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140节

  他倒不是担心打不过,说起来,耶律淳还是个要面子的,他跟身边人说道:“倘若天祚帝来到南京,我只有一死,没脸再见天祚帝。”

  没想到,天祚帝进军途中,消息被女真人知道,派了一队人马轻松将其击败。

  天祚帝尚未来到南京之前,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时年六十岁的耶律淳便病故,谥号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燕京西部的香山永安陵。

  耶律淳死后,南京府这些辽人,也没有重新拥立天祚帝。

  而是迎立天祚帝第五子、秦王耶律定继位;汉官李处温等大臣辅佐;妃子萧普贤女为太后,主持军国大事。

  耶律大石被排挤出决策圈子。

  幽燕的局势,瞬间再次大变。

  此时得到消息的郭药师,毅然选择了归宋,他看不到辽国还有哪怕一点点希望。

  陈绍合上军报,心里五味杂陈。

  有时候你真不能不信运势这东西。

  女真这都是什么狗运啊。

  好不容易耶律大石和萧干,弄出点名堂来,摆出一副南拒宋军,北抗女真的气势来。

  谁知道,耶律淳突然死了,北辽一瞬间进入内斗环节。

  辅政大臣李处温父子见前景不妙,便打算私通宋朝太师童贯,准备劫持萧普贤女,归附宋朝。与此同时,李处温还私通金国,作金国的内应。

  两头下注,都快不够他忙活的了。

  这萧太后也不是个善茬,五次上表金国,说只要允许立耶律定为北辽皇帝,其他条件均答应。

  然而,金国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萧普贤女只好派兵把守居庸关,以防金军袭击。

  ——

  河北,马扩联络了常胜军之后,大宋兵马也随即赶到,两下夹击终于击败了萧干。

  萧干往北撤退,在涿州外安营寨扎,严防死守。

  刘延庆这次露了个大脸,取得了伐辽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其实打败萧干,本来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萧干手里的牌很烂。

  但是因为白沟河一战,宋军拉胯的表现,无形中提升了萧干的含金量。

  因为郭药师的投降,取得涿州和易州之后,童贯扬眉吐气。

  击败萧干!耶律淳病死!

  这两个好消息接踵而来,耶律大石被排挤,失却了军权,是第三个好消息。

  童贯和刘延庆商议一番之后,做出了尽快全师北上的决断。

  庞大的西军阵营,在刘延庆的督促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行动起来。

  鄜延军做为先锋,已经抵达了高梁河南岸。秦凤军居左翼,熙和军居右翼,泾源军为后殿,摆出了好大阵势。

  刘延庆的鄜延军为什么能赢,就是因为他本人投靠了童贯,保留了鄜延路的中低层武将。

  避免了白沟河营寨内,西军集体换将的羸弱期,再加上郭药师的常胜军确实厉害,战斗力也很强,两边夹击终于打退了萧干。

  各路宋军的轻骑哨探,甚至都渡过了高梁河,前出十余里哨探,得到的军情回报就是萧干所部已经拔营而去,似乎不敢和西军堂皇阵容在高粱河左近硬撼,而是企图在燕京背城而战,分出个最后的胜负。

  军情传来,做为这次主力进击的鄜延军,上下都士气大振。

  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都在加速进行,刘延庆的老营,也终于移到了离高梁河不过数里的地方,这是这些年来,刘延庆最为靠近战线的一次。

  他把刘家的子弟,全都临时顶了上去,准备狂揽军功。

  如今的刘延庆,可谓是春风得意,似乎伐辽大功马上就到手了。

  他一到前线,就立马召开了诸军的军议,谁都知道,这次军议就是做最后进军的部署。

  军议一毕,大宋西军以数万鄜延军为前锋,就要北渡高梁河,直抵燕京城下!

  刘延庆的中军大营,这次是匆匆而立的,借了一个前移之军的营盘。

  刘延庆再贪图享受,也没时间细细整治这个营盘了,估计也存着早日进燕京城,找个好宫室安顿下来的打算,也就懒得在这前线荒郊野外的营头花心思了。

  燕京城财货山积,又是一份海大的功绩,早点进燕京城比什么都要紧!

  手下人马,也可以尽情抢个痛快,西军可没有约束军纪这一说法。

  和西夏打久了,每次打完,只要是胜了,那就是肆无忌惮地劫掠西夏的百姓和俘虏。

  两边都是一个德行,西夏兵可能还要更狠。

  但是这次刘延庆没有想一件事,此地是河北,不是西北.

  河北这个地方,你要是把老百姓逼急了,他们是真会咬你一口。

  自古乱世就看两个地方的兵马,一个是西凉,一个就是河北。

  现下这个中军营盘当中,满满当当的都是各路相公带来的亲卫们,此次军议,除了诸军相公,又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衔头,领一营或者一厢军马的诸军中坚大将,也来了不少。

  他们的亲卫却连大营都进不去,只是在外头安顿。

  各路将领的亲卫,这个时候反正主将也不在身边,都一群群的低声谈笑着。

  这次鄜延军打的是先锋,行动也还算积极,让人颇能专目相看。

  泾源军秦凤军熙和军的人马和他们似乎也少了许多芥蒂,还能拉拉交情。

  说到底,大家都是西军,赶紧打进燕京城,抢个痛快!

