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216节

“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他们的要求……比如说涨10%的工资,更多的假期,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想一下,你的哥哥会怎么办?”

保罗想了一会儿,不太确定地说:“我猜他应该也会满足工人的要求……”

“那接下来你说我会怎么做?”

“接下来?”保罗顿了顿,“不是结束了吗?”

“怎么可能结束……”尼古拉起身之后,保罗也连忙跟着吃完了手里的三明治,吞下几口咖啡后跟着父亲一起到了书房里。

“面包会有的,和平也会有的,只不过肯定不是现在。”

尼古拉的话令保罗有些疑惑,“既然这样,为什么您不对工人们说呢?”

“我已经说了三年了,这句话都变成塔西佗陷阱了……这份是彼得给我的奏折,你看看你哥哥是怎么想的。”

保罗接过之后坐在一旁的单人沙发上阅读起来。

“为什么?”过了好一会儿,保罗才发声,“为什么一定要先镇压再允诺和让步。”

“因为我们不能让工人认为,是他们的示威令当局让步和妥协,这会让他们以为是自己的行动取得了胜利,助长了他们的气焰。而且现在满足工人的要求,只会让激进派威望大涨,他们将来只会得寸进尺。可如果我们现在镇压了运动,把激进派一网打尽。剩下的温和派就会卑躬屈膝,我们的让步也将成为斡旋于工人和政府之间的孟什维克温和派的声望,让工人倾向于与政府合作,而非对抗。”

“这是政治吗?”保罗似懂非懂地说。

“是的,政治。我一开始也无从下手,但是等皇冠戴在我的头顶上后,我自然而然就懂了。”

“嗯……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变成这样的结果呢?从一开始我们做得好一点的话,也许就不需要这样……的政治手段了。”

“做得好,是的,做得好,你认为怎么才能做得好?”

“嗯……我看工厂主根本没有执行我国的劳工权益保障的法律,只要严格执行,那么工人的不满肯定会少很多。”

“谁来执行,谁来监管执行?”

“执法警察,政府专员,监督机构之类的。”

“很好,我们的警察局长三天两头和企业家们一起吃饭、举行座谈会,政府里的长官退休之后是大企业的法律或者行政顾问,银行荣誉董事、或者别的什么头衔……监督机构,嗯,这个或许有点用,不过现在是战时,效率显然比公平更加重要。”

“总不可能都不起作用吧?”保罗倔强地说道。

“是的,总会有点作用……但是现在的矛盾是什么?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我们,俄罗斯帝国必须要打赢这场战争。”

“您是说,您只想打赢,其他的可以暂时放一放?”

保罗的回答让尼古拉点点头,“聪明。”

“可为什么突然就有那么多人起来罢工了,明明不是黑海航线恢复,物资周转变好了。”

“因为有间谍活动。”

“呃……”保罗突然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还以为这个是骗人的说法。”

“可以说是骗人的,但是外国间谍活动一直是存在的,只要俄罗斯不进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那么外国人的活动就不可避免……”

尼古拉知道,在最近这段时间的社会骚动中的确有德国人和英国人活动的迹象。德国人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利用革命者瘫痪俄国的社会经济;而英国人活动的目的就比较“一厢情愿”了。

从上帝视角看,工人运动之所以突然爆发,俄国企业家们的态度也很暧昧。外因和英国人有关,英国政府虽然承认了战时签署的秘密协定依旧有效,可他们认为俄国的要价太高,准备事后赖账。具体措施就是想要俄国政府倒台或者动荡,换一届相对好说话的俄国政府来重新谈判。

英国人显然既不懂俄国政治生态,也对俄国革命的未来走向一无所知。他们就单纯地认为,俄国实现的“部分民主制度”大概也和英国政府类似,可以通过社会危机促使倒阁来实现换届。

另一方面,俄国企业家其实并不完全

惧怕革命,他们甚至在纵容工人运动的发生。这就要说到内因了。俄国的资产阶级是一群既仰慕西方化,又带着斯拉夫民族淳朴气质的群体。放在政治上就显得比较幼稚,也就说,一部分企业家真的相信,只要民主了,俄罗斯就强大了。

