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99节

  下午,到南临山之后,原本已经和赵云钻进森林里赛马游猎的张韩连忙出来。

  在外等待他的,便是嘴角眼角均在抽搐,抽得整个脸鱼纹遍布的曹操。

  他们也是忽然到来方才发现,原来在南临山靠山脚的这一带,居然是个猎场!?

  “怪不得你张韩一直在军营尽忠职守,苦心经营呐!”曹操远远地就拍手叫好起来,“原来张君侯是在享受游猎呀!!”

  曹操这么一说,所有人都不知怎么解释,郭嘉和戏志才心里更是一紧,这是真的蕴藏了怒火。

  而且,张韩平日怠惰偷懒,这一次却是瞒着许都之人,在游猎休假……若是传出去了,估计很难压住。

  若是被其他宗亲知晓,大家纷纷效仿,又该如何镇压这些窜起来的声音。

  张韩只是愣了愣,当即笑道:“不是游猎,义父当真是说笑了!”

  他大步走来,直接张开双臂,想要抱住曹操,但是曹操却后退了小半步。

  然后笑吟吟的看着他,“君侯这话是何意?难道说在这里除却游猎,还能做别的事情吗?”

  “伱别告诉我,你在里面练兵!!!”

  “嗨呀,我岳父就是料事如神,小婿便是在里面练兵!”

  “丞相果然料事如神啊!”典韦也惊叹的喊了起来,他喊得更加认真,说话时候惊讶的表情就好像是真正相信曹操是早已料到算到了一样。

  “你别说话!”

  曹操烦躁的瞪了他一眼,又看向了张韩,沉声道:“你练的什么兵?”

  “刀盾兵,且可翻山越岭!”张韩收起了笑,面色郑重,拱手道:“主公,你可记得为何乱世一临,中原诸侯最想要的,便是泰山兵?”

  “因为泰山兵盘踞山中,要在连绵的地势之中生存,其心狡猾,其势勇猛,宛如山魈一般齐聚。”

  “日后作战骑兵虽重,但骑兵不可翻山越岭,只能寻路奔袭。”

  “我要在山中训练一支飞军,令山势水路不可为险,如此便能翻山越岭,持刀盾、弓弩,快速穿越高山行军,攻伐敌军之后方。”

  “这些人不需要很多,只在敌军意想不到的路线上,越山而入,也许几千人马出动,最终只能有一两千到达,但却足以在战局焦灼之时,给予敌致命一击。”

  “因此,山中取食、捕猎,甚至是忍饥挨冻之苦,均要提前而收,这样一支兵马,一旦成功,便可谓神兵天降。”

  曹操伸出右手:“打住。”

  他看向左右,道:“回营地再说,此事不可泄露出去。”

  他不管张韩说的真假,但是这个思路却是打开了曹操一个全新的视野。

  此刻早已忘却了怒意,毕竟张韩做过的胡闹事已经数不清了,虱子多了懒得去挠。

  曹操拉着张韩到近前来,轻声道:“你真的在山林之内,训练翻山越岭的飞军?”

  张韩也面色郑重的轻声回答:“主要是这样,顺便打打猎。”

  然后他就听见了曹操粗重地一声叹息,翁婿两人对视一眼,相顾无言,都不知道说点什么能缓解一下气氛。

  张韩等了一会,道:“要不岳父在这小住几日,我们进山林去寻猎试弓,还可督军在林中操练。”

  曹操:“……”

  “行。”

  军营之内,在主营中曹操看到了行军地图,还有特制的沙盘。

  待文武都齐聚之后,曹操坐在了主位上,看向张韩道:“接着说。”

  “没了,”张韩坦然告知,“现在只想到操训这样一支刀盾精锐,以武艺出众、膂力过人的兵士为主。”

  曹操腮帮子鼓了一下,拿过地图来寻找了一番,然后在一处地方敲打了几下,道:“过来。”

  张韩依言看过去,曹操道:“你就没有想过,若是真的能有进入山中十几日乃至几十日翻越行军的本领,可从此处越去青州吗?”

  “这……”

  张韩仔细的看了一眼,泰山整个山脉搭入青州之中,青徐之间两地相隔的天堑,就是高山。

  若是翻越过去,便是青州,一旦和冀州开战,现下领青州的袁谭恐不会坐守境内,而是领操练好的军队前去立功冲锋。

  正因为青州有天堑隔断青徐,他们才不会倾注大量的兵力驻守,一旦打开了青州,侧击冀州将是另一处战场,那,便是徐州兵的舞台。

  “马奇诺防线的故事是吧……”张韩喃喃道。

  “什么马?”曹操狐疑的问道,满脸奇怪的看着张韩。

  这是个地名,还是人名?为何怪怪的从未听过?

  “主公好想法,”张韩由衷的感慨道,“这是,一路上主公所想之地?”

  “不是,”曹操静静地看着他,沉声道:“从你提及翻山越岭,我心中就只有青州。”

  “或许,此战略方才是真正的兵行险招、奇兵制胜。”

  “没有人能想到此处。”

  “这支兵马的主帅是何人?”

  曹操凝神问道。

  张韩想了想,回答道:“是我。”

  帐内几乎是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静默,不知为何他们听见这个答案的时候,虽说有些诧异,但是却觉得很安心。

  郭嘉、戏志才也是心中默然,因为这种奇计,或许只有张韩敢提。

  因为只有他敢带队去干,一旦能成,那可真的是名扬天下、绩震四方,可与先贤比肩,共耀于史也。

第205章 张韩全才?我怎么感觉是混子呢?

