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这点兵力你想杀郭威一个前后夹击?”慕容彦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提出刘承祐战略上的失误。
刘承祐笑道:“此事你知我知,但郭威不知。只要在潼关屯下重兵,郭威绝不敢冒进。虚则实之,实则虚之,那些兵一定不是郭威的,郭威纵然手握重兵,掌权者不敢让自己的兵将冒险,除非稳赢不输,否则这些人一定会退缩。到时候郭威必须要攻打潼关,否则无法再往开封前进一步。潼关坚固,易守难攻,郭威如果还出老招在关外筑造堡垒,此战必败无疑,没有人敢陪郭威拖延这么久的时间。如果郭威在长安称帝,或许会有足够的时间陪我耗着,但他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这是郭威最大的失败。想造反称帝也不敢明说,天下谁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财力就想夺取我刘家的江山,郭威简直痴人说梦。”
刘承祐忽然变得机智起来,听得慕容彦超非常激动。因为宗信说他必受冻饿而死,所以他不怕打仗,因为他不会死在战场。为了不受冻饿而死,所以必须要保住这个王位,保住刘家江山,谁当皇帝其实都无所谓。慕容彦超也没有称帝的野心。
但镇东王刘崇就不同了,他可是野心勃勃。当初刘知远就是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造反称帝,但却把江山传给刘承祐这个毛头小子。刘崇早就准备称帝,所以硬是讨好镇东王这个称号,因为刘崇的势力在河东最大,只要到了河东区全是刘崇的地盘,刘崇只需要看准时机就能效仿先帝刘知远登基称帝。
这一次刘崇不会放过好机会,必定集结所有兵力反攻开封。而且这一次天下一心,郭威劳苦功高乃是大大的忠臣,刘承祐竟然要杀他,这是刘承祐犯的最大错误,失了民心的帝皇就不再是皇帝了,所以刘崇与刘承祐之间必须要死一个,而且看现在的情况,刘承祐的输相更多。
慕容彦超其实也不想滩浑水,但如果今朝被废自己就不再是王爷了,至今为止笼络的势力也将荡然无存,最后也只有灰溜溜的逃去昆仑山寄人篱下。但宗信说他是受冻饿而死,此去昆仑路途遥远,中途很多地方都没有人烟,而且昆仑附近气温极寒,所以绝不能这样去昆仑派,万一真被宗信大师言重怎么办?
慕容彦超也并非真心想要帮助刘承祐,他只是想保住自己这个王位。只要王位在,自己就不会受冻挨饿。但这也是一步险棋,万一郭威得胜怎么办?总不能带着几万将士一起逃走吧,然后呢?投降大唐?在大汉自己是王爷,到了大唐自己就是一个降将毫无地位可言。
第三百零四章 计算精准
慕容彦超并不是真正的忠臣,但实际情况让他不得不去做一个忠臣。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想要不受冻饿而死必须要保证江山依然在刘家,绝不能让郭威占了这个便宜。
更何况慕容彦超与郭威之间原本就有矛盾,他知道如果郭威称帝绝不会放过自己。要论兵力和军事素养慕容彦超只有甘拜下风,要论武功……更是没得比,郭威已经算是绝顶高手,而且实力也越来越强。这一点慕容彦超虽然只是听说,但这个消息非常准确,因为那是他的岳父薛王告诉他的。
薛王只是见过郭威一次,两人还没有正经的说过话。但高手之间的感应或许只用听他呼吸就知道此人功力有多深厚。薛王一眼就看出郭威实力大进,后来经过一翻调查才知道,竟然是宗信传授郭威一套印法,这套印法让他的内力直线上升,如今郭威的武功绝非慕容彦超能赶上的了。
即使没有九印易脉法,慕容彦超也是郭威的手下败将,这一点他心里清楚得很。当今世上能打败郭威,而且还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只有兵父薛王,但是遗憾兵父已经回到昆仑山,更何况以薛王的性格来说,他绝不会为了女婿与郭威为敌。
慕容彦超没有办法,郭威的实力太强,而且兵法上的造诣也太高。只要给他足够多的兵力,想要打回开封绝非难事。原本慕容彦超不想与郭威正面为敌,但郭威要夺取大汉江山,慕容彦超害怕宗信的预言会成为现实,所以只有硬着头皮上。
“陛下,你有心打这一仗我这个当叔叔的自然会奉陪到底。反正我没什么可怕的,现在是夏天,而且军中粮草充足,我不会死。”慕容彦超道:“当初宗信大师给我算过一卦,我会受冻饿而死。现在这里的条件并不满足,你们不必担心我的安危,任何危险的事情让我去做,我不会死。”
“别在我面前提那个和尚……若不是他郭威早就死了。”
“认便宜吧,宗信大师想杀你的话,你还能活到现在?至今为止他有多少机会与你单独相处?你二人武功相比又如何?宗信大师并非故意与你作对,是你自己太不争气,太胡来。”慕容彦超道:“我这辈就佩服过两个人,大哥刘知远算半个,虽然戎马一生但他死前犯了一个大错就是把江山传给你了。其次是我岳父薛王,昆仑派掌门人,武功盖世绝不在郭威之下,只可惜他是一个卑鄙小人,无利不图,所以他也只能算半个。最佩服的还是宗信大师,当今天下谁敢不服他?”