那么现在阻碍民主的人是谁,自然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了。

在莫斯科的资产阶级圈子里,有一句在私底下流传甚广的话就是说:我们绝不能让沙皇骑着白马回到莫斯科。意思就是,不能让沙皇打赢世界大战,得胜归来。

因为一部分资产阶级担心,世界大战的胜利将会巩固沙皇制度甚至是让专制制度卷土重来,所以在当下这个协约国大优的关头,他们认为必须要提前动摇俄国的“旧制度”,让俄国变得更加“民主”来巩固俄罗斯的宪政和民主制度。

方法就是让工人当马前卒,走上街头开始搞示威游行,迫使政府让步。

内因外因一结合之后,英国人串联一部分俄国企业家出钱出力,默默资助孟什维克革命分子搞街头活动。这就是2月14日爆发骚乱的一部分背后逻辑。

这些阴谋活动在尼古拉看来完全是在玩火自焚,可是毕竟俄罗斯民族一共也没多少年的文明和政治历史,搞一些看起来很抽象的政治活动也可以理解。

不过理解归理解,沙皇的铁拳是一定会砸下来的。

之所以尼古拉要掀起一场白色恐怖的浪潮席卷全国,其一是必须在战争胜利前彻底结束战争与和平的争论、动摇,把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不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其二是杀鸡儆猴,趁着紧张的时刻把那些忍不住手贱的资产阶级、外国间谍以及其他阴谋分子全都清除出局,这就是审判会逐渐扩大化的原因;其三是表达坚定的反革命立场,谁坚定支持沙皇俄国一目了然——富农、军官、教会、官僚和资产阶级,所以尼古拉不会直接让步,干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至于泥沙俱下的冤假错案和借题发挥,以及未来几个月中将近7万人的“代价”,也许只有交给后人裁判了。

1918年4月,东正教复活节。

国家杜马的议会大厅中全体肃穆,因为这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自1897年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幕后第二次亲临议会现场。

右翼席位几乎是以一种狂热兼具信仰的眼神注视着头戴冠冕的沙皇,在尼古拉下令无情镇压的那一刻,保守派几乎都是在弹冠相庆一位真正的沙皇驾临俄罗斯了。

中间派的席位上,一部分议员同意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一部分则愁眉苦脸。他们既不希望俄国被布尔什维克或者其他什么社会主义的暴徒裹挟,又不愿意让沙皇和军队无情镇压人民“理所当然”的示威与游行活动。但是既然俄罗斯帝国再次秩序井然,那么他们就支持当局,特别是在战争时期。

左翼的席位稀稀拉拉,不少人还被关押在监禁室内接受秘密警察的盘查,剩下的议员中,一小部分人还被右翼议员讥讽为“犹大”——他们一定检举揭发,或者说出卖了自己的同僚。

尼古拉手中的演讲稿是由斯托雷平执笔的,内容大体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这段时间以来的动荡,尼古拉二世将之定性为“叛国”。

“叛乱的组织者希望俄罗斯出现内乱,希望俄罗斯人自相残杀,而这也是俄罗斯的敌人——德国的间谍分子以及他们的犹太人走狗想要的结果。但叛乱组织者必须清楚的是,他们的叛乱图谋必将被粉碎……从事件一开始就立即作出了所有必要的决定,以消除威胁,保护战时秩序,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安全。”

第二部分是关于战争,尼古拉二世说,“这是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

“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战争、牺牲都将成为我们后代不再担忧的苦难。这场世界大战将让战争消亡,将战争送入历史,将和平与繁荣带给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乃至更远的将来。我们将开创万世之太平。”

第三部分是关于战后,尼古拉二世承诺,“面包会有的,繁荣也会有的”。

沙皇承诺说,战后将会改革如今复杂的选举制度,使之更能为俄罗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服务。选民的群体将会进一步扩大、政府将会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弱势群体实施宪法给予他们的政治权力。

