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世界是什么情况?
他真的不知道。
他现在还够不上那位孟天尊。
不过,能把黄龙士这个乡窝宁忽悠走就行了。
靖安王世子在诚元殿击败棋甲黄龙士的消息还没有等到第二天,便已经传遍了太安城。
随之一同传出来的还有陛下很欣赏赵珣,谓其为宗室麒麟子。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赵惇都是在迎来送往中度过的。
除了那些见过一面的二代们,还有便是朝堂重臣家的二代们。
朝堂的重臣,他也见了好几个,其中大多数都是青党成员,甚至还有一位柱国出面。
青州盛出京官,朝中青州出身的官员自成一党,可与张首辅、顾大将军以及各国的亡国遗老争权,与他们的团结是分不开的。
靖安王府虽然是宗室的藩王,但到青州之些年,身子够软,已经渐渐的融入了青州本地,与青党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如今,王府世子不但在画道上独出一帜,开创了一个流派,还在棋道上击败了那位名满天下的黄龙士,激的黄龙士拂袖而云,站在青党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件足以大涨声威的好事。
所以对他这个世子,自然是热情非常。
当然,这也与他们得到了宫中确切的消息有关。
陛下的确是对这位靖安王世子赞不绝口,欣赏异常,这才是青党大佬们愿意出面的关键之所在。
要知道,青党是从来不参与到藩王之间的斗法的,更不要说藩王与皇室之间的斗法了。
没有得到这样确切的消息,那位柱国是不会轻易出面下场的。
这一番迎来送往的交际和诚元殿斗棋事件热度差不多的时候,已经一个月过去了。
送走最后一位访客,赵珣便闭门不出,外面的风风雨雨,他已经不打算参与了。
离阳王朝将各地的二代拉到太安城热热闹闹的溜了一圈之后,不出意外的,在一个半月之后便通知各家的世子少爷们,可以离开太安城了,除了赵珣。
当然,赵珣不是被扣下了,而是皇帝要在他离开之间,单独召见他一次。
太安城,皇宫
大兴殿
这是宫中的一间偏殿,但在离阳王朝却十分重要。
嗯,其实就是开小会的地方,与庆余年世界的临湖殿差不多。
“听说,你最近很忙啊!”
当赵珣进入大兴殿,一套礼数的程序还没有走完,耳边便传来调侃的声音。
赵珣不禁苦笑道,“没办法,人红是非多啊,黄龙士的名气太大了,赢了他一局,臣的名声也跟着大了起来。”
“倒是人之常情。”赵惇点了点头,“今日寻你过来,是有一件事情问你。”
“请陛下吩咐。”
“你对如今天下怎么看!?”
“呃?!”赵珣愕然抬头,一脸懵逼,过了好一会儿,方才苦笑道,“陛下,您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臣年纪太轻,还没有考虑过这种事情。”
“真的没有考虑过吗?你是个天才,还是藩王之子,难道你就不想继承你爹的王位,世袭罔替吗?!”
“想过,靖安王位世袭罔替是我父王毕生的心愿,臣自然是想过,但有些事情是强求不得的,臣一直在想办法,打消父王这个念头。”
“嗯?”这回轮到赵惇意外了,“靖安王的王位,你不想要?”
“臣,志不在此。”
“话是如此说,但你只是你,这个王位你还是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孙的,你不想要,难道他们也不想要?”
“扯特么蛋的儿孙。”赵珣心中暗骂了一句,“陛下,臣在来京的路上曾听到过一句乡间哩语,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臣觉得非常有道理。”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赵惇右手轻轻的敲击着龙椅的椅背,过了好一会儿,才道,“有点道理,可惜,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没有儿女的。”
“谁知道呢。”赵珣笑着附和道。
“看的出来,你志在儒道,既然志在儒道,又在上阴学院呆过三年,想来,对这天下局势你也有所了解吧?我听说上阴学子的策论写的好,辩经的本事也是极高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现在的上阴学宫,已经不是以前的上阴学宫了,策论与好,辩经也罢,都是清谈罢了,或是狗屁不通,或是落不到实处,臣这一次离开太安城,便准备回上阴学院,打他个落花流水。”
“哦!!”赵惇眼中一亮,哈哈大笑的赞道,“好,好啊,的确是我赵家的麒麟儿,我赵家子弟,就该有这样的气势,既然你有些雄心,那朕就提前祝你旗开得胜了。”
“谢陛下,臣必不让陛下失望。“
“嗯,既然你有心在上阴学宫发展,那第一炮可就要打响了,你可有什么想法?!”
“陛下,臣有本奏!”
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赵珣一笑,从袖中摸出了一本奏折,双手呈上。
“这是……!”赵惇惊奇的看着赵珣,今日召见,短短几句话的工夫,这赵珣便让他惊讶了三次,着实让人意外。
接过奏本翻开,眼前便是一亮。
“好字!!你这字,不比黄龙士差啊!”
