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却是摆了摆手:“这可不是咱的功绩,而是太子的。”
“此番北伐之战,一切粮草调拨,一切兵力调拨,全部都是经过太子批阅处置的。”
“咱可没有做什么。”
“咱就是听一听奏报,封赏有功之臣罢了。”
朱元璋笑着道,话语之中自然是蕴含深意。
显然。
如同昔日辽东之战一样,这种大功,青史留名的大功。
他都要留给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满朝皆知,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也是从未有过。
“太子圣明。”
“北伐之后,太子之名,青史永存。”
殿内几个尚书又立刻齐声道。
他们自然都明白圣意所想,又怎会去忤逆。
“北伐的粮草还能坚持吧?”
朱元璋看向了赵勉。
“请皇上放心。”
“为了北伐之战,户部筹集了一年的粮草所需,如今尚有结余。”
“而且此番出征北伐也才不到七个月时间,粮草充足。”赵勉立刻回道。
“很好。”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
“启奏皇上。”
“工部所制的铁弹,炮弹也十分充足。”
“绝对不会让北伐止戈。”工部尚书也是立刻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后道:“传旨给郭英,咱的目的是北元覆灭,而不是夺城!”
“如今既然还有充足粮草。”
“让他自行看着办。”
……
第178章 朱标:爹!朱应的儿子和雄英长得一摸一样!
对于朱元璋而言,攻占元都,夺取北元修筑的数十座城池,不过是收获了一些人口与疆域罢了。
只要北元海存在。
北面的威胁,依旧如高悬的剑,随时会进犯大明。
只要北元尚存,那北方边境便永无宁日。
所以,他最大的心愿便是瓦解北元,使其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这,才是北伐的真正目的,亦是最大的战果所在。
待群臣退下,朱元璋轻声唤道:“标儿。”
随后,他目光中带着期许,更有几分担忧的问道:“你说这一次,咱北伐大军能将北元给瓦解吗?”
如今的朱元璋,已然垂垂老矣,他满心只想着在有生之年,为朱标扫除未来的一切阻碍,将所有难题都一一解决。
唯有如此,朱标日后方能全力发展民生,让大明愈发强盛。
成为如同汉文帝一样的存在。
这样。
未来的青史上必有他父子的佳话了。
“爹。”
朱标面带微笑,神色笃定的说道:“如今北伐大军取得的战果,早已超乎我们的预想。”
“原本我们设想,北伐大军若能在一年内攻至北元都城,那便是一场大胜。”
“可如今,还不到八个月,便已取得这般辉煌战绩,实在是极为难得。”
“相信北伐大军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话语间。
朱标对北伐大军充满了信心,毫无任何质疑。
“嗯。”朱元璋点了点头,经朱标这么一说,他心中的那块大石头,似乎也落了地,神色也放松了许多。
“对了。”
朱元璋像是想起了什么,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问道:“前段时间你见了朱应的妻儿,感觉如何?她是商贾出身,可有那种商贾之气?”
“她并无商贾之气,反而有着一种大家闺秀的气质。”朱标认真的一笑,缓缓说道:“面对我,她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畏惧,举止端庄有礼,的确是配得上朱应。”
“配得上就好。”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又轻叹一声,略带遗憾的说道:“可惜了,这朱应也就是婚配太早,要不然也可以成为咱的孙女婿了。”
这时!
朱标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耐人寻味,他凝视着自己的父亲,缓缓开口道:“爹,你相信这世间真的有往生轮回之说吗?”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愣,随后笑着问道:“傻小子,你这是遇到了什么事?”
“为何会说出这等话来?”
“有没有往生轮回,咱可不知道,如果真的有,那就好了。”
提及往生轮回,朱元璋那张饱经沧桑的老脸上,浮现出一抹深深的伤怀之色。
显然,他是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了。
往生轮回!
往昔的点点滴滴,瞬间就涌上心头了。
真的有,那就是天大的好事了。
“爹。”
朱标微微仰头,目光中满是眷恋与追忆:“我上次见到了朱应的妻儿,你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
“朱应的儿子,简直就跟雄英小时候一模一样。”
“不,简直就和雄英两岁之前生得一样。”
“如果不是亲眼看着雄英……唉!”
“我真的以为他就是雄英了。”
朱标满心感慨,这话,也只有在朱元璋面前,他才会提及。
毕竟,再次见到与雄英如此相像之人,恍若隔世,那种复杂的情感,难以言表。
有时候,朱标真的希望那孩子就是他的雄英,转世轮回而来。
“真的有那般相像吗?”朱元璋看着朱标这副模样,不禁有些诧异,追问道。
“嗯。”朱标重重的点了点头,语气十分认真:“一模一样!如果不是这样,儿子又怎么会忽然提及此事啊。”
说到这里。
朱标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心中五味杂陈。
看着朱标如此,朱元璋缓缓站起身来,走到他身边,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都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
元都!
城前,弥漫着浓烈的杀机,仿佛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整座城池。整个元都已被大明的军队层层包围,水泄不通。
四天前,北元的两座卫城虽有三十万大军镇守,可这些军队已然是败军之师,士气低落,宛如惊弓之鸟。
面对大明如汹涌潮水般的北伐之势,仅仅三日的轮番进攻,火炮齐发,震天动地,那两座卫城便迅速沦陷,几乎是一击即溃。
纵然北元的太尉蛮子竭尽全力维持局面,可依旧无法阻挡大明军队的凌厉兵锋。
三十多万元军,瞬间土崩瓦解,如鸟兽般四散而逃。
毕竟,这些元军皆是由各部落拼凑而成,人心本就不齐。
而且,随着元帝暗中北撤逃离的消息传开,尽管没有明确的告示,但军心已然更加涣散,宛如一盘散沙。
此刻!
元都的三座城门处,大明军队从三面展开围攻,唯独留下了北面的一门。
这正是“围三放一”的策略。
若将元军全部包围,城中的元军或许会因绝望而拼死抵抗,战斗必将异常惨烈。
但留下一个缺口,情况便截然不同了,元军心中便会存有一丝侥幸,士气也会随之进一步瓦解。
此战!
乃是北伐的关键一战。
一旦攻破此都城,北元便将迎来一场明面上的谢幕之战。
即便元帝真的成功逃走,逃到北疆,逃到他们的祖地,北元之名也将彻底名存实亡。
毕竟,失去了都城,失去了众多城池,北元已无法再维持王朝的威严,只能重新回归昔日游牧族群,游牧部落的状态,被大明挡在长城之外,其对大明的威胁,也将大不如前。
“大宁边军何在?”
朱应骑着乌锋宝马,手持战刀,威声大喝一声。
声音如雷霆,响彻四周,带着一股令人胆寒的气势。
“杀,杀,杀。”
在朱应身后,已不见任何步卒,皆是清一色的骑兵。
通过这一次北伐之战,朱应不仅在战场上破城杀敌,更是斩获了十万北元铁骑。
一场大战过后,他利用战功请求,成功将大宁步卒全部改编为骑兵,使得军队的战力大幅递增,让大宁边军更为强大,全员骑兵。
“众将士!”
朱应声音低沉却充满威势:“随吾杀!”
说罢。
朱应猛地一拍战马,乌锋发出一声高亢的嘶鸣,宛如一道黑色的闪电,朝着前方的元都城门迅猛冲去,速度之快,不愧为宝马。
刘磊率领着亲卫,静静的等待了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