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已经看到了他日凯旋归于应天,自己在朝堂上因这场战功而备受赞誉的场景。
“朱应战力超群。”
朱棣微微眯起双,紧紧盯着城池,心中复杂:“他麾下的这一支大宁边军,在他的统御下,亦是勇猛非凡。”
“每一个士卒都不畏生死,体力浑厚,士气更是强大。”
“虽说我北平军昔日在边军之中,战力也堪称不凡,曾为边军之最。”
“可如今看来,大宁边军的战力已然超越了我北平军。”
“他,究竟是如何练兵的呢?难道仅仅是让将士们一同训练这么简单?”
“不,绝不可能如此轻易。”
朱棣的眼中闪过忧虑与忌惮,心底的不安愈发强烈。
若只是朱应一人悍勇,只是匹夫之勇,还不足为惧。
可眼下他所统领的大宁边军整体实力都如此强大,这怎能不让朱棣忌惮,他心底更是五味杂陈。
“燕王。”
李景隆满脸笑意,转头看向朱棣,话语中满是感慨:“这大宁边军,当真是悍勇无比啊!”
“我常年在应天,禁军与金吾卫也都见识过,那些可都是从大明各处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
“但今日一见,禁军与金吾卫的战力,或许都比不上大宁边军。”
“朱应将军当真是厉害,不仅自身勇猛无敌,堪称霸王再世,就连麾下的将士,也都如此勇猛。”
“不。”
李景隆微微摇头,继续说道:“这些大宁边军将士,可不只是勇猛,他们每一个都不畏死,视死如归。”
“这似乎与朱应将军身先士卒的激励有着莫大关系。”
“有朱将军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整个大宁边军的战将们也都纷纷效仿,佥事统御万军,便冲在万军之前,守备统御五千军,就冲在五千军之前。”
“如此一来,虽然危险重重,但整个军队的战力却被拔高了太多。”
“此番,我定要好好写上一份详尽的军报,向皇上呈奏大宁边军的勇猛战力。”
李景隆一边说着,一边不住的点头,脸上洋溢着兴奋。
而听到这些。
朱棣心底虽思绪万千,复杂难明,但脸上却立刻浮现出一抹深以为然的笑容,微微点头,附和道:“你说得没错,大宁边军如此悍勇,朱应将军如此神勇,确实该好好写军报上奏父皇,让皇上知晓我军的英勇表现。”
朱棣嘴上这般说着。
可眼底深处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仿佛在盘算着什么。
……
第145章 杀敌总数7000人!!!
毫无疑问!
此战之后,一旦攻破镇夏城,朱应无疑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北伐首功之人。
拿下这一显赫战功,就等同于为未来北伐大获全胜后,朱应接受朝廷论功行赏奠定了坚实基础。
况且这仅仅是北伐的首战,随着大军持续攻入北元境内,显而易见,朱应往后必定还有诸多立下大功的绝佳机会。
时间悄然流逝!
镇夏城内的攻杀已然陷入白热化的激烈阶段。
大明军队仿若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洪流,个个怀着必死的决心疯狂进攻,拼尽全力地厮杀,疯狂屠戮敌人。
而元军的抵抗同样异常顽强,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不甘与挣扎。
显然,经历了辽东的大败后,元军高层加大了对麾下军队的督战力度,军中的督战队手持利刃,在阵后来回巡视,稍有退缩之意的士兵便会被当场斩杀。
也唯有这般严酷手段,才勉强让这支军队的颓败之势稍有扭转。
镇夏城的治所府衙,此刻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府衙大殿内。
“报!”
一名元将神色慌张,脚步踉跄地奔入大殿,噗通一声跪地一拜,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大声禀报道:“启禀二皇子,明军已经攻入城中了!马哈吾将军正在组织大军全力防守,可明军攻势实在太过猛烈,依属下看,镇夏城怕是守不住了!”
在大殿的主位上,端坐着北元皇帝的二子,也是北元二皇子,地保奴。
他身着一袭华丽的北元皇子袍,带着几分贵气。
可此刻,他的脸色却异常难看,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
在与大明接壤的边境之地,屯驻着北元超过二十万的大军,这些军队皆是北元皇帝的心腹嫡系,兵权牢牢掌控在皇室手中。
毕竟自从北元失去中原后,对各部落的掌控力便如高台倾塌,急剧下降。
所以,北元皇帝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执掌十万大军,镇守在边境的关键之地。
一个是地保奴,还有一个是北元三皇子额勒伯克。
至于北元皇帝的长子,也就是北元太子,则坐镇新都,守护着北元的核心中枢。
“怎会这么快?”
