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236节

  似乎……很是重要。

  婢女只背下来一个“青坪”的词,那人说,只要说出这个词,贵妃自然明白。

  青坪……故交……元妃脸色惊疑不定:“信在哪?”

  小婢女从怀中取出,道:

  “奴婢不敢私自查看。”

  元妃看了眼信封上的蜡封,确认不曾被拆开,微微点头,道:

  “你出去吧,此事只当不知。”

  “是。”

  等婢女关门出去。

  浑身贵气的元妃犹豫片刻,才撕开了信封,朝外倾倒,先是滑出一块陈年的玉佩。

  看到那玉佩的瞬间,元妃身躯猛地僵硬了下,面色变得极不自然。

  而等她打开了信封中的信纸,看到那记忆中,已经有些模糊的笔迹,整个人如遭雷击。

  死去的记忆,这一刻袭上心头。

  元妃读着纸上的文字,读着那些往事。

  这位独守空闺,无比寂寞,早已没了亲情与爱情,以至性情古怪的妃子,竟是眼圈缓缓泛红,肩膀抖动,不知不觉,已是潸然泪下。

  “李郎……”

  这封信,虽未署名,但只凭借其上提及的,只有两人知道的昔年旧事,以及玉佩信物,便已令元妃确认了对方身份。

  信中内容异常简短,除了前面几句含糊的叙旧外,便是邀请她明日去某处私会。

  若同意,便命人传出信号云云。

  其余一概未谈及。

  可这寥寥数语,却已成功勾起元妃无数遐想。

  为什么……他会送来这封信?私会?二人如今身份,又有什么见面的必要?

  难道说,他还能帮自己脱离苦海,离开深宫不成?

  是了,他如今已非当年,是“李党”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而那老贼皇帝已死透了。

  新登基的女皇帝对后宫并不在意,若他肯花心思,未必没有进行一些“交换”的可能……

  元妃本不是多聪明的女子,更对庙堂斗争一知半解,只胡乱猜测着。

  一时间,又喜又忧。

  忧的是,一旦自己与男子私会泄密,只怕会面临大麻烦。

  喜的是,李应龙还记挂着自己。

  元妃摇摆不定,左右为难,一时心慌意乱,足足呆坐了一个多时辰,才终于狠下心来。

  她认为,以李郎如今地位,与自己见面风险巨大。

  李应龙敢寻自己,必做好了十全准备。

  况且。

  自己如今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在清冷的宫中凄凉到死,还是搏一搏,这并不难选择。

  至于牵累家族……她早已不在意。

  “来人。”元妃收拾好情绪,喊道。

  吱呀门开,外头的婢女又走了进来:

  “娘娘有何吩咐?”

  ……

  ……

  发生在元府的小插曲,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同样无人察觉的是。

  当晚,最近因听了陈正儒训诫,重新专心功课的许翰林返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人。

  翌日。

  阳光并不明媚,京城上空阴云笼罩,似乎预示着不平静。

  清早,许明远照例起床穿衣,与家人用饭后,一如往常抵达翰林院。

  沿途面对院内其余翰林一道道或幸灾乐祸,或鄙夷,或叹息,或同情的视线,他一概只当不见。

  午后。

  许明远收拾妥当,找了个由头,离开了翰林院,径直赶往工部。

  李应龙身为工部侍郎,这时正在衙门做事,得知小吏通报,许明远登门,不禁皱起眉头。

  以他的身份,是不愿在这个小翰林身上浪费时间。

  小吏道:“大人,许翰林说,奉命前来。”

  

  奉命?

  面庞阴柔的小阁老皱眉:

  “唤他进来。”

  俄顷。

  一间单独屋舍内,许明远出狱后,第一次见到了将他坑苦了的小阁老,脸上却满是尊敬仰慕。

  “你说奉命来寻本官?”李应龙开门见山。

  许明远不慌不忙,拱手道:

  “学生座师陈大学士,邀大人一叙,商讨关于新政之事。”

  陈正儒找我?

  李应龙愣了下,皱起眉头,他倒没有怀疑,毕竟许翰林的确是陈正儒的学生,二人关系紧密。

  许翰林,也不是第一次替老师传话了。

  他疑惑的是,陈正儒寻自己什么事,关于新政……莫非,是翰林院那边有何变故?

  毕竟,董玄是翰林院掌院……

  李应龙不敢大意,心知陈正儒绝不会无聊来寻自己消遣,既然邀请自己,必是有重要事务商谈。

  “陈学士现在何处?”他稍微和颜悦色了几分。

  许明远低着头,恭敬说道:

  “老师已寻了清静之地,学生领着大人去便是。”

  他并不担心,这个谎言被戳穿。

  因为他很笃定,陈正儒今日不会与小阁老见面通气。

  而不久前,陈正儒的确就关于新政的事,在与李党其余人商讨。

  “好吧,”李应龙点了点头。

  这段时日,白天忙的团团转,晚上又在六夫人处耗费不少精神,他本就一个头两个大,并未察觉到异常:

  “备车,你且为本官带路。”

  许明远恭敬道:“遵命。”

  垂下的面孔上,一双眼珠藏着戾气,转瞬消弭。

  ……

  ……

  明月居,是一座清静文雅的居所。

  以包厢私密,兼具茶楼与客栈而闻名。

  明月居隔着一条街,则是极热闹的地段,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此处,也有一座酒楼。

  今日午间,赵都安就便衣前来,负手悠然进入小秘书安排好的坐席。

  迎接今日请来的客人。

  “赵使君来的竟这样早?倒是我失礼了。”

  容貌平庸,在京中名声不显,但家世显赫的董大走上楼来,不由拱手致歉。

  赵都安微笑摆手,起身迎接,请他入座,笑道:

  “董兄莫要见外,称什么使君?你我还如往常,以兄弟相称便是。”

  董大肃然起敬,被他的风采折服,叹息道:

  “京中太多庸人,听风便是雨,屡屡诋毁赵兄名声,说什么睚眦必报,却不知,赵兄胸怀何其宽广。”

  上次斋园事后,董府派人送上厚礼,以表歉意。

  不肖子孙董三,也被再次勒令禁足,这次,董太师亲自发话,将其丢出京城,丢到西南边军中去。

  让这第一纨绔去军中从小卒做起,狠狠磨一磨顽劣,这个结果不可谓不狠。

  毕竟一般的镀金,都是去比较安全的军府,而西南边军,那是真会死人的。

  尤其传说中那位赵师雄大将军,可从不惯着什么官宦子弟。

  饶是如此,董大仍觉亏欠。

  却不想,今日赵都安却邀他吃酒叙旧。

  “谁说不是呢……”赵都安恬不知耻,将这句奉承收下。

  二人寒暄了阵。

  董大好奇地看向桌旁,摆着碗筷,却不见人影的另一个空位:

  “赵兄今日还请了客人?还未到么?”

  此地,除了赵都安与董大,便只有立在一旁的钱可柔。

  但那多出的碗筷,显然不属于任何一人。

  “哦……她嘛……”

  赵都安正斟酌如何回答。

  就看到,楼梯口,一个换了身较为寻常的衣裙,显得不再那般与众不同的少女径直走来。

首节 上一节 236/9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