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514节

  他知道那是守山的师兄,在确认他的身份后,便不再理会。

  “真是冷漠啊,都不会出来打个招呼。”

  柴可樵叹了口气,走出云层时,已经来到了山巅。

  从这个高度往下看,整个城池都笼罩在云海之下,那一根根蘑菇状的云气巨柱,令人渺小如蚁。

  视线尽头,是山峰朝海面延伸出的一座断崖。

  “哗哗——”

  海风迎面吹来,扫去旅途的疲惫。

  柴可樵恭敬走到断崖附近,望向了盘膝背对着他,观望东海的那道身影。

  “师父,弟子回来了。”

  独坐断崖的人如其名,骨架高大魁梧,同样是一身粗布麻衣,粗糙杂乱的头发黑白间杂,用一条丝带随意束在脑后。

  武仙魁有着一张约莫五十余岁中年人的脸孔,容貌并未太多特异,唯独眉心烙印一枚如火红重枣色泽大小的印记。

  这位当今天下,四位“天人”中唯一实打实的武道大宗师撑开眼皮,没有回头,平静问道:

  “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柴可樵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弟子此行没能与天海小和尚打一场,甚为遗憾,回来途中便绕路去找人切磋一二,回来晚了些。”

  武仙魁说道:“听山下的人说,这次是大虞供奉抢了风头,姓……”

  “姓赵,赵都安,”柴可樵想了想,说道,“弟子也没想到,竟是此人夺魁。不过说是依靠了太阿剑。”

  武仙魁不甚在意道:

  “胜便是胜,又岂在乎依靠拳脚刀兵?看来,皇族供奉后继有人。那女皇帝如何?”

  柴可樵想了想,道:

  “弟子所闻所见,那女帝对政务极为勤勉,想来是个想做明君的。”

  武仙魁失望道:

  “人如蜉蝣生于天地,寿数人力有时尽。本以为皇族又出了个天赋卓绝的子嗣,却如此挥霍光阴于俗物,可惜。”

  柴可樵眨眨眼,说道:“那百年约战……”

  武仙魁闭目道:“自当全力以赴。”

  昔年,大虞皇族开辟的“武神”与青山两大传承争锋,仿照佛道斗法,约定了百年一次赌斗。

  不过,不同于佛道那种派出年轻弟子出战的规矩。

  赌斗却是各自巅峰战力出手。

  上一个百年,代表皇族赴约的,却不是皇帝,而是处于巅峰期的大内第一供奉海春霖。

  那一战,海春霖受内伤,境界不进反退,从伪天人门槛跌回世间境界。

  这一个百年,有且只有徐贞观可以赴约。

  如今,佛道斗法既已结束,距离青山与大虞皇室的赌斗,便已不再远。

  柴可樵笑道:

  “那女皇帝未入真正天人,想来不是师父对手。”

  武仙魁却道:

  “却也未必,若其能在赌斗前晋级天人,以帝王龙气加持,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柴可樵纳闷道:“师父不是说,她投身于政务,耽搁修行?还能更进一步?”

  武仙魁却忽然说道:

  “昔年大虞太祖的确惊才绝艳,非但自身武道强悍,毗邻人仙,更创下独属于帝王的晋级之法,聚集帝王龙气,以气运加身,只是第一,若能封禅洛山,未必无法更进一步。”

  封禅洛山?

  柴可樵愣了下,还想再问什么,却看到独坐断崖的第一武道宗师挥了挥手:

  “去吧,接下来在山中闭关,出去游历一遭,你也该踏入世间境了。”

  ……

  ……

  某个傍晚,临封道。

  前往京城的官道上。

  某处背风的山坳中,一辆辆马车停了下来。

  身长七尺,年过五旬,文人打扮的宋举人跃下车,开始大声指挥家丁仆从去清理过夜的营地。

  而后,这位当日与赵都安在太仓府打过交道的举人老爷,近乎殷勤地走到队伍中,一辆朴素却特殊的马车外,恭声道:

  “先生,日暮了,赶不上前方村镇,只好在此过夜了。”

  驾车的二十余岁的书童掀起车帘,一位身穿儒袍,外罩大氅,头戴方帽,颌下生着一蓬美髯的中年男子走下车驾。

  当中年人出现的瞬间,后方走来的一名名年龄各异的读书人,纷纷齐声行礼:“先生!”

