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走出来的,乃是镶嵌了包银假牙的青袍御史,然后,才是施施然,给钱可柔请出来的赵都安。
赵都安神色淡然,眼神睥睨,身上是在路上换了的白马监使者独特官袍。
目光依次扫过高廉等地方官笑容满面的脸,最终定格在为首的文官脸上,笑了笑:
“久仰高布政大名,今日一见,气度不凡。”
高廉哈哈大笑:
“钦差谬赞,久听闻京中赵大人威名,传言丰神俊朗,今日一见,名不虚传,无怪乎得陛下倚重。”
生着一张老好人面孔的按察使也笑道:
“高布政所言极是。”
就连政绩卓著,动不动敢和上官拍桌子的孙知府也是满脸堆笑,一副热切模样,不吝赞美。
三人带头,其余本地官员纷纷开口,对他模样大加赞赏。
钦差队伍中都是人精,这会渐渐听出别样意味来。
这群地方官,看似夸赞,却全然不提赵都安半点功绩能力,只吹捧容貌。
那一句“无怪乎得陛下倚重”,更隐隐沾染讽刺意味了。
暗指他靠小白脸上位。
御史陈红笑容缓缓收敛,梨花堂锦衣们神色变得不大好看起来。
面对钦差,地方官们不会明面上对抗冲突,但这种软软的讽刺,却更令人火大,偏又无法发泄。
然而,赵都安却好似全然没有听出,这帮人言语中的讽刺和揶揄,笑容依旧热切,甚至显得尤为风度翩翩。
这模样,令高廉为首的地方官略感诧异,不知这钦差是城府深,喜怒不形于色,还是当真是个名过其实的草包了。
恩,若是后者,那倒最好。
“钦差舟车劳顿,我等已备下驿站、宴席,为钦差接风洗尘,来人啊,还不领路?”
寒暄过后,高廉笑着邀请,示意进城门。
赵都安却笑着没动,说道:“高大人权且等一等,人还没到齐,另外,不知诸位备下的驿站,可曾宽裕?”
众人一愣,什么意思?
还有人落在后头不成?
高廉突然心生不安,笑道说道:“驿馆自然宽裕,太仓府衙虽不算富,但接待钦差队伍,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样啊,那本官就放心了,”赵都安羞赧一笑,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我带的人有点多。”
多?能有多少?
众地方官不甚在意。
然而下一秒,大地毫无征兆的轰鸣起来。
高廉为首的地方官愣住,不禁被声浪吸引,抬首朝远处张望。
继而瞳孔齐齐收窄!
只见,远处冲出一群铁骑,绵延成黑线,仿佛没个尽头。
尘土飞扬中,一头头披甲的骑兵悍然逼近,为首的将军,扛着一道招摇的大旗,上书“临封”二字,迎风猎猎。
赵都安微微一笑:“我的人来了。”
第290章 一封调兵令,赵都安率军破城
“郡主慎言,你我交谈,还是要避免此类话语的,”
赵都安勃然变色,一派正人君子,女帝忠心舔狗姿态,后撤一步,认真道:
“我怕陛下误会!”
