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355节

这点同样让江逸颇为好奇,为什么孔子在这方面说和做却并不一致?

于是,他对着孔子问道:“夫子,后世一直有一个争论,是关于您所说过的一句话。”

“何话?”

刚陷入回忆的孔子听到后生有问题,第一时间回答道。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江逸谨言道:“晚辈很好奇,你明明主张有教无类,却为何又会有此说法?”

他仔细注视着眼前圣人,期待能够从他口中得知最真实想法,就如同自己当初从始皇那得知建造皇陵的心意一样。

这个问题,同样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这可以说,是孔子一生中最具争议的言论之一!

他到底,是如何想的?

此时,无论是哪国的观众,都十分期待的想要得到答案。

一些正在观看节目的中外学者,也都拭目以待,期待孔子‘演员’能够给一个解释。

虽然这个解释未必能说服他们,但他们认为,历史本就充满争议,既然是出自华夏台的节目,无论如何都会具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而压力,虽然看起来是在孔圣人身上,但实则已经到了江逸这边。

国家台里,沈万荣和陈大发都十分意外,心想这小子可真是啥难题都敢设计啊!

“这下不管他怎么答,都得掀起了一番学术争论了!”

沈万荣又爱又恨道。

“可不是嘛,毕竟外界可都以为这是我们举全台之力的设计!”

陈大发玩味一笑,沈万荣的脸瞬间黑了下来……

第482章 孔圣人愚民?

直播间画面之中!

孔圣人无比诧异:“这话与我的有教无类理念相悖么?”

“你们后世是如何认为的?”

江逸回道:“大致有三大观点,一方认为您这是愚民,认为对于老百姓只需要让他们按照朝廷的意思去做就可以了,而不能让他们懂得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支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愚民思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思潮,许多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愚民主张,所以夫子您也不会例外。”

“另一方则认为真正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民众认同,那么就要引导他们,民众如果不能认同,那么也要启蒙他们。”

“反对此观点者认为如此断句不合符春秋时期的习惯,若夫子是此意的话,那么在两个使字之前,都应该会有一个‘则’字。”

“还有一个观点认为:这个‘知’通的是‘折’字,也就是强迫的意思,而‘由’通的是启迪的‘迪’字,也就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

“意思是百姓们若是认同,我们就要引导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如果百姓还不认同,我们也应当启迪教化,而不能用强权逼迫他们。”

江逸一字一句,十分谨慎的把这些争议说了出来。

鬼知道当他看到孔圣人文献的时候头有多大!

观众们也是听得一愣一愣。

“好家伙,你这让我读我都不一定能读顺啊,江神这台词功底也太强了!”

“牛,第三种观点我还真没听说过,这么理解好像挺行?”

“何止是挺行?这简直是绝了好吧,这不就是夫子一辈子都在努力的事情嘛!”

“我刚查过了,‘知’还真的可以通‘折’字,而且在春秋战国时真有人这样用,由也可以通‘迪’:意思是道路!”

“而且这似乎很符合孔圣人的意思,现在典藏华夏说圣人真是这么想的我也信!”

直播间各国对孔子有不少了解的人都交流了起来,许多学者听得更加认真。

这些学者中倒是有不少人听过这种说法,但这也只是说法之一,还不足以说服他们。

当听到愚民观点的时候,江逸注意到,即便是曾经说过六十而耳顺的夫子,也不由皱了皱白眉,眼角泛起十分密集的皱纹。

“你最认同哪点?”孔圣人看着他问道。

江逸回道:“晚辈最认同第三点。”

他说出了自己的分析:“第一个观点的说法的确符合春秋末期的大势,但夫子并不是一个迎着大势的人,否则您便不会因为得罪三桓而离开鲁国,也并不会因为没有遵从其他贵族或国王的想法而颠沛流离。”

“您一生都在倡导着有教无类,主张的便是开民智,教化世人。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教导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师者,怎么会主张愚民?”

“所以晚辈认为,以您本就没有顺从的浪潮和大势来断定那句话的意思,认为您愚民并不可取。”

“评定一个人,的确是要从各方面综合去看,但若以寥寥几句,便否定一个人一生的行动和信念,晚辈并不苟同。”

孔圣人微微点头,看着江逸的目光多了几丝赞赏,说道:“后生,继续。”

“从语境和夫子的一生所为来看,第二点和第三点似乎都很成立。”

“在论语泰伯篇中,您的弟子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记载在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下,再下句便是‘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若是说记录您言行的弟子,在这些句子的前后顺序上没有严谨安排,东一句西一句,晚辈是万万不信的。”

江逸说出了自己的分析:“晚辈认为,他们极有可能会像论语中有各种篇的划分一样,先是想好要记载的是哪一篇,然后再回忆内容,回忆先后,最后记载,这是最为通用、规整和有效率的办法,您教导出来的贤人和弟子不可能想不出来。”

“所以晚辈斗胆认为这三句话的意思应当联系于一处,便是----”

“兴起在诗,卓立在礼,完成在乐。”

“百姓们若是认同,我们就要引导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百姓若是不认同,我们也当启迪教化,而不能用强权逼迫。”

“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当听到这一连串解释的时候,无数的观众都瞪大了眼睛。

“妈妈呀,这三句连起来也太通顺了,我竟然有些信了怎么办?”

