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163节

尽管就人数而言,康拉德已经力所能及地

想要恢复他在加利西亚蒙受的损失,但光把人员塞满编制并非可以转化成实际战斗力的唯一前置条件。

以及在没有被俄军包围前,溃败的奥匈军队想方设法为普热梅希尔的现代化要塞挖掘了50公里的堑壕并拉起了层层铁丝网,奥军以普热梅希尔要塞为中旬形成了七层防御圈做了长期抗争的准备。

但是假如没有援军可以打破俄军的封锁,那么这15万奥军和其中躲藏的2万平民显然会因为长期的饥饿而不得不投降。

因此纵观奥匈帝国的恶劣战局,为了防止俄军可以从容不迫地击败奥军杂牌军通过喀尔巴阡山的隘口长驱直入匈牙利大平原,又或者干脆通过克拉科夫进入摩拉维亚地峡,直接进攻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或者向北进攻德国核心工业区之一的西里西亚地区,即使法金汉很不情愿向东线调兵,但他仍旧不得不在西线陷入僵局后开始着手救援奥匈帝国的形势。

在9月18日前后,法金汉在参考了兴登堡的建议后开始抽调德国新征召的部队和一小部分西线兵力组建了德国第九集团军,以兴登堡为这只军团的指挥官。

“我委托您成为第九集团军司令,并统一领导东线作战。同时,我把第八集团军也交给您,同奥军协同作战和在普鲁士作战的有关训令将由我下达。”

法金汉在9月19日给兴登堡的电报如此说道。

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的计划是以德国第九集团军作为突击力量,朝俄军缺乏防御力量的西部波兰地区向华沙挺进。华沙是俄属波兰的核心城市,多条铁路线都以华沙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因此俄军不可能坐视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被德军攻陷。

也正因此,德军的主动进攻可以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迫使俄军抽调其进攻奥匈帝国的兵力用于回防和救援行动,给康拉德更多时间喘息和组织防御。

第三十章,秋季攻势的开端,其下

9月24日,尼古拉沙大公以斯塔夫卡的名义招集各方面军的高级将领齐聚一堂讨论俄军的下一步动向。

部署在南方俄奥战线上,开始逼近奥匈帝国喀尔巴阡山防线的鲁兹斯基和布鲁西洛夫两人都希望俄军的主攻方向继续专注于奥匈帝国,夺取喀尔巴阡山脉隘口后长驱直入匈牙利大平原,彻底摧毁奥匈帝国坚持战争的信心。

如此一来,不仅同盟国阵营将分崩离析,还能争取巴尔干各国倒向协约国阵营,彻底扭转巴尔干战局。

德米特里耶夫率领第五方面军包围了普热梅希尔,由于俄军缺乏可以攻击大型要塞的重型攻城炮,因此他决定长期围困奥军,用饥饿迫使其投降。

谢苗诺夫和利奇耶夫斯基认为相比于孱弱的奥匈帝国而言,德国的威胁显然更大,俄军应该配合西线的协约国盟友优先将德国击败来结束这场欧陆战争。

具体而言,谢苗诺夫认为第二方面军的机动方式存在可取之处,只要有更多的卡车和装甲车完全可以趁着德军主力在西线布置的时候快速占领克拉科夫然后北上,直击德国的工业重镇西里西亚,瘫痪德国的军事工业来快速结束战争。

而且德国的道路基建水平远高于俄国与奥匈帝国,因此打德国可以更好弥补俄国的机动性不足问题。

利奇耶夫斯基说,由于俄军已经消灭了来自加利西亚的奥军威胁,俄国的波兰突出部一侧已经不存在被侧翼袭击的风险了,完全可以把战线推进到克拉科夫至西里西亚一带,把战火燃烧到德奥两国境内将打击同盟国民众继续战争的信心。

鲁兹斯基则反驳认为,波兰地区由于长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已经是一个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地带,大批俄军要通过更后方的俄国本土建立后勤供应会让波兰地区的铁路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现在的事实是,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停留在该地区的所有俄军都出现了后勤短缺的困扰。

