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20节

  这些年,在周良寅的带领下,一共开辟了一万三千顷常田,就是一百三十万亩,开辟了三万七千顷的草场、建营堡七百五十四处、修大宁卫、会宁卫、热河卫三城,修军马围场两座,属于百万军马场的一部分,而今年,这两个围场,马匹规模达到了三十万匹,这十年,安置汉民超过了二十一万人。

  “他就是装的,朕也给他一个机会。”朱翊钧手里有厚重的账簿,垦田五事,是当初侯于赵奏请朝廷执行的垦荒条例,而周良寅没有违背这些条例,执行的很好。

  在大宁卫过往奏疏里,甚至有了奇闻,大宁卫甚至出现了兼并的现象。

  在边方出现了兼并,可以说,这片土地的王化,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都是文教的事儿了。

  “他投靠了谁的门下?”朱翊钧好奇的问道。周良寅会选择投在谁的门下?

  晋党、楚党,还是张党?

  冯保低声说道:“他现在万阁老家中,因为上一次侯于赵入京的时候,也是投在了万阁老门下,周良寅这些年,就一直跟在侯于赵的身后,侯于赵做什么,他就做什么,那是一点自己的主见都没有。”

  周良寅摸着侯于赵过河,摸上瘾了,连投靠之人,都和侯于赵一样,主打一个,侯于赵先倒霉,他才会倒霉…

  “挺好。”朱翊钧笑了笑,周良寅也算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了,也是三党都想要的人物,结果周良寅看来看去,步了侯于赵的后尘。

  周良寅此时在万士和的府上,和全晋会馆八十亩地、全楚会馆七十亩地、全浙会馆二十亩地不同,帝党党魁万士和的府邸,就只有一个三进出官舍。

  这还是皇帝赏赐的,置办京师宅院,以万士和的俸禄,也要攒五六年的钱。

  苏轼的弟弟苏辙,攒了半辈子的钱,就想在开封府买宅院,结果苏轼出事了,苏辙只能把这些钱拿出来平事。

  “这晋党现在名存实亡,王次辅是工党党魁,投效他的门下,旁的不敢说,巡抚地方的时候,官厂团造法,还是能得到倾囊相授和人脉。”万士和介绍着京城的变化。

  投靠王崇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官厂团造的资源会很多,比如经验丰富的熟练工匠、比如官厂实践中的组织建设、安全生产等等,都是拜在王次辅门下的好处。

  周良寅摇头说道:“王次辅,反贼也,有点危险。”

  “可不能胡说,陛下已经宽宥了!”万士和一听就是眼前一黑,赶忙说道。

  周良寅面色严肃的说道:“学生久在边方做事,边方就是,敌我分明,没有什么使过不使功的说法,在边方,任何叛逆行径,都只有一个下场,被乡民吊死在村头。”

  在现在的周良寅看来,朝廷居然能允许王崇古继续在朝中做事,简直是不可理喻,一个反贼,没杀全家,那是圣眷酬功,也该让他滚蛋回家,没有中间地带可言。

  非黑即白,这是长期处于战区必然会养成的思路。

  边方的私刑现象非常严重,你把营寨里的消息出卖给马匪或者虏人,只要发现,就会被吊死,根本不会告诉卫所衙门,这也是未能完全王化的典型。

  “江陵公兼掌吏部事儿,是你的功劳就是伱的功劳,谁都抢不走,当然了,江陵公做事,也是很公正的,不是你的功劳,你也揽不到自己的手里,主要就是信赏罚。”万士和介绍了张居正楚党的优势,公平。

  周良寅摇头说道:“江陵公不收贱儒,我本犯错,无论如何,江陵公都不会收学生到门下的。”

  “你已经改悔了。”万士和摇头说道。

  “高启愚也改悔了,江陵公甚至连见都不见。”周良寅在边方,但对京师事也是知道的,高启愚立再多的功,都是无用功。

  万士和笑着说道:“你之前又不是江陵公的学生。”

  周良寅略显尴尬的说道:“那就更不敢拜江陵公了,学生愚钝,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却糊里糊涂,居然指斥戚帅和宁远侯。”

  周良寅在塞外吃了十年的沙子,清楚了一件事,就是自己并不聪明,不聪明就没必要跑去张居正的门下,张居正对内清党手段也是异常的狠辣。

  “那浙党呢?大司空汪道昆,倒是宽厚,不过主要影响力还是在工部,相比另外两家有些式微,不过也算是靠山了。”万士和介绍了下浙党的情况,两任浙党党魁,都对经营浙党没什么兴趣。

  不过也算是靠山,出了事儿,汪道昆也能说得上话。

  “学生愿拜在阁老门下。”周良寅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啊?”万士和极为意外,以为周良寅是跑来询问下意见,参考下到底拜在哪个山头,结果可倒好,原来是拜自己这个山头来了!

