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226节

  弄!

  史官们想出了如此对策,很快就都动了起来,彼此间兴致盎然,猜测张韩之经历,从战事情报的只言片语里,将他返回许都之前的那一段经历,和诗文连起来。

  毕竟这些文臣儒生也都清楚张韩的才情,写出来的诗虽均不收录成册,如同随口所吟,但都是令人心生盗取之心的佳句。

  甚至不少人还有盗取之行,只是那位盗取者一般没有人敢戳穿。

  当天下午,一直到晚上,张韩和曹操才离开宫中,近乎两个时辰的时间,他们均在给刘协诉说南疆之事,以及复盘南方这大事战局的各种计策。

  刘协听得惊奇不已,感慨于张韩的勇猛果然、带兵有方,同样也惊叹于许都坐着的这几位才智果然,计谋无双。

  光是人在许都之内,就可以把控南疆风云,而且搅动了刘表与江东大战,听到后面,刘协自己都有点茫然,追着张韩问,刘表到底是不是有异心之人。

  张韩则是立刻躬身请罚,说此前只是一场误会,刘表应当还是忠汉之臣,荆州并没有反心。

  刘协没有责怪,曹操则是建议,给刘表的爵位再加数百户,再给他诏书封为镇南将军。

  刘协同意了。

  回到半山城府,张韩还没来得及休息,丞相府又来了消息请他去一趟,张韩咋舌几声之后,带着典韦贾诩又去,留下赵云给黄忠、韩嵩安置府中分院。

  韩嵩走了好一会儿,一条宽阔富丽的街道过后,上石梯而入门坊,走入之后便是园林。

  他看了此处虽在城内,但风光像是在风景秀丽的庄园,但却只有数处院落,想来其中一间,便是君侯的“陋室”了。

  他当然明白陋室,不是真正的破屋烂房,只是朴素而已。

  “呵呵呵,这等地方,在富丽繁荣的都城之中,能有这般云野匠心之地,实在是别具一格。”

  “赵兄弟,敢问哪一间是君侯的府邸呀?”

  赵云白净面庞坦然一笑,左手搭在剑柄上,右手向后方远处的街口一指,道:“先生,方才那两座石狮的街口门坊,就是半山城府的大门。”

  “啊?”

  韩嵩本来在抚须,听完这句话差点没揪了几根下来。

  “刚,刚才那里是大门?那这里是……”

  赵云开朗一笑,不假思索的回应道:“这里是中院。”

  “在往后便是住宅之地,目前扩建了六座院落,房屋有六百余间,前门大街居住的是之前君侯参军时,那些兄弟的家人,以及一些流离失所的苦命百姓。”

  “君侯居住之邸,乃是在中心区,先生若是日后要出入半山城,可以在这些驿站乘坐马车。”

  赵云伸手将他们目光引向一旁,乃是有四五辆马车在门口等待,有人正在照料吃食草料。

  韩嵩人都傻愣了,他当然看得出来这些马车就是为了代步所用。

  这地方,真的只是一个君侯居住之地吗?这比得过那些史书记载的公爵了吧?

  居然……进了府院之后还可以乘坐马车进府邸,意思是谁人居住之地,马车都可送达?

  赵云接着道:“若是外人进来,乘坐马车要收取钱财费用。”

  “但是自家的先生,可以不用,乘坐马车直达即可。”

  赵云微笑着,而且一脸的理所应当,让韩嵩感觉到了深深地愧疚。

  他自小清贫,年长不改其志,心中秉承朴素之是行,但是现在感觉自己的三观有点崩塌。

  这就是张君侯的“陋室”吗?在如此广袤的地界之中,还写得出那陋室铭,难道说……就连这在君侯眼中居然还是“简陋”,他心中的富庶得是何等境况?!

  “先生?”赵云真挚的看着他,但话语中也略有催促,“先随在下去领一套宅邸,而后会有三十名仆从,十名婢女派送至宅中,照料起居。”

  “不不不!”韩嵩仿佛被踩到了尾巴一样,连忙摆手,“不必如此,不必如此,将军不用过多照料,在下只需一间房屋即可!”

  韩嵩从来未曾有过这种享受,寻常虽说也有人服侍,但绝没有这么多,况且自己家人随行一同迁来许都,若是被妻子看见,不知他们如何看待。

  妻因贫不改志而倾心,子因父之清正而自豪,若是他们知道我现在享受数十人的照料追随,一定会鄙夷不屑!甚至引以为耻!

