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48节

  但如果是质量在两万吨以上的飞船的话,此刻这座核裂变电站的功率却又有点低了。

  它的最高功率仅能达到一万千瓦而已,相比起如此巨大的飞船,还是少了点。

  “唔……要达到实用性的话,它的质量和体积还需要再缩小一半以上,同时,功率要再提升一倍才行。

  这样一来,它的体积便能降低到7000立方米左右,质量有2000吨左右,功率两万千瓦……就可以真正应用了。”

  但……

  回顾了一下这台核裂变电站的研发与制造过程,李青松轻轻叹了口气:“难啊。”

  为了做到将一整座核电站塞到如此之小的铁壳子里,同时确保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足足数万名克隆体在过去这几年里,殚精竭虑,日夜不休。

  为了展开各种实验,寻求更优秀的材料和结构,达到更高的的加工精度,甚至有上百名克隆体因为工程或者实验意外而死去。

  大量的资源和大量的心血之下,它才能建造成功。想要一下子再将它缩小一半,同时功率提升一倍,其困难程度连李青松都感觉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能想到的,能优化的地方都已经优化了,还能怎么改?

  深空号飞船之中当然有船载小型核裂变电站的样本,但是……

  逆向工程这种事情,确实有用,但最终能有多大用处,却说不好。

  就比如地球时代的一辆汽车,从理论上来讲,是否将其拆卸成一个个零件,然后一比一仿制,再组装起来,就能在不掌握汽车原理的前提之下,学会制造汽车?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这忽略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材料。二,公差。

  逆向工程无法破解材料配方。造不出符合要求的材料,怎么保证性能?

  以及公差方面。

  任何零部件的铸造都是存在误差的,但只要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便不会对整体造成影响。

  单纯的测量,确实可以确认某个零部件的尺寸,但怎么知道它的公差是多少?

  不确定公差,同时在仿制制造的时候也会存在公差,那么最终一堆零件拼装起来,公差就会大到无法忽视的地步,完全不可能与原版比拟。

  更不要说其中的各种力矩、各种连接件的连接形式、线缆的铺设原理,等等等等,复杂的事情一大堆,全都不是逆向工程能解决的。

  正因如此,李青松就算眼前守着深空号飞船,都同样造不出足够小型高效的核裂变电站,同样,守着蓝图克文明的那艘母船,也获取不到太多的科技。

  但是……

  李青松有些忧虑的看了一眼敌神星方向。

  “在我这么大规模的开采之下,敌神星上的资源恐怕也撑不了多久啊。

  等敌神星的资源也耗干了,这附近又没有其余的星球,我从哪儿弄能源和资源去?

  必须要在资源耗干之前,到内太阳系去。

  但如此大规模的迁徙,与核裂变电站小型化技术以及二次加压推进技术脱不开。

  没有这两种技术,大规模星际迁徙就不可能做到。

  同时二次加压推进技术也是在核裂变电站小型化的技术上发展来的,根源还在核裂变电站小型化上。”

  看着面前庞大的大家伙,李青松有些头疼。

  如果可以,李青松真恨不得直接用手把它捏小到足以塞进飞船里的尺寸。

  只可惜自己不是超人,捏不动。

  “哎,没办法,继续研究吧。”

  李青松操纵着众多克隆体,继续开始了小型化相关的研究。在这过程之中,甚至把与工学相关的蓝图克人也加了进来,让这些蓝图克人叫苦不迭。

  如此,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持续了一整年之后,参加研究的那名蓝图克工程师受不了了。

  他不顾可能会惩罚,找到了李青松的一名克隆体。

  “尊敬的蓝星人阁下。”

  他小心翼翼的看着这名克隆体。

  这名蓝星人的着装与其余蓝星人略有不同,这似乎意味着他有更高的地位。

  没办法,每一名蓝星人长相都一模一样——至少在自己看来一模一样,除了衣服之外,自己实在分不清谁是谁。

  自己又不敢问,因为分不清蓝星人的面貌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冒犯,问了就要受罚。

  “我请求您向工程指挥者转告我们的一些看法。

  我们对这一项工程的看法是,这不是通过一些精巧的结构,或者某个灵感之类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基础科技的进步,是基础科技,您明白吗?”

  ……

第90章万!

  看着这名主动找来的蓝图克人,李青松控制着那名克隆体平静回应道:“哦?”

  这名蓝图克人脸上满是敬畏,但心中怎么想的,只有天才知道。

  不过李青松并不在乎他们内心是否真的服从了自己。我要的只是你们能为我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至于你们内心怎么想,我才懒得理会。

  反正做了贡献就奖,犯错了就罚即可,很简单的事情。

  那名蓝图克人紧张道:“具体来说,是材料性能和加工精度要提升到一定程度才行。

  它无法进一步缩小,功率无法进一步提高,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两个。

  但这两个原因,很显然都涉及到整个科技体系的进步。

  唯有整个科技体系进步了,材料性能和加工精度才能提升,核裂变电站小型化才能实现。否则,它不可能实现的。

  真的,现有技术水平下,不可能实现的。尊敬的蓝星人阁下,我真的没有欺骗您,这是真的……”

