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59节

  乐坊雅舍的女子,都有提笔成文、长袖善舞的本领,有些甚至身手还不差……

  不少貌美者,都是张韩手把手亲自教的,并且暗中还分设职位等级,最底层的就叫白雀……

  因为女子服饰以鲜艳为主,张韩晚上抠头的时候还在想要不要取名为“朱衣卫”。

  这样和锦衣卫也不冲突,又可分辨是女子,最重要的是名字好听。

  当然,这事肯定不能和蔡琰说的,这是军机要事,必须高度保密。

  “那,小姑找我来,是为了……”张韩试探性的问道。

  “想问问君侯,知不知道是何人所为,”说到这,蔡琰叹了口气,神色颓败的道:“其实,即便知道是谁,妾身也无法阻止。”

  “安乐乃是人之常情,若富裕繁华起来,正是可追求安乐。”

  “不过,士人定不喜此道。”

  当然不喜,他们都是把这些婢女养在家里,供宅院内取乐,甚至还能送与他人,当做拉拢。

  这么做,即使不备骂一句败俗,也在实际上进犯了他们的利益。

  会“改变”很多当下的日常态势,只不过在当前大胜功绩的声势还没有消退,以及那伏击刺杀的影响未曾忘却时,不会有人过多提及。

  原来她还是想提醒我这个。

  果然是善良的小姨。

  叫姑姑也行,反正都是这么回事。

  张韩想到此,笑而不语,心情也稍微轻松了起来。

  蔡琰依旧深思了片刻,蹙眉道:“除非,这并非是普通的取乐之地,而是,间客所在……”

  张韩忽然轻微一顿,但没有作答,而这个动作也被有心观察的蔡琰看在眼里。

  于是,一切又尽在不言中,大家心知肚明便好。

  “君侯,今夜妾身可默一些刺客传、间客传说,可愿听?”

  “大多刺客均隐名埋姓,这世上能被史书记住的刺客,只能记其无畏之豪气,这些我已不需再学。”

  “那伱回去吧。”蔡琰脸色陡然冷了下来,从脖子到脸颊都有点绯红。

  “诶?!”张韩登时愣住,接着道:“但是有没有那种,空穴来风的故事?”

  “没有!”蔡琰别过脸去,而后一愣,又回过头来看着张韩,点头道:“或许有。”

  张韩马上转头看向门外的典韦,朗声道:“典兄,先行回去吧,今夜我留宿军营,晚上仍有操训要务!”

  “好。”

  ……

  深夜。

  张韩出府邸去军营,整个人都神色古怪,一肚子的火。

  “呸,没想到真是八卦!”

  我裤子都准备脱了你这这这……唉!女文青的浪漫情怀!

  蔡琰居然对“八卦”这种事非常感兴趣!?

  她对张韩那番话的理解,就是单纯的聊些有的没的传言。

  这一夜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要不是夜深了,孤男寡女实在不便,张韩估计她还能聊到天明,她到后来兴致越发浓郁,根本停不下来。

  大到公卿大臣家的传言,小到些许童谣都不曾放过,还让张韩以后有类似的故事,都收集来和她一起共讨。

  当做教授蔡邕之学的回馈。

  “哎,吃瓜蔡。”张韩摇了摇头,一路想着以后去哪儿搞这么多八卦给她听。

  想了想也只有校事府了,只有那里收集的深闺疑云、大臣秘事比较多,可以拿来一起吃瓜。

  张韩到军营,已是夜深时,贾诩、高顺仍在军中,张韩所在的营地位于南临山不远,就在自己庄园北十里左右,倚靠河岸。

  刚到,贾诩就立刻来主帐请见,“君侯,有客一直想要拜会。”

  “客人?哪里来的客人?”张韩奇怪的看着他。

  这段时日,真是绝了,我还成大忙人了,这么多人都想要见我,一年不回许都憋坏了吗?

  但我租还在收的呀。

  贾诩拱手道:“是,主簿杨德祖,他几次想要单独拜会君侯,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回城的路上本来有时机,但我们去了皖城,所以——”

  “好,”张韩收拾了一下桌案,跪坐于蒲团上,对贾诩点头道:“让他进来吧。”

  不多时,身穿深蓝色袍服,外穿大氅的杨修出现在帐门外,由高顺掀开门帘进来。

  杨修面容依旧英俊,但眼角和眼下都已有了纹路,许是最近一年来,大多时候都较为操劳,看起来反倒不如张韩显得年轻精神。

  “后生杨修,见过君侯,”杨修恭谦鞠躬,面容冷肃,“此次回到许都,家父已辞官休息,不过人还在许都之中,想请君侯到家中做客,故几次请在下来邀请君侯。”

  “噢,可以啊,”张韩很轻松的答道:“还有别的客人吗?”

  “没有。”

  “那我就去,要是太多达官贵人、当世名流,我就不去了,令尊的心意我记住就好。”

  “好,那,君侯何时可去?”

  “现在去吧,”张韩连忙收拾起身,“择日不如撞日,今夜便是好时机。”

  “今天,今天不不不……”杨修愣了愣,心想这也太自来熟了吧,这么晚了还去别人家做客,哪里合乎礼数。

  再说,我父已年迈,本来就需要充足的睡眠来养足精神,这个时候去打扰他,岂不是……

  “君侯,此时去,家中未曾有准备……”杨修很是为难,倒是张韩并无半点不悦神色,满脸堆笑道:“要什么准备?”

  “家中,有案席否?”

  “有。”

  “有酒水、肉糜否?”

  “也有,但是……”

  “没有但是!”张韩已经敏捷的走到了杨修身旁,拉住了他的手袖,一同向外走,同时催促道:“你家的府邸在内城东街,进院门是四方园林,中连正院,进远门后又走一方宽敞青石板路,而后得见正堂,整体约有百间房,六个大院、两座园林相连,内通两条巷是吧?”

