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47节

  “有如此精锐,何愁淮南不下!?”

  ……

  时年七月,最为炎热的时候,庐江在杨修的主张下,以贤、德、策论、口碑为准核,举任了十几名官吏。

  这些能上任建功的官吏,基本上出自曹昂亲和结交的家族。

  当然,这些人的才能也足以治一县、一乡之地,无非同样是仁德爱民,惠政为主,沿袭许都的大多政策在因地制宜的稍作改变而已。

  张绣自水路出发、张韩则是从陆路出发,黑袍甲骑这段时日,几乎都在查探前行的道路。

  在多方士人与隐士的帮助下,已得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小道。

  张韩身骑赤兔,与军中中段而行,典韦、高顺和贾诩均在其左右追随。

  一路上典韦都较为沉闷,好似有什么话憋在心中一直没相通,所以整个人都显得心不在焉。

  行军路途无聊无趣,终于是没忍住问了出来:“君侯,我们在庐江驻留这么久,所得到的资助,难道只是为了行军便捷吗?”

  “而且,为什么不能用刀兵逼迫他们相助呢?”

  张韩笑道:“还是之前教你的那句亚圣的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驻留的这段时日,已成了两股截然不同的势力。”

  “外人看来,是我和张绣之间的个人恩怨,这是我特意放出去的消息,以此来引导他们的判断。”

  “但是,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明白这对峙对于整个庐江来说,不只是我和张绣那么简单。”

  “这是两种选择,一是当下正统大义,另一种选择则是蛮夫的屠刀,那么在对峙之中得胜,就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所以,潜移默化之中,这些想要保全家族的士人,自然是在不得已之下,选择支持曹昂,而且,不仅仅是声援、归拢那么简单,他们必须要全力资助。”

  “这就是张绣在外不断威胁袭扰的缘由,与其被张绣劫掠了去,不如将家中所藏送到舒城来换取功绩,他们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贾诩轻笑了一声,对投来目光的典韦微微躬身,道:“典校尉如此好学,老夫甚为欣慰。”

  “除却家产可以用来放粮以笼络民心、犒赏军士之外,任用了官吏之后,因为有士人于上下枢承,百姓就会支持官吏与政令,屯田令就更好施为。”

  “以往曹公所到之处,皆携带数万,乃至是十万屯民,自然不需安民心来坚固所攻破的领地,但现在不一样,这里是南方,庐江久经战乱之地,当年被孙策攻破后,死伤无数,陆氏于此地几乎灭族,只有宗脉先行讨回老家吴中。”

  “所以,我们以怀柔之策安民、以平定张绣少将军立威、再以所举官吏推行屯田令立信。”

  “立此三项的同时,可得贤才依附、族群归心、百姓拥戴,再传出话去,今年秋收可论功绩减免赋税,看似只是小小一步,其实和前几年战乱不安比起来,又已经是巨大的功德了。”

  “而且,”贾诩忽然压低了声音,凑到典韦的面前道:“君侯在少将军来之前,打算削其兵权,但老夫提早劝说了少将军主动奉上兵权,这其中之事,先后关系非常重要,老夫耗尽心力,方才促成这等结果,否则……”

  如果没有贾诩,张绣知道张韩在他来之前就开始暗中搞鬼,怎么可能还会心甘情愿的依附曹昂麾下,为他几乎断送声名。

  “哦,原来毛病在这里。”

  “你才有毛病。”

  张韩白了典韦一眼,“现在的结果,岂非是更好?”

  贾诩轻笑:“的确,得了全境四百多族户的拥戴,多得了十万斛粮食,的确比此前结果要好很多。”

  “君侯,恐怕是有大福源的人,福将。”