  这周良寅和侯于赵多少有点喜欢和人逆行,这么多年了,就没几个愿意拜在万士和门下的儒生。

  “侯于赵说好听点是赤诚之心,想得少,说难听点是笨,那些个人情往来,他弄不明白,你呢?什么原因?”万士和有些疑惑的问道。

  周良寅思索了一番,选择了实话实话:“侯于赵做得对!跟着他选,不会错,这是学生长期践履之实得到的经验。”

  在边方垦荒,周良寅在践履之实中发现,侯于赵这家伙虽然很喜欢与人逆行,但每一次逆行,都是对的,看起来不正常的选择,往往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比如边方私刑严重,侯于赵压根就不闻不问,起初周良寅还想管,但他发现,根本管不了;比如营堡垦荒法,先建营堡再垦荒,周良寅原来还想先垦荒,毕竟建营堡要花不少的粮食,结果马匪和北虏肆虐的边方,只能先建营堡。

  这种事发生的次数多了,周良寅自己给自己打上了‘侯于赵是对的’这样一个思想钢印。

  循迹而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就是周良寅的生存之道。

  “你跟着我能学到什么?如何谗言媚上吗?你跟着侯于赵走,岂不是一辈子要活在他的阴影里?”万士和有些无奈的说道。

  他一个谄臣,朝臣们恨不得他赶紧去死,跟着他,对于升转而言,全都是负面影响。

  周良寅颇为确切的说道:“侯于赵现在是辽东巡抚,学生还能跟着他走很远,日后他升转京堂,学生还能循迹而行。”

  万士和也不用教什么,周良寅需要的是帝党的身份,被骂投献也就被骂了,骨鲠正气,周良寅本来就没有。

  “也行吧,反正我这儿也没啥规矩。”万士和也没为难,他是党魁,但他是帝党,真正的党魁是陛下。

  “学生周良寅见过老师。”周良寅长松了一口气,长揖在地,算是行了拜师礼。

  周良寅疑惑的说道:“朝廷对学生有什么安排吗?”

  “你从大宁卫升转,大概会让你以副都御史提督雁门关,驻大同,巡抚山西。”万士和透露了下人事任命,这是之前就已经讨论过,并且已经通过廷议,如果申时行有问题的话,就是周良寅到辽东,侯于赵到松江府。

  “挺好,学生擅长和胡人打交道。”周良寅松了口气,对于如何推进新辟之地的王化进程,周良寅很有经验,驻大同府,巡抚山西,其实主要工作就是配合绥远总督潘季驯,王化绥远。

  这个工作,他擅长,让他跟李成梁这等凶人,进行搭档,他怕自己被李成梁给剁了喂狗,要知道当初他被贬出京师,到大宁卫垦荒,就是他指责戚继光贪功冒进,指责李成梁苛责言官,放老虎吓唬他们。

  这就是结仇了,虽然已经十年了,但李成梁那个记仇的性格,到了地方,李成梁真的有可能会报仇,李成梁身上的匪气,太重了些。

  “周良寅啊,你说实话,你觉得辽东的情况如何?”万士和低声问道:“李成梁,有没有忤逆之举?或者说,你有没有听到类似的传闻?”

  “没有。”周良寅摇头说道:“除了喜欢没事出门打猎找不到人以外,没听说什么其他的传言,就去年有个犬生角的传闻,还是一撮毛,不是角。”

  周良寅知道万士和为什么这么问,很简单,去年有犬生角的传闻,这其实对李成梁很不利。

  李成梁很喜欢出门打猎,他经常离开吉林,最远跑到黑龙江,主要是探查女真人的动向,其次就是给陛下准备贺岁礼,并没有什么要称王的传闻。

  “老师,朝廷没有对不起辽东,辽东的汉民,比京堂忠诚,就京堂这些笔杆子狺狺狂吠那些话,到了辽东,是要被牵羊的。”周良寅颇为疑惑的说道:“学生也就三年没回京,这京堂的笔正们,胆子这么大的吗?尤其是那个林辅成,都已经指责大明失去灵魂只是一个躯壳了,疯了吗?”

