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烟雨 第98节

  一路走来,高景明相继个同行之人作别,到门口只剩一两个了,告辞之后看过来笑着招呼道。

  “嗯,事情办妥了,少爷过断时间去看看有没有整改的地方,刚才那些是少爷的同窗吧,聊什么那么开心?”陈宣点头道。

  高景明迈步进屋说:“喜事儿,大事儿,阿宣你得帮我出出主意,再有两个月就是陛下七十大寿了,书院组织学子给陛下祝寿……”

  听了前半句陈宣心头一动,景国皇帝已经七十了吗,而近来那么多铁匠消失,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刘震威挑战郭惊龙没有承受兵器下面的小势力巴结讨好?

  会不会是因为皇帝老了,有些人坐不住了?

  事情似乎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第171章 许是风雨至

  当今景国天子于三十二岁之时隆登大宝,现年在位三十八年。

  登上皇位之初,便改年号为贞开,而今已是贞开三十八年。

  因朝堂和民间避讳天子名讳,便在他上位之初,朝堂上下请奏皇帝定下尊号,于贞开元年,皇帝带群臣上表上苍,定下尚玄仁德皇帝的尊号,简称尚玄帝。

  尚玄帝直到如今一共生下了十七子二十五女,然而在这个时代,纵使生在皇家,皇子公主的成长亦要经历诸多坎坷,有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反正尚玄帝的几十个子女,三分之一都早夭了。

  而今抛开年幼的皇子公主,成年的皇子七位,公主十五位。

  这近四十年来,景国太子换了三次,都遵循着立嫡立长的组训,而今已经是第四位太子在位了。

  第一位是尚玄帝继位的那年,立嫡长子为太子,可还没半年时间,年仅十三岁的第一任太子就在贞开元年因病夭折,于是太子之位就空了下来,直到贞开六年,嫡二皇子长成,群臣上奏以安民心,便立下二皇子为太子。

  可这第二位太子,在贞开十一年的时候,北方敌国扣边,亲自领兵御敌于国门,不幸死于战乱之下,举国大悲,然后这太子之位又空了几年。

  第三位太子就有意思了,是贞开十七年被册封为太子的,也算是皇室嫡出吧,之所以要用算是两个字,皆因这第三位太子的生母,乃是在尚玄帝的第一任皇后于贞开十四年病故后上位成为的皇后。

  但这位皇后也没当几年,于贞开十九年,携太子回家省亲归途,传闻遭到刺杀,母子俩双手殒命,至今也没查到是谁动的手,乃是一桩禁忌悬案。

  而今的景国太子,乃是第三位皇后所出,按照尚玄帝的子嗣年龄排序的话,乃是八皇子,现年二十二岁,被册封为太子已有七年了,是陈宣来这个世界的头一年登上太子位的,没能享受到那份普天同庆。

  反正啊,当下贞开三十八年,七位成年的皇子,除了八皇子被册封为太子留在京城外,其余六个都各自封王,要么呆在封地,要么领兵镇守边关,无诏不得回京。

  然后就是成年的公主了,大部分都已经出嫁,唯有四五个还留在宫中尽孝。

  因为高景明是庆王小舅子的身份的缘故,所以陈宣这些年来也偶尔了解过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在意识到高景玉有野心之后,近来偶尔陈宣也额外关注了一下皇室情况。

  据他所知,庆王是尚玄帝的第五子,而今三十二岁,乃当今太子的哥哥之一,也是当今尚玄帝西宫贵妃娴贵妃的长子。

  庆王是在他十八岁时封王的,封王后就去了封地,因从小展现出不俗的武道天赋以及军事才能,便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得尚玄帝下诏,领五万大军镇守景国和南方荣国边境,这一去就是八年,俨然已经扎根于两国交界。

  在庆王镇守两国交界这八年来,两国大小摩擦数十次,景国却是寸土未失,但庆王也没能打入荣国境内,一直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双方你来我往各有输赢。

  说起来高景玉能嫁给庆王,也正是庆王领兵前去镇边那年,他们提前认识,成婚那年还是新婚燕尔,皇帝的圣旨就到了,于是俩新婚夫妇便匆匆去了边关,就连高景玉的第一个儿子周锦麟也是在边关出生的。

  将帅出征携带女眷是大忌,但人家庆王就这么做了,还在那边生了个儿子,朝堂上一直都有弹劾他的奏折,只是一直都不了了之。

  也是在高景玉生了第二个女儿之后,才离开边关回到了王府,过了几年,也就是不久前,跑回家省亲……

  说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庆王八年前去镇守边关,第二年景国贞开年间的第四位太子就上位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庆王的离开是在给太子铺路。

