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63节

  那名为陈禹的黄门当即叩首向张韩,大声道:“并非如此,并非如此啊!!”

  这宗谱是本来就有的,他们只是让我等找出以待准备而已!

  记录刘备身份的宗谱一直都有,他属景帝一脉,中山靖王之后,祖上那是出过帝王的。

  恰好还有卷宗记录,本身在宫中就有留存。

  张韩走近了这黄门,蹲在他身旁,小声的道:“现在的情况是,不能有。”

  “是,是是……”

  陈禹被气势所慑,一时心乱如麻,有些迷茫,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快速的点头称是。

  张韩又说道:“黄门一职,不过是士人入宫为职,积攒声望,没必要卷入许多漩涡,你说是吧?”

  “董、伏等人无论和你说了什么,就算你不知情,也会卷入其中,那他们可将你的性命看在眼里?”

  “你知道,若是你如此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吗?”

  张韩也不知道陈禹到底得到了什么命令,基本上都是瞎猜,不过却不影响他以此威胁。

  毕竟,陈禹的表现已经完全出卖了他。

  此刻,陈禹双眸不断晃动,吞咽了几口口水,喉结不断滚动,颤声道:“少卿所言,极是……他们并未将我性命看在眼中。”

  “好,”张韩压低了声音,道:“你按照我说的做,这个名字不出现在宗谱上,而后你离开宫内,不做黄门。”

  “你是哪里人士?”

  “小的徐州彭城人。”

  “好地方,”张韩拍了拍他的肩膀,“人杰地灵,典故之地,当年楚汉转折一战的战地,应当属英雄辈。我许你千金,再亲自写一封举荐信,让你到彭城相手下为幕僚,半年或可补任县令或是县长。”

  “而今已没有了三避法之制,你可以马上造福乡里,以才能存世,如何?”

  陈禹稍稍犹豫了片刻,张韩又拍了拍道:“你心里还犹豫?那两千金,一千匹布,定为县令。”

  县长和县令,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

  一县之官也有被戏称为“百里侯”,既然是掌百里之地的治理,那当然是人户越多越好。

  陈禹冷汗都贴紧后背了,顿时觉得非常迷幻,怎么近日也就两拨人来见,竟然富贵就在其中……

  “少,少卿……”

  “还不肯吗?”张韩微笑着看向他,“那一千匹布没有了,稳定县令也没了。”

  “少卿,这!!”

  陈禹脸色煞白。

  我就犹豫了这么一会儿!

  可若是就这般答应,日后会不会有违所学之礼,不似君子之道也……

  “还在犹豫?”

  张韩再次嘴角上扬,道:“那现在,只有一千金了,而且不保证半年能掌一线,你干不干?痛快些。”

  “干干干!”陈禹也顾不得这些,立即抬手拉住了张韩的手腕,然后又自觉失礼的撒开。

  钟繇在一旁,只当没听见这些话,实在是没眼看,这张韩的做法,以及陈禹的气节,都让他不忍直视。

  真狠。

  这拉拢人,居然还有把东西往下撤的,陈禹也是没气节。

  若是老夫,不要就不要了,有什么好担忧的,这又有何不舍的,一点利益和气节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就,这么做?”张韩看向他,刚说完立马又问道:“你能做得成吗?”

  他只是一个黄门而已,人微言轻,就是个传话的,真正决定的还是那位侍中吧?

  也就是赵温之前留下的旧臣,谁来着?张韩已经忘却了。

  “能!”陈禹胡须一抖,面色凛然无惧,眼神之中迸射出一股精悍之意,“在下一定竭尽全力,为少卿,为丞相办好此事。”

  觉悟好高。

  张韩微微直起腰来审视眼前这胡须微缀下巴的年轻人,莫名的感到肃然起敬。

  一个人放下原本坚持,投入到另一件事了之后,居然能迸发出如此浓厚的兴致,当真是……不简单。

  当天夜里,曹操、张韩并未回府,便留在了宫中,等待天明。

  在卯时后,便是晨议朝会,而且今日的议程很重大,乃是赏赐功劳簿上各位文武的日子。

  ……

  一夜之后,晨议。

  百官稀稀落落先后而到,从宽广的青石板路大校场而行,上十丈阶梯,有三五成群者,有单独而行者。

  董承、伏完自然不在此列,但却有些官吏沿途和刘备等打招呼。

  今日刘备穿着青色锦袍,一身利落,颇有雄主风范,雄步沉稳,面容堂正,星眸之中,似极有期待。

  与身旁之人均是礼貌招呼,步步而到正殿之前,有宦人来为其脱靴,列队而进。

  不多时,正殿之内已经站满了官吏,从来到许都之后,第一次如此满员,有当年汉廷门庭若市、鼎盛繁荣之感。

  刘协为曹操设位在侧,面向百官,威仪满满。

  刘备则和张韩在同列,居于中部,典韦则在末尾后位部分。

  尚书台官吏将功劳簿一一念出之后,有对应封赏宣告。

  再到后来,便是曹操向天子说道:“陛下,有一人臣要引荐。”

