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38节

  否则,有那么一瞬间听得好似自己也挨了骂了。

  最后看来,除却郭图之外,几乎所有谋臣都痛斥袁术。

  麾下谋臣各有性子,袁绍心中非常明了,现在是要顾全大局,不能让麾下文臣有所不满,暗生嫌隙。

  片刻后,袁绍召集文武而来,告知决议,要痛斥袁术篡逆之行,让麾下文人墨客,以檄文讨伐,并且奉今年朝贡予许都,支持讨逆。

  直接以袁氏之名,和袁术切割得干干净净,自己作壁上观。

  此好处有二,一若是曹操得胜,必然中气大伤,冀北取之更加容易;二若是袁术得胜,刚好收拾幽燕河山之后,趁势再以袁术谋逆之名渡河。

  依然,不奉天子。

  让天子折在袁术的手中,而己方则是大义灭亲攻破袁术为汉室复仇,名正言顺的得到大统。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冀州都只会立于不败之地。

  只是,袁绍略微听取许攸的建议,又做了一些改动,送朝贡之时,暗中取官渡三渡口。

  想必曹操即便是知道,也会暗中忍气吞声,甚至还会拱手奉上。

  赢得了满堂喝彩,其余文武就算觉得意兴阑珊,却也无可奈何。

  就是,即便被采纳的人才也高兴不起来,总觉得这均衡权益之局,缺了点什么。

  ……

  冬日过去,春临大地,在万物复苏的时候,袁术祭天祭祖,向天下宣告“仲氏”。

  同月,其边境全部遭到突袭,许都的檄文还没来,就在寿春宣告篡逆不到十日,大战就已开始。

  十五内,曹军神兵天降,夺取了庐江、广陵边境,攻破三十多个关口,占据了许多条重要的道路。

  大军雷霆迅速,直至威胁寿春周围数座城池,连同水路都已要失守,百姓奔逃离散于曹氏,袁术大惊失色,刚完成祭天祭祖,昭告天下。

  还等着诸侯来信,观其态度。结果那些书信没等到,战报连传,简直把他人都气晕了。

  寿春皇宫都未能来得及建毕,大战就已经将骤起。

  “怎么会这样,曹军为何能来得这么快!到底是谁之前走漏了消息!”

  “朕,朕刚刚脱离曹贼、汉廷的钳制,现在就要和曹氏起刀兵!”

  “曹操哪里来的兵马,他们难道不过年关吗!?这些先锋兵马何人率领?”

  “什么军报都没有,废物!废物!!”

  袁术破口大骂,砸了几乎满个大堂,满朝的文武都低头不语,不敢多言。

  只有阎象还在谋士之列后方,挺直了腰板,神态倨傲,朗声道:“主公,在下早就说过——”

  “叫朕陛下!”袁术跳脚般的大喝了下来,血丝遍布眼睑,怒视阎象,满朝文武,只有你还不肯称陛下。

  “主公,在下才疏学浅,却也早说过,这些局势便是许都曹操刻意为之,”阎象掷地有声,高傲非常,大舒怨气,可谓将心中郁闷一扫而空,“否则,这些曹军不顾冬日严寒,秘密进军,严防严控消息泄露!”

  “才能有今日,骤然而起,大破边境,直逼我寿春城下!”

  “放肆!!”袁术气得整个胸腔鼓胀,气难舒出,颤抖着紧盯下方阎象,“叉出去,立刻叉出去!”

  他让廷上宿卫,将阎象叉出大殿,这个过程之中,阎象一直还在高声大笑。

  “无礼狂徒,自视甚高,当驱逐出府永不录用!”

  “等孙策带兵回来,立刻举大军攻伐出去,定可破曹!”

  “唉!陛下!!”听完这话,当即就有人立刻站出来禀报,汗颜道:“孙策,孙策在江东以檄文大发!鼓动江东士族讨、讨逆……”

  “啊!放肆!!逆贼!恶贼!孙策小儿也想要反我!!”