在这场世界大战中,补给短缺困扰着各个参战国的所有军队,因为这是第一场让几百万上千万全副武装的现代化军队展开全面战争的可怕场景,以大兵团与规模效应取得优势的俄军只会更受补给短缺的影响。

这里所谓的“补给短缺”指的不仅是来自后方的产能是否跟得上前线的消耗速度,还有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如何把战前囤积或者战时生产出来的军需品送到前线军队的手上。即使俄军大兵团在铁路沿线战斗,怎么把火车站上装卸下来的物资分门别类地送到十几公里或者几十公里外的俄军部队手上也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

因此俄军大本营斯塔夫卡中基本形成了两个派别,第一个派别是“西进派”,以谢苗诺夫和利奇耶夫斯基为代表,他们希望接下来俄军应该专注于进攻德国的西里西亚地区;第二个派别是“南下派”,以鲁兹

斯基和布鲁西洛夫为代表,由于他们指挥的军队位于喀尔巴阡山脉一带,所以更希望以自己这边为主,南下攻入匈牙利大平原。

德米特里耶夫与博克托夫斯基属于中立方,前者负责围攻普热梅希尔要塞,虽然偏向于南下派,但立场不甚坚定;后者干脆会议上一直没出声。

博克托夫斯基由于东普鲁士战役最后的功亏一篑,导致他现在处境有些尴尬,没多少话语权,毕竟他是唯一一位遭遇失败的方面军司令官。

在东普鲁士战役结束后,尼古拉沙大公特意过问了北方方面军的作战报告,综合了方面军各级将领的意见后认为博克托夫斯基的指挥并没有出现多少纰漏,所以没有将博克托夫斯基撤职。

大概一个上午的积极讨论之后,犹豫不决的尼古拉沙大公决定开始对德国展开作战部署。

就具体的军事部署而言,俄军需要调整目前军队主要集中在加利西亚地区的现状,重新将至少两个方面军的兵力调往北方展开。

与此同时,远道而来的西伯利亚方面军将被尼古拉沙大公部署在华沙。届时沿着维斯瓦河,从华沙至桑多梅日的南北战线上俄军将部署约100万军队向西推进从而进攻德国的西里西亚地区。

9月26日,第二和第四方面军开始撤离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地区朝北移动,曾经阻碍了奥匈军队逃跑的秋雨如今也严重影响了俄军北上部署的速度,大量在8月份供俄军通过的土路如今在绵绵秋雨下变成了泥泞的沼泽,部分俄军不得不在齐膝深的泥潭中艰难跋涉。

就在俄军重新展开军事部署的同时,德国第九集团军也在克拉科夫一带完成了集结与部署工作,德国密集的铁路网络让德军任何在国内的战略机动远比俄军快得多,不过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地区让赶来视察军队的鲁登道夫也颇为惊讶。

当鲁登道夫从具有悠久文化和繁荣工业经济的上西里西亚抵达奥匈帝国治下的波兰领地上时,一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他觉得奥匈帝国在这里的统治糟糕透顶,觉得这里是一大片“肮脏、恶臭”的农村猪圈。

不仅如此,鲁登道夫在对德国第九集团军视察的同时,还视察了与之同行的奥匈帝国军队,情况不容乐观。

“奥匈帝国的士兵或许还有一些值得尊敬的闪光点,但是他们的将领实在是缺乏任何可以称赞的军事素养,被如此低劣的将军所统帅,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由于鲁登道夫盛气凌人的态度,与他共处的奥匈帝国将领都不怎么自在,不过好在德军并非人人都看不起奥匈军队。

德国第九集团军受兴登堡指挥,但实际战斗中,统帅这个集团军主力军队的人选是奥古斯特·冯·马肯森。马肯森为人处世平易近人,颇有贵族风度,因此被德军官兵喜爱,对奥匈帝国的军人也同样如此。

“俄军很有可能还会利用他们的航空与装甲优势进行作战。”