“到底真的假的呦,真要这样说的话,孔圣人的确没有愚民的意思啊!”

“我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圣人能够誉满千古了!”

“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如果儒家真的愚民的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成书的论语,难道就没有有骨气和能力的百姓和士子读嘛,难道两千多年都出不了一群能推翻儒家或者反抗论语的狠人?”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疯涨,这个理论让支持第二、三点的学者们心头更加大定,认为这就是最靠谱的观点!

存在即合理,两千多年都没有人去推翻,难道是那个时期的百姓都傻得离谱?

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句话并没有大的问题,甚至极有可能符合人心所向!

支持二、三观点的学者更加确信,自己对这句话理解的大方向绝对没错!

而第一种观点的人则沉默不语,开始思考,真的像典藏华夏说的这样么?

难道,真的不是华夏台在洗白孔圣么?

想起孔圣这一生的所作所为,再联想起江逸所说,只看寥寥几语,就认为一个一生致力于有教无类的圣人在愚民,这难道不是抹黑,这难道不是对古人的偏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

当然,依然也有些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毕竟这是古人,每个人对他们的理解,可大同,但全同几乎不可能实现。

“突然有些激动了是怎么回事,听江神这么一解释,我竟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是啊,可能我们真的冤枉孔圣了!”

“可是二三个观点的人都符合孔圣的主张哎,为什么江神选择三,到底哪个更具备可信度?”

“不要着急,江神肯定会给我们答案的!”

观众们对江逸又来了信心……

第483章 朝闻道……夕死可矣!

直播间画面之中!

江逸的分析仍然在继续,他和孔子已经走到那棵大树下。

“但从春秋时期的断句习惯来看,第二个观点的断句手法的确与这时候人们的习惯相悖。”

“既然打算记载流传,想必那些您亲自教导出来的弟子在此方面会倍加严谨,最起码在当时那个时代必然是十分规范的,所以晚辈推断,第三个观点,才是最符合夫子想法的。”

江逸看着孔圣人说道。

此时,孔圣人正在注视着那落入污水中的树叶触景生情。

他何尝,不像是这样一片叶子呢?

见江逸没有继续说下去,孔圣人很认真的看着他说道:“后生所言大致无差,那的确才是我的本意。”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虽非完美无缺之人,但自认还算是君子,我若一边教化民众,一边又想着愚民,又谈何言必信、行必果?”

“各国贵族才是礼崩乐坏之主要根源,愚弄平民百姓更是与我的志向相悖,更何况吾少也贱,岂能不知平民大众之苦?”

“我若愚民,又何必言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何必在马棚着火时,不问马,而问看马人是否安然?”

孔圣人看着辽阔的天地说道:“昔日子贡曾问我: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我的回答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我这一生,对统治者所倡导之主张,有安民、重民、惠民、信民、爱民!”

“在我心中无不重视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又岂会主张愚弄他们?!”

这一刻,饶是圣人都不由有些激动了,他从来没有想过后世还会有这样的说法。

即便曾经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犬,他都愿意接受。

可他不允许,有人说他愚民!

这是在玷污他的志向和人生!

在极力缓和了自己的情绪之后,孔圣人又很快释然了。

罢了,孔丘……你早该习惯了,不是么?

后世有不理解处,你得多教教他们啊,这么好的机会,若是能让后世多学得一些真正的智慧,能够让自己在这场对话中也有所启发,那即便身死又如何?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圣人十分慈祥的对着江逸,亲切道:“后生,你们可还有何疑惑之处,且趁着我还说得动话,不妨都与我说说!”

“敢问夫子,您所提到的诗、礼、乐,作何解?”

江逸问道,他曾看过此三字的一些解释,但他知道并不代表观众知道。

主持人就是要将大部分观众都不知道的事情,在节目中自然而然的给他们答案。

要是觉得自己明白就完事了,那叫自嗨。

而且,眼前这可是真圣人,有什么比他亲口说的更真实?

观众们也都好奇起来。

首节 上一节 355/9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