没有利益谁愿意打仗?维也纳政府在俄波战争中保持中立,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

  要在欧洲大陆进行领土扩张非常的困难,法理基础就是最大的难题。奥地利对波兰可没有法理基础,占地根本就不合法。

  这和在巴尔干半岛扩张不一样,从奥斯曼帝国抢土地不需要担心法理问题,也不用担心受到舆论谴责。维也纳政府顶得是“解放者”头衔,而不是侵略者。

  抢波兰就不同了,尽管大波波不怎么受欢迎,那也是大家承认的主权国家,抢波兰王国的领土那就侵略。

  无法夺取领土,波兰政府又穷得叮当响,发动战争连军费都收不回来,奥地利对波兰地区没兴趣也很正常。

第564章 奥斯曼危机

  和肆掠欧亚非三洲的祖宗们相比,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乖宝宝。继位以来与邻为善,在外交上谨小慎微,尽可能的避免和欧洲强国发生冲突。

  除了在普俄战争中对俄国人落井下石外,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没有主动发起过战争。可以说是历代苏丹中,少有的和平主义者。

  况且,上一次战争也是内幕重重,如果不是列强暗中鼓动,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多半会选择当一个看客。

  当然,他这个“和平主义者”不是自愿当的。完全是周边的敌人太过强大,实在是打不赢只能选择和平。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奥斯曼帝国强盛的时候四处树敌,现在就要付出代价了。

  总不能只让你欺负人,就不让别人报复了?这不奥斯曼帝国一没落。奥地利和俄罗斯都跑来报仇了,如果不是实力不允许,没准隔壁的波斯也会插一手。

  现在波斯和奥斯曼帝国是烂兄烂弟,都走向了没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奥斯曼帝国同时和两个大国做邻居,所以悲剧的更早一些。

  相比之下,东边的波斯人就要好很多,只需要面对英国人就行了。好歹还有获胜的希望,十几年前波斯人还粉碎过一次英国人的入侵。

  “哼”的一声冷喝,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将手中的战报撕成了碎片。毫无疑问又是坏消息,这些日子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快要疯了。

  “昨天奥地利人刚刚围困了耶路撒冷,今天博斯普鲁斯海峡又沦陷了。是不是再过几天,连达达尼尔海峡一块儿丢了,等着敌人在安卡拉阅兵?”

  众人低头不语,不是奥斯曼军队不努力,实在是实力双方差距太大。俄国人也不是一味的打呆仗,在战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俄军先后从五个港口登陆。

  不等苏丹政府派出的援兵过去,登陆的俄军已经撤离了,换个港口继续进攻。

  看似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实际上给奥斯曼帝国带来的伤害却不小。一路打一路实施焦土政策,大量的沿海地区民众,被迫向内陆地区迁移。

  在和敌人作战的同时,苏丹政府还要肩负起安置战争难民的重任。不要看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叫嚣的厉害,要所有民众和敌人死磕到底,实际操作中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俄国人攻克一地后,第一时间就开始搞破坏,比如说:破坏农田、烧毁房屋、捣毁标志性建筑物,驱逐当地民众涌入内陆地区。

  奥斯曼帝国的海岸线太长,不可能全部重点防御,兵力薄弱的地区就让敌人钻了空子。

  每一次俄军登陆成功,奥斯曼帝国就要多出几万、乃至于十几万的战争难民。法不责众在奥斯曼帝国同样适用,苏丹政府不可能追究这么多人出逃的责任。

  人总是要吃饭的,短短一个时间奥斯曼帝国就出现了数十万难民。要救济这么多灾民,让事先没有做好准备的苏丹政府手忙脚乱。

  其它各项物资也就罢了,奥斯曼民众要求不高,有口吃的就行了。就这个最简单的要求,都让苏丹政府感到为难。

  看着库存的粮食日渐减少,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沦陷,这意味着战争难民又要增加了。

  一天两天可以撑得住,要是战争持续一年两年,奥斯曼政府可没有那么多储备粮。

  战争大臣艾尔墨德忐忑的回答道:“陛下,敌人拥有海上优势,在战场上来去如风。不等我们的援兵抵达,他们就提前撤离了,根本就不和我们决战。”

  这个解释显然不能令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满意:“别的地区确实有些这些问题,可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可是俄军一路打下来的。不要告诉我,你们没有时间调集援兵?”

