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25节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欧洲各国的贵族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德意志地区。

  输出国王的同时,自然也输出了贵族。加上中世纪欧洲多爆发战争,德意志地区当时穷的叮当响,没办法就只能去参军打仗了。

  打着打着运气好的幸运儿就脱颖而出,逐渐奋斗成为了贵族。时间长了,出身德意志地区贵族逐渐多了起来。

  匈牙利共和国存在时间太短,没有来得及承认底层民众的身份,自然不能指望底层民众对这个共和国有多少认同感。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弗朗茨直接创造了奥地利族。本来他还想要直接用德意志人的,可是这个称呼遭到了很多人抵制,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奥地利族。

  这是欧洲文化的特点,奥地利国内很多人都只认同奥地利,却不认同当时的德意志联邦。

  当然后来奥地利组建新神圣罗马帝国他们是认同的,原因非常的简单,奥地利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这是人性的本质,比如说:别人想要兼并你的公司,你自然是不情愿了;换你兼并别人公司的时候,那情况又不一样了。

  奥地利族不仅仅包含匈牙利人,很多不清楚自己民族的人,都被弗朗茨塞了进去,已经成为了现在奥地利的第二大民族了。

  民族都可以创造,其它就更不用说了。德意志人被称为北奥地利人,而奥地利族被称为南奥地利人,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一个分支。

  因为长期和南奥地利的游牧部落联姻,又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入侵,等多方面原因才造成大家生活习惯的不同。

  不管外界信不信,反正维也纳政府是信了。当地贵族的家族史可以证明,他们祖上来自德意志地区。

  ……

  这些多方面因素,直接导致了匈牙利独立组织举步维艰。甚至是被确定的马札尔民族内部,还有很多人认为他们也是德意志民族的一支。

  没办法,手中资料证据不足。加上千百年来的联姻,大部分人都是混血儿了,血统上无法证明。

  只能从文化传统上证明,这更让斯蒂芬绝望。就连匈牙利独立成员,大部分人都在使用德文,能够使用匈牙利文的反而是少数。

  没有伊斯特凡-塞切尼复兴匈牙利语,没有复兴匈牙利传统文化,又哪里来的匈牙利民族呢?

  这个年代交通不便,通信受到了限制。即便是有了电报,仅凭那高昂的费用,也没有人会奢侈的用来传递这些无关紧要的消息,加波里自然不会知道这些情况。

  他认为斯蒂芬拒绝是为了利益,毕竟在这种大问题上,谁也不敢当慈善家。于是许诺道:

  “斯蒂芬先生,不要急着拒绝,这件事情不会让你们白干的。

  奥地利人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他们的实力非常强大,只有我们联合起来才有获胜的机会。

  现在你们帮忙牵制住了奥地利人,我可以保证未来你们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会全力出手帮助你们。

  伦巴第和威尼西亚还在奥地利人手中,后面合作的机会还很多,你不用担心我的承诺作废。”

  现在加波里只能空口白牙的许诺,实际利益他就是想给也拿不出来。意大利民族救国军全部家底,也就是这一千多人。

  如果革命成功了,那么掌握一地政权的他,或许可以拿出真金白银来,现在自家的经费都不足。

  斯蒂芬更加悲剧,匈牙利独立组织名义上很强大。1848年的匈牙利独立运动证明了他们的实力,然而出道即巅峰,接下来一路跌到了底。

  国内的支持者不是没有,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独立欲望已经降低了。

  年轻的时候可以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去拼命,到了妻儿老小一大堆的时候,再让他们冒险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况且,就算是把这些人发动起来,也折腾不起来浪花。当初没有注意的民族划分,直接把自己搞成了极少数。

  这一刻斯蒂芬都有一种改名为奥地利革命党的冲动。不管怎么说,这个名字的号召力起码够广,不在局限于一个民族。

  尽管这些年奥地利发展的不错,可是失意的人还是不少,打出奥地利革命党的旗号招人应该容易的多。

  可是他又不愿意妥协认输。一旦改名为奥地利革命党,匈牙利独立组织就不存在了,更是放弃了匈牙利独立的目标,承认了匈牙利民族是奥地利的一份子。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斯蒂芬还是不想丢面子,于是吹牛逼道:“加波里先生,不是我们不肯出力,而是真的做不到。

  要牵制住奥地利人,那么至少要组织数十万人发动起义。你认为经历过上一次匈牙利独立战争后,维也纳政府不会警惕么?

