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54节

  隐隐为许都众多士族之首,日后当以清名辅政、名留青史,谁知道,总不能又成了一个蔡邕?

  不过好在,这些重清誉、素来古板的名流却还是个实在人,不会把我们供出去。

  “呵呵,子为人所挟,竟可谄媚至此,也是悲哀……”董承感慨了一声,杨氏这父子真是,被拿捏得如同砧板上的鱼肉。

  ……

  马车内。

  “太尉,我们回府?”

  “去大理寺,派人到校事府请府君戏忠。”杨彪闭目养神,平静的说道,马车在下一个街道一拐,直奔大理寺。

  不多时。

  大理寺内,钟繇和戏忠听完了杨彪的话,也都彼此大受震动,而后对视了一眼。

  戏志才回头来好奇的问道:“太尉觉得,他们会选那一条道呢?”

  “进城车驾必经之地,自然是许都外,百姓混杂之时,如此方才能下手,若是这一次没有机会,以后回到许都,也会寻机会。”

  “我能说的是,当初司空不争权势,只退居其后,将内城的诸多重要官吏都让与他们,给了不少机会,埋下了上千暗子于城内。”

  “若非必要,难以全部拔除。”

  戏志才点头赞同,掌校事府以来,他倾力寻找查明城内外这些来路不明的百姓。

  已经找到了许多可疑之人,都在名录之内,在校事府所藏的名单中也有四五百名。

  “两位,此情便是如此,我议,不必急于抓捕董承,可布置等待,寻机将他们党羽逼出来。”

  “唯有一事,需要两位相助。”

  他虽然口中所说是“两位”,但是却看向的是戏志才,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需要这位曹操身边的亲信重臣相助。

  戏忠拱手道:“太尉请说,只要是在下力所能及之事,不会推辞。”

  杨彪沉默了许久,好似心中在不断挣扎,末了叹了口气,道:“先前有些盟约,我也曾写过名字,此次司空大胜归来后,我会辞去太尉官职,归田养老。”

  “还请府君、寺卿为我劝说司空,千万莫要因此怪罪于我儿,如有怒意,我即将为白丁平民之身,可任人拿捏。”

  原来是这样……

  戏志才忽然明白杨彪为何能坦然面对“那些人”,原来是早已心存退意,准备退隐了。

第166章 贪财好色?!他值得!!

  在场之人,也尽皆都没有说话,只有平缓的呼吸声。

  良久之后,一直沉默的戏志才终于开口,道:“在下,深知主公的脾气心思,嗯……”

  说到这,戏志才又缄默,然后场面继续陷入了安静之中。

  杨彪知道是有些话,戏志才绝对不会说出口,言到此处已经是暗示非常明显了。

  此刻,杨彪的上身颓唐垂下去了些许,仿佛垮了下来。

  戏忠此言之意,其实就是在说没办法保证,曹操的性情虽说豪放,但不是真正的仁义君子,杨彪曾有反意,并且有盟约签过自己的名字。

  那么很难不防备,乃至其子孙后代,都会防备,原因也十分简单,杨氏名望极高,日后仍然有天下首众的地位。

  “那……”杨彪又想问,但是也不知道还能问什么,“唔……”

  如之奈何。

  他想问这句,但是在场之人与他也没有太多情义,说了也没有半点意思。

  再加上,钟繇、戏志才,两人都已经有了稳固的立场,当然不会和他一样。

  “太尉,守许都有功,又肯功臣身退,以卸重任,其实已经令人动容,即便是校事所录之事迹,也足以显出太尉之明、能、才干均属当世少有。”

  “所以,在下认为,可以试试去找,少卿……”

  钟繇眼眉一挑,转头看向戏志才,清了清嗓子,道:“咳咳,级府君,少卿属我大理寺,你此话何意?”

  戏志才性情中人,颇为傲气的瞥了他一眼,“你的人?伯常是我所举荐!”

  “他现在是不是我大理寺的少卿!?不得听我的?”

  “我对他有举荐之恩,你连他家的围炉都没去过一次,怎么?不满我为太尉引荐?”

  “府君只是先行说了而已,我也是这么想的,太尉可去,见一见伯常,或许能有收获……”

  “拾人牙慧。”戏志才冷笑而言,钟繇满不在意,只是“嘁”了一声,“我现在还在教伯常书法,伱能教吗?”

  “二位别吵了……”杨彪听得汗都出来了,真是……真是争得一点儒生大贤的气度都没了。

  张韩……与我儿年岁相仿,我亲自去求他,会不会有些……

  若是让德祖自己去求,又会如何?杨彪内心复杂的思索了许久,但还是决定自己去。

  少年英豪,心底必定高傲,给予足够的尊重,方才能让其开怀。

  “好,老夫明白了,待少卿回来,自会去请见。”

  “不知道能不能成,”戏志才连忙严肃起来,“但若是能保你杨氏者,只有两个人,一为伯常,二为大公子。”

  “原是如此。”

