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了武圣 第144节

  月轮本体之中。

  闭关三千年的陈青石,和月儿双修三天时间,增长三十天道行之后,感应到眉心处“人”字道文烙印化作金痕之中,频繁传出来的信息,这才准备出关。

  感知着自身的状态,陈青石对于这三千年的闭关修炼成功,还算是满意,虽然没有什么突飞猛进,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圆满真仙前进。

  除了真灵珠在自身正常活到一千年之时,激发第五种基础威能,其它四种基础威能也提升至大截之外。

  经过这三千年的修炼,陈青石对于仙路一品第一步这个修为境界,也有了足够的了解,可以说已经脱离新晋仙路一品第一步的行列了。

  对于仙路一品第一步的五大根基,有了深刻的领会了解。

  道果,陈青石因为融入真仙果位,从人仙仙途独有的人仙道果,化作真仙道果,这使得使得陈青石具备了永恒根基,除继续在人仙仙途之上前进之外,也具备了其它追逐无上之路的可能。

  ……

  而真身,陈青石成就的真身,全称应当为人仙万劫不磨真身,为人仙仙途达到仙路一品之后的特有根基。

  其它四大无上仙途,在成就仙路一品之后,都会有着和人仙真身一般的仙途根基。

  五大仙路一品第一步的根基,刚好对应五大仙途。

  在当时成就人仙万劫不磨真身之时,陈青石在冥冥之中知道,人仙仙途的无上之路。

  只要自己能渡过万劫,就能依靠这渡过万劫的人仙万劫不磨真身,踏上无上之路。

  每过一劫,真身之上就会出现一道劫痕。

  十劫为真仙;

  百劫为元仙;

  千劫为圣仙;

  万劫则就能够踏上无上之路。

  只需要凝练十道劫痕,单单只凭借十劫痕的万劫不磨真身,就足以具备普通真仙五大根基合一后的伟力。

  百劫元仙、千劫圣仙,都以此类推。

  陈青石在渡过了那延绵十年的真仙劫数之后,人仙万劫不磨真身之上,就出现了一道劫痕,使得刚刚成就的万劫真身具备的伟力,有了一些提升。

  但是陈青石还冥冥之中知道,除了这成就仙路一品都需要渡过的真仙劫数之外。

  想要凝聚劫痕,就需要面对凝聚出劫云的劫数,在这等劫数之中渡过之后,才能凝聚一道劫痕。

  而且如果寂灭一次,那就会劫痕全消,需要重新渡过劫数重新凝聚。

  陈青石在感应到这些信息之后,顿时将这条无上之路,抛到脑后,有这渡过万劫的能力,只怕早就踏上无上之路了,完全就是鸡肋。

  ……

  道行,不朽不磨、不增不减,造化万有。

  更是能增强仙路一品第一步存在的另外四大根基。

  这道行,才是一位仙路一品存在最强所在。

  理论上,这道行只会随着修行逐步增加,而不会减少。

  并且道行在消耗之后,不需要主动恢复,也不能主动恢复。

  只能等待消耗的道行,慢慢的自行恢复过来。

  一位仙路第一步的普通真仙级数的存在,只要能积累足够的道行,就算是第二步的元仙,也没有能力让其陷入寂灭。

  只是这道行,也是最难提升的,只能依靠苦修来慢慢提升。

  但是这道行积累没有极限,可以无休止的增长。

  正常来说,苦修一日,就能增长一日道行。

  苦修一年,就能增长一年道行。

  苦修百年,就能增长百年道行。

  以此类推,一位仙路一品存在,理论上来讲,在不永久性消耗道行的前提下,只要苦修的时间足够长,那就能积累足够的道行。

  陈青石经过三千年的苦修,也只积累了一万八千年的道行。

  其中有九千年道行,是在成就仙路一品之后,玄仙法主之时的积累,直接化作万年道行,只是在渡真仙劫数之时,强行激发真灵珠伟力,永久性的消耗了十分之一,只剩下九千年道行。