鲁登道夫此次前来,特意把德军过去一个月与俄军交手的一些经验和特点与第九集团军的上下将领总结了一些。

“俄军不仅飞机数量众多,而且据我军飞行员的报告称,俄国人似乎拥有一种特殊的机枪可以让子弹通过螺旋桨的缝隙……因此俄军的战斗机掌握了天空,我们不得不暴露在俄军飞行员的视野下进行作战。”

“虽然俄军的飞机我们还没办法解决,但是俄军的重型装甲车,我们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武器所击毁的。”

德国第八集团军缴获的普梯洛夫装甲车被带回国内研究后,德军的一些炮兵军官认为,可以通过77mm炮在2000米内直射的方式击毁,或者间接摧毁其引擎、车轮,尽管还没有经过实战演练,但至少是一种方法。集束手榴弹反装甲的战术由于过于危险,并不被德军提倡,但第九集团军已经准备了一批集束手榴弹以备不时之需。德国国内也在9月将大口径的反装甲狙击枪提上了日程,或许在1915年可以投入作战。

除了克制战术的讨论之外,鲁登道夫还着重强调了不要与俄军展开阵地战的精髓。

“俄国人的坚韧和顽强我和同僚们有目共睹,特别是当其处于防守态势时,他们的大炮和机枪使用效率有时候比我们要好。俄军的命门往往是局势恶化后的种种表现,一旦俄军军官失去对部队的控制力时俄国人便会陷入溃败,其战斗力就要大打折扣。因此我军必须发挥主动进攻和机动战的优势,不用担心呆板的俄国军队会做出什么随机应变的战术操作。”

总之,德军必须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才能取得秋季攻势的胜利。

9月29日,在马肯森将军的带领之下,第九集团军工兵连夜架桥,德军冒着大雨踏入了俄属波兰的土地上。

第三十一章,泥泞秋季的行军间隙

9月30日晚些时候,俄属波

兰的一座名为普热德布日的波兰小镇近郊给德国士兵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们把这段伴随着绵绵秋雨的烦恼称之为“泥泞乡村的游行”。

在没有被现代化、工业化所改造的广袤东欧原野上,阴沉的雨季天气中,肮脏、潮湿、泥泞的乡野村庄十分不讨喜,这里非常落后、混乱。不过这也是战前俄国政府的布局,低劣的道路将德军的步伐严重影响,几条所谓大的干道也在雨水和车轮、军靴的挤压中逐渐变形,成为迟滞军队行径的泥潭。

尽管德军被波兰西部地区的低劣基础设施所困扰,但德国的工兵仍旧以杰出的素养,力所能及地为德军的机动性提供可贵的帮助。

9月30日同一天,由于阴雨天气导致俄军的航空侦察已经有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情报了,因此就德军发起的进攻而言,他们依旧取得了一定的主动权。

但当天北方方面军从一名被俘的德军军官身上搜出了一份情报指出,德国第八集团军将配合德国第九集团军在波兰的攻势发起牵制性的进攻,从而让俄军的注意力转移到北方的立陶宛一带。

这条信息提供的预警十分宝贵,尼古拉沙大公开始催促利奇耶夫斯基的第五方面军可以尽快抵达伊万哥罗德,这是维斯瓦河上的一处重要渡口。

但是绵绵秋雨和泥泞的道路不仅对德军产生了阻碍,对俄军也是相同的处境,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地区的基建一样落后,两国彼此之间也没有多少干道互相联通,俄第五方面军不得不在更加泥泞的野地与土路中跋涉。

利奇耶夫斯基报告说,从加利西亚重新部署到伊万哥罗德至少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因此很有可能第四方面军无法在德军抵达前赶到相应地点进行抵抗和防御。

10月1日,数量稀少的俄国驻军在撤离普热德布日前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斯塔夫卡不打算用他们在维斯瓦河以西极其稀薄的兵力来对抗德军的进攻。

利奇耶夫斯基军团的缺席导致俄军在维斯瓦河中段的防线上会产生一处明显的薄弱地带,因此尼古拉沙大公决定在附近利用已经陆续抵达的动员部队组建至少1个集团军的新军团来阻击德军。

