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235节

  杨彪之前一直是礼仪相待,信中所言也从不会透露向袁之意,一开始便是告知因姻亲嫁过来袁夫人近况。

  也就是以杨修的母亲开始联系,袁夫人是袁术之妹,也和袁绍有堂兄妹关系。

  此前南北逐渐通达的书信往来,基本上都是在说着家长里短,到今日送来的这一封书信,袁绍才问询了一些许都的状况。

  而杨彪不认为是一种试探。

  他对曹操拱了拱手,直言不讳的道:“丞相,有些话,说来恐怕冒犯,但却属事实。”

  “你但说无妨,”曹操脸色动容,毫不在意的微笑了片刻。

  杨彪再次躬身:“那在下也就斗胆直言了,大汉百年来,阶层分明,氏族林立,正如伯常曾说过的话,等级森严得很。”

  “更甚于军中,至少在军营之中,自下而上仍有渠道,上会因战功而欣赏下属,继而擢升提拔,而在朝堂上则绝不会发生这类事。”

  “士人看不上就是看不上,公卿大臣往下只看出身门第、功利往来,盘根错节,让自己与家族更为稳固,其实本质说来便是……冀北那些人,认为我一定不会真心归附丞相。”

  “他们宁愿相信,我骨子里是看不上丞相的。”

  曹操轻笑了一声,也不动怒,因为杨彪说的还真是事实,他不是那种因为别人说出事实就会动怒的人,这方面的肚量,曹操很足。

  毕竟他们三代人,都在因为这个阶层身份而努力,直到曹操这一代,才在刚刚成为雒阳北部尉的时候,凭借“年轻气盛”,狠狠地打了蹇硕一党,想要洗刷宦官门第身份,挤入另一帮人的法眼。

  奈何,仍然挤不进去。

  现在曹操是可以不挤了,因为那帮人要来求着他。

  但无论时局多么变化,这种骨子里的看法,依旧不会改变。

  他们看不上曹操,或者说是曹操的家族出身。

  “嗯,太尉的意思我明白,”曹操仍然以此官职称呼他,算是一种尊重,毕竟现在已经废置了三公,他杨彪已是当下之政的绝唱了。

  “故此,袁绍乃是真心向你打探,并且寻求合力灭曹,迎回天子!以清君侧之名,出征伐我。”

  曹操亲自说出“灭曹”两个字,还是有很大的杀伤力,让杨彪听着觉得很怪的同时,背上感觉有刀锋在刮着,很是别扭。

  为了缓解尴尬,他只能连忙苦笑出声,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因此在下决定回信时透露些许。”

  “不,”曹操直接抬起手,驳回了他的这番话,杨彪一愣,又不太想劝,只是平静的点了点头,说了句“好”。

  他的心态是很平和的,如今身无半分官职爵位,一身轻松,在家养老作著,本来没有必要来蹚浑水。

  如今这般,只是因为杨修仍在仕途,他身为父亲不能毁了自己儿子,同时曹操的确和董卓不同,而当年自己连董卓都能容忍,一直帮他到朝堂决裂之前,今日对曹操又有何不可呢?

  是以帮也可,不帮也无愧于心,曹操听计他也不会自觉有功,不听他也并不会因此失落。

  但他刚刚准备喝酒时,曹操又笑着道:“烦请太尉,直接回一封书信,将当初董承一党对我曹操的控诉,均告知袁绍。”

  “最好,再告知他朝中如今依旧有仁人志士,在暗中谋划,随时准备掀起反曹大计,将曹某从丞相的位置上赶出去,甚至还有盟约于其中。”

  杨修听得心中一惊,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因为曹操这话说的还真不佳,朝堂上的确仍有这样的人。

  甚至,还有不少西凉、冀州、并州以及益州派来的细作,他们常年朝贡,被曹操以天子之名威逼利诱,心中自不服气。

  杨彪原以为,盟约非常隐秘,曹操不会知道得如此清楚,但现在说出来……这有点耐人寻味,他这是在试探?!!

  他忽然惊疑起来,若这是试探,一旦回答不好,很可能害了全家的性命。

  杨彪毕竟不属于曹操的人,自家儿子也不知现如今在曹操心中的真实地位如何。

  “这份盟约……”杨彪试探性的凑过去问道:“丞相打算让在下怎么说?是写出朝中某些大臣的名字,还是虚写此事,只说皮毛?”