  辽东所有营堡朝向京堂的门,都叫通和门,这就是刻在城门上的忠诚,而且因为大明在辽东采用的借钱安家的政策,让到辽东的汉民心里只有感激,因为没有利息,借一石粮食还一石粮食,所有的运营成本都资出内帑。

  就连农户都可以平价买入毛呢大氅,这都是恩情的组成部分。

  京堂可能过分着眼于李如松带领着精锐骑卒在立功,过分的注重由上到下,但周良寅在大宁卫,他对辽东更了解一些,他看到的是从下到上,李成梁就是有反心,也没有那个基础,李成梁要造反,辽东的汉民也不答应。

  “那篇文章啊。”万士和略微尴尬的说道:“那是我写的,陛下给我让我润稿的。”

  “啊?”周良寅惊讶至极,他呆滞的说道:“陛下果然是非常人也,如此大逆不道之言都能容忍,果然是要成非常事,陛下大气如此,大明何愁不兴?”

  “对对对,就是这个味儿,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帝党了。”万士和一听立刻表示,对味儿!

  不会拍马屁,还想当帝党?拥戴陛下的一切决策,就是帝党的核心主张。

第602章 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万士和对帝党的定位几近于儿戏,他的定位是拥戴陛下一切决策,这也是这些年,没人从他这里加入帝党的缘故,因为海瑞这个道德君子还活跃在朝堂上,就显得没有多少骨鲠正气的万士和,更加鲜廉寡耻了起来。

  所以能做事的地方大员,都是直接拜皇帝山头。

  殷正茂、凌云翼、潘季驯等等,都是不折不扣的帝党,他们只能依赖于皇帝而存在。

  周良寅还没没进门就学会了拍皇帝的马屁,他本身就是贱儒出身,根本没有任何道德压力,在他看来,忠君体国侯于赵就是个风向标,侯于赵很能干,整个大宁卫、辽东的垦荒,全都是照着侯于赵当初垦田画策在推行。

  现在的侯于赵更了不得,他提出了一个大明,皆为王民的主张,就是当下的绥远、辽东、北平行都司王化的总纲常。

  侯于赵这类不擅长交通大臣、不擅长人情往来,有赤子之心,还有巧思的臣工也倒了霉,那周良寅只会脱下伪装,再次变成一個贱儒。

  侯于赵这样纯粹的臣子都没有了生存空间,大明朝堂得烂到什么地步,到了那时候,也只有成为贱儒才能继续活下去了。

  周良寅在万士和府上坐了很久,主要是就面圣的诸多细节进行了沟通,这是十一年以来,周良寅第一次面圣,当年的事情发生了这么久,周良寅依旧十分紧张。

  而皇帝选择接见周良寅的地方,也很有趣,在北大营的武英楼内,在操阅军马之后,皇帝宣见了他。

  “臣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周良寅五拜三叩首行了大礼。

  “免礼。”

  周良寅刚站起来,心就如同小鹿乱撞一样,立刻提到了嗓子眼上,当然不是看到了美人,而是看到了戚帅在打量他。

  周良寅怕,怕见到戚继光。

  而另外还有两个千户,这两个千户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和李如桢。

  “戚帅,这就是北平行都司佥都御史周良寅,在辽东垦荒了数年。”朱翊钧给武将们介绍着面前的文官。

  李如松的两个弟弟,朱翊钧亲自考察过了,远不如李如松,天壤之别。

  比如这个李如柏,嗜酒如命,在辽东就因为饮酒误事,被革罢过世袭千户,后来李成梁实在没办法,把李如柏送到了京堂入了讲武学堂。

  这李如柏仗着自己是宁远侯的儿子,自己亲哥领着京营骑营,在讲武学堂拉帮结派,欺压穷苦出身的庶弁将,闹得鸡犬不宁,在万历八年被朱翊钧训斥,扔到了南大营做勋军去了。

  大明有两个京营,一个是万历元年之前的京营,一群弱弱病残,烂泥扶不上墙的烂货,里面充斥着各种历代因为皇帝恩封混吃等死的武勋,这个老京营在大兴县,就是只领俸禄不视事。

