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17节

“今天我们的会议主旨是关于改善农民现在的处境,并在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发表一篇阶段性的结果报告。”

维特似乎发现了尼古拉有些萌发的犹豫心态,他自作主张接过了会议的主导权,不过

他本来也是考察团的副团长,所以众人也没有多少异议。

“你觉得呢?维特。”

这次的会议有些虎头蛇尾,会议之后坐在原地苦思冥想的尼古拉还没有处理过有如此尖锐分歧的会议,这让他感到有些棘手。

“我国到目前为止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农民问题可以说就是俄国的国本问题。”

维特宽慰了皇太子紧张的心态,他能够感受到尼古拉的确想要改变但又有些不知所措的心态。

“不过归根到底,殿下,您必须明白,您到底想要什么?”

“我想要什么?”

第三十章,截然而止的实地考察

“……?”

尼古拉愣住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太轻而易举了。

但如此轻松就能说出的回答反而让皇太子有些迟疑了,毕竟维特肯定不会随随便便、无缘无故就问出这个问题。

不过皇太子也想不明白,决定还是坦诚对维特诉说,毕竟这也没什么好隐藏的。

“我想要让农村能够成为俄罗斯帝国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而不是像如今这样不断凋零。”

“那么我是否可以理解为殿下的第一目标是想要让俄国的农村变得更有经济能力,而不考虑别的?”

维特的话虽然还没有完全解释清楚,但尼古拉已经被点拨到了。

“……你说得对,我的目的是提高农村的经济能力,让俄国有资金来推动现代化,其他方面的要求可以先放一放。”

经过维特的提醒尼古拉豁然开朗,先前会议上激烈的分歧实际上干扰了尼古拉的思维,与会者并不知道皇太子内心的侧重点,他们只是根据尼古拉所谈及的改善农民的现状,这一种宽泛的概念,依照自己的学识、经验来给出不同角度的建议。

所以说先前会议上的分歧可以进一步划清,除了经济上的争论之外,还有维护稳定、提供最低生活保证、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类的讨论。

“那么既然如此,我大概懂了。”尼古拉飞快的说道,“接下来的会议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农民的收入上,至少要让农村可以凑集国家所需的工业化资金。”

“殿下明智。”

维特欠身,他在离开之前还对皇太子说他会重新召集考察团中的各位做一次简短的会前报告来限制会议讨论的内容。

到了第二天,会议上的争辩的确变少了,在维特有效整肃了会场纪律之后,讨论的重点从毫无限制的漫谈变成了针对农民经济收入的专题会议。

“毫无疑问,村社在经济层面落后于基于个人土地所有的个体户农民。”

根据尼古拉的了解,考察团中多数人都认为,村社的种种集体所有制都阻碍了农民个人富裕、生产技术的推广、资金的积累。

那么答案已经得出了。

“未来俄国的农业改革方向应该侧重于逐步迫使村社解体、扶持个人私有土地和富农。”

尼古拉的这个结论在考察团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皇太子亲口提出依旧引来了许多骚动声音。

“村社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完全从经济层面进行考虑,这是瑕不掩瑜的。”虽然会议被限制了主题,但依旧有少数官僚表达了反对意见。“村社中的集体土地是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底线,假如村社解体的话,可能100户农民中只有20户能够走向富裕,而其余80户必然走向衰败。”

“随着农民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逐步转变,随着手工业、副业和外出务工的发展,农民当中出现了较为富裕和殷实的农民,旧有的农民间的财富均等开始让位于财富的不均等,这是自然的现象,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财富的积累正是民众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强大武器。”

维特的发言在最后压倒了所有的分歧,现在考察团中大部分的声音已经是支持这个结论的了。

只不过这个呼之欲出的结论让尼古拉感到莫名的眼熟。

“我们当然可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皇太子在回应关于农村将会出现财富不平等担忧时这样说道,但毫无疑问,这一代人需要背负许多牺牲。

“那么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尼古拉缓缓吐出一口气,会议上众多的人数让狭小的会议室内弥漫着奇怪的味道。

