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夏经秋,不觉一载过。
姜缘将百八大法悉数习全,虽未精之,但足以用之。
一日,姜缘至三星仙洞外,足下生云霞,踏云而起,一起则千里之遥,他寻无人之处,正是有意试他手段本事。
但见那姜缘踏云霞,手自袖出,指定一高山,口中念诀,一声‘起’,那高山拔地而起,霎时间自他身前,挪他身后来,地动山摇,好不震撼,竟是个‘移山’的本领。
又见姜缘道声‘风’,那风自来,道声‘雨’,那雨骤降,道声‘云’,那云叠叠来,又道声‘晴’,那风雨云尽散去,晴来和风起。
其果是修得大本事,呼风唤雨,移山偷天不在话下,今时姜缘方作踢天弄井辈也。
姜缘心中有喜,此百八大法,上品本事也,果是了得,他本教试他一身本事,今时功毕,却待离去。
他正欲驾云远去,返三星仙洞,忽闻呼喊。
“是那方上仙在此?”
姜缘运气双目,张望见一树下,有个矮小老儿候着,缘是此方土地。
他按住云头,落到山中一树下,说道:“土地勿怪,我乃方寸山修行的,盖习得些许本领,方至一戏,无有卖弄之心,不觉惊扰,莫怪,莫怪!”
土地慌忙的拜礼道:“不敢当,不敢当!上仙在此玩弄神通,我非有心拦上仙!盖因我那家中,遭了魔难,那魔怪了得,有个门道,叫我无处去,今见上仙神通,心生惶恐,但请上仙施加大神通,收了那怪,还个清净。”
姜缘闻说,回礼道:“原来如此,你是那个地的土地神?”
土地道:“正是前方百里一道土地是也。”
姜缘道:“此间路,我已记切,我却教无因果入此间事,我待上禀家师,请上禀天界,那时自有天界料了此事。”
说罢。
姜缘念诀驾云欲去。
土地拦路,道:“上仙慢些,慢些!若教上仙说自方寸山来,那魔怪乃与方寸山有些渊源,上仙降之有道,降之有道!”
姜缘听言,遂问道:“你且说个门道来。”
他将足下云霞散去,正待听一听,土地说那魔怪与方寸山有些渊源,是个甚理……
已发布一万字,白天时间还有六千字发布。
求月票。
第83章 性苦作恶
却说姜缘闻听土地说那作乱魔怪与灵台方寸山有渊源,他即是散去云霞,要听个明白。
姜缘问道:“土地,你且说个门道来,若真教是我灵台方寸山过错,我自助你消魔难,还你安宁。”
土地道:“上仙听我讲,我本百里外一道上土地也,日里与人作善,弘善遏恶,保一地安宁,不说大贤,却也称职。未料魔怪上门欺我心,骋凶骋势打杀我,占我家中坐我位,教我无处躲藏无处去。我问魔怪何处来,称是自小神力大,人从南瞻部洲来,拜师灵台方寸山,得传诸般真门道,乃方寸山中人也。”
姜缘闻言,心中知了,恐是有离山弟子作魔障,害此土地,他说道:“果是方寸山出身?”
土地拜礼:“不敢欺瞒上仙,那魔怪正是此说,上仙降之有道,降之有道!”
姜缘道:“若如你说,我定教消魔难,保你周全,你且指个方向来。”
土地遂指前路,将方向道明。
姜缘知了方向,他足下生云霞,一起则千里之遥,霎时间行至土地所指地儿,他按住云头,往下张望,但见那地儿多树,这儿是个千年柏,那儿是个万年松,若教进前,须是附葛攀藤,不然断不能前。
此间正是树多遮人眼,雾起迷人心。
姜缘见之,指定那地儿,口中念诀,道声‘风’,少顷间,呼呼风响,竟是狂风大作,将那迷雾尽去。
他运气双目,不消多时,见得一人坐在树洞里,此人穿着宽袍,长着红眼,似个痨病魔鬼,但见树洞里,捉了七八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俱以树藤捆实。
姜缘按落云头,坠至树洞前,但见那树洞前有个横石板,明书大字‘古峰林仙洞’,地上尚有一‘土地居’石板,是被打落,他上前喝道:“那里边的,还不出来?”