在经济上,新的劳工法律将会被通过,童工将会被限制;工种之间的工资差距将会缩小;俄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将在未来五年内上涨至少15%;劳动权益的监管力度将会加强;工作时限将会全部缩减至10小时以内;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增加工人假期、保险和安全条例。除此之外,俄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女性权益保护、儿童权益保护、最低工资法律都将会在战后实施。

“我们都明白,19世纪的规则在

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必须远离激进主义的风暴,让俄罗斯文明获得自由、民主和繁荣的未来。”

与复活节的改革承诺一同抵达俄国各大城市及其周边农村的还有来自英、美等协约国及其殖民地的海量物资,特别是便于运输和储存的罐头食品。英国士兵厌恶的咸牛肉罐头对贫苦的俄国农民来说能吃就行了。

以至于斯托雷平都发出了感叹:“化解俄罗斯仇恨蔓延的也许不是空洞的口头承诺,而是和演讲一同抵达的几亿份免费罐头。”

随着黑海航运的恢复和运输业的周转,迟来但丰富的物资化解了大部分民众的怨言,令俄罗斯帝国可以集中精力再次投身于这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中去。

第三十二章,巨大攻势在即

4月下旬,复活节之后尼古拉离开彼得格勒。

这是自1916年之后沙皇第一次离开帝国首都,意义非凡。公共安全与秩序保卫部,或者叫奥克瑞纳,正在俄国上下掀起一股甄别“叛国分子”的肃清活动。

这些秘密警察逮捕左翼分子、社会主义者、反战人士和工会激进派的行动比起后世的大清洗运动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由于其规模前所未有,仍旧为人诟病。

比如说同情左翼人士和社会主义者的作家高尔基就多次包庇“异见分子”,被当局勒令和警告。但是高尔基仍然无视各种威胁,多次发表不合主流的“针砭时弊”的文章。奥克瑞纳只能把他判个长期监禁的“散播失败主义言论”罪名,大概就是专门给他安排一个可以自由读书、看报、写书的房间,派人看管,所有和外界沟通的书信都必须得到审查。

究其原因,软弱的资产阶级和落后的封建贵族共同支持的俄罗斯帝国的政治机器绝对不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广大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苏联那般“强力”和“现代化”,奥克瑞纳明白自己干的是不得人心的“脏活”,再加上俄国作家协会、律师协会等大知识分子们的帮助,所以是不敢把名气很大的高尔基怎么样的。如果是代表无产阶级专政,审判“大毒草”的契卡就不会让高尔基拿法律和名气当挡箭牌的。

言归正传,随着俄国内部的不和谐因素被逐个打压,莫斯科资产阶级也倾向于妥协立场。虽然不满于沙皇的专断手段,但是既然战争已经走向了胜利,那么他们也只好俯首称臣。另一方面,一部分识时务的资本家也意识到激进的群众运动是一股极具破坏力的无政府活动,根本无法被自己所掌控。为了避免自己点起来的火把自家给烧了,臣服于沙皇的“强力意志”是更好的选择。

国内稳定了,阴谋活动也遭到了遏制,尼古拉就没必要一直蹲在彼得格勒掌控大局了。而且此次抵达俄军在巴拉诺维奇的大本营还有几件事情要做决定。

首要的事务是为俄军总司令的人选做出调整。

尼古拉沙大公的指挥能力随着战事活动的深入和俄军人数的逐年攀升表现得越来越无能为力,早年他的指挥风格也是以鼓励和微调手下的指挥为主,不适合俄军这样为顶层将才设计的集权型军队。

不过尼古拉沙大公卸任俄军总司令后有一项更加具有殊荣的职位需要他来担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风度翩翩的尼古拉沙大公很适合与英、美、意等军队代表进行协调,统一协约国在1918年的联合攻势。

此外,伴随着军乐队的鼓点声,在沙皇尼古拉二世完成了简短的检阅仪式后,他把尼古拉沙大公梦寐以求的元帅权杖郑重地交到了毕恭毕敬的大公手中——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职务一同抵达的,还有俄罗斯帝国陆军元帅的荣誉。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这个职务是1918年初在争取了美国和意大利方面的认可后,俄国外交部取得的成果。按照斯托雷平的说辞,从波罗的海到爱琴海与亚得里亚海的战线上,需要一名有声望的将领在不迁就局部意图和利益的情况下做出有利于协约国整体行动的决策。

