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天帝纪年 第409节

说着,从容步入时间长河之中,临走前看向广寒宫深处,恰好那里也有一双如水明眸凝望过来,视线交接间,彼此具是心中剧震。

时间长河之中,烛龙看着少年身影远去,不由摇头失笑道:“虽然是天生圣人,但毕竟年轻,远没有学到陛下的智慧和本领。岂不知从这一刻开始,未来就渐渐有了改变?但不失者不得,帝鸿如果真的改变了未来,那么期间转化未来虚实时间线所消耗的宇宙本源又该从何处衍生?要么逆转妖族命运成功,击杀无数外族强者来填补;要么逆转命运失败,连本该在大劫中存活的幸存者也要一并陨落,甚至阻断帝鸿的混元之路。”

“呵呵,因果之间,早有注定,最是玄妙不过。越是想改变命运,越是会承受更大的劫数。就连天帝陛下当年,若没有老祖我的暗中照拂,并斩杀混元境的宿命之敌东皇太一、发展洪荒以填补得失,又岂能走到今天这主宰过去未来的地步?”

第四七九章 昆仑来客,五方会谈

时间稍稍推前,地仙界还处在隋帝杨广统治的大业年间。

此时国运表面上仍烈火烹油,圣皇和草原霸主突厥达成短暂和平,然后开始在如画江山上尽情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欲开创万古帝业,成为比肩汉武的盖世天子。

杨广先开科取士,后开凿贯穿大半南瞻部洲的大运河,因涉及许多大地灵脉的改易截取,故工程浩大而持久,劳民伤财,国力已然过度透支。

只是杨广心比天高,一心建功立业,在民生疲敝的当下,不但没有休养生息,更紧接着谋划征伐辽东大国高句丽的举国军事行动。

但他因德不配位,遭到祸殃,帝运已遭削减,大隋王气黯然,各地潜伏的龙蛇草莽蠢蠢欲动,断送大隋江山的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已然初露端倪,可谓亡国无日了。

上天界,自上次窥探人道长河得到大劫将起的信息以来,各大势力纷纷暗流涌动,彼此合纵连横,欲在接下来的动荡中谋求利益。

昆仑仙府,以元始天尊为首的三清端坐云床,双目微阖,道韵流转,心神沉寂,神思八极之外、心游万仞之巅,静静的等待着。

片刻之后,虚空中一道虚幻网络缥缈浮现,在身前交织成一片光幕,传达着诸天万界一切不被遮掩的信息。

倏尔之后,光幕中神光弥漫,瑞彩千条,几道威德无量的神念降临,显化出形貌。

从西方而来的神念化身是个头顶佛骨肉髻的佛陀,手中持一杆镶嵌着佛门七宝的树枝,面带笑意,暖意融融,无声无息润泽着周天万象,天地之间一片宁静慈和,在祥运弥漫,仙气缭绕的昆仑山中交织而出一片梵金色。

“准提佛母请了!”

作为东道主,元始天尊微探身,手中三宝玉如意轻点三下,对准提示意,互相见礼。

准提双手合十,盘坐在金色莲花上,笑着道:“三清道友有礼了。贫僧从西方颢天域到东方苍天欲,途中尚要经历中央钧天域,路途最为遥远,本以为是最后一个到达,不想竟是第一个。令几位道友可真是贵人事忙啊,或者说,是自持身份高人一等,故意在最后姗姗来迟?”

准提话音刚落,紧接着而来的一道蓝色毫光中露出一张精致端庄的神女容颜,一把清脆好听,宛若万水齐奏,清脆叮咚而育化万物的声音不满道:“准提道友总是时刻不忘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上天界虽有无尽的时空,但对于你我来说,咫尺也天涯都不过在一念之间。只是从北极玄天域到东极苍天域之间,有一些高维混沌秘境稍微迟滞了孤皇片刻,否则又岂能让你走在前头?”