  李青松的数百万颗大脑同时思考了片刻。

  他心中轻轻叹了口气,不得不承认,这名蓝图克人说的是真的。

  自己之前太过急躁了。

  既然如此,那还是慢慢来吧。

  轻轻拍了一下这名蓝图克人的肩膀,这名克隆体冷冷道:“你的休息时间每个月多四天。”

  那名蓝图克人怔在原地,陷入到了无法抑制的狂喜之中。

  既然决定要慢慢来,慢慢发展各项基础科技,等待核裂变电站小型化技术自然而然的孕育出来,李青松便将额外的克隆体全部从这里撤离,只留下了原有的一些克隆体进行常规的优化研究工作。

  时间慢慢流逝着。眼看着敌神星上的矿场也开始出现枯竭的趋势,眼看着运输到洛神星的集装箱数量也开始下滑,李青松心中愈发急切,但仍旧只能耐着性子,继续沉下心来,继续一点一点的全面推动着技术的发展。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李青松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消息。

  生物实验室的研究再度取得突破,新的基因优化方案已经制定完毕,自己可以制造更高质量的克隆体了!

  李青松没有迟疑,立刻将其投入到了实际应用阶段。于是半年之后,第一批更高质量的克隆体诞生。

  相互对比一番,李青松最终选中了一个意识连接数最高的克隆体。

  他的最大意识连接数,是1002.5万!

  相比起之前的510万,再度提升了差不多一倍!

  李青松心中满是振奋。

  “最大意识连接数提升一倍,我能投入到各个学科之中的研究力量也会提升一倍!

  材料学研究和加工精度研究确实涉及到基础科技体系的进步,而基础科技体系的进步确实没有捷径,只能依靠水磨工夫来一点一点的提升。

  既然如此,那我就提升水磨的数量好了!以前是一台水磨去磨,现在是两台!两台水磨,总能提升速度了!”

  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预备克隆体之中立刻便有约500万个被李青松连接起来,充实到了各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力量之中。

  此刻,李青松麾下总计拥有克隆体约1500万个。

  以自己此刻最大意识连接数约1000万来计算,算上克隆体们需要休息的时间,1500万名克隆体用起来还是比较紧张的。

  但现阶段敌神星与洛神星资源即将枯竭,李青松不打算再增加克隆体数量了。

  数量再多,一是克隆体的培育与维生都要耗费大量资源,二是也暂时没有用处。

  现阶段,李青松已经停止了所有的不那么紧急的科研项目,譬如可控核聚变的预研、之前已经打下基础的离子推进器的研究、量子芯片预研之类,甚至连悟空AI的训练与实战演习都暂时停下了,将全部科研力量与资源消耗都投入到了提升基础科学体系的研究任务之上。

  一切以早日实现核裂变反应堆小型化,以及掌握二次加压推进技术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科研设施已经全部满员,李青松又不打算建造新的科研设施了,再多出来的克隆体自然就暂时没了用处。

  于是,洛神星与敌神星上,克隆体们在度过了一段漫长的休息期——平均每天能休息16个小时左右,之后,再度变成了此刻的平均每天仅能休息9个小时,剩下15个小时全部在工作或者思考之中度过的日子。

  有了这些克隆体体力和脑力的加入,基础科学体系的进步得到了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飞速提升。

  于是,五年之后,李青松心心念念,始终期盼着的两大关键学科,材料学和机械加工学终于迎来了突破。

  自己终于能制造具备更高性能,可以以更小的体积和质量便达成要求的材料了!

  也终于能将加工精度提升到满足建造需求的零部件了!

  于是,仅仅耗费三个月时间而已,最新的一台模块化核裂变反应堆终于呈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此刻的这一台模块化反应堆,其长度与宽度仅有28米,高度则有9米,外形则大致和第一台模块化反应堆类似,都是如同发动机的样子。

  它的总体积仅有6000余立方米,总质量仅有1600吨左右!

  无论体积还是质量,均缩小到了不足一半的地步!

  但它的功率,却提升到了2.5万千瓦,比上一代提升了1.5倍!

  它已经完全具备了成为船载发动机的资格。

  当然,只限于大型货船。

  一艘金星级战舰总质量不过才几百吨而已,还没它大,也没它重。

  相比起深空号飞船之中的那个船载反应堆,它的性能毫无疑问是极为落后的。

  但这是自己亲手造出来的!自己明了它的一切技术细节,拥有完全的技术储备!

  未来,自己便可以继续迭代优化它,让它越来越小,功率却越来越高,一直到足以装到战舰里面去的程度,自己的战斗力必将实现又一次巨大飞跃。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在,掌握了船载反应堆的制造技术,下一步最关键的,便是研究并掌握二次加压推进技术,然后,逃离愈发贫瘠的洛神星和敌神星,迁徙到资源极大丰富,几乎无限充沛的内太阳系去!

第91章 磁约束

  二次加压推进技术虽然比不上高速离子推进技术,但相比起传统的化学燃料推进技术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基本原理来看,它其实也是很简单的。

  它首先也采用化传统的化学燃料作为推进剂,譬如液氢液氧,甲烷液氧之类。

  这些化学燃料在燃烧室之中燃烧后,温度和压力会急剧升高,这便是所谓的第一次加压。

首节 上一节 48/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