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随后便根据斯托雷平的建议,用英、美军队组建了协约国军总预备队,在东线主战场有30个师,意大利战线有21个师,巴尔干战线有13个师。英美联军的军队士兵、重炮、装甲车、飞机及其后勤部队都已经通过黑海航运抵达了敖德萨。

随后是新的俄罗斯帝国陆军总司令,无可争议,由具有辉煌战绩的骑兵大将布鲁西洛夫担任并进行了新的改组。

至1918年,俄国陆军经过内部研究和讨论,重新恢复了方面军的编制,其编制为:北方方面军、西北方面军、中央第一方面军、中央第二方面军、西南第一方面军、西南第二方面军、南方方面军、罗马尼亚方面军、巴尔干方面军、土耳其方面军共10个方面军。

每个方面军的人数少则20-

30万人,多则150-200万人,根据承担的战役任务不同进行多兵种的不同组合和配置。

1918年制式的俄国步兵师在人数上大体与1916年相当,均为1.2万人,但武器装备和火力投射能力都得了很大的提升:轻机枪有216挺,重机枪108挺,48门90mm迫击炮、16门120mm迫击炮、24门75mm野战炮和12门120mm或者150mm重型野战炮。

除了过去已经列装的装备更加普及之外,俄军还装备了几种新式武器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第一种武器是新式的37mm步兵炮。为了解决麻烦的机枪堡垒,俄国军队需要一种轻便、直射,伴随步兵进攻使用的轻量级火炮。经过俄国陆军炮兵总局的多次实验后发现,37mm是一个威力、射速、机动性三者之间比较好的选择,因此在1916年设计并于1917年投入生产。

俄国1916型37mm炮在英美被称为一磅炮,因为口径接近于发射一磅重炮弹的炮管尺寸。总重约为72kg,配有小的炮轮增加了机动性。射程约为1500m,经验丰富的炮兵小组(4人)四秒即可发射一枚炮弹。配备的光学瞄准镜提供很高的直瞄射击精度,可以直接把炮弹打进机枪碉堡的射击孔,因此具有“碉堡破坏者”的称号。

至1918年,俄国每个步兵师普遍配备了24-36门37mm炮,它与90mm迫击炮互相配合,可以为俄军步兵提供优秀的支援火力。

第二种武器是更长更重的T-17型坦克。

由于德军针对性地挖掘和布设了加宽的反坦克壕沟,为了跨越这些障碍,俄国的工程师们就在T-15坦克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制性的加长设计。

T-17坦克的重量是T-15坦克的整整一倍,从20吨上升到40吨,整体装甲厚度也从20mm上升到35mm。车体被拉长到了9m,高3.7m,宽3m。主武器是一门安装在可旋转炮塔上的75mm炮,副武器是6挺机枪。采用了法国雷诺公司授权生产的200马力发动机,由于重量过大,因此时速只有8km/h。车组成员则达到了惊人的12人,其中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2名机械师和6名机枪手,几乎相当于一个步兵班的编制。

T-17坦克的许多参数都是T-15坦克的放大版,在造价上也同样如此。生产一辆T-17的花费约等于六辆T-15,不可谓是吞金巨兽。

此外,由于俄军坦克朝着攻坚、突破的方向发展,与原先列装的普梯洛夫重型装甲车的角色定位产生了重合。根据前线军队的反馈,普梯洛夫装甲车由于固有的传动机械问题、噪声太大、轮式车辆的越野性不足等诸多毛病而退出了现有的军工生产序列。

重新定义的俄军装甲车开始逐渐往轻量化和机动性上进行发展,成为一种伴随骑兵使用的装甲骑兵。

第三种武器是配备于集团军一级的列车炮。

列车炮在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已经早有研发,但真正投入实战并发扬光大的是法国。由于西线战场相对移动较少且铁路线丰富,因此有列车炮较大的利用空间。

