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02节

  前段时日自己卧聋的时候,典韦疯狂来请见,甚至到了骂娘的地步。

  后来张韩实在受不了,就出去前宅给了他一顿收拾,于是就听闻了这些事。

  不是典韦找他,是曹操召见的命令已经来疯了,但是张韩连续拒见了三日,曹老板大发雷霆,在司空府邸正堂嗷嗷大叫。

  甚至有倒扣饭碗砸在桌案上的事情,把周围的宿卫全都吓得一动不敢动。

  张韩从皇宫出来,径直去司空府,到门口见到宿卫的是许褚,连忙过去挤眉弄眼的问道:“今日心情如何?”

  “还行,刚才大公子来过了,将好大一片地界,都献出来给主公扩建。”

  “省了不少钱,你赶紧进去,从伱那也划一大片地出来,献上去,估摸着气就也该消了。”

  许褚老老实实的告知了张韩,他大概明白最近发生了什么。

  “秋收将至,兖、徐两州的粮食眼看就要丰收,这段时日公卿大臣们不断向天子进言,以给主公压力。”

  “主公烦躁,概因此事。你在家躲了半月,一出来又去任上当值,恐怕根本不知道这档子事儿。”

  “明白了,已经搞定了……”张韩拍了拍许褚的肩膀,示意他安心,刚要走又被许褚拉了一把。

  “诶,伯常,”许褚眨了眨眼,豪爽的咧嘴笑道:“进去可千万别提寒窗赋的事情。”

  “最近主公听到这个就烦,好几次骂人了。”

  张韩点头一笑,“明白了。”

  他进了正屋,刚踏进去,就听见了曹操破口大骂的声音。

  “滚!”

  “要你有何用!?啊?叫的时候不来,来了就给我说这些消息!我用你说!这些消息早听啦多少遍了!啊!?有了新职,就知晓去巴结别的人啦!?啊!”

  “今年秋收,所有的钱粮必须用于安民、扩军!让尚书台顶回去!让文若和他们周旋!”

  一名副将被骂得狗血淋头,甚至还踹了一脚。

  张韩回头对典韦使了使眼色,悄声道:“骂我呢。”

  典韦深以为然的点头:“俺听出来了。”

  “呵,”曹操眼眉一扬,在主位附近颇为大声的道:“这不是,张君侯吗?啊?!”

  “怎么今日有空,到我这司空府来了?”

  “嘿嘿嘿……”张韩满脸堆笑的迎上去,扶着曹操回到主位上坐下,给他缓缓捏肩。

  “唉哟,还劳烦你堂堂张君侯给我捏肩,折煞本司空了……”曹操说到这呲了下牙,嘶地吸了一口凉气,“轻点,轻点!!”

  啪!

  他顺带还伸手拍了一巴掌,张韩疼痛难忍,当即“嗷”一声长叫,叫苦连天,抱着手掌一直揉。

  “主公力气见长,这一下可是真疼……”

  “滚蛋!”曹操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回头瞪了张韩一眼,呼气道:“你的主张,仁义待人,尊奉臣道!我对大汉忠心耿耿。”

  “但,满朝公卿,只想看我这司空,在今年秋收之后,马上建成繁盛许都,扩建至百倾之大!”

  “呵呵呵,张伯常,我有一百种办法,可让满朝公卿闭嘴,但是计计带刀。”

  “你觉得如何?”

  曹操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在或许是时候解开这些所谓仁德尊奉的枷锁了,因为这满朝文武都在拖后腿。

  杨彪、伏完等人方才是真正的祸乱之人,无兵马钱粮储备,不得百姓赋税安宁。

  用什么来壮大?国无民本,难道要等到国本外强中干,被外寇所侵,方才知道这些公卿之见,迂腐不堪吗?

  一年之内,百倾皇城,这要耗费多少百姓人力,耗损多少军粮钱财,又要占去多少田土。

  张韩听完这话,蹲到了曹操面前,笑着看向他,道:“那要是,不需要主公动刀,陛下就会去唾骂他们,并且下令将秋收所得,供给百姓减免赋税呢?”