  驻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带的奥斯曼军队数量都超过了二十万,而进攻的俄军不过十万上下,表面上奥斯曼军队拥有绝对的兵力,遗憾的是还是战败了。

  战争不能光看数量,更多的还是要看兵力投放。看似奥斯曼军队数量更多,实际上却要分兵驻守各地,和俄军交战的时候兵力反而不占优。

  艾尔墨德急忙解释道:“陛下,博斯普鲁斯海峡虽然失守,可是也重创了俄军,短期内登陆的俄军已经丧失了继续发动大战的能力。

  我们正在调集重兵,准备将他们赶下海。

  现在俄波战争爆发,沙皇政府应该不会再增兵了,这次会战表面上我们输了,可是在战略上局势正在向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个解释,忽悠一下军事能力不及格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够了。在潜意识里,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想听到好消息。

  至于反攻计划能不能实现,那已经不重要了。战场上千变万化,发生点儿意外再正常不过。

  看出了问题的内政大臣穆哈迈达眉头一皱,轻瞟了一眼苏丹的脸色,他果断的选择了装傻。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或许是良心不安,又或许是担心奥斯曼帝国这条船沉了,大家都要完蛋。

  穆哈迈达隐晦的提醒道:“截止到目前,国内的战争难民已经突破了75万大关,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危险了。

  如果继续增加下去,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粮食救济,到时候很可能会引发大乱子。”

  不是可能引发大乱,而是必然会引发大乱。奥斯曼帝国不过一千六百多万人口,难民数量已经占据人口总量的4.7%。

  这么多人丧失了生计,国内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岗位安置,只能依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如果战场上继续失败,这个难民人数还会持续攀升下去。奥斯曼帝国不是什么产粮大国,海外贸易又被封锁了,难民不断增加下去,爆发粮食危机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实际情况,还会更加糟糕。这么多人每天无所事事,就等着政府救济,治安都是一个大难题。

  这些话落到不同的人耳中,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本来是为了给军方施加压力,但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听来,就变了味。

  “为了节省粮食,今后救济难民进行区别对待,优先救济***保佑的自己人,剩下的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难民集中在一起也是一个问题,政府想办法将他们分散安置。如果想不到办法,那就让异教徒腾出地方来。”

  听了苏丹的话,穆哈迈达冷汗直冒。这是嫌国内还不够乱么?如果换个人说出来,他都会以为被敌人给收买了,专门跑来霍乱奥斯曼帝国的。

  本来奥斯曼帝国民族、宗教矛盾就严重,现在这么区别对待,不是在逼人家造反么?

  里应外合、内忧外患,两个词语已经在穆哈迈达脑海中冒了出来,急忙劝说道:“陛下,不可啊!

  现在正处于战争时期,国内万万不能出乱子。现在要是激化了矛盾,这异教徒很可能会和敌人勾结了起来,到时候帝国就危险了。”

  很遗憾,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不再是刚刚继位,那个雄心勃勃的苏丹,而是被现实击败,破罐子破摔的脑残苏丹。

  在1872年前,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表现还能够称得上明君。在内政上与民休养生息,建立大学、设立法典,对奥斯曼帝国进行世俗化改革。

  在保守派的强烈反弹下,1872年奥斯曼帝国改革失败,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堕落了,再也不复雄才大略。

  做事越来越激进,根本就听不进去劝。面对宗教问题、民族民族的时候,不想着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直接粗暴的进行武力镇压。

  原时空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是折腾过火,在1876年被民众推翻,最后郁郁而终。

  如果按照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意思办,或许不用等两年后,没准两个月后这里就要换主人。

  ……

第565章 培养军官

  君士坦丁堡联军总指挥部,按理来说夺取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联军取得了大胜是应该庆祝的,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