  “这个已经是君侯特意交代过的了,”赵云诚恳的道,“君侯说,先生乃是志趣高洁之人,不宜过多派遣仆人婢女,少少安排即可,这些人只是他人的一半。”

  “啊,这……”韩嵩再次迷茫,感觉自己好像是因为贫穷旧了,所以想象不到这种生活。

  “怎能,怎能如此奢靡!!难道许都之内文武,不会因此诟病吗?”韩嵩已略有不悦,心中顿生失望。

  但因为这一路来张韩对自己十分亲切慷慨,有怨恨也不好太过明显的表露出来。

  赵云连忙劝道:“先生,这就是先生有所不知了,陛下和丞相都知此事,但是并不反对,甚至因此感谢君侯之慷慨。”

  “何意?”韩嵩眉头一下紧皱,听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特么还能弄出感恩来?!

  这有什么慷慨的,这不是奢靡又是什么?!

  赵云笑着拱手道:“君侯用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收治这些流民,以及孤寡妇孺,让他们有所依靠,又不必去种地,也不必依靠汉廷来奉养,光是君侯名下,就养了一万余民,让无数家庭得到了救助。”

  “君侯说过一番话,让我们心悦臣服,先生可愿一听?”

  韩嵩的眉头慢慢的舒展开来,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了张韩做这些事的苦心,的确是情有可原。

  于是他点了点头。

  赵云感情丰沛,且颇有感情的道:“这些婢女,包括乐坊雅舍那些艺女也是,这些对先生你来说,只是得到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照料服侍,得到了些许心中慰藉而已,可对于她们来说可能是一年的粮食,是严寒里御冬的寒衣,还有家里好赌的父亲、生病的母亲、年幼的弟弟。如此懂事的她,此刻我等不去帮助,谁人去帮呢?”

  韩嵩的面皮猛然抽搐了几下,愣是说不出什么话来。

  关键是,赵云是个君子儒生相,怎么看都不像是在说反话,而是真心认为如此。

  我,我特么差点就信了!!

第232章 从不白嫖曹孟德

  “这么说,君侯已经养了上万人,还有所谓雅舍的女子,为朝廷解决了钱粮之难?”

  “不错,若非如此,这一万人若都是屯民,数年之后十不存三也,屯民极其辛苦,数年方可得功绩。”

  “说得不错,”韩嵩明到这也不得不承认张韩之言乃是道理。

  若是这近乎一万人,全数都散于许都附近,恐怕会造成民怨载道,甚至会被有心人以此散布流言。

  是以张韩接收治理下来,此法倒的确堪称伟岸,毕竟是牺牲了自己的家产,来稳固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

  想到这,他重新和赵云等一路缓缓同行,问起了这一座半山城的来历。

  “君侯他为何能有如此庞大的家业?”

  韩嵩左思右想之下,仍然直白的问出了心中疑问。

  赵云笑道:“此事鲜有人知,但是我们追随伯常君侯许久,还是知晓一二的,许都当初还是许县的时候,其实并不富庶繁华,那时候君侯立下大功,得到了重金赏赐,于是打算寻找一处置办田产房产,就找到了许都。”

  “当时追随而来的将士很多,大多都是在许都附近购置了房屋田土,君侯买下了那南临山、半坐城的地业。”

  “时值战乱之时,当初那些人欲逃难至北地,或者结伴南去荆州安身,家中早已近乎搬空,留下一座宅邸也带不走,低价便卖于君侯,于是君侯尽皆收下,乃至借了不少债务,用于购置,一来二去,竟买了半座许县。”

  “而后来,谁知天子竟然定都于许,这才得到了无数横财,先生想想,当初从战乱之地到我大汉都城,这许都的房产地产当有多么珍贵,君侯购置之后,我曹军入城自然不会自行分于诸将,只是与君侯商议购买。”

  “哈哈哈……”韩嵩听完,一时间心里更为惊奇,因为这个故事里,张韩的运气出奇的好,大肆购置之地,日后竟然会成为都城。

  这不是有天命在身,恐怕说不过去,但他本是谋臣,虽信天命却也不是全信,他更倾向于张韩的眼光独到,能够看得长远。

  定是到达许都之后,便已知晓此地日后定可发展治理得四通八达,于是才会下如此血本。

  他定也有赌的成分,但是却赌对了。

  “这么说来,君侯的这份心意,嵩反倒是不得不接受了……”韩嵩仔细的想了想,道:“子龙将军,这些仆从、婢女就没必要为我准备这么多了,若是有童子、学子,倒是能为我送来。”

  “先生这是为何?”