  总之这皇家的大小事情都是有记录的,有心人都可以想办法去查阅。

  现在听到高景明说景国皇帝即将七十大寿,一时之间陈宣心头难免想了很多。

  有些事情深入去想的话,陈宣都有点心惊肉跳,若是换在踏足先天之前,他估计都有些毛骨悚然,如今也就有点心惊肉跳而已。

  想想看,为什么高景玉要在皇帝七十大寿之前回家省亲,还八成是她导演了冷冰那场戏,以陈宣如今的眼光看来,经历那次事件后,冷冰心性大变,更加契合修炼功法,武道更进一步,踏足先天也就三五年的事情了。

  或许是高景玉提前知道了风声,亦或者庆王接下来有所动作,更可能的是高景玉本身不打算安分了,是以才回家一趟解决娘家那边的后顾之忧。

  其次为何庆王领兵镇边一去就是八年时光,还带八年前的新婚王妃高景玉前去,俨然有自污的嫌疑,此外就没有太过出彩的战功以及让人诟病的缺点了,难保不是在蛰伏养精蓄锐。

  然后就是近来墨城周边大量铁匠消失,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情况。

  谁说乱世才容易起兵戈,天子年老才最为凶险啊,平民百姓或许了解不多,可哪一次皇位的更替,明里暗里不是伴随着血雨腥风?

  最是无情帝王家,那个位置的诱惑太大了,有时候还不是你不争就能独善其身的事情,后面的人都会推着你去争,即使你想摆烂都不成,除非你真的没有一点威胁,否则就是别人的眼中钉。

  死人才是最没威胁的!

  好在近来并没有皇帝身体欠佳的消息传出,也没有出现他老来昏庸的情况,反正依旧是歌舞升平天下安宁。

  说起来尚玄帝在位这三十八年来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或许进取不足但守成有余,没能开疆拓土,却也寸土未失,还能把景国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已经很不错了,若是翻阅历史的话,比前两任皇帝要好很多,至少没有出现大灾大难需要下罪己诏的程度。

  这已经是颇为难得的明君了。

  ‘尚玄帝如今七十,人到七十古来稀啊,当今太子也才二十出头,六个王爷,除了极个别荒唐无度之外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一旦尚玄帝有不好的消息传出,太子若不能服众的话,太平日子怕是没几年好过的了……’

  心念闪烁间陈宣也是唏嘘,封建王朝时代,最怕的就是大灾大难,其次就是帝王晚年,稍不注意就是举国动荡啊,平民百姓在这样的大势洪流之中身不由己。

  索性他如今就一小小书童,天塌下来砸不到他,而且也有一定的自保之力,只要不搞事情,安稳过小日子还是问题不大的。

  高景明才没想那么多,还在兴致勃勃的述说书院组织学子给皇帝祝寿的事情。

  “……书院鼓励大家积极表现,为陛下大寿贺喜,但不是强迫性的,可以自行决定参加或是不参加”

  说着已经来到了餐厅,小彩她们提前摆好饭菜了。

  陈宣哑然道:“看样子少爷是打算参加了吧?”

  “那是当然,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陛下七十大寿啊,听说也就十年前隆重的操办过一次,谁不想借此机会表现一下?”高景明笑道。

  有些话还是要忌讳一下的,他没敢说这次之后尚玄帝估计就没机会举办八十大寿了。

  纵观历史,放眼周边各个国家,一国之君能活到八十岁的少之又少,这还是陈宣看来的玄幻高武世界。

  一国之君日夜操劳,能长寿的真心很少,哪怕有着诸多延寿之法,却也扛不住心力憔悴,尤其是尚玄帝这种一心为国的明君。

  说起来这个视界若是武道踏足先天的话,寿终正寝足以活两甲子,踏足宗师更是寿命达到三甲子,但前提是能寿终正寝,没几个能真正活那么大岁数的。

  一些修炼极端功法的,实力超群寿命和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纵使修炼上乘功法,也难保他人挑战打打杀杀受伤折寿。

  至于渡劫境界的绝世强者寿元就难说了,只要不死的话,活个两三百岁跟玩儿似的,前提是你要能扛得住天劫,完了还有地劫等着你,都度过了,更有人劫这一关呢,如同刘昌河一样,稀里糊涂怎么噶的都不知道,魂飞魄散之际才想起自己是谁。

  除非是踏足人仙之境,天地任逍遥,坐看王朝更替沧海桑田,只要不死大概能一直活着,谁知道呢,反正活个千八百年是没问题的。

  那等境界纵观历史都只有寥寥几笔,没有人知道具体,反正在人仙面前,什么百年王朝千年世家都只是个笑话,人家本身就是一本活历史。

  “所以具体呢,书院要少爷们如何参加?”,陈宣顺着高景明的话头问。

  高景明兴致勃勃的回答道:“书院不提倡铜臭攀比,所以花钱购买寿礼献上就算了,严令禁止的,倒是可以亲自做一些手工之类,此外就是诗词书画献上”