德军与俄军分别展开行动的同时,不甘示弱的康拉德也重新振作起来,想要弄清楚俄国人的意图。在这场大战中,奥匈帝国的骑兵部队或许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原先被寄予他们的预期目标——第一份奥军骑兵获得的有效情报指出,俄国的第二方面军正在重新向西调动。

根据一位被俘虏的俄军士兵所述,由于调动军队时糟糕的潮湿天气导致霍乱在一些俄军营地间传播开来,第二方面军的某个集团军在9月的最后两个星期中有2000多名士兵被这次突如其来的流行病击倒,捉襟见肘的医疗物资和环境让患病士兵康复了二分之一。

康拉德的思维仍旧停留在发动进攻来制胜的手段上,不仅如此他还对军队的战斗力有严重的认知偏差,在他的观念中不管这支军队的兵员接受过怎样的训练、他们的装备是否齐全、战斗意志是否积极、战斗的条件是否允许进攻,这些康拉德几乎都没有考虑到。

相反,只要在康拉德地图上标注出存在他可以指挥的奥军部队,那么他就默认这支部队具有100%的战力,无视了奥匈第一集团军其实是一支由大量新兵和胆颤心惊的恐俄老兵组成的草创部队。

于是康拉德再次命令这个战斗力低下的奥匈第一集团军准备展开对俄第二方面军的牵制进攻,配合德国第九集团军的进攻。

在维斯瓦河以西奥军与俄军率先发生交战的地区名为奥帕图夫,一支由骑兵与步兵组成的前哨部队发现自己面临奥匈帝国军队的进攻,在一场小规模的交战后,这支俄军的芬兰指挥官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命令部队撤回维斯瓦河西岸,由于命令传递没有很好地给到每一支部队,因此在过河时有大约700人被奥军击杀、俘虏。

当德国第九集团军还位于波兰中部的泥泞之中赶路时,由于奥匈第一集团军的位置更靠近他们所探知的俄军部队位置,因此在一位名叫费尔德曼·夏留南特·韦伯的将领指挥下,奥匈第一集团军沿着维斯瓦河西岸想要赶在俄第二方面军抵达桑多梅日之前抢占这里的渡河口。

由于受到恶劣天气和接连不断的俄军前哨部队的抵抗双重阻碍,韦伯的先头部队虽然具有人数优势,但直到10月6日凌晨才抵达桑多梅日近郊。

在这个时候,俄第二方面军已经基本完成了其行军,有序地进入挖掘好的阵地上准备与奥军进行交战。

10月8日,韦伯军团的大部队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行径,光是为了赶到桑多梅日就让奥军疲惫不堪,这几周俄军与奥军的不断行军也让他们通行的道路严重退化。俄军在撤退时还摧

毁了绝大部分的桥梁。

一位名叫佩洛·克拉门特的匈牙利骑兵不得不将他睡觉的羊毛毯安置在一楼的地板上,这是附近村落中唯一一座逃过激战而完好无损的建筑,一台电报机被安置在主房间,骑兵连队的参谋军官睡在卧室中。

秋季阴湿的冷风呼啸着穿过破旧的屋顶,让窗户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夜里漆黑一片,唯一一丝微弱的亮光来自孤零零的摇晃的烛火。电报机一刻不停地发出声响,为明日开始的作战发出指令。

虚弱的、生病的、受轻伤的士兵一排排躺在走廊和阁楼上,他们或许是幸运的,不用为明天的战斗付出生命就可以撤往后方。

几个骑兵军官躺在克拉门特身边的草袋上,屋子周围冻得瑟瑟发抖的奥军步兵用附近马厩里的稻草和木材生火,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明显,吸引了更多奥军士兵凑来取暖。

一位军士走进来打扰了克拉门特脆弱的梦乡,军士请求把他的战友带进来恢复体温:一个憔悴、痛苦的士兵,几乎没有知觉,在俄国10月的冷风中差点被冻死,不时露出白眼蜷缩着身子。他的外套被子弹打穿了好几处,还有被火烧焦的痕迹。