  朱翊钧一次都没去过南大营,过年都不去慰问探看。

  而新京营就是万历元年以后组建的京营,武勋若是有壮志,需要通过锐卒的考核,而后通过讲武学堂的遴选,才能进入京营任事。

  觉得自己祖宗把几辈子的仗都打完了,不想建功立业,只想提笼遛鸟,可以在南营吃俸禄吃到死。

  李成梁在前年入京述职的时候,专门跑到了大兴县南大营,把李如柏倒吊起来,狠狠的打了一顿,差点没给李成梁气出病来。

  而李如桢则是胆小怯懦,更加明确的说就是畏战,和大哥李如松完全相反。

  作为一个武将,畏战,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李如桢在李如柏闯祸后,也被一起送到了勋营吃白饭,连点卯都不必去的那种,每年到兵部领点俸禄就是。

  李如桢没有被李成梁吊起来打,因为李如桢长大那会儿,李成梁正在辽东跟鞑子、建奴拼命,李如桢这个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朝不保夕的生活环境导致的。

  李成梁的几个儿子里,只有李如松很厉害,其他的都是普通人的范畴,甚至可以用草包去形容,没有什么军事天赋,更懒得读书,不过军事天赋这种东西,李成梁能捞到一个已经是极大的幸运了。

  李如柏和李如桢今天突然被叫到武英楼,自然是来看周良寅的。

  李如柏很狂,他连亲爹都不怕,被吊到树上打的时候,李如柏还叫嚣着有本事打死我!

  但是李如柏在戚继光跟前,乖的跟个鹌鹑一样,连说话都温和了几分。

  李成梁就是再生气,也不会打死儿子,虎毒不食子;但戚继光治军极严,就李如柏那个做派,真的在戚继光手下,早被军法处置几百遍了。

  “陛下,臣在万历二年见过一次周御史,那时候他到大宁卫,臣在大宁卫挖桃吐山的白土,那时候周御史还有点富态,也略显一些轻浮,不像现在,如此的干练。”戚继光的回话,说起了他和周良寅之间的恩怨情仇。

  戚继光若是心里真的有怨气,那他就不会在皇帝面前,主动提及过往,这看似是叙旧,但其实是放过。

  现在作为奉国公的他,皇帝就是不考虑武学教导的师生情谊这些私情,也要给这位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南平倭寇,北灭胡虏的奉国公一个面子,只要戚继光不提,皇帝就得当着戚继光的面儿,严惩周良寅。

  朱翊钧之所以要把宣见的地方定在武英楼、把李成梁的儿子们、戚继光都叫到身边,就是了结当初的公案。

  周良寅没有诬告,戚继光攻伐大宁卫的时候,的确是想要贪功冒进,进攻全宁卫获得战场的主动权,因为那时候戚继光不确定,那是不是自己最后一次出塞,那时候朝堂的局面并不明朗,确定路线,还是当初的主要矛盾。

  而李成梁当初的确是苛责言官,放大老虎吓唬这些言官。

  戚继光主动提及,说当初周良寅有些轻浮,就是把当初的贱儒行径,归咎在那会儿还年轻,不懂事,不知道边方之疾苦。

  朱翊钧看向了周良寅,这也是周良寅必须要过的鬼门关,日后想要主政一方,想要平步青云,这件事就必须要说清楚说明白,有一个结果。

  “陛下,臣当初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体国朝振奋之意,便是不忠君上重振大志,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实乃亲者痛仇者快之恶行,戎事乃国朝兴亡之大事,不懂不应置喙,幸国有圣主明君,未酿大祸,然仍当重惩以儆效尤。”周良寅深吸了口气,承认了自己过去的言论,给国朝振奋带来了麻烦。

  同时也认可了皇帝对他的惩罚,他并无怨言。

  周良寅在边方十年,对于当年事,他已经知道了利害,矛盾激化到刀兵相见的地步,任何可能有的机会,都要想办法去把握住,否则下一次机会到来,就不知道何时了。

  周良寅现在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理解善战的戚继光为何想要兵行险招,就是他这样的贱儒存在,才让一向稳妥的戚继光,意图一战定北。

  “还以为周御史要怪朕让你住牛棚了呢。”朱翊钧打量着周良寅,语气里全是审视。

首节 上一节 720/8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