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28节

  这对于任何一个文明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也正因为光速限制的存在,文明便只能将自身的发展区域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譬如一个恒星系。

  便连临近的两个恒星系都无法协同发展。

  原因很简单,超距通讯的通讯距离无法跨越光年级别。而哪怕仅仅只相距四光年,算上加减速的时间,一艘飞船来回一趟便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

  存在十年通讯差的两个恒星系怎么协同发展?

  更不要说因为光速限制的存在,遥远星空深处的信息往往会间隔许多年之后才能被己方探查到,通讯严重滞后,等等等等。

  光速限制就像是一个牢笼,将所有引力级别以下文明牢牢限制住。

  恐怕也正因如此,无论当初的赤星联盟,还是未接触过的英仙联盟,都将突破强核,晋升引力当做了加入本联盟的门槛。

  不突破到引力阶段,如何证明自身文明的优秀?

  就算强核巅峰,在这银河系之中也不过只是个低级文明而已!

  唯有突破到引力阶段,一个文明才能算是在这银河系之中有了一定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中高级文明!

  而现在,李青松知道,自己已经真正踏入到了这个阶段!

  当最终的研究结果公布,整个人类文明,总计二十一个种族全部陷入到了欢腾之中。

  便连并不属于正统智慧文明的电磁生命们,在这一刻都满是振奋。

  虽然这并不会导致己方比之前更强,但至少,人类文明强大了,己方受到的庇护便更强,也更加安全,乃至于生存环境都会随着人类文明的科技提升而更加优越。

  海默蓝更是在基础物理学理论出现关键突破的那个夜晚,前所未有的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与瓦希洛洛等人一同大醉了一场。

  喝着维勒人特有的,带有一定麻醉性和兴奋性的饮料,醉眼迷离之间,海默蓝大哭了起来:“我在当初哈维勒文明之中未能实现的愿望,这一刻终于实现了啊!”

  瓦希洛洛心有戚戚。

  当初海默蓝为什么会冒着风险悍然对人类文明下手?

  不就是希望能以此作为筹码,从记录者文明那里换取到科技资料,进而让哈维勒文明晋升为引力文明么?

  现在,哈维勒文明虽然已经不复存在,而是化身为维勒族融入到了人类文明之中,但第一,人类文明是善意的。第二,自己身为副元首,不仅同样是维勒族的最高领导者,还是其余所有种族的最高领导者。

  那从本质上来看,这件事情和哈维勒文明晋升为引力文明有太大差别吗?

  并且,这并不是依靠从外部获取科技资料来实现的,而是至少98%以上依靠自身努力来实现的。

  甚至可以说,此刻的情况比当初自己希望之中最好的情况还要好。

  既然如此……此生无憾了啊。

  愿望已经满足,未来如果能再有所进步,到达更高的阶段,那就全是赚的。既然如此,就跟着元首的脚步继续走下去,看看未来究竟能走多远,走到哪里吧……

  ……

  时间悄然流逝着。

  统一电弱、强核的基础物理学理论被称之为大统一理论,此刻又统一了引力,四大基本力俱都统一在同一个框架内,用同一种物理学语言描述且相互自洽的理论,则被称之为“万有理论”。

  李青松的科研进程则并未随着万有理论的掌握而停下。

  此刻他所掌握的仅仅只是一个骨架而已,还未填充血肉,填充更多的理论细节,基于万有理论的次生理论也还未出现几个。

  而次生理论,乃至于三级、四级理论等,才是更为贴近应用层面的,才是真正转化为战斗力和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李青松的庞大舰队仍旧停留在这个星系之中,自己的百亿名克隆体,和总数已经突破十亿的智慧生命科学家们仍旧终日不停,对着每一个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细化的研究,努力为物理学理论的实际应用铺平道路。

  转眼间便是50余年时间过去。这一天,第一个基于万有理论的重大应用研究出现突破。

  距离恒星约1光年处,在这周边没有任何宏观星体的浩瀚虚空之中,在上百艘大型工业飞船、科考飞船、居住飞船、空天母舰,以及上千万名克隆体与科学家们的注视之下,一台怪模怪样的,整体呈现出纺锤形,上面满是杂乱线缆和凹凸,总长度约100米的东西静静悬浮在太空之中。

  “第一次曲率航行试验现在开始。倒计时,三,二,一,启动!”