  贾诩早就这么觉得了,张韩贪财好利的事情没少做,但是运气从来不差。

  跟着他,说不定自己的运气也能变好。

  ……

  水路行军,比陆路要快上三日左右,张韩到达淮南境内,已从山中小道出来的时候,探马传来的消息便是张绣已攻破了淮南渡口,将之牢牢占据。

  而张韩到达,却带兵马向东南方而行,直奔合肥而去。

  一夜急行军,取合肥旧城暂歇,只查探半日,将情况尽数摸清之后,张韩领五千骑奔袭合肥军营。

  大破之。

  紧接着用败军在先而行,大肆宣扬袁术在寿春已大败。

  如今寿春贼首的伪皇宫已经被攻破,于是人心惶惶,不敢久持。

  骗开了合肥城门,五千骑再杀出城中,夺取掌控,将小城立为根据,和张绣各占一方。

  袁术派张勋守淮南,他刚刚把兵马调遣去夺渡口,防止张绣再运辎重,后方就传来了合肥被攻破的消息。

  一时以为神兵天降,境内已被敌人多方入侵,只能向寿春送去书信求援。

  这个时候,整个淮南的士气都低得可怕,百姓自然全都跑去合肥想要请求跟随曹氏的军队,保全在大汉天子名下。

  初战告捷,张韩没有忙着乘胜追击,而是到合肥临江一带,设立了不少巡防、营寨,又废弃了两座渡口,移到了便于军队支援的要道附近。

  再命将士搬运巨石、尖礁、废弃的船只龙骨等投入近处浅滩,阻隔来船。

  贾诩都不明白是何意,几次劝张韩进军取功,不可错失时机。

  甚至,言辞激烈时还直说张韩太过“多疑”,后方并无敌军埋伏,袁术兵马不可能还有隐埋于后者,而江东的孙策,据说和袁术决裂后,正忙着巩固自己的领地。

  他也是自袁术麾下独立抽身而去,虽说分道扬镳,却也不能不顾家业安宁、揽众治心,非要要打到淮南来争夺地盘吧?

  于是,贾诩因为言辞过激,被罚了三日操练,累得筋疲力尽时,他还是觉得张韩在拖,不知道在等什么。

  然后……第六日。

  江上布置的拦船防备,在深夜阻断了江东的舟楫艋艟,把三千兵士,横拦于江面上不得登陆。

  又点火以飞矢射之,密集的火焰点燃了两艘战船,死伤上千人,将其余敌军威慑住,唯有仓惶撤走。

  军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张韩还在主帐榻上睡觉,就被贾诩的脚步声所吵醒。

  “君侯!君侯是怎么算到的!?如何算到江东会趁乱自逍遥津横渡,夜袭我合肥大营?!”

  “嘘,”曹昂跪坐于案牍后看书,见贾诩进来,熄灭了本就较为微弱的灯火后,淡然道:“先生不必惊讶,兄长仍未醒。”

  “若是将他吵醒……”

  贾诩倒吸一口凉气,乖巧的跪坐在曹昂的面前,和他一起安静的等。

  过了许久,贾诩忍不住悄声道:“公子,前些日子,是老夫——是在下没远见了。”

  “老夫想给君侯道歉。”

第160章 江东双杰,可与张韩并论否

  曹昂听闻贾诩的话,倒是没有过多意外,依旧淡笑相对,放下手中书卷后,道:“兄长不曾怪你,只是说过,先生现在比以前可要真实多了。”

  “真实?”贾诩梦然听到这话,感觉有些奇妙,不过旋即就明白了张韩之意。

  以前的确有堤防之心,总是喜在暗地里盘算,最近的确很自然的没了这种心思,而暗中担忧张韩的安危,也就是说,君侯看似玩世不恭,其实许多变化与心思,他终日都会注意到。

  “唉,老夫倒是不怕君侯怪罪,其实只要君侯不猜疑,便好了。”

  “哈哈……”曹昂轻笑了两声,而后指着案上的书籍,诚恳的问道:“先生可否为我解答此处?”

  “这是……”贾诩凑过去一看,顿露笑意:“哦,这是蔡公的《汉律赋》,写汉水穿越岭后与江湘相通,养育鳞甲万物,以歌颂至德为主。”

  “鳞甲育其万类兮,蛟龙集以嬉游。明珠胎于灵蚌兮,夜光潜乎玄洲。杂神宝其充盈兮,岂鱼龟之足收?”

  “此赋,除却抒发才情之外,主要应当是蔡公以目观天下,将山川记于心中,乃是胸怀天下之人,这应当是君侯给大公子的吧?”

  “是,”曹昂笑着点头道:“这首诗赋,又是蔡邕之女蔡琰,默写给兄长的。”

  “嘶,这蔡邕之女……据说蔡氏所藏四千余卷典册、书籍,均在乱世之中遗失,而蔡琰自小为才女,传闻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她默写给君侯,那他和君侯之间……”

  “先生不可妄测……”曹昂抬起手来打断了他的话,“是兄长救下了昭姬姨母的性命。”

  “原来如此,”贾诩也很知趣的闭口不谈此事,再说下去,就不对劲了,许都不少士人豪族传谣言,企图脏污司空和君侯的名声。

  栽司空好妙妇人妻,君侯贪财好色,同喜妙妇,最喜他人遗孀,现在司空纳张济之妾邹氏之后,已经算是快坐实了。

  如此看来,君侯的名声也是岌岌可危。

  但两人都不怎么在意,说好听点便是不羁之豪情,实际上就是,老少好像都有些不要脸。

  想到这,张韩忽然嘟囔了一声,然后转身侧躺过来,睁开惺忪睡眼看到贾诩在,轻声呼唤道:“文和。”

  “哎,我在我在……”贾诩连忙小跑过去,蹲到张韩的身前。

  张韩仿佛还没睡醒,声音很轻,“战事如何?”