“我会把会议纪要总结成一份新的报告作为考察团的阶段性成果公之于众并呼吁更多地方上的有识之士进行探讨。”

维特拿着几张写满涂涂改改的稿件对尼古拉欠身,他准备撰写一份成稿了。

“最后成稿记得再给我看一看。”

欲言又止,止言又欲后,尼古拉还是不放心地对维特说道。

“是的,殿下。”

大约三天之后,维特撰写的《关于农村问题阶段性考察报告》给尼古拉过目之后通过财政部专属的杂志《财政

、工业和商业公报》发表了出来,这是六月份的事情了。

不过这份报告并没有完全被公之于众,而是在内部审核环节就被内务大臣杜尔诺沃拦下来了,大感惊讶的他立刻把这些信息呈递给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哈尔科夫,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罗刹之说。”

圣彼得堡的暗流对尼古拉来说有些遥远,他现在正位于哈尔科夫省的首府哈尔科夫。

哈尔科夫的地理位置坐落于顿涅茨河右岸最大的支流北顿涅茨河边,望着静静流淌的顿河,尼古拉突然生出一股说不出的精气神,好像过去与未来围绕着哈尔科夫的战事与他产生了联系。

“当年伟大统帅斯大林同志率领红军在哈尔科夫多次会战,奠定了卫国战争的胜局,让希特勒黯然败退。”

这句话当然尼古拉没有说出口,因为这只会让陪同的考察团众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不过玩梗归玩梗,哈尔科夫目前的确是南俄冉冉升起的工业重镇。

自1869年哈尔科夫建设了通往附近顿涅茨克或者叫顿巴斯煤田的铁路之后,这座枢纽城市的工业,尤其是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在蓬勃发展中。

“南俄冶金工业最大的几家工厂比如亚历山大洛夫工厂、顿涅茨克彼得罗夫工厂、德鲁日科夫冶金工厂,都采用了最先进的焦炭燃料,高炉都有三台以上。”

1892年的6月,因为多次中风带来的严重健康问题,财政大臣维什涅格拉茨基在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舆论中黯然下台了。

维特现在是俄罗斯帝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财政大臣,他对工商业情况也颇为了解,如数家珍。

只不过很快,打扰尼古拉考察兴致的电报从圣彼得堡传来了。

亚历山大三世要求皇太子即日火速返回。

巴黎伯爵携带他的二女儿埃莱娜马上就要抵达喀琅施塔得了。

第三十一章,法俄同盟

时人称之为巴黎伯爵的法国旧贵族姓名是路易·菲利普·阿尔伯特·德·奥尔良。

他是法国奥尔良王朝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长孙,早逝的王太子费迪南·菲利普·德·奥尔良的长子。

作为奥尔良王朝的正统继承人,他的二女儿埃莱娜理论上的确是跟俄罗斯帝国的皇太子尼古拉门当户对的地位。

不过,大人,时代变了。

现在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了,这位巴黎伯爵的头衔是第三共和国之前的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的再之前的第二共和国更之前的奥尔良王朝还没倒台时册封的。