  “你,亲自去?”

  曹操不确定的问道,当然这么问也是为了确定,他生怕张韩哪一日想通了就不去了。

  毕竟张君侯虽然战功卓越,军中威望很高、人脉极广,但他真的信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个道理,等哪天他觉得自己的命金贵了,也就想方设法不去了。

  说不定半夜睡醒回想起今日这番郑重其事、慷慨陈词的表态,还会反手给自己一巴掌。

  “确定,我若是不去,这一路或许很难有别的人带队。”

  这条路翻越到青州,可谓是艰难险阻、生死未知。

  但是,历史上在汉末这段时期,并不是没有人做过类似的事。

  张韩记得,原本的史上曹魏邓艾偷渡阴平小道,进蜀突袭,以神兵天降之计立下定胜一击。

  便是不遗余力翻山越岭,三万大军出发,最终只有数千到达,其余人皆是伤停、或者坠下山崖摔死。

  可见其行军之惨烈,但也正是如此奇兵,才有后来的大胜。

  今自徐州走青州山道,翻越山林而进青州山关,绝没有翻越蜀中那般艰难险阻。

  但也不是轻松达成。

  张韩觉得,不光是膂力的问题,自己若是在,这支军的精神支柱会更加凝聚,才更容易完成这一记,促成——神兵天降。

  “好,”曹操眯着眼想了许久,心中似乎在挣扎,他很想张韩在正面冲杀扬名,可现在又细想来,张韩在诸多谋略之下,其实已经隐藏了起来。

  今年之后,他的名字、情报,都会逐渐消失在探子的视野之中,再加上书信的各种迷惑,定然会让袁绍掉以轻心,转而打探别的人物。

  那么,此等状况下,致命一击当然不能只是出现在战场上,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迂回,绕行突袭其后,至青州为突破口,威胁冀州,或许可真正让袁绍措手不及。

  此计,也正是方才所想。

  “奇计,便应当是这里。”

  曹操又敲打了几下地图上青州所在,这份地图画得粗略,不是详尽之地,只是表明了中原东北一带的高山大川、城池郡县的粗略所在。

  不用说,肯定又是出自张韩的手笔,此刻张韩也面色凝重,感慨道:“主公当真乃是天下奇才,居然只是看到我秘密操练的飞军一眼,便已想到了这条行军路线。”

  “而我这段时日,一直在想,足足耗费了一月之久,才想到青州,主公和在下所想竟出奇的一致。”

  “去去去一边去,”曹操不耐烦的笑骂了几声,还出奇的一致,你刚才是这么说的吗?

  现在知道来贴笑脸了,还足足耗费一个月之久。

  曹操严重怀疑张韩这一个月定是在南临山休假,游猎捞鱼、闲暇听曲,若是再给他半年,他把乐坊雅舍搬到这里来也并非没有可能。

  我真是醉了才会因他刚才慷慨之语而感动,晦气!曹操心里狠狠地吐槽道。

  中午,曹营的文武几乎均是在商议操练飞军之事,南临山本是许都附近几大军营之中,一个小营地。

  结果现在却是,曹氏麾下的几位重要人物均在这里。

  而且商议得热火朝天。

  南临山营,从地势来看更是被山水包围其中,又没有贴得太近,后无防备突袭之虑,前有许都,许都之外还有三大宗亲驻军之地。

  稳得好像南临山这里的人物才是最重要的。

  曹操来到这里后看了地势就有了这种奇怪的感觉:说是南面护卫,其实是居于东南方向,不在主路之上,显得许都是护卫他的。

  可恶,若是往北论,我和天子竟然还挡在他前面。

  一直到晚上,曹操才问及了张韩当初对皖城、舒城一线的安排,以及他深邃的用意。

  “伯常,可是早料到孙策会发难,所以早早安排好了一切?”

  张韩和贾诩在听见此话的一瞬间,同时吸气且缓缓对视,眼中均是充满了不可思议。

  他们两个人最清楚,张韩是当事人,贾诩则是心中有数。

  他去皖城主要是为了什么,不必多想,必是冲着美色去的!而且是在舒城听了那二乔的美名之后,就已经提前半年开始打算了。

  为此还意外拦住了准备偷袭的孙策、周瑜。

  这都是气运,君侯身上的这些气运真的有说法。

  张韩点头道:“的确是如此,我早知他有大志,不会甘心屈于江东之地,依靠天堑自守,而是逐鹿中原也。”

  “但孙氏同样也是对大汉有大功之人,孙坚当年讨董的时候,也曾立下汗马功劳,所以也不能直接反目,只能提防。”

  张韩这种说辞,就颇为合理,孙坚立下的汗马功劳仍然还在功劳簿上写着,这是要记载入史书中的功绩,暂时也不能和孙氏决裂。

  “既如此,兵马安排、工事建设都已算是以逸待劳,何惧江东,”曹操微笑点头,接着轻松的道:“那我就可放心大胆的让尚书台给江东孙策送去将军任命,不予他所求的大司马。”

  “我看行,”张韩点头赞同,“而且,最好是让他接受封赏之后,再遣使者来送朝贡,以表谢恩。”

  “送去诏书的使者,还可巧舌拉拢,在江东之内接纳那些被孙氏打压的士族,亦可接受他们的请求。”

  “好,依你之计。”

  ……

  江东。

  丹阳郡,孙策在大堂上猛拍桌案,砸出惊雷般脆响。

  “哼!!”

  “我向许都天子请命为大司马,曹操竟然不许!”

  四周文武皆到近前来,却不知道怎么劝。

首节 上一节 199/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