“哈哈哈,龙皇之言深合我意。颢天域虽远在西极,只是中央钧天域玄妙莫测,虽处上天界中心,却又不完全在同一片时空之中,反倒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各地途径此地的距离,如此说来,准提道友反倒捡了便宜,却作小人之态,行卖乖之事,此君子不为也。”

准提接连被嘲讽,但面皮早就厚到一定程度,如同清风拂面一般毫不在意,笑意盈盈的看向几乎和龙皇敖沂同时间到达,倏然亮起,在昆仑山中撑起无边紫气和金光的两团光影。

“孔丘道友、轩辕道友联袂而来,贫道有失远迎,倒是失了礼数。”

元始天尊和敖沂见礼过后,再次向孔丘和伏羲稽首。

“元始道友客气了,只是散落在人网中的两道神念化身,倒当不起道友迎接的排场。”

轩辕说完,目光扫过在坐的众人,落在敖沂身上,赞叹道:“道友身上水韵外漏,龙运勃发,但气势沉凝如渊,法则凝练如一,隐隐透漏着不朽不灭的混元意象,看来传言不虚,果真触摸到了混元的真谛,大道在望啊!”

他话中赞叹有加,却无丝毫羡慕嫉妒之意,显然胸怀坦荡,自信非凡,不以自己暂时落后于人而耿耿于怀。

敖沂和轩辕同为人道皇者,又是人龙盟约的签订,自然打过很多叫道,交情早非泛泛,闻言嘴角露出矜持的笑意,但不掩饰喜悦之情,笑道:“只是道行人稍有进步,对混元大道有了一点皮毛的理解,现在说大道在望,仍嫌早了。当年伏羲道友和镇元子道友在两界分离时便已得道,却又耗费了数百万年才正式证道,可见得道和证道之间,仍然有一道巨大鸿沟。”

说着,忽然又露出惭愧,感慨道:“说起来,孤皇出生于龙凤大劫中期,比诸位道友出世更早,更是在很早以前就追随陛下,可如今当年同在紫府洲为臣的同辈们都以先后证道,唯有孤皇拖了后腿,到如今才摸到混元的门槛,倒是愧对陛下的栽培。”

众人闻言亦多有感慨,紫府洲和敖沂同一辈老臣中,真武、紫光、青童君甚至应龙早就证道混元,连后来在传播武道过程中追随了黄帝玄明的镇元子都证道了,她担任龙皇无数年,享尽龙族气运,此时才证道,这般看的话,的确算不得多厉害。

只是证道混元,讲究的是机缘,根脚亦同等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上限。

敖沂气运昌隆,机缘深厚,但唯独根脚上差了一点,无法和同时代的三清等大能相比。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开天辟地以来来,跟脚上能媲美三清的不超过十指之数,莫说是她,就是祖龙复生,也要甘拜下风。

敖沂作为祖龙公主,根脚又差了一线,虽在后期通过种种神通秘法以及天地奇珍弥补,以壮大先天本源,达到了和第一梯队大能并列的程度,却也耗费了无尽岁月,迟滞了证道时间。

这一点上,轩辕深有同感,所有有志于混元大道、但根脚不足,限制了上限的大能,都在努力做着和敖沂同样的事情,包括他自己、帝鸿、雷逆、神农、释迦牟尼、折单、瑶池、玄都等人,都在做着种种努力。

只是三界之中,能够壮大先天本源的必为先天之物,又要和自己属性契合,实属凤毛麟角,故而每有天地奇珍出世,总是引起各大势力哄抢。

“龙皇是陛下的旧臣,曾为陛下立下过汗马功劳,三界谁不景仰?陛下乃念旧之人,龙皇证道,他必然欣慰有加,岂会怪罪?道友何必觉得惭愧?”

准提笑着安慰了一番,接着道:“这倒是。若非陛下顾念旧情,也不会将龙凤三族合并为一,以龙族执掌皇印,这就是对龙族当年鼎力支持的回报。”

“准提道友所言甚是,龙皇忠于陛下之心天地可鉴,贫道佩服。”元始天尊微笑着接茬,略微停顿,等众人看过来后,接着道:“本来邀请了七家势力,今次只来了道、佛、儒三教,人族、龙族等五家,虽未为完美,却也无可奈何,只是未知巫皇、摇光神女心意若何?”