  “何人?丞相请说。”

  “此人,黄巾之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因后来消武功之制,撤去其县令一职,辗转多年,曾任高塘令、平原相、梁国相,现仍以梁国相为职,”曹操如数家珍的说出了刘备这些年的历任官职。

  此时在下方官吏人群中部的刘备同样是精神一振,神情不断动容。

  他万没有想到,今次朝会没有等来董、伏之人拉拢的好处,却是曹操。

  关键时刻,还得是曹公。

  刘备心里一直知道曹操欣赏自己,而且是从当年十八路联盟军讨董时,就曾一见倾心!

  还得是曹公!

  刘备投去了感激的眼神。

  而曹操回应了一个眼神后,接着向刘协说道:“此人,今次在寿春之战,占据右曲阳,攻破寿春东北面防线,斩敌过万,缴获辎重无数,战功赫赫。”

  “而且,他还是陛下的宗亲。”

  “朕的宗亲!?”刘协分外惊喜,甚至立起身来向下扫视,“他人在何处?”

  “刘备!”曹操朗声笑言,“快来觐见陛下。”

  “臣!刘备,刘玄德在此!!”人群中朗声一喝,意气风发。

  刘玄德自百官之中走出,神情自若,躬身匍匐,以大礼参见。

  “刘备,刘玄德……”刘协看他面貌极好,相貌堂堂,一副忠厚侠义之相,顿时就生了不少好感。

  “快快起身,让朕好好看看!”

第174章 玄德公,恭贺封侯!

  “刘卿,是哪一支亲族?”

  “回禀陛下,臣乃是孝景帝一脉,为孝景帝之玄孙,中山靖王之后。”

  “中山靖王,那,那依照族谱,好像爱卿应该是朕的皇叔!”刘协很是兴奋,刘氏宗亲之中还能又出一位英雄之辈。

  这汉室天下岂非更是人才济济,有强亲与能臣,可守住汉家天下也。

  刘协这番话说出来,朝堂上自然立刻议论纷纷,不少官吏更是面带微笑,彼此相望。

  更多的则是略有迷茫,看向左右,也有对刘备投去羡慕目光之人。

  如此,今日刘玄德之名,将会在数月后传遍天下。

  汉室宗亲,汗马功劳,又是一桩可令人感叹的美谈。

  当然,也有不少人心生疑惑,不断以余光瞟向曹操,都不知他这般作为是何意。

  难道,扶持举荐一位汉室宗亲,对他的政权会有好处吗?

  还是说这位大汉丞相,真的是如此大公无私,没有半点利欲熏心?

  “快,为朕取宗谱来!”刘协当即向左右呼唤起来,宦人立刻去取,不多时将所存宗谱都一同拿到手来。

  当众打开之后,大理寺卿、光禄勋、御史中丞等均在看,连曹操都背着手下去关注。

  最后却是一脸茫然,各人抬起头来也都是面面相觑。

  这时候,殿上之人也都发现了不对劲,同样看向了这边,无比的好奇,眼神不断交换,都是欲知情况是如何。

  这情形毕竟持续了太久,让刘备都有些迷茫。

  “这是,何意?”

  又有什么岔子吗?

  他看过去,刚好遇上曹操茫然的目光。

  两人相视一愣,紧接着便有人站出来向刘协躬身道:“陛下,宗谱上并无记载。”

  “中山靖王一脉,只记录到了刘雄。”

  刘备高声道:“刘雄正是祖父,曾任东范县令,而家父弘,则未有官职。”

  “噢……”刘协顿时明白了许多,了然点头,暗暗沉思。

  这一脉的宗族人数众多,到刘备这,估计血脉已经十分稀薄了,而刘氏之中往上数,其实均是帝王家脉,倒也不算太金贵。

  “那,爱卿之名未在宗谱之上,朕不可胡乱相认,不过卿之功绩确实真实的。”

  这……

  刘协这番话,可就真是耐人寻味了,他的功绩是真实的,那身份难道不是吗?

  若是有心人以此来宣扬,那便真的是再也洗不清了。

  此次来认亲,并没有让刘备如龙之升,反倒有可能将他彻底打落,如坠深渊。

  真正让他能获得功绩的,居然还是依靠自己厮杀浴血拼杀出来的战功。

  “朕,先拜卿为奋武将军,宜城亭侯,以此表彰卿之功绩,另有赏赐千金、马匹与诏书一同发下,如何?”

  “臣,叩谢天恩!”刘备腮帮绷紧,已没有了此前的意气风发。

  只是觉得心情十分凝重,这身份居然不在宗谱之上。

  果然还是太低微了。

  战功封侯,依旧不能令其开怀,毕竟他在右曲阳损失了五千多精锐部曲,换来了自己一场富贵。

首节 上一节 163/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