  即使是大头兵,也能瞧出来,这次机会实在是太好了。

  谁也不信,大辽风雨里飘摇之际,他们还会输。

  要知道,燕京城里,现在还闹内斗呢。

  他们的大丞相李处温,早就要投降大宋了,天兵一到,肯定开门投降!

  这些大宋西军将士不分你我的在那里谈笑,却有十几名佩戴着神武常胜军符号的亲卫们尴尬的立在一旁,谁都不和他们招呼一声,投过来的目光也都是冷冷的。

  常胜军,有献涿易二州的天大功劳,还击败了萧干。

  击败萧干,常胜军自己知道是什么情况,要不是他们关键时候出手,刘延庆早就败了。

  现在北上,让常胜军大军卫护侧翼,摆明了不希望常胜军第一个冲进燕京城。

  刘太尉如今还没打下燕京,已经开始厚此薄彼了,如何叫人信服。

  常胜军面对赏罚不公,那可是不止一次闹过事的。

  在刘延庆的军帐中,郭药师同样在咬牙微笑,心里暗暗骂娘。

  他同样不服。

  这刘延庆在他看来,就是一个草包,那天在城外,自己亲眼瞧见,他的人马打不过萧干。

  是自己冒险出城,与他两边夹击,才打退了萧干。

  如今却一副看不起自己的样子。

  军议已经进行一半,满帐中人,没有一个人正眼瞧他的。

  这些丘八气性都大,现在又是得用他们的时候,还在战地最前沿,竟然没有给郭药师留半分面子!

  郭药师咬着牙齿,努力维持着神色如常,脸上甚至还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

  他是出了名的能忍,但是关键时候,在你背后插刀子的时候,那也是绝不手软。

  董小丑死在这上面,萧干马上也要死在这上面了,他们都低估了郭药师。

  军帐之中,巨大的木图上面,已经密密麻麻画满了各种符号,旁边还用小楷注明了各军军号。

  幽燕的山川地图,大宋早就全部得到了,燕京城里不知道多少人,都在暗中通宋。

  不是他们看得起大宋,而是大辽实在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谁也不会相信它能起死复生。

  又有多少人,愿意给这个腐朽的帝国殉葬呢,大家都想谋个出路。

  大宋富裕,而且宋人不像女真那般残暴,大家都想投宋。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宋金的《海上之盟》已经不是秘密。

  很多人觉得,根据宋金的盟约,这幽燕迟早是要归了大宋的,降金不如直接投降大宋。

  刘延庆披着一件锦袍,围着玉带,指着木图上面的山川地势侃侃发令。

  在没有压力的时候,老刘相公的水准还是很高的,毕竟是将门出身。

  纸上谈兵的本事还是有的。

  说的确实也头头是道。

  萧干军势,已经退离高梁河。

  他的远拦子,也收了十几里出去,离燕京城不过二三十里的地方,再度安下大营。

  四下望去一马平川,背后就是燕京城,他还能退到哪里去?

  又哪里还能找出一支援军出来,连高梁河天堑都放弃了,心气都丢了,他哪里还有胆子与我西军一决?

  无非就是丧胆而退,又不甘心放弃燕京城,走一步看一步罢了,刘延庆很笃定萧干士气已经崩溃!

  “此次北进,当是鄜延军居中,秦凤军在高梁河南,确保大军退路,熙和军同样渡河北进,直趋潞县,跗敌之背。

  泾源军据守粮道,源源转运接济军资,某当亲临前敌,与萧干决战!四日内渡河,十日内就要和萧干一战,二十日内,某会在燕京城,恭候诸位相公!”

  刘延庆说完,帐中的气氛有些古怪。

  西军当中老种小种率领的秦凤军和泾源军主力,都被留在了高梁河南。

  姚古的熙和军虽然同样北渡,但是却给打发去了燕京西北方向的潞县,说的是跗敌之背,断敌后路,但是也是远远打发离开了燕京的主战场。

  也就是说,这次伐辽,和萧干决战,夺取燕京城的大功,还没开打,已经全部归了他的鄜延军。

  演都不演了.

第127章 兴兵灭夏

  宥州城中,陈绍在政事堂,要挑选一些人来帮他处理内政。

  如今地盘大了,事情也多了起来,运作起来多费周折挺麻烦。

  陈绍越来越发现自己是有点挺不住了。

  他在家中休息了几天,依然是骨软筋麻,就发觉自己好像是走错了方向,事必躬亲,早晚会累垮。

  他现在是政治上摸着蔡京过河,军事上摸着童贯过河

  别看这两个老兄名声不咋地,其实真的都有可取之处。

  蔡京的政策是好的,就是实行起来,先顾党争、再顾贪腐,最后才是民生.再好的政策到了大宋的那老旧腐朽的官僚系统中,也会变质。

  童贯对付西夏,采取由章楶发明的堡寨战法,那就更没错了。不过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忍不住了,五年没把西夏耗死,就决定铤而走险。

  其实他这五年伐夏,功绩特别亮眼,横山防线被他突破了。

  可惜啊,童宣帅毕竟是老了,急于伐辽来获取王爵,最终逼死了刘法,差点前功尽弃。

首节 上一节 140/2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