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354节

江逸直接了当的回道----“居安思危!”

“6啊,居安思危?!”

“江神你要是这么答的话,那可真就无解了!”

“可不是嘛!从春秋到现代,居安思危这四个字可不就贯彻着我们的历史嘛,即便到现代依然适用!”

“无论是从工作还是生活,还是从个人到国家,哪个不都在居安思危?”

比起华夏观众一听就懂不同,外国观众却是十分迷糊,华夏的语言文学真就到了这么恐怖的地步?

“居安思危?”

孔圣人惊异道:“何解?”

“后世的华夏已无战火,在祖国的庇护之下,我们虽还不是最富有之民族,却享受着世界上最和平的环境!”

“此,便是居安!”

当听到最和平三个字时,孔圣人眼角止不住的露出喜意:“好!好一个最和平的环境,如此岂不快哉!”

“那是爱人之仁,还是复礼之仁?”

这一问可把一些观众给问迷糊了。

“哪位大佬给我科普一下,仁还分这两种的嘛?”

“楼上,孔子的战争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仁学思想上,而他的仁便有爱人之仁和克己复礼之仁两种!”

一个孔学爱好者噼里啪啦的打字道:“从爱人之仁的角度来说,孔子是反对战争的,但是从克己复礼之仁上来讲,他又是认可乃至于支持维护礼制的战争的!”

“啊?这么矛盾的嘛?”

“那孔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哈哈哈,圣人的思想要是那么好解析,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国拿来研究了,看看国家队的发挥吧!”

观众们再次把重心放在了江逸身上,觉得他有国家队为后盾,必然能做好。

此时此刻,若是江逸看到这句话,怕是会心态炸裂。

真要有团队,他能一天五期!

他对着孔圣人回道:“爱人之仁!”

“后世之安,便是建立在爱人的基础上,华夏爱民,所以民亦爱华夏,华夏不轻易伤他国之民,所以他国也不会轻易伤华夏之民,一是仰仗如今华夏富强,二是华夏尊重每一个合法的生命,这便是居安之前提。”

“嗯,此倒也与我所倡导之仁颇为类似,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非只有战争,不用战争而实现仁化,才是上上策。”

孔圣人欣慰的笑道:“看来,我没有做到的事情,后世做到了!”

“但也有思危之处!”

江逸补充道。

孔圣人问道:“何意?”

“正如春秋时期会礼崩乐坏一般,后世各国无论是局部和是全局皆有隐患,和平的只是我华夏。”

“战火从来未曾熄灭过,而是我们生在了华夏的庇佑之下,是有我们的子弟兵,将一切外来威胁阻挡在了国境之外!”

“世界,究竟有多大?”

孔子不解的问道。

他本以为华夏和平也就是世界太平了,即便周边有些异族,但那对华夏而言也不足为虑。

可听后世的言行,似乎并非如此?

“有七大洲,四大洋----”

江逸抛出了一个在古人看来绝对震撼无比的言论。

他知道说是说不清的,干脆心念一动,让时空之镜呈现出现了这个世界的模样。

先是重点让孔圣人看了一些春秋的大致范围,再是不断的呈现出整体范围。

江逸肉眼可见的看到,孔圣人的神色从吃惊到震惊,眼睛从最开始的微微睁大,到之后布满血丝,踉跄的后退了几步。

他时刻关注着孔圣人的状态,在发觉他实在要受不了的时候,让时空之镜迅速停止。

这种冲击绝非是古人可以轻易承受的,尤其对已经晚年的圣人来说,若真的完全颠覆他的世界观,这场对话也就夭折了。

“世……世界竟有如此之大?”

孔圣人难以置信。

江逸赶紧将他搀扶了住,说道:“是的,所以圣人的天下大同,基本不可能实现。”

“所以即便后世如今居安,也不能不思危,因为这个世界随时可能如春秋般爆发乱战,到那时,拳头硬者才能以德服人。”

“正如后世一些言论所说的那般:弱后不一定挨打,那只是因为我们还不想打你!”

“一旦后世忘记思危,等待华夏的必是灭顶之灾,保家卫国,这不仅仅是军人的事情。”

孔圣人沉默许久,长叹了一口气:“唉,只此一个地域,都无法实现天下大同,更何况是如此之大的世界?”

如果说,他之前对自己的弟子,乃至于后世能够实现天下大同还抱有一丝奢望的话,那么这一刻,他已经彻底不期待这些了。

若是他再年轻一些,也许不管世界多大,都还会有那股心劲,大不了收个三万,或是十几万门生便是了。

可他年老了,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弟子的死去,一场又一场战争越发惨烈之后,又看到了如此世界,信仰如何能不崩塌?

“我的志向,终究只能再梦中了……”

孔圣人一下子又更苍老了许多。

江逸却不苟同:“圣人何需妄自菲薄!”

“您的志向的确无法实现,但这并不影响,您的思想依然给后世带来极大的影响力!”

“您的弟子为你记录出来的论语,在后世足被各个国家拿去研究学习,并有四十多种语言的译本!”