黎明时分,军队准备前进,克拉门特也被吵醒了。晨曦的微光透过结霜的窗户漏进来。昨天晚上那个抬进来的士兵仍然躺在那里,脸朝下,身体僵硬——他应该是死了。

卧室的门打开了,其中一位骑兵军官,谢瑙·格拉茨菲尔德穿着睡衣走了过来,手里拿着进口自土耳其的昂贵烟斗往浑浊的空气中吞云吐雾。

他注意到了那个士兵一动不动,走进后被吓了一跳,随即愤愤不平地下令将士兵的尸体丢走。然后他带着愤怒的表情回到了后面的卧室里,两名随从一样的男子拿出了一个便携式的橡胶浴缸,上面绘制着谢瑙·格拉茨菲尔德显赫身世的贵族徽章,随即冒烟的热水灌满了浴缸,让贵族军官完成早上的洗浴。

在这个分裂的年代,克拉门特只能默默看着士兵冻死而军官享受清晨的热水浴。

尽管康拉德在战前写过有关于贵族军官与他们指挥的士兵们一起生活用以建立友谊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认真检查过这些“细碎”的小事。

奥匈帝国的前线士兵只能穿着破旧的靴子和制服,补给很少能跟上他们的行动因此总是缺斤少两,他们必须忍受泥泞潮湿的环境与俄罗斯的寒冷气候,而他们的指挥官不断地征用有限的舒适住所,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仿佛武装度假。

第三十二章,华沙城下的交战

在德军发动秋季攻势,通过进攻波兰调动俄军部队离开加利西亚地区的同时,康拉德一边命令奥匈第一集团军进攻桑多梅日分担俄军的火力,一边还命令盘踞于喀尔巴阡山脉一带防线的奥匈第二集团军和重新组建的第三集团军一同进攻逼近的俄第三和第六方面军。

柏姆-厄尔默利指挥的奥匈第二集团军的部分军队往山下的图尔卡镇附近进军,在这附近他们遭遇了布鲁西洛夫指挥的俄第六方面军的大量步兵。

10月8日,奥匈帝国的士兵冒着山区大雪艰难爬上俄军控制的一处山坡。由于能见度非常低,双方火炮的支援效率被大大降低了。尽管俄第六方面军所属的第38步兵师成功控制了图尔卡镇以南的高地,但原本派出去袭击奥匈军队侧翼的部队却一直无法取得足够的进展。

第38师不得不从稍稍前突的阵地上撤退,以便整支部队能够重新集结,准备第二天再次进攻。与此同时,奥匈军队的骑兵尝试绕过俄军的防御工事,试图切断图卡尔向北唯一一条退路。

但是如同先前几次的遭遇战一样,在第38师师长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的冷静指挥下,俄军没有遭到奥军的包围,并在夜间全身而退了。

让喀尔巴阡山防线上的奥军下山进攻逼近的俄军无疑是一个糟糕的命令,但奥军的指挥官们也不是一味听从康拉德命令送死的无畏勇士,在遭遇不少挫折后他们就重新消极地退缩到山口和隘口附近固守阵地等待俄军的进攻。

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的战斗只能算是插曲,把视角重新拉回到维斯瓦河沿岸所发生的战斗上。

就目前俄军的部署情况而言,西伯利亚方面军的3个西伯利亚集团军已经抵达了华沙附近,正在积极地展开部署,方面军司令官是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列什科夫,原第1西伯利亚军军长,因为1904年后军官匮乏而受到提拔。

普列什科夫既不是什么优秀的年轻人,也不算什么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单纯是因为他的军事素养中规中矩所以在缺乏军官的时代红利中混到了方面军司令官的角色。