  “果如君侯所料,孙策战船受伏,无法前行,折损了两艘楼船,三艘艨艟,现在江东偷偷自水上而来的敌军已经撤去,此真是,神来之笔,料事如神……”

  “君侯,怎么知道他们会来偷袭的?”

  张韩轻声道:“合肥南下,乃是逍遥津,此渡南接巢湖,又东接巢县、南达皖城,山峡水路均在此两地之间,我早已听闻,孙策当年攻庐江后,袁术将太守之位交予刘勋,孙策听令而走,没有纠缠。”

  “其实,便已有些奇异了,他本是个性烈之人,怎会不怒?定然是心中愠怒,实则表面上并无表示,反而谄媚侍袁,我料定他早已摸清了水路进发之处,定以逍遥津为镫,登合肥而取淮南。”

  “我们来得恰到好处,只要合肥还没失,就说明孙策仍还在路上,如此等待定能等到。”

  贾诩听完,觉得这些想法居然非常复杂,而且若非是盯住了孙策,怎么会注意到他?

  孙策、孙贲、吴景等均可说是一家人,早早在袁术篡汉之后就脱离了扬州淮南,而向江东扩张,以图稳固当下家业,建立东南之功名。

  他们是大张旗鼓走的,悄然突袭而回,怎么能注意到呢?

  “君侯,是如何盯上孙策的?”

  贾诩还是不理解。

  张韩咋舌道:“我听说,江东孙伯符有霸王之勇,江佐周郎有少年英才,两人与我年纪相仿,我听了之后不服,故而深思,可以吗?”

  “这可以,”贾诩连忙点头,这么说就合理多了。

  君侯小心眼,听不得别人好,然后便暗中盯防,最后设下陷阱,等待江东兵马自投罗网。

  “我们的粮道,如今走肥西而进,这是一条陆路,方便通达。”

  “而水路运输的粮食,则要自六安走芍陂,两条线均可运粮,在下建议命少将军——”

  张韩眼睛一瞪,凶光四射。

  贾诩愣住,旋即马上改口道:“命张绣,取成德驻军,以抵挡袁术、张勋的援军,君侯则领兵在合肥积攒粮草与兵马,待十五日之后,大军应当均可到达,如此庐江、淮南均在我掌控之下。”

  “善,我再睡会,你让典韦、高顺去下令。”张韩翻了个身,咂巴咂嘴,忽然又翻了过身来,道:“派人去查探皖城的地形图,务必详细刻画下来,此地不稳,恐孙策转向来取,扰乱我后方,先行以数千兵马占之。”

  之前,皖城可是一直没有去军队占据的,只是皖县的族老乘船坐车马,到舒城来拜会罢了。

  “这件事,交给修儿去办。”

  “好,”贾诩连忙起身,给曹昂行了礼,相视一笑,又才出门去,到了门口之后眉头皱了起来,嘀咕道:“不对……皖县地广人稀,城池矮小,并非略取之地,怎会如此重视?”

  “这是,又要收取当地人心?那里也没有多少人心……”

  贾诩又不理解,他发现自己再次猜不透张韩所想。

  但是,罢了!不去想,照做便是。

  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等年轻人,目光之远,未能及也。

  至于张韩用心,等着看结果便是。

  贾诩整个人无比期待,乃至到了心痒的地步,张韩的用心他越是猜不透,就越感觉有意思。

  ……

  此刻,在逍遥津外的河道上,孙策仅剩一半的战船艨艟,横在江上准备倒转而回,一番商议之下,他已经明白合肥早有防备,此地不可再谋,徒增伤亡耳。

  一艘主楼船内,木制船舱铺陈了地毯,孙策英姿勃发、面容雄武,头戴冠帽而双眸明亮,胡须整洁精心修剪过,留下巴短须如戟张,平添几分威势。

首节 上一节 147/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