  “哦?”曹操的仪态明显是故作疑惑,回道:“若是写出这些臣子之名,能写哪些人呢?”

  “哈哈,我自是不知当初董承、伏完还有多少党羽在朝中。”

  杨彪平静的摇头道:“在下也不知晓,若是要伪造此事,定是要做到,所谓大伪似真方可。”

  “唔,”曹操笑道:“这些话,还是伯常临走前与我说的,若是做好了开战的准备,便给袁绍递一把刀过去,此战须得是他来伐我,不可是我去伐他。”

  “当时献计时,伯常给我说了一份,名为‘血诏’的名录,其中均是在许都附近颇有资历的人物,得天子授意,封诏讨逆。”

  “绝对没有!”杨彪一下就坐直了身子,道:“即便是有,也是董、伏二人矫诏,均已是过往之事,丞相何必再提及,如此将伤害你与陛下之关系。”

  “如今朝堂上,君臣和谐,难道不好吗?”

  杨彪太明白这诏书若是说出来之后,天子会处于何等境地了。

  曹操一直以仁善相待,从不威逼陛下,乃至铲除异己的时候,都是以极其怀柔的手段,将他们一一拔除于朝堂。

  一旦传出有这种天子密诏,寒门学子以及那些曹操提拔起来的重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声讨天子,把人心堂而皇之的揽于丞相府了。

  “诶,”曹操咋舌而视,劝道:“只是假意逢迎的一封书信,太尉怎么弄得跟真的似的。”

  “此计策,你写出来之后,我自也会去告知陛下,让他知晓,这都是为了从那天下仲氏之姓的手中,把刘氏江山收回来,陛下岂能不愿?”

  不,不,不,杨彪心里连连否定,很敏锐的把握到了曹操的心思。

  你这是想要一石二鸟,顺势成计,若是我写了留下这封书信,日后可作废也可以作实。

  若是击败了袁绍,逐渐攻伐占取了冀、幽、并、青后,再回过头来以此书信坐实天子暗中密谋除他曹丞相之事。

  将会掀起何等风波,天地变色也,到那时,还有谁能拦住这位权倾朝野,手握半壁江山的丞相?!

  大汉,则真正亡矣。

  杨彪看得穿,可是却不能当下拆穿拒绝,而且也明白自己身在局中,身不由己呀。

  “此计,可是张君侯所献?”杨彪无奈之下,抱有希望的问出了这句话,张韩是他内心最后一根弦了。

  张韩聪慧,文武双全,而且曾经多次到府中做客,还请杨彪去过乐坊雅舍,杨彪很看好这个年轻人。

  他口中无仁义,但所行之政,从来都是造福百姓。

  曹操“嘿然”一笑,爽朗的道:“伯常吗?最近你没有收到河内传来的消息?亦或是德祖回家时没有告知伱吗?”

  “伯常在河内军中整夜饮酒,不尊军令、荒废时光,令军中怨气盈营,已被陈元龙当众唾骂,罚了二十军棍,你认为他现在还是有用之身吗?”

  “二十军棍!?”杨彪听得双手一抖,不自觉的立起了身来,心中惊讶更是仿佛跳漏了几拍。

  寻常人几军棍就要疼得哭死过去,十军棍便可能筋断骨折。

  二十军棍,这岂不是要终身残疾了……张君侯,怎会是这种下场!?他不该是这样的下场呀!

  曹孟德,竟连如此工功臣,都能用来振奋军心,提振士气,何等的狠毒。

  “怎么样?”曹操平静的看着他,再次沉声问道:“太尉可感受到,我与袁绍决战之志?”

  “此战若败,我尚且不能自保,也保不住跟随之文武,伯常岂能有命?而他现如今挨了军棍,知晓收敛,换来的是军中纪律铁血,有何不可。”

  “此志如铁,不可更改,倾尽一切,定要胜此战,太尉觉得如何?”

  杨彪点头叹道:“我写。”

  ……

  十月。

  杨彪的书信送到了袁绍的座前。

  历经十日辗转而送,走了数条水上密道,方才送达。

  说是为了躲避各层封锁,实际上都是自己在绕着路玩儿。

  当然,这么晚才得到,袁绍心中也更信几分。

  看完书信之后,袁绍“噌”地起身,把书信按在了桌上,喃喃道:“这就圆上了,圆上了。”

  “有此书信,之前一切就都合理了,实乃是天赐我之良机也!”

