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444节

宁国底层的贱民,还没死完呢!

府库内的金银米粮,还没耗尽呢!

有着如此丰厚家底的他们,有必要行险,何意一无所有的楚贼拼命吗?

就如李明浩所说,宁国还有千万之民,还有十年积储,这些全都拿出来,顷刻间,可再募百万之兵。

你先别管这些兵马,质量怎么样,首先数量上就上来了。

把人招募出来,哪怕指望不了他们像现在的精兵一样,能在正面战场上,和楚人硬拼。

但让他们像州县兵一样,只是守城卫土,这总是做得到的。

眼下他们是主动进攻一方,楚人一意防守,己方强攻不下,连连挫败,损失惨重,这其实也没什么。

毕竟,防守方总是要比进攻方,更有优势的。

但一时的失利,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彻底失败了。

这只能证明楚国确实强大,哪怕宁国联合了岭南三国,也消灭不了而已。

并不能说明宁国就弱小了。

白义安的提议,虽有一定道理,但也难掩其中的危言耸听之意。

反正沉丘听到这个提议之后,心中也和在场众多大臣一样,觉得离谱荒唐,下意识的就反对抵触。

不过,考虑到刚刚白义安的暗讽,还有自己现在的地位隐有不稳,他也不想过于得罪,这位世家主战派的代表。

因此沉丘委婉道:“武安侯此言有理,此时确实是需要拼搏之时。但我大宁还有余力,却也没必要赌上一切,去和楚贼拼命。

祖宗将社稷传于我等,是让我等绵延万载,香火不绝的。

而非令我等行险疏忽,以天下之器而争一时之气。

此刻孤以为稍有不妥,不知武安侯第二策为何?”

没有丝毫意外,沉丘顺从了民意,否决了白义安的提议。

而对此,白义安却是早有所觉,不过看满堂畏战惧战之气,心中人忍不住失望叹息。

对于千年繁华腐蚀下来后的临海世家,再也不抱丝毫希望了。

所以听到沉丘询问第二个策略,他也没遮掩,直接道:“既然大王与众臣,皆以为决战不妥,那便如此吧。

可即不愿决战,那仅靠我等如今实力,想要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楚国,已经是微乎其微,近乎不可能的事情了。

因此,以臣之见,既然正面战场上取胜,已不可行,还不如干脆放弃攻灭楚国之念,转而保存社稷。

臣请大王尽撤西征之兵,率师返回国内。

然后以我等数倍于楚国之水师,封锁江面,阻贼东进,护佑长江天险。

同时豫章郡以西、以南,建安郡以南等,与楚贼交界之处,广修堡垒,建城立关,凭借山川之险,拦贼于国门之外。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令山河永固,以我大宁如今六十万兵马,还有不够。

臣听说,暴楚之贼,为了增厚军力,如今在国内执行两户征一丁的国策,这才能以贫瘠国力,供养七十万大军。

此策可强国强军,臣请大王舍弃仁爱百姓之念,效彷楚策,于国内广征兵马,强我军力。

如此,以我大宁三百四十万之户口,足可再得百万之兵。

同时大王还可派出舟师,泛海而下,想去南海、苏、宋等地,接引三国之师回国。

此三国虽为楚贼所败,但国中精锐还存,合计也有二三十万人马,另有两位先天宗师。

若能全都接回国内,那我大宁举国上下,兵马便可达两百万众,先天宗师亦有十六人之多。

同时紫云道、六阳派等仙门武宗,门内亦有不少先天宗师存留。

其等处于我国宁国境内,这是我宁国之民,当受天子之命。

大王可派遣使者,征召两门之宗师,或可再得三四位先天。

如此尽发国内,广修堡垒,纵楚国夺了江北岭南之土,面对我两百万之师,二十位先天,只要我一意死守,其又能奈何?”

不知道白义安是故意如此,还是性格使然。

在厅内众人,否决了他上一个震惊全场提议之后,接着提出的第二个提议,又是这么的惊世骇俗,专门往极端走。

完全从刚才的极端主战,变成了极端避战,着实又吓了众人一跳。

不过相比于先前的冒险,白义安消极逼战的主张,众人接受度却好上许多,甚至颇为深合一部分人的心意。

毕竟,若真按白义安所言来办,宁国难不难看,丢不丢人,先且不说。

但那个安全感,绝对是有的。

有两百万大军,二十位先天守护,给楚国一百年,都别想打破这铁桶防御。

这可真是老成谋国之言啊!

许多人脸上不由露出了认同之色。

故而,等白义安说完之后,倒也没人在第一时间跳出来,发出反对之声。

第358章中庸之道

眼看着随白义安最后一个御楚之策说出,厅内众臣隐隐有着赞成之势,沉丘总算坐不住,站出来开口说话了。

“武安侯此策,确实老成谋国,乃是稳妥之计。”

沉丘先是出言肯定了,白义安最后一策的实用性和正确性,然后话锋一转,道:“不过一味龟缩,避守不出,却也实在太灭己方志气,长楚人威风了。

要是传出去,让天下人知道了,岂不都以为我宁国怕了楚贼?