  “陛下,还有刘备已经借谯郡之道,攻入了九江边境,夺取了三关两城。”

  又有一名官吏,站出来高声禀报,亦是瑟瑟发抖。

  “庐江,庐江很多官吏也有异心,要么归投孙策,要么和曹操的兵马有所往来,陛下……现在,局势不容等待,应该立即出兵……”

  “全反了,全都反了!均是无能无用之辈!如此良机竟都要反朕!那汉廷有什么好奉的,那曹操又有什么好惧的!”

  “打!命纪灵率军,尽出精锐击退曹操大军,朕何惧他曹操!”

  “你们军情要处可打探出曹操兴多少兵马前来征讨!”

  “十万,说是十万精兵,亦没有其余诸侯来救援。”

  “区区十万,我有五十万大军,五倍于他,曹操凭什么敢欺我边境!!”袁术仿佛是气急一般怪叫起来。

  不过百官却还是清楚,现在恐怕已经没有五十万了,孙策人在江东,得众四五万,又得到了江东士族的支持,当时对外宣称时可是将他的兵马也算在其中。

  孙策一反,即刻少了五万精兵,能够调动的大军虽然还有很多,可却都不如孙策那般勇猛精悍。

  亏损却也不小,总之,被曹军多方侵攻,此事一旦传扬天下,人心更是惶惶。

  大势危矣。

第152章 演目中无人?君侯收敛点就行

  三日后,依旧未能得到缓解,袁术调兵遣将时,发现杨奉、韩暹等之前来归投的将军,也都逐渐不奉军令,往徐州境内而移。

  由此,广陵陈登直接将军营设在了南部三十里外,大有迎接之意。

  孙策更是放弃扩张,从江东集结兵马,牢牢占据扬州南部。

  袁术之前派遣过去的官员,如果不归降孙策,那就会被孙策立刻斩杀,由此,十日之内整个扬州南部已经完全被孙策隔断。

  先前所占据的领地,大多失陷,孙策好似也是精心打算,谋划了许久,在大事一起之际,很干脆利落的打到了合肥。

  只因船只、骑兵不够多,只能暂且驻于合肥之外,不得再进。

  南面失陷,袁术只能请袁焕、刘勋率庐江旧军去击孙策之军,说是击退,实则是以防范为主,不能再让他进取庐江,继而威胁九江。

  同时,命纪灵为大将,李丰、梁纲、乐就等为参军,尽出所屯之部属,分别迎击曹军。

  将战报之中所说失陷之地,各自发力抢夺回来。

  一时起二十余万大军,资十余万石粮食,战线数百里皆有大小战事,淮南境内河流、山野民居皆遭祸端。

  但,局势由此拉锯起来,不可速胜,曹操在开春后加速派遣中军,他亲自坐镇的中军在三月到达了战场,开始临战指挥,收悉局势等待时机。

  广陵。

  城中衙署,正堂上,已生出驳杂胡须的陈登在收悉各地送来的情报,身前站着一名参军,正在谈及军情。

  “原来的广陵太守吴景,已经退出了广陵境地,将兵马撤走,向江东奔投,而且袁术麾下大将孙伯阳同样出言反袁。”

  “袁术麾下雷簿、陈兰,均是宁可落草聚为贼寇,也不再和袁术威武,这一月内,分崩离析,袁术所能仰仗的只有二十余万人。”

  “淮南遭乱不安,更无安宁之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士族皆在向外暗通亲友,祈求自证清白。”

  “如此,淮南这位虽号称仲氏,但一定不能长久,太守如今得天子亲封诏书,拜广陵太守,可用陈氏之名大量收取士人,广纳贤才于麾下,安定广陵。”

  “如果按照之前派遣太守先行的计略,现在我们已然大功告成。”

  陈登闻言面色一喜,一只手放在案几上不停的屈指敲打。

  围炉所言,竟然一一应验了,那位郭祭酒的论断,当真不是信口胡诌。

  他曾料定袁术一旦受不了天子诏、以及曹公的压制,肯定会选择举事而起,强行渡过数年,来稳住自己的地位。

  此想法,倒是没什么差错,因为他本来就有江南极大的地盘,又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可以养民富军。