谈到正事,敖沂收敛笑容,淡淡道:“孤皇和巫皇也算相熟,对他的态度略知一二。虽然众祖巫回归之后,仍对天地主角之位充满野望,但巫皇本人并无野心,只醉心武道,一心要追赶陛下的脚步,故而对争霸一事并无兴趣。”

轩辕浓浓的剑眉舒展开来,笑道:“巫皇自出世以来,一直未曾停止过对道的追求,几乎对三界一切强者尽皆挑战过,戟转万战、未尝一败,其诚于武道之心,孤皇最为佩服。他若无心争霸寰宇,孤皇毫不奇怪。”

准提羡慕道:“巫族有后土娘娘这尊太始境祖巫,本就万古长存,先天不败。又有巫皇威盖寰宇,玄冥祖巫悍勇非凡,成不成为天地主角,对他们倒也没有什么影响,反正巫皇绝不会缺少气运支持。”

元始天尊点头道:“有巫皇在上面镇着,刑天、九凤、相柳、风伯、智慧古树、地心之母等强者忠心追随,祖巫即便曾经统治巫族一个时代,如今却也翻不起大浪了。现在看来,巫族势力暂时可列入中立阵营,未来如何,还要看情况发展。”

孔丘道:“巫族暂且不说,那魖族只有摇光女神一人撑着,下层势力在两界大战中死伤殆尽,这些年虽恢复了不少,不过比起洪荒五大皇族仍相差甚远,是以他们不敢轻易下场,暂时持观望态度也可以理解。”

元始天尊淡淡道:“既然如此,倒也不能强求巫皇和摇光女神参与会谈。不过这两方中立,咱们五家势力也足够了,是时候激浊扬清,让三界一切妖魔鬼怪出局了。”

第四八零章 元始话大劫

昆仑山之中,道、佛、儒三教,人、龙二族,共计五家势力在此秘密会谈,为即将到来的量劫提前布局。

元始天尊作为东道主,首先开门见山道:“量劫将至,无量杀机渐渐罗网众生,以因果蛛中积累的因果和劫气,一旦爆发,必然是天地翻覆,三界一切势力无一能够超脱于外。我等确需提前做好准备了。”

下方轩辕、敖沂、孔丘、准提尽皆心头威震,脸色更显沉肃。

道门作为天庭之外的第一势力,气运昌隆无比,元始天尊作为三界中修为有数的强者,再加上老子和通天的帮助,道门无量气运的加持,能够看到的信息自然远非寻常混元能够媲美的,如今说出这番话,如果所言非虚,信息量可就太大了。

话说自鸿钧老祖证道后,虽耗尽了道门无数年积累的造化灵机,使得道门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不可能再出一尊太始境大佬,但他证道太始后,反哺回来的气运和另类福德亦羡煞众人。

当年东王公证道太始时,恩泽惠及三界一切无量众生,其中受惠最大的就是几位太子,玄霄、玄明、青童君立地证道,玄微、玄罗亦在后期证道,可见其恩泽磅礴绵延。

鸿钧老祖作为玄门始祖,三清作为嫡传弟子,传承老祖道统和衣钵,所得到的眷顾是最深的,元始天尊是天帝钦定的道门至尊,收获比老子和通天更多,本是混元元始第七重,此时已经臻至第八重巅峰,成为三界混元强者中继摇光、罗睺之外的第三人。

通天、老子亦各自突破至第七重初期。

如此强大的组合,可谓三界混元强者中的独一份,三清联手之下,再辅以天地玄黄玲珑塔、天地烘炉、诛仙剑、五方旗、暮鼓晨钟五大至宝,可谓威盖寰宇、震古烁今,即便是太始之下第一人的摇光女神也忌惮无比,不敢有丝毫小觑。

元始天尊的话立刻引起了另几位的重视,准提目光微微闪烁,暗自沉吟。

首节 上一节 409/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