故而,不顾一切的退兵,这是不行的。

我等虽然要撤,但也不能如此撤,须得讲求方略。”

说到此处沉丘顿了顿,然后看了下方望过来的群臣,视线着重在白义安身上顿了顿,才继续说道:“武安侯方才一共提了御楚二策,以朕看来,这两策,其实都有可取之处,不过都有些太过偏执极端了。

不是赌上一切的决战,就是放弃一切的保守,极战极守,有失中庸之道。

但若是将两策综合一下,兼取其长,摒弃其短,便是可行的良策了。

朕以为,武安侯第一策,其实也不错。

我大宁国力深厚,如今在战场上所动员的力量,远未尽全力,方才使得楚贼得以逞凶。

若将后方之军,调集而来,未必不能与楚贼争锋。

在豫章彭蠡大营处,我军还有十万兵马,以及两位武侯,此等实力,足可再开一二处战场了。

朕欲将营中之兵,分成两军,各由另一位武侯率领,分别袭击楚国之衡阳、庐阳二府。

此二府与长沙一般,虽号称有十万之众,但大多不过是征集而来的民夫,留守的楚贼主力其实并不多,皆不过两万禁军,或郡府县兵罢了。

如今楚国之内,尚可调动的先天宗师,随着该国左相孙思文,赶赴长沙支援之后,便无任何余力。

最多,听闻陆贼新近纳入宫中的一个蕃妃,似乎是什么雪原蕃人的邪教灵女,好像也是先天宗师一级的人物。

但也就仅此一人而已。

陆贼即便将其派出,也最多保住一府不失,庐阳衡阳之中,依旧有一府缺少先天宗师镇守。

故而,若有两位武侯率兵攻打此二府,以武侯之力,我大宁精兵之强,攻打没有宗师坐镇的两府,大有攻破之可能。

两路兵马,只要有一路能成,便可杀入楚国腹地。

这样,有一支兵马杀进了洞庭,中南不能,届时将楚贼直接击败,但也能逼的它从前线抽调兵马,返回国内救援。

届时,江夏前线此处,有朕亲率大军看着,陆贼分身乏术,必不敢率领大军回撤。

不然朕趁势掩杀,失了江夏城,便可奋兵而上,直接围了其国都巴陵。

所以江夏之军,楚贼必不敢动。

其若想救国内,就只得从江北,或者岭南调兵而归。

到时不管是江北、岭南哪处大军调回,都可减缓该处战场上,我联军的压力。

江北之军回援,武宣侯便可乘势收回安陆府,我再分拨一部兵马过去,可从令襄阳郡稳定。

岭南之军回援,南海或者苏国,或许就能趁机收复失土。

届时重整旗鼓,岭南之地,便依旧还能设下一个钉子,牵制楚贼精力,使其无法全力东顾,攻打我宁国。

故而,此策若成,所以无法向武安侯说的一样,来个雷霆扫穴,一举攻灭楚贼,恢复江南之土。

但却也能另如今颓势大显的战局,重新稳固下来,与楚贼继续相持消耗下去。

只要还能支撑,拖个几年,等北边周国应付完了蕃人和魏人的入侵,有余力插手南疆之事。

或者派人前去西南,勾连大理、南诏两个夷国,令其在楚贼后方作乱。

两处不管哪处生出异动,都必可令楚国后方失火,前后难以支应,不得不耗费大量兵马去应对。

如此,楚贼能用于前线的兵马,也将大为衰减,再也无法保持如今这般所向披靡的攻势,只得转向防守。

到时靠着我大宁强大国力,或可就能趁着战时,楚国忙于后方,无法兼顾前线的时机。

通过战争援助之手段,一一兼并南海、苏、宋等国。

若能收此岭南三国,我大宁便可再得四郡之土,六七百万之民。

如此算上我大宁原有之土,疆域便可达九郡之广,治下黎庶更可增至两千三百余万,疆域百姓皆两倍于贼楚。

有此基业,届时哪怕纯靠消耗,也能生生耗时贼楚了。”

沉丘自信满满,将自己改良过后的御楚第一策,给众臣说了出来。

不得不说,按照他的设想,以及设想成功之后的未来前景,确实极为诱人。

最起码,从表面上来看,此策成功率还是相当大的。

而且相比于白义安原初那版的冒险之策,经过沉丘改良之后的,只动员原本本就打算派到战场上的彭蠡十万兵马,从可靠性就胜过了许多。

却如沉丘所言,更加中庸稳妥。

“陛下明睿,能想出此等奇策。”

“此计若成,楚贼覆灭,指日可待矣。”

“来日攻灭楚国,皆陛下今日之策功劳也。”

大厅之内,一些倾向于稳妥,或者本就是沉丘心腹的臣子,又开始大肆歌功颂德,吹嘘此策起来。

而躲在一些没有附会的臣子群中,白义安见着这一幕,心里不由更加失望了。

作为曾追随祖父,有过十余年军旅生涯的老将,深受祖父耳读目染的他,又怎么能看不出,这位陛下所言的中庸之策,太过于想当然了。

就像是纸上谈兵。

各种计划看是可行,若一切都能按其所说一样,顺利执行下去,那么楚贼确实败局已定。

可问题是,事情真能如此吗?

或者说,楚贼真的会如此之蠢,按照沉丘设想的去做吗?

进度沉丘推演的第一步,派两位武侯分领大军,前去攻打楚国庐阳衡阳二府。

首节 上一节 444/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