虽然慕容彦超和刘承祐都很恨宗信,但他们同时又很怕他,很相信他。慕容彦超已经信到,宗信说他冻饿而死,他在两军阵前就敢冲在最前面,因为他相信自己不会死在这里。
刘承祐仔细一想,其实三皇叔说的也没错。宗信大师是得道高僧,他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杀自己?数都数不清了,既然宗信没有动手,那就证明宗信其实并不恨自己。原本二人关系挺好,宗信也一直在为自己出谋划策,只可惜……为什么要向郭威动手?
刘承祐总感觉自己向郭威动手的事情宗信在一手策划,但宗信从来没有正式提过,全都是自己的遐想而已。
慕容延钊道:“俗话说的好,菩萨怕因,凡人怕果。宗信大师并非凡人,他只会给把某些人送到路口,看你往哪边走,你的选择注定他的行为。陛下是在烦恼宗信大师为何帮助郭威,而没有协助陛下吗?这个就不必多想了,原因其实很简单,郭威是好人。”
“你言下之意朕是坏人?”
“不不不,陛下是天子,天子不分好坏。只是陛下无法做到郭威那样而已。”慕容延钊已经不把刘承祐当皇帝了,现在也只是调侃一下。反正这里自己兵力最多,刘承祐不敢拿自己怎么样。
慕容彦超叹道:“忠言逆耳,以后别人说什么你多听着,努力当一个好皇帝就行了。但愿这一次能渡过难关,否则你就太对不起大哥这一辈南征北战,最后一举拿下的这片江山。”
“皇叔你有所不知,宗信算定我活不过20岁,原本我早就应该死了,就在耶律德光挥军南下之时,我的阳寿就已经用尽。不过我得到了一份赤帝真元,是这一份赤帝真元让我多活一年。所以我想得到更多的赤帝真元,这样才能延续我的性命。恰好郭威体内就有一份赤帝真元,我想杀你何错之有?”
“你就不知道从其它人身上想办法?非得要郭威那份赤帝真元?”慕容彦超道:“而且……以郭威的性格来说,只要你不动他家人,他会心甘情愿在你面前自尽。你非得用他全家性命威胁,这不是找死吗?”
“我也没有办法啊……”刘承祐道:“柴荣绝非池中之物,郭信又是宗信的弟子,如果他们找我算帐怎么办?斩草岂能不除根?”
“算了算了,听你说这些就烦。”慕容彦超道:“你已经做错了很多的事情,但愿你以后再也不要做错任何事,否则连我这个三叔也不帮你了。”
刘承祐其实已经在反省,如果不是自己做错了这些事情,或许根本不会引来这么多的仇敌。由其是郭威和宗信,这两人简直要了自己的命。如今郭威在长安造反,如果他打回开封的话……纵然郭威手软放自己一条生路,二叔刘崇也不会放过自己,到时候绝对是死路一条。
有些事情这些人永远不会知道,只有赵匡胤看在眼里。宗信原本就在坑死刘承祐,所有的一切都是宗信背后操作,甚至包括刘承祐想杀郭威的事情也是宗信在旁提醒,不断的灌输这种概念。
至今为止赵匡胤不知道宗信有什么目的,为什么想要扳倒刘世江山故意让郭威登基称帝。赵匡胤不相信天意,而且他太了解宗信了,宗信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在办事,但宗信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根据宗信的计划,郭威登基之后平定左右,然后将皇位传于柴荣,柴荣则是巩固发展,扩张领土。最后一步就是赵匡胤造反登基,总得说来宗信做这一切仿佛就是为了让赵匡胤登基称帝似的。
赵匡胤知道宗信对自己很好,但他绝不敢相信那个不要脸的和尚竟然为他做到这一步,而且是在认识他之后立刻开始策划。
刘承祐还在思考自己所做的错了,无奈的摇头道:“皇叔,我现在才明白一件事,兵权果然不能交到别人的手里,否则皇帝也是一只可怜虫。难怪这些年你一起在巩固自己的势力,我以前还认为这是幼稚,现在才知道自己手里有兵权是多么重要。”
“知道就好,但愿能渡过这一次的危机。咱们往后再找这些人算帐,现在是注重眼前之事。”慕容彦超道:“慕容延钊,你乃是忠臣中的忠臣,只要这一次能打败郭威,不用陛下封赏,老子就赏你一个王爷。”
“多谢彦王,多谢陛下。”
刘承祐摆了摆手,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他知道慕容延钊能听自己的话发兵到潼关已经不易,虽然这些日子与他有些口角,但慕容延钊才是真正的忠臣。这些日子的事情就算了吧,以后也不找他算帐了。
“对了,刚才传令兵像是有事要报,快传。”刘承祐商量了一半才想起有这么一件事。
传令兵立刻进入进入营帐,满头大汗。因为他要报的事情非常重要,但刚才却不让他报,现在为时已晚,不知道该怎么办。传令兵在营外真是急得满身是汗,终于听到传旨,但此时传令兵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刚才你要报什么事来着?”