地保奴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几分尖锐,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紧紧攥着座椅的扶手,双眼凝视着面前的手下:“城门不是封死了吗?怎么会这么快就失守?明军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镇夏城的修葺与城防加固,乃至在得知明军有进攻意图后,元皇下令封死城门,这些事务都是地保奴亲自督办的。
在他的严密监督下,城门被厚实的砖石严密封堵,还筑起了一道极为厚重的城墙横亘在城门之前。
这般坚固的城防,在他看来,哪怕是几百门火炮同时轰鸣,也难以轻易轰开。
可眼下,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城防,竟然被攻破了?
而且不是坚守了十天半个月,仅仅不到半日时间,这座城就已岌岌可危。
“二皇子,是明国的大宁边军指挥使朱应率军破门。”
那元将声音愈发颤抖,额头上冷汗滚落,继续说道:“他简直就是个怪物,城门还有堵死的城墙,都是被他一人强行攻破。”
“如今大批明军在他的带领下杀入城中,根本挡不住了。”
“马哈吾将军让二皇子速速率军后撤,他会率领外城的儿郎拼死挡住明军。”
“另外,马哈吾将军特意交代,针对朱应,绝不能以常理来衡量。”
“在其他城池,除了要加固城防外,还得设立针对朱应的杀器。”
“只有解决了朱应,我大元才能够抵挡明军的兵锋,否则没有城池能够在他的进攻下坚守。”
“马哈吾将军……”
地保奴脸上露出一抹极为纠结的表情,他缓缓坐回座椅,神情凝重。
他心里十分清楚,能将马哈吾逼到这般绝境,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镇守在这镇夏城内,地保奴最为倚重,最为得力的战将便是马哈吾,如今这般情形,让他倍感无奈与痛心。
“二皇子,容不得多想了!”
一旁的元将见地保奴仍在犹豫,焦急道:“城关已破,越来越多的明军杀入城中。”
“再这样下去,我们恐怕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了。”
“马哈吾将军说了,撤退到镇华城,加固城防,等待我大元援军。”
闻言!
地保奴陷入沉思。
可听着城中那愈发震耳欲聋、仿若雷霆般的喊杀声,让他浑身紧绷。
他咬着牙,挣扎一刻后,大声下令道:“传我命令,除马哈吾将军麾下,其余儿郎全部随我撤!”
这一刻。
地保奴满心皆是无奈与不甘,原本精心谋划,想着明军来犯时,镇夏城至少能够坚守半月不破,待有破城迹象时再从容向后撤军。
可仅仅一日,明军如狂风暴雨般的凌厉攻势,就将他的防守策略冲击得支离破碎。
镇夏城内城与外城相接之处,数千元军盾军整齐排列,他们手中的盾牌紧密相连,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而在盾军保护内。
一个元将脚步匆匆,几乎是小跑着来到马哈吾身边,微微俯身,低声且急切地禀告道:“将军,二皇子已经率领驻守内城的四万大军撤离了。”
“好。”
马哈吾脸上露出一抹庆幸之色,他微微仰头,目光望向远方,仿佛能透过层层建筑看到内城撤离的军队。
随后。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我大元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这边境之地修建了十座坚城,就是为了防范明国蛮子,想着我大元进可攻,退可守。”
“如今看来,皇上当真是有远见。”
“若是没有这些修建的城池,我大元真的无法阻挡明军,只能退去北疆草原了。”
“将军,开战首日明军就攻破我城池。”
一旁的元将满脸屈辱,紧握着拳头,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与不甘:“明军,怎会变得如此强横?”
“昔日这些蛮子们只能在我大元脚下俯首称臣,可如今……”
听到这。
也可以听出来。
或许许多元人依旧沉浸在昔日元朝执掌天下时的那种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虚幻之中吧。
“好了!”
马哈吾神色一凛,眼中闪过决绝之色,大声喝道:“我大元儿郎,曾纵横驰骋天下,踏平四方,岂能输给这些蛮子?”
“传本将令,除已经与明军交战的儿郎,其余所有儿郎后撤两个街道。”
“所有弓箭手立刻登上城中房顶,占据有利地形。”
“城中火炮、弩炮也全部准备就位,确保万无一失。”
“此战,全力迎战,尽可能歼灭来犯明军。”
“吾马哈吾将与所有儿郎们生死与共!”
声音落下。
“谨遵将令!”
周围的元将齐声应和,在这片血腥的战场上回荡。
交代完命令后,马哈吾眼中闪过一抹决然之色,他微微低下头,在心底暗暗自语:“皇上,你对我部落有恩,今日,我就以性命回报于你。”
“此战之后,我死之后,大元之存亡便与我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