  “啊?”曹操意外的看向张韩,“他还能有这种见解?”

  “孩子嘛,要教的,”张韩笑得自信满满,将前段时日谋划之事,以及今日进宫后与刘协所言。

  “陛下,亲口所说,而且对主公感恩戴德,小婿建议,岳父立刻就去宫里,和陛下再说一说这件事。”

  “同时,去一趟尚书台,将这些委屈……告知文若先生。”

  “告知文若,”曹操眉头一皱,转过头来盯着他,本来是面沉如水但是听见“文若”两个字的时候,表情一下子就精彩了起来。

  “诶?好主意,我去找文若,哈哈哈哈!!”

  “是吧,”张韩一看曹操眉开眼笑起来,登时也咧开了嘴,“您看,我这段时日虽在家中休息,但却也没有任何怠惰,对吧?”

  “对对对,”曹操心思已经不在这了,平视远方在思考着什么,同时非常敷衍的对张韩挥了挥手,看都不看他一眼。

  “那我应该不算,擅离职守吧?”

  别老觉得你自己家里养护到大的自行车,被我在家里站起来蹬!张韩心里乐呵呵的想道。

  “不算不算,”曹操又敷衍的挥了挥手,“你屯骑校尉,没有轮值之律,本来就不必去轮流当值,只需让典韦去卫戍就行了。”

  “什么!?”张韩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曹操。

  他感觉好像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了,连躺都不会躺。

  我还一直以为我偶尔偷懒,属于是白嫖了大汉的俸禄!

  没想到,我每一次去巡守,都属于是被大汉狠狠地的白嫖了。

  “你在衙署坐堂处理公务就行了,”曹操白了他一眼,满眼都是可怜的神色,“还亲自去巡逻、值守,你见过哪个二千石亲自去城门站关的?”

  当然,他还期待着能在张韩眼里看到挫败、懊悔之感,来让心里舒服一会儿。

  没想到张韩愣了一会儿,马上就转为狂喜,喃喃道:“这么说,晚上可以把酒言欢了!?”

  曹操一愣。

  这孩子没救了。

  半个时辰后,张韩从衙署出来,对许褚一挑眉头,伸大拇指指了指身后正堂:“搞定。”

  ……

  下午。

  曹操到了尚书台。

  一进门就直奔正堂,黑着脸见到了荀彧。

  “明公,”荀彧连忙起身,拱手而下,迎曹操到屋内。

  屏退了身后的侍从与掾属,留曹操一人在屋内之后,温和的道:“主公为何独自来见?”

  “文若,”曹操长长地叹了口气,“近来,满朝公卿的话,你可还记得。”

  “记得,”荀彧的声音也低沉了许多,略有失望。

  “他们,要用百姓之粮,来建造华丽宫闱,以满足公卿居住之便,这些,都是我军粮、百姓过冬之屯。”

  “竟还有人要提征税,我,唉……我实在是……”曹操说到一半,竟然一直在吸气,已说不下去了。

  荀彧连忙扶住,不断的给曹操顺气:“主公,主公莫要如此……”

  “若非是伯常,伯常,他一直主张仁义,臣礼!力劝我不能有半点逾矩之行,我定要朝堂之上,怒骂这些公卿大臣!”

  “主公息怒……”荀彧也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们也有礼度的考量,诸如宗祠、封禅之地,各部的衙署,都需要修缮完备。”

  “主公,王朝礼度绝不可废,”荀彧低声的劝道。

  曹操悲从中来,面如土灰,仿佛整个人遭到了重击,双眸无声的看向荀彧,摇头道:“文若。”

  他轻唤了一声,而后快步走上前去,仔细端详荀彧的脸,又不确定的唤了一声,“文若?”

  “你是我的文若吗?”

  “你我当初相见,共事为何?!为的是天下大义,百姓安宁,安宁是什么?是皇城锦绣吗?”

  “现在你也要用百姓安居之所,去换所谓的衙署堂皇?”