  想了想,他又道:“借着这次机会,书院会让学子们呈上自己的作品,书院这边进行筛选,挑出最好的十份,然后会直接呈给陛下,这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还关乎书院,毕竟也是和其他两大书院的一次较量,一旦龙颜大悦,书院增光不说,个人也是能得到赏赐天下扬名的,先生说过,若是陛下都认可的作品,会刊印成册举国发行,供万千读书人观摩学习,那等荣耀我就别想了,在书院能抢眼一些就不错啦,再不济也不能落后同窗太多”

  景国读书人那么多,不知道多少人铆足劲想表现呢,估计三大书院也就仗着自身的特殊性能直达皇帝的案头,也是给学子们一次机会。

  高景明才区区十四岁,想要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机会几近于无,这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

  这些年来陈宣受高家恩惠太多,可以说没有高家就没有他如今,这点他心头清楚,于是琢磨着要不要推高景明一把,让这小子出出风头?

  能不能推他一把尚且两说,真让他把握好这次机会,利弊都是有的,年少成名固然光耀,可有道是木秀于林啊,况且这书院还有些不怀好意的家伙时时刻刻惦记着阴他呢,搞不好就会借题发挥,人家专门搞事情,高景明的任何表现都有可能被对方抓住漏洞。

  心头想着,陈宣嘴上却问:“那少爷你是怎么想的,打算从哪方面入手参加?”

  ……

第172章 阿宣计将安出?

  “我这不正苦恼着的嘛”,高景明纠结道,筷子戳着碗里的饭菜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

  闻此陈宣换了个话题,道:“那书院规定多久把作品呈上去?”

  “一个月内都可以,到时候各位先生花一段时间品评筛选一番,挑出最好的十份作品,在学堂公示几天供学子们瞻仰,再送去京城献与陛下,若有出彩的,得陛下夸奖赏赐,先生自会带着荣誉而归书院共庆之”,高景明想了想道。

  点点头,陈宣说:“既然这样倒是不急,慢慢想就是了”

  “话虽如此,可就怕时间拖久了还没头绪,仓促弄出来的作品拿不出手恐招人笑话,就白白错过这次机会了”,高景明继续苦恼道。

  学生时代嘛,很正常,他俨然把这次祝寿当做学子间的比赛较量了,还是有些重视的。

  虽说科举才是真正改变命运身份的关键,可这样事件中扬名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哪怕高景明没有太大的野心,没妄想弄出的作品能得到皇帝夸奖,可若是在学院脱颖而出,再小点在同窗之间抢眼一点,那也是能得到他人注目的。

  说句不客气的,比别人优秀,将来和同窗去青楼红馆,小姐姐都能优先挑选。

  “也是”,沉吟了下,陈宣再问:“那少爷有眉目吗?诗词,亦或者书画,乃至手工,总得先确定一样吧,否则啥都想尝试只会啥都做不好”

  高景明吃了一口饭菜含糊不清说:“这不正和阿宣你商量嘛,你帮我出出主意呗”

  这就是书童的作用了,双方知根知底,遇事不决也有个商量的地方。

  想了想,陈宣说:“那就要看少爷哪方面拿手了,以己之短去较他人之长只会自讨苦吃”

  “说的也是”,高景明深以为然道。

  接着他又琢磨着道:“阿宣你是知道我的,诗词不擅长,咱俩半斤八两,就不献丑了,何况书院还有个宁桂亮呢”

  “宁桂亮?”陈宣微微愕然,居然从高景明口中听到那个肾虚公子的名字了,不久前还见过说过两句话呢。

  点点头,高景明说:“对,宁桂亮,阿宣你这几天去了墨城,或许没听说过此人,他呀,可是我们流玉学员的风云人物之一,诗词之道连很多先生都赞赏不已,甚至连山长都曾说过这方面自愧不如,做出过十几篇名满景国的诗词,师父还给我们鉴赏过几篇呢,不过那会儿用的是宁桂亮的字,现如今才对上号是他写的”

  “很多青楼红馆都在传唱他的诗词,就连书院外的小集上,乃至墨城的大小青楼红馆都将他奉为座上宾,只要他去,都不用花一个铜板,很多时候就有花魁之类的亲自作陪,若是能留下墨宝诗词,还有丰厚润笔费奉上呢,反正他乃是我们景国年轻一代,包括其他两座学院在内的八杰之一”

  原本就已经想过宁桂亮不简单了,闻言陈宣算是明白那宁桂亮有多厉害,难怪逃课夜宿青楼都只是得到先生一句不痛不痒的惩罚,暗中却是爱才有佳,这等大才,只要不犯大错,简直就是宝贝疙瘩,书院舍得逐出才怪了,区区风流而已,不但不会给书院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还是一件风雅之事。

  可这会而陈宣却是哭笑不得道:“少爷你想多了吧,他既然那么厉害,你提他干啥,莫非你还想在诗词方面和人家较量一下?”