在固守华沙的西伯利亚方面军南方,伊万哥罗德一带,斯塔夫卡就地组建了新的第八方面军——到底是新的方面军还是归

属于其他方面军的集团军部队在俄军大本营中还有讨论,而且司令官的人选也有争议,因此暂时受位于华沙通讯畅通有利于指挥的普列什科夫管辖。

利奇耶夫斯基的第五方面军本应是扼守伊万哥罗德的军队,但其疲惫不堪的部队仍然滞留在卢布林附近行军,被秋天泥泞的雨季所困扰。

第八方面军的军队分成两个部分,其中1个集团军正在扼守维斯瓦河上的桥头堡,另外2个集团军则暂时控制第五方面军应该固守的区域。

10月9日晚些时候,德国第九集团军被俄第八集团军设立的桥头堡所吸引,开始对俄军建设的防御工事进行试探性的进攻,但德军并没有认真尝试对防御工事进行猛烈进攻,而是利用大炮从远处对其进行轰炸。

10月10日,第八方面军的另一个集团军尝试从伊万哥罗德的右岸向左岸渡河,建立一个新的桥头堡来保护靠近维斯瓦河的俄军铁路线。

一条主要的铁路线在穿过伊万哥罗德后贴着维斯瓦河向南,由于没有意料到会受德军攻击,因此暴露在德军火炮的射程范围之内,这导致原本可以运输第四方面军的铁路线变得更加低效。

于是普列什科夫命令第八方面军展开对德军的进攻,保护铁路线。但是第八方面军的最新动向遭到了德军的注意,在两次向外拓展桥头堡的努力都被德军炮兵所打断了,当天晚上该集团军指挥官向普列什科夫报告称:要打破德军的抵抗,兵力不够。

组成第八方面军的部队基本上都是自动员日45天后抵达的二线乙种师,这些部队虽然仍旧在俄军中可以视为拥有可观战斗力的军队,但面对德军时就已经有些吃力了。而且俄军战前的大炮保有量拢共为8000门,分散在7个方面军后能够提供给后续动员军队的大炮实际上已经存在短缺的情况,必须等待国内生产的进一步调拨了。

可以说德军主动发起的秋季攻势恰好赶在俄军重新部署的时间差之内,打乱了俄军进攻计划。

尽管第八方面军初战不利,但德军也没有发起什么凶猛的进攻,因为面对俄军调动的百万大军,德国第九集团军司令部仍然雄心勃勃,想要依靠其手下25万军队完成歼灭俄军、占领华沙的目标。

10月9日,就在德国第九集团军靠近伊万哥罗德的同时,马肯森接到了兴登堡的新一轮指示。兴登堡打算将军团主力交给马肯森,组成一个临时的突击集群以急行军向华沙进攻,而兴登堡军团的其余军队在维斯瓦河从伊万哥罗德以北一线掩护马肯森突击集群向华沙方向的进攻。

10月10日,就在俄第八方面军开始尝试击退兴登堡集团军牵制部队的同时,马肯森率领第九集团军主力向北急袭华沙,西伯利亚方面军第35步兵师是率先遭遇马肯森突击集群的俄军部队。在一天的激战中,德军像过去那样开始采取两翼迂回、侧翼袭击的战术,面对德军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钳形攻势,第35师败下阵来朝北退却。

10月11日,在马肯森率领军队继续前进的时候,德军从战场上一名俄军军官的尸体上发现了一些俄军调动的蛛丝马迹。马肯森第一次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拥有40-50万俄国军队防御的华沙城,而德军突击集群人数还不到20万。

但是兴登堡没有采纳这些德军得到的真实情报,或许是他认为这是俄军的欺骗战术,又或者他干脆是过分自信,他命令马肯森继续朝华沙城的方向展开进攻。

10月12日,指挥两个方面军六七十万人而焦头烂额的普列什科夫终于意识到德军为什么在伊万哥罗德仅仅做些骚扰性、压制性的进攻了,越来越多的交战报告指出德军的真实意图是向北突击,很有可能目标是华沙。

当天晚些时候,连绵不绝的秋雨在华沙附近停歇了一阵,普列什科夫连忙派出侦察飞机搜索德军的动向。

同一天,马肯森的攻势充满了困顿,因为德军不得不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西伯利亚军构建的阻击,尽管马肯森会亲临一线激励德军战斗,但人数优势仍然让他的进攻缺乏击破俄军的冲击力。

首节 上一节 163/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