“陛下谬赞了,字乃小道尔。”
“也罢。”赵惇笑了笑,将目光落到了奏折的本身,然后,他的眼睛就离不开了。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
西汉贾谊
陈政事疏
文抄嘛,谁不会呢,抄诗词,呵呵,诗词是什么,能治世么?逼格终究是太低了!
要搞就搞大的,正好,他要夺取儒道的气运,而儒道为什么能够成为三教之一,与佛道两教分庭抗礼,靠的是什么?
不就是入世嘛!
儒教,是治世之教,是帮助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学问,所以才会被统治者扶持,独尊儒术。
贾谊是谁?
西汉历史上最为人惋惜的政治天才,凭着三篇文章,奠定了其历史地位,过秦论不必去说,与此界历史有些违背,但一篇《陈政事疏》一篇《论积贮疏》却是流传千年的儒家经典。
而西汉初年,诸侯林立的政局又与现在离阳王朝的政局类似,找第二元神帮个忙,本土化一下,还是很简单的事情。
事实证明,他这一手,还是很唬人的,赵惇盯着那奏折整整看了半个时辰,一动不动,直到,将整篇文章看了三篇,这才轻轻的将奏折合上,抬头望向赵珣,目光显得十分复杂。
“这,都是你写的?!”
“这是臣的一点浅见,请陛下斧正!”
第230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是臣的一点浅见,请陛下斧正!”
大兴殿中,赵惇看了赵珣一眼,再次将目光放到了奏折之上,又仔细的看了一遍。
没办法,不多看几遍的话,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这奏折写的,当真是越看越有理,越看越觉得可行,可以说,写到了他的心坎里了。
离阳王朝本就是春秋九国之上,因为黄龙士的胡乱插手,才有机会一统天下。
但如今天下一统之后,隐患颇多,与西汉初期有些相似,藩王问题、社会治理问题还家北莽的问题,都在这本奏折中一一体现了出来,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如果说之前他对南怀瑜的话还有些半信半疑,但现在,他是彻底的相信了。
这特么是真有本事却争儒道的气运的本事啊。
别的不说,就拿这篇奏折来讲,张巨鹿写的出来吗?元本溪写的出来吗?
或许他们都有相关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办法,但想要写成这样的东西,能写早写了啊!
甚至,就算他们能写出来,也不敢写啊!
看看里面对诸侯王的办法,那个定地制,在诸侯王的土地里,再分封他的子孙,慢慢的将大的诸侯分成小的诸侯,不断蚕食诸侯的地盘,最终,彻底消化。
这特么是一个藩王世子能写出来的东西?还是说,他写出的这种对策背后还有另有深意呢?
指尖摩挲着那本奏折,半晌之后,他抬头望向赵珣,“你真的不想继承你父亲的王位吗?!”
“陛下,臣的父王只有我一个儿子。”赵珣抬头笑道。
赵惇一愣,盯着赵珣看了好一会儿,方才指着他大笑道,“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小子,你就真不怕把你那几个王叔气死啊!!”
“臣和他们不熟。”
赵惇再次笑了起来,不远处的殿外,那些内侍里听着从大兴殿中传来的阵阵笑声,心中都很好奇,已经很久没有见到陛下笑的这么开心了,那位靖安王世子究竟做了什么,竟然能引的陛下如此开怀。
一个时辰之后,赵珣离开了大兴殿,赵惇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拍了拍手,大太监,巨宦韩貂寺施施然走了出来。
“陛下……”!
“看看吧,这是他的奏折。”
“老奴不敢!”
“我让你看你就看,看完之后再说。”
“是!”
韩貂寺接过奏折,一目十行的看完之后,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陛下,此人要么是忠心耿耿,要么大奸大邪。”
“对这奏折的内容你怎么看?!”
“如果真的能够实施固然是好事,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是啊,刚才赵珣也说了,火候还不到,需要时间。”赵惇笑着道,“事情都办好了吗?”
“人已经洒出去了,特别是重点关注的那几个人,现在已经有了效果,只是,老奴不明白,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
话音未落,便被赵惇的一个眼神逼回去了,“还嫌不够乱吗?”
“老奴失言。”
“去吧,在广陵那边闹点动静吧,我很想看看,我的那位好弟弟到底在隐藏着什么。”
“是!”
第二天,赵珣便带着鱼玄机离开了太安城。
也就是在他离开太安城的同时,他的那篇经过AI精修的《阵政事疏》在大朝会中被复制传阅,一时之间,朝堂震动,包括张巨鹿在内的朝堂重臣也好,还是京官小吏也罢,通篇读完之后均都爱不释手,国子监士了争相抄写,传阅,无一差评。
原本因为击败黄龙士而声名大震的赵珣的名声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由才华横溢的上阴学士上升为治国天才,儒道新星。
※※※
“儒道气运啊!!”
再次来到已经开始重新修建的风陵渡,站在建龙江边,望着滔滔的江水,赵珣长出了一口气。
随着《阵政事疏》的流传,他明显的感觉到身上的儒道气运不断的提升着。
儒道讲究的就是这个,名气。
有才华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