  在内部所装备的聚变反应堆那充沛的动力供应之下,一台又一台设备开始了运转。由李青松与科学家们亲自研发,而并不是那来源于紫月文明的重力操控设备精密的调整着这台设备周边的引力环境,按照之前的精密计算,一点一点的以引力为工具调整着周边的空间曲率。

  当周边空间曲率读数终于符合要求之时,奇特的现象发生了。

  如同水波波动一般,这一片空间像是瞬间笼罩上了一层迷雾。

  水波平复,迷雾散去,下一刻,那艘纺锤形的设备悄然失去了踪迹。

  一毫秒之后,400公里之外出现了它的踪迹。

  就像是它瞬间移动了一般。

  400公里之外重新出现的它似乎遭受了攻击,出现了无数破损。

  它上面的各种管道和线缆似乎因为高温而断裂,许多地方被直接烧灼至软化,还不断有电火花冒出来。

  外壳的破损处不断向外面冒着黑烟,气体的泄露让它内部燃起了熊熊大火。

  下一刻,它轰然爆炸,伴随着一阵强光彻底消失不见。

  面对着这惨烈一幕,停留在科考船、居住船等地的科学家们却没有丝毫沮丧,反而满是振奋。

  更是有些人忍耐不住,已经开始了欢呼。

  便连李青松脸上也露出了一点笑意。

  曲率航行原型机被彻底破坏,完全炸毁?

  没关系。

  至少这已经证明了己方的思路是正确的。

  因为它已经真真正正的进行了一次超光速航行。

  哪怕航行时间极短,距离也极短,更是在航行之后彻底毁掉,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

  它耗费了1毫秒的时间,在没有任何常规推动力的情况之下,航行了400公里距离!其航行速度达到了光速的大约1.3倍!

  超光速曲率航行,在这一刻终于真真正正呈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掌握了基本的工程范式,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持续优化和改进而已。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拥有一支可以进行超光速航行的舰队……

  只可惜,大质量星体附近的空间曲率太高,模式也太复杂,无法进行超光速航行实验,还要到这足足一光年远的地方来进行。

  未来就算我真正有了超光速舰队,也得先远离恒星这样的大质量星体才能进入曲率航行状态。

  不过从当初云罗舰队进行超光速航行的过程来看,这似乎是每一个可以进行超光速航行的文明都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我自己这样,倒也不算无法接受。”

  曲率航行技术方面出现突破后,让李青松感到意外的是,第二个出现重大突破的竟然是生物科技。

  伴随着基础物理学理论的突破,李青松在各个研究领域俱都具备了更多更先进的工具,也有了更为基础、更为深入的指导理论。这让李青松甚至可以从基本粒子层面更为透彻的了解生物体是如何运转的,并在这个基础上一举实现了生物科技的突破。

  这一次突破的力度,便连李青松都感到有些震撼。

  原本他以为最多也就是在现有的100亿名克隆体的基础上再提升个几十亿而已——毕竟基数越大,想要提升就越困难。

  最多最多能翻个倍,让自己达到能同时控制200亿名克隆体的地步,这就已经是李青松能设想的最好情况。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最新一批生产出来的克隆体,最大意识连接数竟然直接暴涨了10倍!

  直接从100亿名克隆体暴涨到了1000亿名克隆体!

  这一下让李青松都有些措手不及。毕竟之前根本没想到这种情况,便也没有提前储备足够多的克隆体。

  时隔数千年之后,李青松再次出现了这种幸福的烦恼:明明有空闲着的意识链接份额,却没有足够的克隆体来承接。

  没办法,李青松只得专门抽调出一部分工程力量,专门投入到了克隆体工厂的建设之中,耗费数年时间,才将这些空闲的连接份额填满。

  看着那一名名皮肤呈现出健康的古铜色,身体强壮有力的克隆体,李青松知道,虽然他们的肉体强度与电弱时期的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更为深入的地方却提升了太多太多。

  这些克隆体基本上是不会生病的。就算受伤,其自愈能力也会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

  哪怕断手断脚,也能凭借强大的自愈能力重新长出来。

  更为优化的基因设计更是让他们拥有了从最细微处修复身体的能力。只要不遭遇意外,他们的平均寿命便高达十万年以上。

  大脑的各项功能相比起以往也提升了许多。电弱时期,那些唯有顶尖科研人才辛苦研究才能搞懂的问题,对于此刻任意一名克隆体来说却都属于小学生阶段,随随便便就能给出答案。

  如果使用当年的那些智商测试题目来测试这些克隆体的话,恐怕每一名克隆体的得分都会在170以上!