“更是有75位诺奖获得者在国际上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诺奖是后世的世界级奖项之一,21世纪指的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世界!”

“礼之一字更是时刻贯穿着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进程,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

孔圣人激动的看向江逸,说道:“此言,当真否?”

“后世,真的人人遵礼?”

“夫子,何必非得人人不可呢?”

江逸对着孔圣人说道:“相信您也从未觉得人人皆会如此吧?”

第481章 民,不可使由之?

孔圣人展颜一笑:“不愧是后世之人,知我!”

“我岂不知,所谓人人皆同,根本无法实现,即便我的所思所想也未必全面,又如何能叫人人信礼?”

“是的,这想必也是夫子为何倡导天下大同,而非全同的原因。”

江逸大胆猜测道。

孔圣人欣慰道:“的确如此,这天下能实现大同,则大势所趋,人心必当齐向,不向则必会被大势所摒弃!”

“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若三者皆无,则惑、忧、惧并存,又如何与大势同?”

“可是夫子,却并没有依附大势。”

江逸说道:“论语记载,子贡先祖便曾问过您,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去其一,您的回答就是去兵,后世也因此得知,从爱人的角度出发,您并不支持战争,这在当时,可是与大势相悖。”

“即便是从克己复礼的角度来看,您支持的也大多是有礼之战,可春秋时期早已礼崩乐坏,您依然在试图改变大势,想要一切都遵循礼字。”

“晚辈想问一问,关于是否跟随大势,您是作何定义的?”

孔圣人仔细听着江逸的话,指着不远处正被风刮落的树叶。

江逸顺着他满是皱纹的手指看去,见到树正在飘向底下的水坑,在水坑与树根处被风吹得摇摆不定。

“大势如风,然落叶自当归根,若风吹落叶于根处或土壤,则可以依附,若风吹落叶于污水潭,则必当逆势。”

“叶无所思和行动之力,但人有!”

“国便如树,由叶、根、土,三者相互滋养,方可保国越发壮大!”

孔圣人说道:“我孔丘,便是那想要归根之叶,想要用自己的毕生之力,为国家献一份力……”

他带着江逸朝着那不远处的大树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

“我三岁失去了父亲,十七岁失去了母亲,后试图堕三都削弱三桓,让鲁国政权重新归于国君!”

“可还来得及实现抱负,便失去了支持,三桓最终利用了我,打击了那些控制三都、无视三桓家主的家臣,使得堕三都功亏一篑,反而助纣为虐。”

“之后,我便知道在鲁国已无法实现复礼之路,便于55岁时,周游列国,希望可以实现心中之志!”

江逸静静聆听着孔子的话,他可以想象到一些孔子的艰难。

真正处在那个节点的孔子,所受的苦只会远比想象的还难上数倍!

55岁,在古代那个医疗条件下,早已算是高龄,就算不受国君重用,也大可以找一避世之地隐居,但他并没有,而是毅然决然踏上了其他途径!

即便可能水土不服,即便可能死于刀枪之下,却依然试图在乱世之中,唤醒一个人人友爱的大仁之世!

别说现代人难以理解,就算是在古代也极少有人会认同,但他就是如此做了!

而且硬生生开创了一个影响世界两千多年,并还将影响世界的学派!

最让江逸感到吃惊的,是这位圣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关心过是否可以长生这个问题。

他第一个问的问题,是后世是否,人人有书读……

想到这里,江逸再看向这个比自己还高,却已经躬着背,连走路都十分困难的老者,心中的敬意,已难以言表。

“典籍记载,夫子这一路上并不平坦,尤其是途经陈国时,被陈国派服劳役的人将您围困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半道上,绝粮足有七日!”江逸说出了他认为最为艰险的一个时段。

那个时候,孔子59岁……

一个古代快六十岁、两米左右的人,绝粮七日还能存活,可想而知,后世说孔子能够‘以德服人’也并非没有道理。

这体魄和毅力,即便是年轻人都未必能行。

华夏观众听到这里后,也都忍不住敲击着弹幕:

“之前只知道孔子的言行被编成了论语,却没有想到他竟然受了这么多的苦!”

“周游六国,在我们看来多么潇潇洒洒的四字,可在那个条件下得多受罪?”

“不过孔子也愚民啊,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不就是愚民的思想吗?”

“说实话我觉得这句话一直很有问题,我觉得民可使和不可使后面都应该有一个逗号,孔子要想愚民还周游列国有教无类干嘛,那不是愚蠢的打自己的脸?”

“唉,咱也不知道古人到底是怎么断句的啊,那都是按照之后的理解来的!”

观众们在弹幕中对这句话的意思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一边认为孔子又不蠢,真不想开民智他收那么多弟子干嘛,都教来愚弄嘛?

一边则认为,孔子作为古人自然受到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有些错误也很正常,后世只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以了。

再有一边便是认为,孔子的思想根本就没必要学,要学就学西方的,那才是最神圣的东西。

首节 上一节 354/9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