  “对啊,”杨修都愣住了,我家府邸他好像去过,结构竟然如此清楚,那府邸太大,以至于现在杨修都有好多地方不曾踏足。

  “君侯去过?”

  “没有没有,”张韩推搡着,一脸的笑意,“我怎么可能去过,不过你家那府邸,以前是许县的旧衙署所改,所以土建渊源深厚,略有耳闻罢了。”

  “那,真现在去?”杨修一时还是无法接受,虽说和张韩待过半年,知道他的脾性要比他人不羁一些。

  但这也太不拘小节了,都深夜了,还要去我家府邸,传出去……这被校事看到了也不好解释呀。

  喔,校事们打不过他。

  杨修暗暗咋舌,随张韩上了马车,又遣纪伯骁回“一山半城”府苑,去把典韦邀到原来的太尉府吃酒。

  太尉府中,杨彪亦未寝,满眼血丝以待君侯,不多时张韩随杨修到来,进正堂以待。

  一炷香,杨彪就在主位上昏昏欲睡,张韩实在不忍心,便道:“世叔不如只当今日来了一位德祖的友人,在此稍加勉励即可,不必陪同,还是先去睡吧。”

  杨彪回了回神,感觉精神恍惚了一下,忽听得张韩如此说,感觉如释重负。

  鼻头都有些发酸,忙点头道:“君侯这番话,倒是坦然体恤。”

  “是,”张韩也干脆,挠了挠头笑道:“想必,世叔是担忧日后朝堂上德祖无人,杨氏恐衰微,故而有结交之意。”

  “若是结交我岳父,恐怕又为人诟病,毕竟弘农杨氏为士人之首,地位身份均是尊崇,而丞相,则出身大长秋之后。”

  “两党之深怨,早不是什么秘密,唉……”张韩笑了笑,“应当是,结交于我,便可折中这些隐患,同时又保住德祖日后的前途。”

  “不错,”杨彪也是智慧之人,张韩既然已挑明了说,那么他自然也不会再遮遮掩掩。

  点头将张韩所言的这些话也都认下来,“我既已等到了丞相回朝,便不得不退,因这一年,朝堂上许多暗潮被我压下,君侯均可在校事府得查。”

  张韩了然而笑,很是自然的道:“是以,唯有世叔引退,方才能平息各方压力?”

  “我是退隐……”杨彪总觉得张韩这个说法怪怪的,不合常理。

  哦,对,退隐,我为什么会说引退?啧,习惯了……张韩心里微微发虚。

  “那我,就先去歇息了,君侯在家中自便,有何所需,可尽管吩咐德祖。”

  方才张韩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只当张韩是和杨修不错的友人对待,不必过于紧张。

  既然,我所求为何张韩早已是心知肚明,那又还有什么好隐瞒再藏的。

  让他们年轻人相处即可,或许比我这个已退隐之人的苦口相劝,要有用许多。

  “父亲请休息。”杨修闻言即起身相送,一路送到了正堂门外,方才回来和张韩坐着喝酒吃食。

  同样,杨修也是明白父亲的心意,也猜到了张韩的心思,君侯之意,便是并不拒绝。

  他方才那一番话就是不拒绝与杨氏结交的意思。

  而且,自己也的确助过张韩不少,两人之间也算是颇有情谊。

  “德祖,”张韩吃喝一会,放下酒觥看了过去,“你家与袁绍,是姻亲关系,这个身份日后一定会成为他人攻击的把柄。”

  “而且,丞相那里,也因为这一层关系不断的提防,但此次寿春之战后,他仍旧力劝陛下,为你请功,这是为何?”

  “丞相是想……彰显其赏罚分明,不拘身份之别,同时想在此次封赏之后,将此功绩抹平,”杨修思索之后,认真思索曹操可能的想法。

  “也许有这些因素,”张韩赞许地点了点头,继而笑道:“但他或许更多是想捧你起来,你的父亲已经辞官归家,你此后便是众矢之的啊。”

  “我?”杨修眉头一蹙,缓缓摇头:“我不这么认为,家父已辞,便算与他们也做了个了结,我弘农杨氏已让步如此,还待如何呢?”

  “而我,现在也只不过是个区区主簿而已。”

  “不是现在,是在以后,杨太尉想让我保你,也不是保你前途无忧,青云直上,是保你不入漩涡。”

  “何谓漩涡,”杨修感叹了一声,心中只觉得郁结难舒,“我私认为,为后世开太平之策,为上策,为万民立心者,则可尊。”

  “唉!我不知他们在争什么,安定方可有绩,若是后方乱了,岂不是又要和长安时一样,倚靠天下诸侯来勤王相助?”

  “是啊,”张韩重新端起了酒觥,笑道:“他们有什么好争的,不如我们诉诸酒宴,谈笑风流。”

  “你说吧,想要个什么官吏,或者说你父亲想让你做一个什么样的官?想清楚,你已经没有父亲保你了,我也不够年纪当你的义父。”张韩半开玩笑的说道,但表情逐渐正色了下来。

  “唉……”杨修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不知自己的才学能担什么官。

  自小到大的美名、所谓天资聪颖的天赋,其实都比不过他真正的优势所在——我的三公父亲。

第171章 嘿,过目不忘真好用!

  “我,我……”杨修此刻在抉择之中,不断权衡。

  他的功绩,可以换一个不错的官职,甚至是到一地为二千石,用自己的才能,和杨家的名望,这样就可以在几年只能,将一个大郡治理得繁荣昌盛。

  杨修有这个自信,哪怕是要用钱财人脉去堆积,也可以造出一个繁盛之郡。

首节 上一节 159/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