  看到统计的伤亡数据过后,大家就高兴不起来了。

  由于俄军在阿瓦登陆战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给敌人留下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奥斯曼帝国调集了重兵布防。

  硬碰硬的后果就是伤亡惨重。凭借装备上的优势,俄军赢得了战役,但是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高达三万人的伤亡数字,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的惨烈。如果加上阿瓦登陆战、以及其它地区作战的伤亡,开战到现在俄军伤亡人数已经突破4万大关,其中阵亡人数逼近1万。

  或许这个数字,对俄罗斯帝国来说不值得一提,但对兵力只有15万的远征军来说,就非常的致命了。

  现在俄军的军心士气出现了明显下降,胜利也无法改变伤亡惨重带来的后遗症。就算伤员得到有效救治,后面能够返回战场的俄军士兵也不会超过2万。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俄军的总兵力永久性损失了两万。短期内俄军能够动用的兵力仅有11万,还要分兵驻守博斯普鲁斯海峡,机动兵力不足8万。

  作为联军总指挥部官阿雷斯特上将也感到了压力,俄军伤亡惨重他不在乎,关键是接下来的战局令他忧心。

  维也纳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把海军将领放在联军总指挥官的位置上,就证明了维也纳政府不重视小亚细亚半岛战役,没有出兵的计划。

  作为军人,就没有想打败仗的。尽管这次战争都是俄国人自己指挥的,不需要阿雷斯特为此负责,可战场上要是遭遇失败,还是会影响他的声誉。

  当然,作为海军将领,又没有亲自指挥战争,可以把影响降到最低,不至于影响仕途。

  阿雷斯特警告道:“伊万诺夫将军,你们的战略目标已经暴露,敌人做好了准备,等着你们往坑里跳,接下来还要继续么?”

  “你们”两个字充分的说明了联军内部的关系,俄奥两国之间的合作不在亲密无间。

  伊万诺夫脸色一变,神情有些尴尬。本来他们还准备通过这次战役向奥地利展示实力的,结果不提也罢。

  要不是最后关头,奥地利飞艇部队出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战争可能现在都还在继续。

  实力就是话语权,俄军没有表现出超人一等的战斗力,在联盟中的话语权自然受到影响。

  尤其是在联军指挥部中,事实已经证明俄军的作战计划失败。在开会的时候,伊万诺夫的声音都低了不少。

  “司令官阁下,博斯普鲁斯海峡已经拿下,马尔马拉海门户已经打开,联军黑海海峡随时可以进入,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发起登陆作战。”

  “不撞南墙不回头”,听到了这个答案,阿雷斯特把想要说的话收了回来,重新组织了一遍语言。

  一段时间的接触,阿雷斯特知道伊万诺夫不是蠢货,军事能力也算上是优秀。前面的战争就是证明,总体上俄军没有犯太大的错误。

  能够让他不顾实际情况,也要硬着头皮继续进行一项军事上明显错误的计划,那只能是“政治需要”。

  军事需要为政治服务,涉及到了政治层面,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沙皇政府需要尽快打通黑海海峡,保证国内的出口贸易正常进行,前线的俄军就只能硬着头皮上。

  伤亡惨重?没有关系,俄罗斯帝国有的是人,反正作战物资都是奥地利人提供的,沙皇政府损失得起。

  盟友战斗欲望这么强,阿雷斯特也不能够阻止。只要俄国人舍得拿人命拼,维也纳政府就舍得砸钱。

  “以你们的兵力,想要完成后面的作战计划,恐怕还是力有不及,贵国打算增兵么?”

  伊万诺夫点了点头:“是的,司令官阁下。奥斯曼帝国已经反应了过来,想要夺取黑海海峡,至少需要20万军队。

  我已经向国内申请了10万援兵,预计在两个月内抵达前线,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物资。

  最近几年,俄罗斯帝国财力匮乏,刚刚又爆发了俄波战争,现在无力承担……”

  听了这个回复,阿雷斯特站了起来背对着众人,仿佛陷入了沉思中。

首节 上一节 365/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