  如此声势,引得附近也准备扎营露宿的陌生人纷纷侧目,不禁打探起来。

  在得知这乃是“云浮道正阳先生”后,皆大为吃惊。

  宋举人对此毫不意外,他抬起头,朝车驾后头望去。

  只见正阳先生的马车后头,还跟着数十辆车驾,其中不少都是驴子或牛拉的板车,一个大车上,可以乘坐数人。

  这还没算上骑马追随的,以及路上尝试步行跟随尚未掉队的那些读书人。

  乌泱泱,足有上百人之多。

  宋举人是在赵都安离开后一些日子,得知恩师正阳先生北上,途径临封的。

  作为“正阳门下门徒”,宋举人当即以隆重声势迎接,这才得知,正阳先生竟从云浮道而来,此番欲要进京。

  这位素有“大虞第一隐士”,在文坛中的名声,几乎与太师董玄齐名,在南方声势甚至更大,隐隐有“南阳北董”之称的正阳先生在云浮道,是近乎当世圣人般的存在。

  其于家兄墓前守墓多年,著书整理阐述历代儒门圣人言论,连科举考试阅卷都一定程度参阅他的注释。

  可以说,几乎是整个大虞公认的,继董玄之后,下一代儒门泰斗的唯一人选。

  其虽偏居云浮,却引得各地读书人前往朝拜,偶尔讲学,言论经弟子之口,足以传入庙堂。

  守墓十年不曾下山一步的正阳先生,出山第一站,北上赴京。

  消息一出,引得无数读书人关注。

  正阳从云浮道走出时,身旁只有个书童。

  与宋举人见面时,身旁的追随者就已有数十人。

  宋举人有幸逢此大事,难以抗拒青史留名的诱惑,撇下家业,也追随老师北上。

  如今京城在望,身后追随者,就已上百人。

  

  沿途更不知多少文人士子观望瞩目,他可以想到,等一行人入京时,又会掀起何等样的轰动。

  “都歇息吧。”

  正阳先生朝众人拱了拱手,众人回以弟子礼。

  继而,所有人极为有秩序地开始扎营,不少书生撸起袖子,去附近捡拾枯枝败叶,聚拢成堆。

  等天光黯淡,晚霞散去,黑夜到来,天空蒙上繁星。

  这片山坳中,以中年人为中心,已点燃起一簇簇火堆。

  这些曾经听过正阳讲学,分散各地,如今追随老师聚拢而来的弟子们,纷纷从包裹中拿出干粮,烧水吞食。

  宋举人因有家财,带了仆从,不必亲自做杂事,得以侍奉恩师。

  他捧着烧热的餐饭,经过一簇簇火堆,来到马车前,朝盘膝于地,闭目冥想的中年人道:

  “先生,请用些饭菜吧。”

  内衬儒袍,外罩大氅,生着一缕美髯的正阳先生抬起眼皮,看了这个弟子一眼,没有拒绝他的好意。

  伸手接过那只温热的瓦罐,手中捏起筷子,却没急着吃,而是说道:

  “再过几日,就该入京,你们送到这里就该散了吧。”

  宋举人大惊:“先生,您……”

  年纪与宋举人相仿,气度却胜出一个辈分的正阳微笑说道:

  “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为师此行入京,受慕王爷所托,乃是要匡扶正学,与那牝鸡司晨的女子帝王辩一辩礼法。

  如此,便是大不敬,京城于我,便是龙潭虎穴,你等不必受我牵连,送到此处,已是有心,接下来的路,为师自己走便是。”

  这话一出口,不只宋举人,连周围坐的近的一群读书人也都急了。

  纷纷表态,愿誓死追随,绝对不走。

  正阳无奈地摇头,却也不再多说什么。

  宋举人见气氛沉闷,说道:“先生,再给我们讲一讲义理之学吧。”

  周围众人眼睛亮了,这是他们百听不厌的学问。

  正阳也没有拒绝,虽处山坳荒野,篝火聚集,却不耽误讲学功夫:

  “你们要问什么呢?”

  一人说道:“先生再讲讲格物致知吧。我还是不很懂。《大学》中说,学习当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

  后面的好懂,但为何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在先圣典籍中,又只出现这一次,并无再动解释,又该如何解?”

  旁边另一人说道:

  “这个先生解释过很多次了,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我们若不能穷尽其理,便不能全知,故而我等为学,当穷尽万物之理,探究事物之根本,如此日积月累,便可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近乎圣人。”

  前一人困惑道:

  “可我看前人郑公说,格乃‘来’的意思,物则犹事也。颖达之说,也有相似见解,善事随人行善而来之,恶事亦随人行恶来应之……

  好似是说,我心善,善就会靠近我,我心恶,恶又会向我聚拢,就如君子近君子,小人近小人……又与先生所说不同了,我搞不明白。”

  一时间,一群弟子反而互相争吵了起来。

  宋举人无奈,轻咳一声:“还是问先生吧。”

  正阳迎着众弟子渴求的视线,却是沉默片刻,没有立即作答。

  格物致知四个字,可谓是大虞儒学一大学案,历朝历代的儒生都有不同见解,试图还原圣人真意。

  正阳注释典籍,皓首穷经多年,才有了上述“深究原理”的见解。

  若赵都安研读他的学说,大概能品味出些许“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了。

首节 上一节 514/9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