  “以往我们在兖州,席地而坐,随意而谈,公务不也一样不落吗?”

  荀彧如遭雷击,一时间心里酸楚,不自觉的捏了捏手。

  愧疚之情……直涌上心头,再窜上了脖颈,最后面庞羞煞。

  “在下,”荀彧低首沉思,陷入了某种奇怪的情绪。

  “罢了,”曹操摆了摆手,惨淡一笑,“我回去了,这就去以徐、兖之财粮,全力为诸公修建一座,堪比雒阳的皇城!”

  “主公,主公!!”荀彧登时一急,连忙追了上来拉住了曹操的手。

  此时背对要走的曹操忽然神秘一笑,嘿嘿。

第121章 他所占的位置,左右逢源

  曹操转过脸来时,已经是又是愁容满面,但是却随着一口气呼出来,肩膀松动了不少。

  荀彧见状,放开曹操的手臂,后退半步,双手相迭执礼,深鞠一躬,郑重道:“主公,彧深明其理,满堂诸公欲让主公任司空,便有此意。”

  “若主公取兖州、徐州之财以大兴土木,则内必耗损严重,或需加收税务,如此百姓怨声载道,他们必定大进谗言,再行罢免,而接任者,则可趁此时机,再续土建之事,得主公之便。”

  “这样,骂名就是主公背上,却总有人能坐享其利。”

  “若是主公不用兖、徐之财,则会立即向天子进言,力斥主公怠慢圣命,不思奉公,将所得钱粮尽数收归兵马之中,甚至会暗中诟病主公意图不轨,行董之法。”

  曹操深吸了一口气,定定的看着荀彧,俄倾方才开口:“文若,我不在乎他人之言,我在乎你对我的看法。”

  “若非是,你也有所动摇,这些话,怎会现在才说?”曹操自嘲的笑了笑。

  这让荀彧如遭雷击。

  他登时摇头,道:“主公,文若绝非动摇,无论他人如何谗言相劝,以名节相逼,在下就只看见忠君体国、以德服人的主公。”

  “只是,在权衡朝堂、与主公之间的关系。”

  “在下命人多方查探消息,寻当初长安诸将去向,便是为主公分忧;同时不断协同各部,缩减衙署建造,同样也是为了主公。”

  “文若,”曹操微微松了口气,脸上重新有了笑意,道:“听你这番话,我便受些委屈,也无妨了。”

  “那伱现在觉得,应当如何?”

  荀彧拱手道:“在下自不会让步,而今在许都,非是以土建扩城为主,仍有余地可以周旋,只要觐见陛下,晓之以理,陈之以情,陛下应当会明白。”

  “何以周旋?”曹操耐着性子听下去,他本想告知荀彧天子的决议已经改变,此时不会逼得这么紧了。

  不过,荀彧在这时做了哪些排布,他却还想再听一听。

  荀彧道:“扫荡长安旧将,可是秋收之后当务之急,在下查探到,李傕郭汜逃亡长安,欲西出关外回凉州;杨奉、韩暹逃至汝南,又走汝南向淮南,投奔袁绍;河内郡太守张杨不曾有异,可出兵拉拢,而当初护卫有功的张济,却南向去南阳郡。”

  “张济?”曹操脸色一凛,南阳乃是百万人口的大郡,地势要冲,扼曹操地盘之南部,稍有不慎,则会令后方遭到突袭。

  哪怕是他不动兵,若是借道给其他诸侯,也属隐患。

  文若的意思,无非是令满堂诸公明白,现在并不安全,需要先行收拢各地的叛将和不肯奉诏的诸侯。

  但这怎么看都只是缓兵之计,在数年之后,如果相继扫荡,外无强敌环伺,他们还会继续拖后腿,企图让曹操力有未逮,继而下任。

  最好的办法,是在不断立功的同时,清换掉这些官吏,保持良好的建制,若能达成,日后又有天子道义之名,同时还能令朝堂安稳不乱。

首节 上一节 102/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