  而此刻,这样的大脑足足有1000亿颗,且完完全全受到李青松的掌控,并且没有丝毫内耗,没有丝毫沟通与交流的成本。

  生物科技的突破,让李青松具备的科研实力瞬间提升了几十倍不止,万有理论实际应用研究的进展也瞬间加快了几十倍。

  很快,第三个重大突破事项出现。

  能源科技!

  在之前强核阶段,李青松已经能做到采取多重聚变的模式,将物质转换效率提升到1%左右。

  也即,一千克聚变燃料之中,有大约10克物质可以完全转化为能量。

  这个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足够惊人,已经足以支撑起庞大的舰队展开跨越数百上千光年的远航。但此刻,基于引力理论的突破,李青松又找到了另一条质能转化效率更高的道路。

  重核聚变!

  通常来说,元素越重,想要令其进行核聚变,所需要的温度与压力便越高。

  譬如氢氦锂铍硼这五个最轻的元素,硼聚变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力便在铍之上。

  在之前阶段,李青松最多只能满足氕聚变所需的环境。但此刻科技愈发进展,引力技术的介入可以让李青松营造出更加高温高压的环境,于是氢氦之后的元素的聚变便也具备了可能性。

  尤其是,氢和氦的聚变会生成后续更重的元素。那么李青松便有了这样一条思路:我首先进行氢和氦的聚变,生成其余较重元素后,再反复利用,让它也开始聚变,如此重复,岂不就能获取到更高的质能转换效率了?

  基于这个想法,李青松展开了大规模的试验。最终,李青松确定了自己现阶段的技术极限。

  自己最多能营造出足以让第12号元素镁进行聚变的环境。在镁之后,铝硅磷硫氯等元素的聚变暂时不可行。

  于是李青松便专门设计了一条聚变链路,从氢开始,由氢聚变成氦,再由氦聚变成碳,由碳聚变成氧,由氧聚变成氖,最终聚变成镁,连续进行5重聚变,且采取引力技术,对其聚变过程、聚变效率、聚变产物等进行主动干预,尽可能的提升能量产出。

  一番试验之后,李青松满是欢喜的看到,目前这一套较为简陋的多重重核聚变链路,最终的质能转换效率被提升到了1.9%左右,超出强核阶段氕聚变高达90%以上!

  而这才仅仅只是多重重核聚变的起始阶段而已。伴随着自己的科技继续进步,设备继续优化,理论之中,这一套装置的质能转换效率甚至有望提升到4%!

  每1千克燃料之中,有40克物质会被完全转化为能量,比强核巅峰阶段提升三倍!

  “怪不得曲率航行耗能如此之高,引力文明却能借此进行上千光年的持续航行,原来是有了更高效的能源供应的缘故……”

  在能源科技也获得突破之后,其余方面的科技突破也如同井喷一般出现。

  下一个出现突破的是计算科技。

  有了引力相关科技,李青松便能更为便捷的对处于叠加态的量子施加影响,大幅提升其稳定性的同时,还提升了它们的可操作性,并能同时扩大其量子容量。

  由此便造就了其计算性能十倍以上的提升。

  计算科技迎来了巨大突破,下一个突破的便是量子数学。而量子数学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超距通讯,于是李青松的超距通讯技术也出现了巨大提升。

  之前强核阶段,李青松的超距通信最远只能传递到约3000亿公里之外。

  超过这个距离,超距通讯便会失效。

  李青松早就预料到在进入引力文明阶段后,自己的超距通讯距离会大幅提升,但具体能提升多少却并不知道。

  他也做过对此的一些猜想,结论是大概能提升个10倍?20倍?

  总不能是30倍吧?

  距离扩大30倍的话,就将达到9万亿公里,已经接近1光年了。

  以恒星为核心,周边1光年范围内全部处在超距通讯笼罩之内,任意两点之间都可以实现无延时的通讯,位于任意地方的科技造物都可以被自己实时操控,那是什么样的场景?

  李青松想了想,终归还是感觉有点不太现实。

首节 上一节 228/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