  这么多年,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我们的打压。想必你也听说过,各国流亡在外的革命团体中,就数奥地利的革命团体存活下来的最少。

  臭名昭著的维也纳政府通缉令,更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这些年里,我们已经有十几个分部被捣毁,数百人被屠杀,组织构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密,我们很多联络都是单线联络,没有任何备份资料。随着这些分支遭到破坏,我们和超过九层的成员失去了联系。”

  看着一脸悲痛的斯蒂芬,加波里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维也纳政府打击独立革命组织的狠辣,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意大利民族救国军没有遭到过打击,那是因为他们刚成立,又没有跑到奥地利人地盘上搞事情,自然不会引起维也纳政府的注意了。

  加波里一脸惭愧的说:“抱歉,我不知道你们面对的形式这么恶劣。”

  看到加波里被套路了,斯蒂芬松了一口气。他还有点儿节操的,不愿意随便做出承诺坑人,毕竟现在他们的盟友真的不多了。

  要是没有几个大反贼顶在前面,万一维也纳政府的目光盯上他们,那岂不是悲剧。

  斯蒂芬可不想成为头号打击对象,那意味着随时可能死于意外。除非隐居山林,不然什么地方都不安全。

  匈牙利独立组织可以很滋润的活下来,靠的不是实力雄厚,而是学会了隐藏自身。

  自大革命失败过后,他们就长期停留在嘴炮党阶段,没有发动过实质性的叛乱。

  所谓的搞破坏,大不了就是写几篇抨击维也纳政府的文章,或者是派人贴贴小广告,不对是民族独立宣传标语。

  这不是斯蒂芬的锅,主要是有实战能力的革命人才,都参加了匈牙利独立运动,基本上死在独立战争中。

  逃过一劫的漏网之鱼,大都是负责舆论宣传的嘴炮党。因为没有战斗力,就没有出现在起义军中。

  由于牵连的人太多,他们当时又是小人物,战后清算的时候就漏网了。

  躲过了第一波后,大家心里有鬼,害怕被查了出来会蹲监狱,纷纷选择了流亡海外。

  本来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就算换了时间地点,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和组织能力确实都提高了,可是拿起武器闹独立,这太难为人了。

  能吹牛逼也是一种能力,就看着这种能力,匈牙利独立组织在美国过的还很滋润。

  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忽悠住了很多人,大家都认为他们是一帮亡命之徒,美国的黑帮组织都对他们退避三舍。

  得益于吹出来的威名,他们还庇护了不少移民到美国的匈牙利人,逐渐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日子过得越滋润,人就越怕死。

  现在斯蒂芬等人都没有了革命的意愿,顶着匈牙利独立组织的旗号,那就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领导匈牙利独立。

  这个年代的美国,也不是什么净土。这些年他们也积攒了不小的家底,如果不是他们吹牛逼厉害,震慑住了一帮豺狼虎豹,好日子早就结束了。

第365章 战略豪赌

  返回欧洲大陆后,斯蒂芬和加波里就分道扬镳了。一个要跑去闹独立,另一个则想找着地方观望一下局势。

  斯蒂芬等人并没有第一时间返回匈牙利,流亡经验告诉他们必须要小心谨慎,任何一点儿疏忽都能够致命。

  尽管时间过去了十几年,大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也不能够保证会不会被熟人给认出来。

  一旦走漏了风声,他们就被一锅端了。在黑山公国斯蒂芬等人就下了船,扮作商人在黑山考察市场。

  然后派出了几个从来没有在奥地利路过面的年轻人,进入匈牙利地区搜集情报。

  逆境最容易使人成长,现在的匈牙利独立组织已经不同于十几年前了。不但学会了知己知彼,保命能力还提高了N个档次。

  ……

  在一大波乱党向欧洲大陆席卷而来的时候,普丹战争也快进入了尾声,好在这个时候沙皇政府及时出手了。

  这也不能算及时,早在两个多月前沙皇政府就该出手。可惜俄国人想要先镇压波兰叛乱,再对付普鲁士人。

  结果波兰叛军是被击败了,然而叛乱依然在继续。这次波兰叛乱幕后的支持者太多,叛军的实力超出了俄国人的预料。

  击败他们容易,想要消灭他们就难了。波兰叛乱的存在,替普鲁士人争取到了时间。

  直到丹麦人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沙皇政府不得不出手。不然丹麦王国沦陷,俄罗斯帝国的面子就丢光了。

  1864年12月28日,沙皇政府向普鲁士王国下达了战争通牒,责令他们在24小时退出丹麦。

  柏林,尽管有了思想准备,可是当这一天真的来到后,普鲁士政府还是感受到了压抑。

  这次的敌人可是欧陆霸主——俄罗斯帝国,完全不是丹麦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事已至此,现在已经容不得他们退缩。不然得罪了俄国人不说,还要把暗中支持他们的英法给得罪了。

  威廉一世也顾不得和军方赌气了,要是输了这场战争,就算是俄国人不一口吞掉普鲁士,至少也要狠咬他们一口。

  “准备好了没有,有没有把握击败俄国人?”