第241章 大战骤起,已下决议!

  袁绍心中明镜一样,这段时日他虽然纠结,但思绪始终非常通达,可谓不遗余力的收集各方送来的情报,并且加以分析。

  谋足思重、多方查探之下,袁绍自认为对局势的洞察,远超麾下谋臣,对此事的判断,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一开始,他坚定不移的认为张韩遭受数十军棍,乃是苦肉计,用以迷惑黎阳守军,所以下令让张郃继续加重防备,不能给他半点机会。

  同时等待书信往来之中,透露此事,又或者能有这么几封书信,是为劝导冀州文士去游说张韩,一旦有这类书信,则说明必是计策。

  袁绍可以毫不犹豫的选择固守,不与河内交兵,让张韩此计落空,自作自受。

  但是,没有人写这样的书信送来,就很离奇!

  到陈登杖打张韩的事过去十日左右,袁绍陆续收到了十几分封聊到此事的书信,全部都是幸灾乐祸,大快人心。

  他就懵了。

  张韩他……这么不得人心吗?为什么这么多人拍手称快,还有人说早就该打。

  甚至有一两位御史的官吏,还明言“袁公切不可对这等奸诈之徒、贪赃枉法之辈、欺世盗名之人,动恻隐之心,予以收容,就该让他死于军律之下,引为大汉典史警醒世人”,这种话,看得袁绍把鬓角的散发都要抠下来了。

  惩处了张韩竟然是这般的大快人心?!

  于是他开始着手于查探张韩的过往,与许都朝堂上文武的关系。

  得到的消息很多,事件也足以让人哭笑不得。

  张韩贪墨许都土建之财,得半城为府邸,一座山建造庄园,家产至今无人知晓是多少。

  曹操自从设立校事府以来,各级校事都想搞清楚张韩的家产。

  但是因为两件事被彻底击溃了手段,不敢再伸入他的府院内。

  一是张韩奉养了当年承诺的二百余位战友的遗孀、孤子以及父母。

  又号称倾尽家产为失去双亲的那些孩童办学,让他们有容身之地。

  第二件事是,张韩号称倾尽家产,为冬灾救民,豪掷五万金,十万石粮草,救数万百姓,还力主设立了医官署,让天下医者的地位,如龙之升。

  两件事,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口碑、声望皆是不可比拟。

  若是这种时候查出张韩乃是个巨贪,恐怕不知多少百姓会崩了对汉廷的信任。

  袁绍想到这里的时候,开始明白了曹操的心思,在这种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惩处张韩,其实也是他心中所想,否则,他担心日后压不住这个五毒俱全的混账谋臣。

  张韩就像是个山顶湖泊,一面贪婪的吸收着整座山的泉眼奉养,另一面又向下吐出点涓涓细流汇聚成山涧滋养山下的万物。

  他自己在其中,则满盈舒适,立于不亏之地。

  这种人太聪明,即便是被惩处也不会死,最终还可能落一个富贵归田的结局。

  此刻,袁绍已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了,但是拉拢张韩?并没有这个必要,他没有动这种心思,因为冀州并不缺张韩这样的人。

  但,这也足以说明现在曹军是乱的,驻防的兵马不服张韩黑袍骑的存在,等同于曹操的两支精锐骑兵,有一支正遭打压。

  即便是不打压,张韩不在的黑袍骑也绝对不会有此前那种令人生畏的战绩。

  这个时候和他许都开战,绝对可以令他们内忧外患。

  所以,袁绍向杨彪发出了疑问,在书信之中,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乃是极其有心的问出了张韩和各大官吏之间的关系之事。

  杨彪这一次的回信,也说明了袁绍本身心中的猜测。

  书信内,最重要的一句话便是——丞相有压张韩而收所有人心之意,欲用其长子曹昂来战。

  张韩,在他那一支兵马之中,可谓深得人心,然这么多年,也已有不少人解甲归田,新人同样是从青州兵、虎豹骑、曹氏子弟之中挑选,这些人对张韩会更为忠心。

  这也就意味着,张韩牢牢把控了这支兵马,功绩与军备辎重,近乎是完全压住了曹操的军队。

  一时风头无两,而在和荆州的冲突之中,实则真正的罪魁祸首乃是张韩当初劫掠了去往荆州的西凉商马。

首节 上一节 235/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