  一旦篡逆,等待一两年口诛笔伐扛过去,就能靠领地内的百姓种出五谷、打捞渔产,因而逐步殷实。

  或者是,其余诸侯见他无碍,也会纷纷不奉许都天子诏。

  这样,曹操的所谓“大义”之旗也就不再管用了。

  但结果就在于,他扛不过去。

  举事之后的人心无法预测,但大多人不会追随无义之师,那样会需要渡过太多艰难险阻。

  这些局面,在围炉上郭祭酒和张少卿曾多次提及。

  深得众人认同,如今看来,果真如此。

  “我取广陵,当以治理为主,坚守此土,凝聚人心,日后必能夺取大功。”

  陈登对眼前的人笑道:“为我写两封书信,分别送往两处。”

  “一处送至我大军军前,给伯常告知现在广陵态势,吴景已率军撤出广陵之境,君料定之大事可成矣,定可建功于广陵。”

  “第二封书信,送往下邳致我父圭,请他立即遣人告知鲍徐州参战,派遣于禁将军率部沿河道南下,秘密增兵。”

  “唯。”

  参军得令,命主簿一一照陈登的意思撰写,而后飞骑传出书信,与此同时,陈登又增兵至边境,下设暗哨六十余处,严查吴景撤走二十里地。

  在第六日,发现了吴景兵马去而复返,于是设下埋伏痛击之,斩两千余人,得辎重无数,兵甲数千。

  俘虏,一千余人,景率众而逃,向东南而奔,陈登趁胜追击,看似贪功冒进,追出了广陵边境,被孙贲堵住,大战于野。

  但,半途之中,于禁率两千骑赶来,又大破孙贲、吴景之兵,将他们彻底驱逐出去,顺势占据了广陵以外的山道、水道、渡口,得人口七万余人收治。

  至此,孙贲、吴景再无夺取广陵、顺势北上占令徐州之想,奔投孙策而去,一心攻伐逆贼袁术,和陈登罢手企和。

  这半个月间,陈登之名,响彻整个广陵,以及淮南部分地区。

  ……

  消息传到了舒城之外二十里的曹营之中,此地乃是张韩军驻扎之地,先行骑军为张韩和张辽,均有八百骑在麾下,属精锐骑师。

  除此之外,还有徐晃、曹休领六千步卒扎营为前哨,在此拒刘勋之兵。

  刘勋为庐江太守,被派遣来进攻舒城之外,抵御张韩入侵。

  曹操诸将之中,张韩的名气不算小,甚至可列前几,乃是军情战报里非常值得注意的人物。

  刘勋不敢怠慢,所以高筑城墙,沿路设岗,将关口把控住。

  这样的防守姿态,张韩就算是再有才能,也很难突破,于是两方只能相互对峙。

  张韩营,主营地。

  “那舒城坚固,强攻必死无疑,不能再攻了,刘勋也是个狠人,三万兵马守城,竟然没有半点进攻之意。”

  徐晃在怒骂之时,话语之中却还是有些敬佩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乌龟的。

  舒城虽不大,但是南面城池临河很近,其余三面都是正在加筑坚固的城墙。

  现在还加筑兵马,有三万之众,张韩这里只有七八千,还有一千多是骑兵,善野战不善攻坚。

  除了叫父,他想不到任何办法,所以耗着。

  反正舒城也不是中军的必经要道、必须要攻克之地,这里只是堵住了张韩而已,其他支兵马并没有遭到影响。

  “没办法,喝酒吧,静待时机便是。”

  张韩稳住了徐晃的心态,一起于军中饮酒,而后忽然一愣,道:“要不,让将士们今夜也一同放开来饮?”

  “那不就乱了军纪嘛,”高顺直接反驳了他,神情略有不悦。

  但旋即想到,张韩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或许玩世不恭、思绪跳脱,但从来没有用将士们性命开玩笑的先例。

  “君侯的意思是,示敌以乱?”

首节 上一节 138/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