“……”长相甜美可人,肌肤嫩滑如绸缎的徐君陵笑容一僵。
感受着四面八方投来的古怪视线,她深深吸了口气,藏在袖中的小手用力攥紧,维持着“才女”的优雅和风度,微笑道:
“赵大人说笑了。”
赵都安丢下这句话后,就懒得理她,视线环视周遭。
出了京城,风景就明显空旷了许多。
一条绵长的贯通南北的官道,两侧是已经叶片枯黄,纷纷坠落的衰败景象。
虽说树梢上仍残余小半绿色,但也已是所剩无多了。
那茶摊灰扑扑的“茶旗儿”,就没精打采,耷拉在一条扎根在黄土路上的旗杆上。
这会,随着这只并不大的队伍停下,随行人员也纷纷忙碌起来。
或给马匹喂食,或寻找拴马车的木头桩子。
赵都安这次出差,带的人不多,总共还不到十人,其中包括梨花堂中的嫡系。
钱可柔、沈倦、侯人猛三人为首,还有几名锦衣校尉。
至于郑老九,留在京中看家。
除此之外,还有一名都察院出身的御史,作为钦差的副手存在。
是个中年人,起了个女人名字,叫陈红。
这会,中年御史陈红从车厢里探出头来,露出有些风霜,镶嵌了两颗银色假牙的老脸,粲然一笑:
“赵大人且慢慢歇着,下官便不下车了。”
袁立手下的,果然都是一群苟币……赵都安面带笑容点头,心中疯狂吐槽。
这个副手御史出京时还好好的。
但从打某一日,郡主突然神不知鬼不觉中途插入队伍后,这老登当天就染了风寒,减少了出车厢的次数,俨然是不想掺和进来的意思。
至于余下的两辆马车,自然属于淮安王的这位千金。
徐君陵与丫鬟绿水一辆。
那名当日与海公公交手的王府豢养的剑道高手“吕师”,与当日擂台上下佯装挑战的高大莽汉与平庸女侠是另一辆。
这会,路旁茶摊的老板和伙计看到这一行人的衣着打扮,不敢分毫大意。
谄媚地擦桌摆凳,笑脸相迎。
更眼尖地将最好的一张桌子擦了两遍,招呼俨然是“主人”的赵都安和徐君陵坐下:
“老爷,夫人,您二位请。”
赵都安翻了个白眼,因一路上被误会太多次,索性懒得解释。
徐君陵一身瞧着就金贵的绸缎鲜艳衣裳,笑吟吟在他对面坐下,等伙计倒茶离开,才低声说:
“你这回不怕皇姐误会了?”
赵都安大马金刀,坐在条凳上,捏起茶碗先润了一口。
吹着秋日些微的凉风,无奈地盯着她,轻轻叹了口气:
“郡主,你在玩火。我这次可是奉了皇命,出来办差,你不回你的淮水去,半路杀出来跟着我们,这算怎么回事?
也幸亏还有个陈御史给我作证,不然本官的一世清名,就抱不住了。”
清名……呵呵……徐君陵嘴角微微抽搐了下,对赵某人的无耻已经有了抗性,笑着说道:
“本郡主就是在回家啊,回淮水道,本来就顺路要穿过临封道。况且好不容易北上一次,能有幸与赵大人这等才子谈诗论文,焉能错过?”
你就胡扯吧……赵都安懒得戳穿她。
……
徐君陵这几天,的确经常以“探讨诗文”的名义找他说话。
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
那一日章台宴,赵都安饮酒作诗,留下名篇,引为佳话。
旁人关注的诗文背后的八卦,但作为“江南才女”的徐君陵,却对这首诗本身透出的才气更感兴趣。
这些天,每次停车休息,就找他探讨。
活脱脱一个古代版的文学女青年。
但赵都安又不傻,一眼看出这个心机婊小郡主是在借故进一步了解他。
徐君陵也不否认这点。
站在她的立场,理应与这个必将崛起的权臣打好交道……起码也要摸清其性格。
不过,对其诗才的钦佩与好奇,也的确存在。
徐君陵至今都想不明白,眼前这个履历中全然没有多少读书经历的家伙,如何能做出这等诗词。
可惜,任凭她如何试探,赵都安都没有再透露出半点诗才出来。
一时令她怀疑赵都安究竟是深藏不漏。
还是沽名钓誉,提前花钱买的诗文。
“郡主开心就好,”
赵都安摇了摇头,认真地指了指前方:
“不过,前头就是太仓府城了,我要在这查一桩案子,等进了城,便该分别了。”
徐君陵“哦”了声,不甚在意,淡淡道:
“本郡主也是初次来太仓府,正想着在城中逗留几日,欣赏秋景。赵大人若不介意,我也对这银矿之事,颇感兴趣呢。”
赵都安深深看了她一眼:
“郡主想逗留,我自然拦不住。只是,郡主就不怕惹火烧身?”
徐君陵嫣然一笑,仪态大方:
“心中无鬼,自然不怕。我淮安王府又不曾做过银矿生意,更不曾将手伸入这临封来,有何可怕?
何况,皇姐的事,便是我的事,有人贪墨我徐家的银子,我岂能坐视不理?”
小小茶摊里,两人对坐,目光不躲不避。
一个皱眉,一个微笑。
赵都安沉默了下,忽然灿然一笑:
“郡主有这个心,想必陛下也会甚为开怀。”
他倒也并不介意,这心机郡主跟着凑热闹。
大大方方的掺和,总比在暗中鬼鬼祟祟好。
何况,他也从不曾小觑这个郡主能调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