  而另外九千年道行,则是陈青石在达到仙路一品之后,和月儿双修得来。

  虽然两位仙路一品大能的双修,因为双修法门的原因,有着严格限制,但是在两位双修之时,陈青石这位真仙和月儿这位神圣,道行增长速度,是苦修之时的十倍。

  双修一天,就能积累十天的道行。

  并且在双修过后的一段时间之内,苦修积累道行之时的速度,也会有三倍加成。

  一天就能积累三天道行。

  而从人族各种信息资料之中,陈青石知道,这种修炼积累道行的速度,除了小部分是化作本能的双修法门的效果之外。

  大部分是因为月儿这位后天神圣双修道侣的特殊性。

  是和月儿这后天神圣跟脚的存在双修,才有着这等积累道行的速度。

  如果将月儿的后天神圣跟脚一换,换成人族出生的跟脚,那就算修为境界,月儿心意都没有变化,两位双修也绝对没有这等效果。

  这也是当年阴玄道天之中,十二位真仙大能,不依不饶,一起围堵月儿的部分根本原因所在。

  ……

  在这道果、真身、道行三大根本之外。

  从这三大根本之中,衍生孕育而出的道念,和本命仙术这两大根基,却又各有不同。

第158章 青猿行走,【福】真仙

  其中道念,也和另外四大根基一般,会因修行的仙途不同,方向不同,诞生的先后顺序,主次都也各有区别。

  像陈青石这般人仙仙途的仙路生灵,道念乃是从万劫真身之中衍生而出,但却又超脱其上,化作仙路一品第一步存在的五大根基之一。

  比如鬼仙仙途的仙路生灵,在成就仙路一品之时,其一元之数的鬼仙念头,就会化作一枚道念。

  以道果、道行、道念为三大根本。

  然后鬼仙仙途成就仙路一品的生灵,再从道念之中,衍生孕育道体真身、本命仙术化作两大根基。

  ……

  道念其无形无质,不可缺失。

  道念在表面上的效果,看上去和仙路一品之前的人仙意志差不多,如同只是人仙意志的升级版。

  但是实际上,两者却在根本上就不同,有着极大区别。

  在仙路一品之前,是陈青石心意一动,随后驾驭人仙意志,以人仙意志,蕴含自身心神意念,从而发挥作用。

  但是道念则是两者完全结合,陈青石心意动之时,就是道念动。

  道念动之时,就是自身心意展现之时。

  人仙意志之时,这就像凡俗之人,看见一个东西,脑海之中想去抓这件东西后,在手做出这个动作。

  而道念,则是脑海之中想去抓这件东西之时,手已经同步做出这边动作了。

  心动身动,同步完成。

  理论上来讲,道念有多快,其它四大根基就有多快,陈青石展现自身心意的速度就会有多快。

  当然,也可以道念转动,而身不动,这其中一切都随着其心意。

  而在道念方面的修行,除了刚刚成就仙路一品之后,会诞生一枚道念之外。

  每积累满一个元会道行之后,也能在孕育诞生一枚道念。

  理论上,在仙路一品第一步之时,也能和道行一般,慢慢无止境的积累道念。

  只是和道行积累一般,只是在理论上来讲,能够无止境的积累罢了。

  实际之中,五大根基,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都能直接以力证道,直接从仙路一品第一步,直接踏入仙路一品第二步,成就第二步元仙。

  而除了道念多寡以外,又道念“转动”的速度次数,来决定道念的修行。

  道念完整的“转动”一圈,就心意从萌发到完成的过程,就是一次。

  仙路一品第一步的存在,在刚诞生道念之时,最基础的道念,在一刹那时间,就能“转动”十次。

  也就是相当于一刹那时间,心意变化十次。

  而在陈青石这三千年里,从人族各种资料记载之中知道,一枚道念修行打磨到最巅峰最极致之时,一刹那时间,道念能“转动”元会之数的次数。

  也就是一刹那时间,心意变化十二万九千六百次。

  甚至在将道念运转速度,提升到极致,那更是能有以道念踏上无上之路的可能。

  这提升道念“转动”的次数,其中最合适的修行方法,就是自身道行来打磨、磨砺、温养。

  只是普遍来说,修为境界只在仙路一品第一步的大能们,最多将这道念“转动”的速度,提升到一刹那时间“转动”万次这个层次。

  在继续往上提升道念“转动”速度,如果没有其它造化机缘,那就需要踏入仙路一品第二步元仙,以元仙道行来打磨、温养。

  陈青石的那一枚道念“转动”的速度,从最基础的一刹那时间“转动”十次,在经过十年真仙劫数的打磨,就已经达到一刹那时间“转动”数十次。

  现在经过陈青石三千年的打磨温养,在真仙道行的磨砺之下,在有着月儿这位后天神圣,进行合神双修的辅助修炼之下。

  道念“转动”速度,则已经达到了一刹那时间能够“转动”一千次的层次。

  能在一个刹那时间,心意变化一千次。

  只是这种道念速度,在第一步普通真仙级数之中,只能说是勉强够用,最多堪比成就仙路一品后,正常苦修修行一两个元会时间的存在。

  原本陈青石还想继续的闭关苦修,最好苦修个数元会时间,将各方面都修行到一定层次之后在出关。

  但是在三千年之前,道念化身在人族本源重地之中,被主宰人族的万仙盟,展现出的各种条件诱惑,从而加入其中,成为人族万仙盟的一员。

  只是在从万仙盟获得诸多东西之后,这三千年修行时间结束,就需要陈青石履行职责了。

  在万仙盟之中,陈青石得到无数关于仙路一品第一步的信息,整个山海世界的格局资料,真仙级数的传承等等……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所以对于履行加入万仙盟后的职责,陈青石实际上没有抗拒之心。

  没有能力抗拒不说,陈青石也不想抗拒。

  只有在万仙盟之中,身居高位要职,才有可能好好的“报答”某一些生灵,不然就要等到踏上无上之路,才有可能好好回报某些生灵。

  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时间都不知道过了多少元会,就算是不朽不灭的真仙,只怕也已经寂灭不知几次了,就算已经陷入永恒寂灭之中,也是很正常的。

  不可能等到那个时候,为了“报答”,将其从永恒寂灭之中拉回来之后,再送入永恒寂灭吧?

  还是断祂道途,亲自送其第一次进入永恒寂灭为好。

  ……

  道念转动之间,陈青石直接分出一缕道念进入眉心金痕。

  穿越时空,来到那无尽人道意志华光所在的人道存续根源之地。

  一道元仙道行凝聚的符诏,在陈青石道念化身所在显现而出,散发淡淡光辉,一道信息出现在道念感应之中。

首节 上一节 144/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