  别说高景明了,陈宣自己都有自知之明,不敢去碰这个瓷,这还是他记得一些前世名篇的前提下。

  倒不是那些千古名篇拿出来不足以惊爆眼球,主要是你首先得应景啊,再一个,祝寿诗词他压根就不记得有什么出名的,而且还是给皇帝的祝寿诗词,就更不敢去和那个大才子比了。

  高景明也笑道:“我哪儿敢,只是话说到这里首先想起的就是他了嘛”

  “既然诗词行不通,那书画呢,少爷有没有想过从这方面入手?”陈宣再度转移话题问。

  说起这个高景明更郁闷,道:“书画方面阿宣你也是知道我的,不说书法画技有多好,也就勉强拿得出手罢了,况且……”

  说到这里他就闭嘴了,似乎意识到不该提那些不切实际的。

  “况且什么,莫非流玉学院还有个书画大家?堪比诗词方面宁桂亮那种?”陈宣愣了一下追问道。

  然而高景明却是颓然的点点头道:“还真被阿宣你说中了,哎,诗词方面出了个宁桂亮,书画方面出了个魏子颜,他们同为我们景国年轻一代的八杰之一,读书人圈子几乎公认的,还同时在书院求学,不知道多少人哀叹,他们不走,只能活在他们光环下面了,哪怕另辟蹊径,其他方面也实在达不到他们的高度啊”

  闻言陈宣心头一动,貌似那天针对高景明的背后之人就有一个姓魏的,被称作魏少,不会就是此人了吧?于是好奇问:“有那么厉害,少爷能说说吗?”

  “有什么不能说的,不过我这两天了解到的也不多”

  高景明点点头道,接着想了想继续说:“这个魏子颜啊,乃我们景国魏家年轻一辈的杰出代表之一了,魏家阿宣你知道的吧,六七百年的世家了,扎根我们景国浩洲,历经三朝而不倒,门生古旧遍布各方,就连周边各国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如今我们景国朝堂上,魏家的话语权极大,也就另外两三家能够分庭抗礼了,很多时候陛下要推出什么国策都得询问他们几家的意见呢,否则根本行不通,额,跑题了……”

  “再说那魏子颜,年仅二十,书画乃是一绝,人也风流倜傥,或许是世家传承原因吧,有着诸多近乎失传的书画技艺,很多人都以能收藏到他的墨宝为荣,就连宫中都曾传出想要求购他墨宝的传闻,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在书院,也就那宁桂亮能和他比肩了,但他俩似乎不太对付,因为宁桂亮是寒门出身,而那魏子颜,毕竟是世家子弟,天生不是一路人”

  听他说完,陈宣心头若有所思,这差不多就对上号了啊,世家子弟魏子颜,玉山先生是个有想法的,这些年来偶尔听他的言辞,分明就和世家的一些思想相冲,对方会不会是知道了高景明是玉山先生的徒弟,从而针对呢?

  如果猜测是真的,这个人就得注意点了,书院公认的大才子,景国年轻一代的八杰之一,世家子弟,难怪能把张傲那种本就有些身份的人当鹰犬驱使,他若全力针对高景明,除却武力方面,很是难以抵挡啊,毕竟影响力摆在那里。

  但他若是因为玉山先生之故针对高景明的话,那么其他两个呢?

  暂时不去纠结那么多,回到之前的话题,陈宣无奈道:“既然诗词不行,书画也就勉强拿得出手,那少爷难道打算考虑一下手工方面?”

  “手工方面很难出彩啊,虽说我修炼了武道,自问还算手巧,但这方面比之诗词书画就差远了,而且书院禁止攀比,断了用名贵材料打造贺礼的念想,总不能弄个木头疙瘩给陛下祝寿吧”,高景明有气无力道。

  想了想,陈宣道:“诗词就算了,少爷和我都不擅长,手工也不做考虑,毕竟听上去就有点女孩子的小家子气,如此一来,看来只能在书画方面打打注意了”

  “说的也是,这方面我还稍微拿得出手,咱也不去跟魏子颜那种大才子比,同窗之间不垫底就满足了,还是阿宣懂我”,高景明深以为然道。

  陈宣心说那可不一定,咱虽然比不上卧龙凤雏,但投机取巧的把戏还是会一些的,大概能顶半个臭皮匠吧?

首节 上一节 98/2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