  陆海军部长罗恩回答道:“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国动员,所有的预备役都已经复员,42.7万普鲁士军队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中。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从英法手中争取更多的贷款,只要解决了资金问题,我们就可以和俄国人耗时间。”

  普鲁士王国动员出了42.7万军队不假,可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军队都能够投入到对俄战争中。

  邻居太强大也是一种悲剧,三个邻居无论是任何一家都有拍死他们的实力,普鲁士政府不得不小心谨慎。

  主力齐出和俄国人死磕没问题,如何保证不被法奥趁火打劫,就是一个大问题。

  就算是大家需要他们打击俄国人,暂时法奥两国都不会对他们动手,可是一旦战争结束呢?

  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都有可能招致法奥两国的打击。

  战败了不用说,俄国人要吃肉,法奥两国也会跟着吃肉,普鲁士王国不付出惨痛的代价,就不要想脱身。

  赢得了这次战争也不等于胜利,沙皇政府还有实力卷土重来,未来的日子长着呢!

  欧洲大陆太小了,容不下那么多强国,法奥两国都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普鲁士出现。

  打击完俄国人后,普鲁士王国的作用就发挥完了,被人背后捅一刀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必须要的预防,普鲁士政府不得不提前进行准备。万一发生了意外情况,也得有反应时间。

  这么多现实问题摆在了眼前,普鲁士军方自然不敢进行冒险。他们不光要赢得胜利,还必须要尽可能的缩小损失,以便战后应对法奥两国可能进行的趁火打劫。

  这个年代,普鲁士王国的国际环境比历史上恶劣了太多,可供他们选择的余地太少。

  历史上俾斯麦能够带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那是建立在俄国人输了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输了法奥战争的前提下。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法奥战争根本就没打。撒丁王国想用割地诱惑法国人出兵进攻奥地利,怎奈维也纳政府直接甩出了整个撒丁王国。

  吃掉了撒丁王国的法兰西,表面上是大赚特赚,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战略被动状态,遭到了欧洲各国的孤立。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普鲁士王国也是一件好事。陷入外交困境的法国人,短时间内不敢打莱茵兰的主意,他们的国防压力大减。

  牛逼哄哄的俄国人就不一样了,尽管他们在近东战争中付出的损失,比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战争更大,问题是他们打赢了啊!

  俄国人民不怕损失惨重,沙皇政府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社会各界都非常的满意,损失直接被忽略了。

  经过了战火洗礼的沙皇军队,战斗力也不是历史上可以比的,不但武器装备超过了历史同期,军心士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普鲁士军方选择保守打法,也就不奇怪了。毕竟沙皇政府最不缺的就是士兵,又有俄奥同盟在,就算是奥地利不支持俄国人,也不妨碍他们卖军火。

  这种背景下和俄国人硬拼实力,显然是不明智的。沙皇政府输三五次都无妨,普鲁士人输一次就完蛋。

  战争不是儿戏,无论是罗恩、还是毛奇,都是这个年代最优秀的军事家。他们的格局自然不只是赢得一次战斗,而是以赢得战争为目的。

  沙皇政府的最大弱点就是穷,普鲁士后面有金主,耗下去最先撑不住的一定是俄国人。

  弗兰克首相提出了疑问:“如何能够保证挡住俄国人?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必须要御敌于国门之外。

  哥萨克骑兵是什么货色,你们都一清二楚,一旦让他们深入国内搞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这才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普俄边界线太长了,波德平原又是一马平川,这些地区还是容克贵族的根基所在,不容有失。

  不要说俄军大股部队深入,就算是千百号人的骑兵冲进来搞破坏,柏林政府就损失不起。

  毛奇一脸严肃的说:“坚壁清野,把普俄边界线五十公里以内的民众全部迁移到后方。

首节 上一节 225/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