传令兵道:“渭河之畔出现几艘商船装载粮草,这些商船在彦王入营之后立刻卸货,潼关出兵护送。看情况所有粮草都已搬入潼关。探子无力劫粮,没有陛下的命令营中无法发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混帐,这么重要的事情如今才报?”慕容彦超急得双眼通红,这是消灭潼关的一个好机会,竟然让它就这样在眼前溜走?
“彦王不必动怒……”慕容延钊道:“看起来对方早有这个打算,这些商船一定是在附近隐藏,一直不敢露面。趁着彦王入营之机将粮草运至潼关,在下以为柴荣等人必定早有预料彦王会来潼关,所以做了这个安排。况且刚才是陛下让传令兵不报,错不在他……你先下去。”
慕容彦超真气得想杀人,但此时营帐之中也只有这个传令兵可杀,但被慕容延钊阻止。传令兵接下退下的命令立刻逃出营外,生怕慢走一步就会被彦王一掌劈死。
仔细一想,确实如此。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对方必定早有安排,明智普实力不敌,强行运粮咐会被劫,故意借这个机会把粮草运至潼关。虽然中计,但也无可奈何。
第三百零五章 各怀鬼胎
慕容延钊道:“此事已经证明潼关里没有多少粮食可吃,所以柴荣才会处心积虑从外面运粮。彦王,你看此事应该如何?潼关之内的粮草应该吃不了多久,但如今形势危机,不能一直围城不攻,等他们弹尽粮绝。想要攻城的话,还是四面围攻得好,如今的兵力应该可以。”
彦王摆手道:“不必四面攻城,两面攻城即可。潼关虽大,但却只有两个城门,除了南城城门之外,北城也有一个不常开的城门。只要守住这两口,潼关里面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集中不兵不要分散,此时就四面攻城的话太过危险,所以还是两面攻城最合适。”
“两面攻城?潼关易守难攻,由其是南北两面防御坚固,我以为四面攻城更为有利。”
“不不不,兵力如何太过分散的话,他们便能选一条路集中兵力突围,由其是北门距离渭河太近,他们未必不敢突围跳河以求生路。”慕容彦超道:“你小子还有得学。可惜我还是来晚一步,若是由我领兵,绝不会将八万兵力全部集中在南门,而是南门分别布下四万兵力,这样的话刚才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不过本王也体谅河中将士只听你一人之令,军中无二帅,为保万无一失,所以没有分兵堵门。”
慕容延钊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其实所有人都能想到,潼关再强也只有三万兵力,南北二门分别布下四万兵力的话,原本就能保万无一失,更能让粮草无法运至潼关。
不过慕容延钊绝不会这样做,哪怕知道有人要向潼关运粮他也不会这样做。如果分一半兵力至北门的话,那这些兵应该由谁来统帅?刘承祐是绝对不行,慕容延钊绝不会给他这么多的兵力,曹芸曹彬也都信不过,如果让一个下手来统兵又不能服众。
慕容延钊也是无奈,必须要把兵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才能放心睡觉,否则真怕兵变。毕竟河中到此路途遥远,背井离乡跑到这里来送死?谁也犯不上,士兵也是人,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想法,由其是这个年头,士兵兵变的机率太高了,必须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这一仗一定能胜,否则根本控制不住。
慕容延钊接任河中节度使的时间还不够长,而且攻打耶律德光之时河中死伤就超过一半,虽然此事欢天喜地,大败契丹还逼得耶律德光自尽,但慕容延钊在河中的根基不算稳固,如果这些将士不在身边的话,他们未必肯听自己的话。
“彦王高见,罪臣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