那痨病魔鬼将树洞石门开了,问道:“是谁扰我仙洞安宁?”
姜缘张望,问道:“你可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仙洞,菩提祖师座下弟子?”
痨病魔鬼道:“你怎知我?我正是斜月三星仙洞,菩提祖师座下弟子‘性苦’是也!”
姜缘闻说,心中暗道:“性字辈?此乃第七辈也,果是师父座下弟子,我却不曾见过,料是我苦修时进山离山的,修得旁门左道,不知怎地,修成这般。”
他即是说道:“你既是三星仙洞弟子,怎在此处撞出祸来,自称‘仙洞’?”
那痨病魔鬼骂道:“此与你有何干系,我见你有威气,不想害你!你速速退去,莫入我处!我却与你未有因果。”
姜缘道:“你可知我何许人?”
痨病魔鬼听言,细细一看,但见姜缘虽着素衣,却有仙相,威气八面,双目如电,果是有道仙真,他就有三分害怕,叫道:“你是怎地人?”
姜缘喝道:“我乃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座下大弟子是也!法名作广心,若按辈排,你唤我声大师兄,今你却撞出祸来,害了土地,伤了生人,败得师名,你怎说个没因果?我饶不得你!”
痨病魔鬼慌得手麻脚软,夺路就逃。
姜缘念了个诀,指定性苦,道声‘定’,就使个‘定身’的法术,霎时间,性苦被定在原地,咬着牙,睁着眼,撒着手,站立不动,言语不得。
他曳步朝前,进树洞里,里边有七八个人,他将树藤解了,保其性命。
众等跪伏叩首道:“蒙上仙海恩!救我等性命!”
姜缘道:“且起,且起!我却不知,此人捉你等作甚?可有知情,告知一二。”
有老者上前,战兢兢的道:“上仙,那魔捉我等,乃有不同效力。”
姜缘问道:“怎说?”
老者答道:“那魔捉我等,年少的且留,以进红铅,炼秋石,如我这等年迈的,却是洗了又洗,刷了又刷,装上锅中,或烹或煎,口味随他喜好。”
姜缘闻说,十分发怒,未想三星仙洞弟子出去,竟做这等勾当,进红铅,炼秋石,此作旁门‘动’字门中之道,他尚是知识,此等吃人作是何等,走火入魔,果是魔怪。
他知得缘由,谢过老者解惑,那老者慌忙再拜,却不敢受。
姜缘复返洞外,但见那性苦站定原地,定身术一时解不得,他将术解,将老者所说,复述一遍,他说道:“性苦,如此种种,你可有说?”
性苦问道:“此等生人,我若不食,妖魔亦食,有何区别?”
姜缘骂道:“你却修身不修心。”
性苦发怒,恶相显生,说道:“先时不察,中你法术,我量你有何本领,来指教我!”
说罢。
性苦提腰间一刀,就朝姜缘砍来,魔障上心,怎还管同门之说。
姜缘道:“我却容不得你,待打杀你,我向师父告罪!”
他将豫鼎取出,运足法力,从上往下一掼,那豫鼎吃劲,真个奔雷疾势,将性苦砸成肉酱。
姜真人今时成道,若教他金丹未成,打杀性苦却要一番手段,如今举手间罢。
姜缘心无波澜,望向那七八人,他却托举不得生人,他就使个‘驱神’的法术,将土地遣来,
不消多时,那土地遣来,方见此等情形,已知魔怪已除,土地跪伏道:“谢上仙!谢上仙!”
姜缘道:“无需,今此魔降伏,我当远去,此间有生人,你当妥善送回。”
土地拜道:“遵命,遵命!”