  “我需童子为我整理书卷,学子嘛,自然是这些人家中若有孩童愿意识字求学,我皆可教导一二。”

  “啊,”赵云面色一喜,连忙感动拱手道:“若是如此,君侯定然欣喜不已,这些人中,的确有不少需要入学的孩童,因无先生教导,大部分只能做苦活。”

  “目前肯收学的,不过那位蔡氏的女博士而已。”

  “蔡氏?可是蔡邕之女,蔡琰?”韩嵩捻须思索,心下一惊,他却是想象不到,这位名满南北的才女竟然会再在虚许都任职,而且听这意思,和君侯的关系还算不错?

  “正是,”赵云意味深长的笑道,但却没有延展说下去,让韩嵩心里有点遗憾。

  他还打算听点意想不到的故事呢。

  “她也愿帮君侯教导学童吗?”韩嵩轻笑着说道。

  “自然是愿意,君侯仁义、为人慷慨,喜好结交高士,这位蔡大家精通音律、文史,时常邀请君侯到家中做客。”

  “好,好,不愧是伯常君侯,”韩嵩意味深长点头而笑,他估计心性纯良的赵云还觉得此事是张韩仁义魅力。

  但也不必过多解释,只随着他一路前行,到驿馆准备了马车,而后去往分给自己的宅邸。

  问明了缘由之后,他心中倒是也没有之前那般忐忑不安,可以稍稍安心的接受这些张韩的好意了。

  况且,我的确比其他人少了一半,已经算是很清正、淡泊了。

  ……

  丞相府,曹操等来了张韩,直接把写好的书简摊开在他眼前,笑道:“你过来看看,这是史官、御史台、尚书台的人写出来的一段录事,记录了你从南疆得胜归来时与我相见的场景,还有你吟的那首诗。”

  “我看了,”曹操手放在了案牍上,神情颇为疑惑,但却失笑道:“我现在也非常想知道,你诗里所说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你去益州了?”

  曹操这致命一问,把张韩都问蒙了,他下意识的道:“没去啊……”

  接着就低下头去,看手中的书简,史官记录之事颇为简洁,但让张韩大受震撼。

  大致是说建安三年夏,青亭侯、大理寺寺正张韩升任南阳太守,平定荆州叛逆,率黑袍骑轻松击破敌寇于新野,驻守南阳,令贼人闻风丧胆。

  时战时立平,无事,遂马不停蹄查地形军机于益,寻入川之路,再修西川入许都朝贡之栈,以备道路失修,益州不得圣益。

  又至江东联结孙氏兵马,成鼎足之势,以定三方之制衡,得以保全百姓不受战事离乱。

  一日夜内,自白帝至江陵,恰得盟约,平千里乱事,堪称伟岸。

  “这,这……”张韩猛然抬头,紧盯着曹操,满脸皆是不可思议之色,颇为迷惑的道:“这都被他们知道了!?丞相啊,这些史官可真的是明察秋毫,耳目通达,竟然连这些都能知晓?”

  “去你的,”曹操半句话都不信,甚至直接绷不住笑出了声来,“你若是没有异议,就这样记录了,你吟的这首诗方才可以圆上。”

  张韩点了点头,认真的道:“我并无什么异议,勉强可以真实记录,可称如实也。”

  “伱开心就好。”

  曹操收起了书简,懒散的舒了口气,然后又正色的笑道:“现在我心底有个疑问,倒是想要问问你,你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情感如此丰沛,即便是夸张之说法却也略显真挚。”

  “难道你真的去过益州?去过江陵!?你在荆州的时候,是不是和江东文武私底下还有往来?”

  张韩脸上笑容一僵,心里登时抖了一下,忙道:“真没有,我怎么可能会和他们有往来?”

  “江陵、白帝我都不曾去过,这只是一种手法而已,或者说听说过些许消息。”

  “是吗?我不信。”曹操言简意赅,眼神凌厉的盯着张韩,道:“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这首诗到底从何而来?为何提及了江陵、白帝,宛如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一般!?”

  张韩眼睛一虚,上身微微后仰,道:“这是,我抄的,而且世上已经再不会有第二个人知晓这首诗是从何而抄的了。”

  “哦,真是如此?”曹操难以置信的凑近了张韩,脸色忽而如同是老虎盯着猎物一般。

  “确实如此……”张韩好像已经猜到了什么,咋舌之后低头说道。

  曹操乐呵呵一笑,“那就对了,日后你就说是我写的,你方才未去过益州、江东,却能吟出这等仿若身临此境的诗句。”

  张韩嘴角上扬,微笑道:“好的,岳父大人。”

首节 上一节 226/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