俄国直到1916年以后才从法国施耐德公司引进了320mm列车炮的技术。至1918年,由于战线逐渐稳固,俄国拥有了重新恢复东欧铁路线的时间,而且与之对峙的德军已经连续多个月在大规模修筑混凝土工事和永备级防线,俄国需要更大口径的火炮来反制德国的重炮部队,因此超大口径的列车炮便被俄国陆军采纳,逐步列装进军队中。

俄国目前拥有的不少列车炮都是英国维克斯公司生产的12英寸(305mm)列车炮,射程达到了29-32km,是先前从西线战场撤退之后重新拆装运输到俄国的装备。其他的一部分则是由俄国和美国生产的重型列车炮,有的是由舰炮拆卸而来,有的则是专门生产。

至1918年4月末,俄国陆军一共拥有308门列车炮,口径从190mm-381mm不等,均被用于对付极难攻歼的德国堡垒并压制其重型火炮。

除了以上几种新式武器外,俄军自行火炮也列装了施耐德270mm自行火炮的轻量化版本190mm口径;军用飞机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过去数个月中陆续从美国接收了好几万辆轻型汽车和卡车,英、美还提供了几百万头骡马和挽马。

最后是1918年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全体赞成并通过的决议,在1918年5月开始的进攻行动中将用“决定性的攻势”打垮同盟国仅存的军事力量,为这场耗时四年的世界大战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俄军大本营即将向前线移动的关头,布鲁西洛夫做出了最后的总体军事行动备忘录并上书尼古拉

二世说:“为了使我国在世界上拥有与我们实力所匹配的政治和外交地位,我们必须也必将打垮德国——通过强而有力的正面进攻中。在东线实施决定性的突击是一场极其艰巨的任务,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可怕斗争,这需要许多时间也将付出许多牺牲,然而胜利终将属于协约国,胜利终将属于俄罗斯。”

进攻时间被确定为1918年5月18日,这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诞辰50周年的日子。

第三十二章,博罗季诺行动,其上

用一个字简单概括1918年5月以及之后的军事计划那就是:怼。

至1918年4月末,东线主战场的军力形势已经对俄军十分有利:俄军及其盟国兵力已达到514个师,人数超过1000万。另外还有近100万美国军队陆续抵达黑海沿岸港口,正在接受俄国教官的训练。

由于美国成为了协约国兵工厂,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各项物资,因此多年困扰俄国的前线兵力需求和后方劳动力紧张这对彼此矛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依赖英美物资输入的同时,俄国陆军可以进一步将宽裕的劳动力从后方生产活动中征召进军队里,进一步放大前线的兵力优势。

具体到1918年的协约国军事行动,布鲁西洛夫的军事备忘录已经很明确地表达了1918年俄军将要完成的任务:不仅仅要打赢这场世界大战,而且要彻底摧毁德国妄图谋求停战或者和谈的一切信心基础——通过摧毁其军队主力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让骄傲的德意志之鹰折断翅膀,俯首称臣。

换而言之,俄军要在正面战场,即偌大的东欧平原上与德国军队一决雌雄。

早在2月下旬,柏林方面就收到两份自东线的报告,内容令人不安,但鲁登道夫仍在怀疑敌人会从哪里发起进攻。两份报告,一份来自德国的侦察飞行队,其中所述种种迹象都表明,华沙附近将会受到大规模袭击;另一份来自前线渗透部队缴获的俄军文件,文件显示俄军进攻的日期有可能是5月16日,因为有风声传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行程安排是4月末抵达位于华沙远郊的前线视察,5月初则南下视察了从伊万哥罗德至戈尔利采的俄军战线。

在收到那两份报告之后,过了几天,德国最高统帅部又收到了一份报告。鲁登道夫亲自通知马克斯亲王:俄军将5月中旬发动进攻,目标极有可能就是我军驻守的东欧中部战线,即华沙至伊万哥罗德一线。

首节 上一节 216/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