这么掰扯一下,巴黎伯爵头衔的来历是前前前朝的事情了。

当尼古拉在回忆这些欧洲名门贵族的往事时,他正搭乘着俄国的特快专列向着圣彼得堡以每小时60英里,也就是72公里的速度疾驰。

这个速度已经是担任铁路主管时的领导维特努力提高之后的成果了。

俄国的铁路客运就跟欧洲其他国家的同行们没什么区别,一样在列车上划分出一二三等,只不过可能是俄国铁轨之间的接缝处理问题,导致车型的晃动尤为明显。

尼古拉毫无疑问居于这列特快火车的最后三节车厢中,也就是最远离蒸汽机车噪音和喷吐煤烟的一等舱。

皇太子的返程随行人数远没有他待在考察团中的多,因为皇帝亚历山大三世对其他人还有别的要求。

维特同样也没有跟随尼古拉返程,进入六月气温回暖之后,农村中的饥荒问题因为第一批夏粮的采集而有所缓解,但饥荒刚退,新的凶险很快接踵而至。

大面积的霍乱疫情在中下伏尔加河流域爆发,这里原本也是饥荒最严重的地区。

原本已经在饥荒中遭受严重健康损害的幸存者们还不得不面对医疗资源匮乏导致的疾病传播。

亚历山大三世在电报中要求新任财政大臣的维特继续带领考察团,不过他们的侧重点将从调研农村歉收问题转变为视察农村的霍乱流行。

因此在哈尔科夫市的火车站上,可以说是尼古拉与大多数考察团众人分别的时候。

“我们的公报在内务部的审查中被阻拦了。”

离别时分,维特如实向尼古拉转达了这个不好的消息。

“你的意思是……这次是内务部的反对?”

对于父亲的这次急促召回,尼古拉还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不过皇帝的命令没人敢反对,所以他不得不以最快速度踏上返回圣彼得堡的列车。

“不完全是,反对的人比内务部多得多,而且殿下,您的父亲也不喜欢这份报告。”

显然维特还有自己的人脉和信息渠道,他委婉地表达了报告所遭遇的阻力。

“既然如此,那么我就先回圣彼

得堡了。”

尼古拉默然,直到皇太子的行李都运上车厢之后他才转过头对跟随着自己的维特临行前说道。

这位微微驼背五大三粗的新财政大臣也沉默地点点头。

显然,关于农村考察的一系列报告也是维特的心血成果,就这样石城大海对他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不过这就是现实,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殿下,您抵达圣彼得堡的时候,恰好可以赶上巴黎伯爵的出访,这对法俄之间的友谊弥足珍贵。”

几位来自外交部的随行对皇太子提及最近几年来俄国的外交大转变。

尼古拉对此也有所了解——法俄同盟。

法国和俄国几乎是欧洲大陆上最遥远的两个国度,这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距离,还有制度上。

俄罗斯帝国可以说是欧洲最专制的帝国,而现在的法国是欧洲唯一一个没有帝王的共和国列强。

但两国所面临的一系列外交变动促使这两个天差地别的国家逐渐走向一起。

因为法俄都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德意志第二帝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起源便是拿破仑三世在色当的惨败和第二帝国的崩溃,高傲的法国人被普鲁士所领导的德意志邦国大军击败,开启了百年乳法的历史。

在此之后由德国宰相俾斯麦所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外交手段则确保了法国作为一个共和国受到了全欧洲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

俄国与德国的关系则远比法德之间割地赔款的深仇大恨更为扭曲。

1877年的柏林和会上,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中付出巨额代价的俄国遭受了列强们的一致抵制,特别是英国人恐惧于俄国进入地中海海域。

而俾斯麦也对传统的俄德友谊置之不顾,让原本亲俄的保加利亚王国换上了一位来自科堡的德意志君主。

在这之后,德国也一向偏袒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利益,为此俾斯麦还拉上了意大利组建起了三国同盟。

深感孤立的俄国在欧洲方面同样陷入了无立足之地的境地,这也是亚历山大三世逐渐把目光放在远东的原因之一。

1890年3月底,德俄再保险条约失效。

这是继法国之后,第二个没有盟友的欧陆列强。

在俄国民间,亲德呼声一向存在,但德国方面则一直视俄国斯拉夫人为东方黄种人相类似野蛮的落后民族。

这之中还存在着关税纠纷、巴尔干利益纠纷、德国对俄国人口膨胀的恐惧,种种因素导致了欧洲外交局势的变化。

而法俄之间的暧昧从80年代就开始了,维什涅格拉茨基在巴黎出售的俄国国债受到法国投资人的热捧。

1890年法国在莫斯科举办的展览上,亚历山大三世夫妇出乎意料地出席让两国很快从民间的勾勾搭搭转变为官方的蜜月期。

法国人的行动是如此之快,亚历山大三世的果决也同样重要。

首节 上一节 17/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