姜缘跌足而起,足下升云霞,往灵台方寸山返去。
……
少顷间,姜缘返三星仙洞,他按落云头,但见那猴儿在山道上,担一束柴薪,朝仙洞返。
姜缘心有赞叹,暗道:“好猴儿,心性不错,知礼定性,此猴儿上山一载有余,日间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诸般事不断,日日如此,却按耐性子,较之仙洞众师弟,何其高明,是个讨人喜的猴儿。”
那孙悟空望得姜缘,遂近前来拜礼。
第84章 袖里乾坤
孙悟空担着柴薪,身形矫健,上前拜礼:“大师兄,师弟起手了。”
姜缘回礼,笑道:“悟空,此间晚景将至,你不如府中众等般戏玩,怎地担柴?”
悟空道:“大师兄,我入门晚哩。有言是‘勤能补拙’,我方多做事,早日学个门道,追得众师兄,觅个长生不老之方。”
姜缘道:“你想长生?”
悟空道:“大师兄,长生不老,此般谁不作想?实不瞒大师兄,我亦曾住不输方寸山的仙山古洞也,盖因知暗中有阎王老子管伏,故是持篙走筏入阎浮世界,寻个长生不老之方。乃参访仙道多年,不得缘法,幸是至方寸山来,方有个门道。”
姜缘笑道:“悟空,你一心求长生?”
悟空点头道:“大师兄,我一心求长生,绝不敢悔。为身命者,怎敢不求长生。”
姜缘闻说,双目凛凛,他在此猴儿身中,似见昔年人世姜缘,一心求长生,绝不敢悔,不得长生,万般皆空,如梦似幻罢。
今之猴儿,正是昔年他。闻道者,同作一人。长生道上,悟空是他,他是悟空,众生作一人也。
姜缘笑道:“悟空,有朝一日,你定功成,寻长生之方。”
悟空喜道:“呈师兄吉言,呈师兄吉言!”
姜缘轻抚猴儿天灵,道:“你且去就是,我尚去拜见师父。他日你有何不懂之处,但来问我,我道虽浅,却可为你解惑一二。”
悟空喜不胜收,不敢误了师兄,拜谢后担柴归府里。
……
姜缘入三星仙洞,径朝祖师静室去,少顷间,他行至祖师静室,他方见祖师盘坐蒲团,似知他至。
姜缘入室里,拜礼道:“师父,弟子前来告罪。”
祖师道:“怎说?”
姜缘道:“师父,弟子教打杀一同门也,特向师父告知,望乞恕罪!”
祖师道:“是那个同门。”
姜缘不敢有误,跪伏说道:“师父,乃是‘性’字辈性苦是也。弟子近日习全百八大法,正在山外修习,试弄神通,得一土地相请,言说山间魔障起,问下方知,乃性苦作乱,害得土地无处去,捉得生人进红铅,炼秋石,更以吃人为乐,是故弟子打杀性苦。”
祖师听之,起身将童儿扶起,他笑道:“如你这般说,你何罪之有,你无罪有功。诸弟子,修得旁门左道,却不修心,一心出山去,却守不住性子,遭难乃定数。童儿,你言你习全百八大法,可有虚言?”
姜缘道:“师父,未有虚言,弟子习全百八大法,地煞数精一二,天罡数习全未精,尚需水磨功夫,方可习精。”
祖师道:“你试法我看。”
姜缘道:“请师父出个题,好教我试法。”
祖师指定童儿,笑道:“既是这般,你试个‘假形’法术我看,变个地兽之君。”
地兽之君正是虎也。
姜缘闻说,口中念诀,使个地煞数的‘假形’变化法术,道声‘变’,但见他摇身一变,成个斑斓猛虎,钢牙白森森,双目绿油油,正个‘半点全无仙道相,尽是斑斓饿虎样’。
祖师挽掌称妙,笑道:“果是习全,果是习全!此地煞数教童儿使之,已是信手拈来。天罡数却需早些精之。”
姜缘将变化术去了,现出本相,他拜礼道:“是,师父,弟子定早日将百八大法悉数习精。”
祖师道:“今你百八大法习全,我该教你其他手段。”
姜缘道:“师父,弟子该再学何般本事?”
祖师沉吟良久,答道:“我欲教你个‘袖里乾坤’的护身法。”
姜缘道:“师父所教,定是有些道气儿,弟子愿学,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