  杨彪暗暗点头,将这话全都记在了心间。

  ……

  十二月,冬雪还没下。

  天气已然逐渐变得严寒,曹操向朝廷递交了回来的行程。

  沿途在扬州、兖州、徐州三地,都召集官吏来参议,下令征调粮草,运送往淮南、庐江,以及安排了大量的军队去合肥驻守。

  不过,张韩却没有跟随曹操大军出行。

  不知他接到了什么密报,离开大军往庐江、皖城而去。

  张韩到达皖城之后,驻留了数日,和当地名士结交,并赠予大量的钱财,设立了三处渡口,招兵买马后,留下几名旧将镇守。

  此地,在扬州之战中,不算太过重要,但实际上是水陆两栖都很关键的运输之地。

  到达当地察看地形之后,张韩已将这里的形势记在脑中,并且刻画了地图,以及密密麻麻标注了许多要处,和贾诩反复推演。

  最终两人都得出了一种结论,若是攻舒城的时候,有一支轻军渡河而来,从皖城绕后突袭,可以将他的粮草烧光。

  幸运的是,当时张韩已经将所有敌军的军力都逼回了舒城驻守,能有这个机会的只剩孙策。

  但,孙策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回江东继续扩大领土、稳固实力,割据以消化从袁术处残分出来的旧部。

  对于他们来说,获利更多,总比继续设奇计鏖战来得好。

  总不能为了赌一个可能,放弃大好时机稳固实力,反而和张韩继续相斗。

  现在,控制住皖城,打造成坚城,设立渡口以掌控来往漕运,对于张韩来说意义就更为重大了。

  这里还是南北通达,东西联结之地,日后发展商道也是颇为便捷。

  时至此刻,贾诩才明白张韩的眼光到底有多么毒辣。

  竟然在从未来过皖城的时候,就看到了此城的重要之处。

  并且为了了却心中的疑惑,亲自到来查证,几次拜访当地名士、豪杰,而且夜以继日的根据风土民情设立政令、测算税收之事。

  如此亲力亲为,又在之前大胆设计,此等风采当世少见。

  贾诩真正在他身上看到了风华绝代的名臣风范。

  然后张韩就纳了当地桥公家的那对美名传于十里八乡的姐妹,欢天喜地的火速撤离。

  携带妾一同回许都,而且仿佛土匪得逞一样,沿途一直在和贾诩说自己的谋算,分明就是为了这两个女子来的。

  把贾诩气得嗷嗷叫。

  “我当时还夸赞呢,听见大小乔之名,君侯面不改色,没有丝毫动容,不过和刘勋寒暄几句,自有儒雅气度。”

  “谁知道,他早惦记上了,还为了这个,绕了一大圈找了何其多的理由,又是惠政,又是驻防,还力主将皖城变成此战略重地之都。”

  “为了一个色字!他下得如此工夫!!这又何尝不是当世罕见!”

  他活该有此艳福!!

  以后谁再说君侯贪财好色,我贾诩第一个不认!他值得!!

  一个谋臣不将一身谋略本领用在战场之上,却用在这些事上!

  就特么绝妙!!

  ……

  回到汝南,张韩刚刚入驻城内,准备在当地寻一匹战马,购买下来送给典韦当做礼物。

  但刚住下,马上就有探哨前来传令,直接闯入张韩、典韦所在之处,来人乃是夏侯恩,持曹操的倚天剑而来。

  倚天剑,顾名思义便是倚靠天子之权柄,代行天子之职权,名曰倚天。

  张韩的宿卫只是跟随进来,并没有阻拦,因为他持剑到此,便说明有重大变故。

  夏侯恩进入正堂,而后举起倚天剑,喝道:“大理寺少卿张伯常何在!!!速来听令!”

  被典韦一脚踹出了门外。

  他很敏捷的爬起来,又小步走到门口,躬身道:“敢问,君侯可在?主公命我星夜疾驰来相请。”

  “嗯,我在,”张韩喝着酒,点了点头,挥手让两侧的护卫都出门去,典韦立在他身旁,怒目而视。

  夏侯恩不敢与他目光相接,心中一股浓浓的惧意。

  他之前还是在张韩、典韦、高顺手底下操训的,表现优异又被选出去侍卫曹氏各位宗亲将军。

  而他,因为人脉通达、关系较硬,还有高超的剑术,在扬州一战已被曹操看中,做了持剑将军。

  在众多宿卫统领里面,也是武艺出众之人,但是和典韦比起来还是不值一提。

  一脚的事。

  更别说张韩了。

  “来来来,”张韩招手让他进来,“说吧,什么事。”

  夏侯恩惧怕的瞥了一眼典韦,还是很快跨步进来,到张韩面前躬身,轻言道:“禀君侯,主公在颍阴遭伏,来犯的刺客众多,足数百人,已被许仲康击退。”

  “许仲康?”张韩狐疑的看着他,道:“当时你在干什么?”

  你踏马一个持剑将军,为什么能很骄傲的说出别人击退刺客这种话。

  夏侯恩面色一整:“持剑,督军。”

  典韦和张韩对视了一眼。

  多少有点无奈。

  以后千万别出去说是我们操训的你,“你,你以后……要是遇见姓赵的记得躲着走。”

  夏侯恩:“???”

  “为何呢?”

首节 上一节 154/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