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29节

  但这也没关系,未来继续优化就是!

  在能量炮之外,李青松的材料学科技也出现了巨大的提升。

  同样是基于对强核力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李青松可以从原子核层面直接对材料展开操作。

  这已经超出了以往时代那种基于化学的材料学研究,而是真正进入到了原子层面。

  在这种技术下,一系列材料飞速涌现。譬如更为坚韧的,适用于太空电梯的高强度材料——它能在体积与质量缩小十倍的前提下,性能却提升十倍;

  譬如高耐热材料,甚至能忍受上万摄氏度的高温。而普通的,基于化学层面的材料,无论是哪种,在这种温度下都必定已经被加热成了等离子体。

  这便是所谓“恒星之上无化学”这句话的由来。

  因为恒星温度太高,会将一切分子电离。而化学反应是分子层面的反应。恒星上连分子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存在化学?

  而现在,这种高耐热材料的出现,打破了李青松以往无法靠近恒星的认知。

  在未来,材料技术进一步发展,李青松甚至有可能将飞船直接停在恒星上!

  以及某种具备高度电磁波敏感性的新型材料。将其利用到探测雷达中的话,它的探测精度与速度、深度等俱都会出现大幅飞跃,又或者某种基于强核力的战舰外壳材料,在计算之中,它甚至可以硬抗电磁炮弹丸的直接轰击而不破碎,其强度超出以往的合金装甲数十上百倍……

  李青松愈发感觉到,大统一公式就像是一颗种子。

  它看起来仅有一颗,那么微小,那么不起眼。

  但一旦将它种下去,让它生长起来,它便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无数硕果!

  “怪不得当初蓝图克文明获取到的那些资料中,要将文明的这一阶段称之为强核文明。

  果然贴切啊……这个阶段文明的一切科技成果,几乎都以‘统一强核力’为基础发展而来。”

  如果将“统一强核力”的“大统一公式”视之为一级核心,那么此刻,李青松已经初步掌握,但并未完善的能量炮、能量护罩、超距通讯、高速离子推进等技术,则可以视之为二级核心。

  现阶段,一级和二级核心的突破都已经完成。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便是在二级核心的基础上,展开更进一步的、更细分领域的应用层面的研究。

  到了这一步,研究项目会极多,领域会极为细分,同时,所需要消耗的精力与资源也一点不少。

  突破成为强核文明的前期红利,到了此刻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到了一点一滴的,用数千上万个细微科技进展来推动整体科技进步的时候了。

  但,正是这数千上万个细微科技进展,才与工业能力和战争能力直接相关。

  基础理论突破的前期红利固然已经消耗完毕,但换一个方向来看的话,便是工业与战争科技真正大幅提升,真正享受理论突破红利的时候到了!

  在飞星这一大包“干粮”的制程之下,几十亿名克隆体,上千万名蓝图科学家一同投入到了这一项伟大且浩大的科技大发展之中。

  几乎每天,都会有至少一千项细分领域的技术出现突破。

  更高效率的温控装置、更高稳定性的传感器、更耐高温的材料,更不易断裂的连接件,等等等等。

  李青松的整体技术,便在这几乎无穷无尽的细微技术突破下快速进步。

  时间便在这种情况下飞速流逝着,转眼间又是几十年时间过去。

  虽然智械天灾舰队仍旧没有找到自己,但李青松心中的危机感却愈发增加。

  他很清楚,每过去一点时间,自己的危险便提升一点。

  而此刻,漫长时间的全力以赴的研究,已经让自己具备了足够的科技积累。

  既然如此……该去做那件大事了。

  全面回炉现阶段自己拥有的所有科技造物,无论它是空天母舰、大型运输船、战舰、科考船等大型造物,还是一颗卫星、一台冰箱、一台空调,又或者是克隆体使用的通讯终端等小科技造物,全部回炉,全部回收物资,全部重造!

  由电弱文明阶段的科技造物,全面升级为强核文明阶段!

  这种事情放在恒星系内部,虽然也同样浩大,但总归是较为普通的。

  毕竟每一个文明都会有这样的阶段。

  但此刻在浩瀚太空之中,这件事情就显得那么的不寻常了。

  太空之中没有物资和能源补充,在这里展开全面的升级换代工作,脑袋秀逗了吧?

  但对于李青松来说,没有什么不可能。

  因为我有飞星!这颗飞星此刻质量还剩下约50万亿吨,足够支撑我进行全面更新换代了!

  初步完成了科技发展任务的此刻,李青松首先开始进行工业设施的升级换代。

  在原有工业设施的全面运转之下,新一代工厂迅速建成。

  而,新一代工厂建成一部分,原有的老式工厂便关停拆除一部分,其所有物资全部回炉重造。

  最终,所有的老式工厂全部被新式工厂代替。

  完成了工业体系的更新换代,尤其是数十座超大型金属回收冶炼工厂的建设,飞船拆卸工作立刻开始。

  一艘又一艘的庞大飞船没有毁在敌人手中,却毁在了李青松手中。

  巨大的空天母舰、重型运输船,乃至于战舰等,全部被拆成了一块一块丢到冶炼工厂里。

  另一边,却有一艘又一艘全新的飞船生产出来。

第246章 战争模式

  在这一片浩瀚虚无,周边几十万亿公里都不存在任何宏观星体的太空之中,李青松全力以赴进行着建设。

  20多亿名克隆体每天三班倒,始终维持着每时每刻都有15亿名克隆体位于工作一线的状态,再加上被吸纳到工业体系之中的约3亿名蓝图人,李青松火力全开。

  众多拥有更高算力,可以支撑更智能算法的新型量电超算全力以赴的运转着,全力支撑着神工AI的运转。在神工AI的控制之下,数千上万亿台的通用型机器人与智能机械一刻不敢停歇。

  一艘又一艘的摆渡飞船、运输飞船来回穿梭于一艘艘的大型工业船,每分每秒都在进行高达百万吨、千万吨以上的物资流转;

  一座座工厂轰鸣咆哮,在氕聚变电厂那充沛电能的供应之下,生产出无数零部件,最终全部运送到巨型船坞之中,组装成一艘艘的新式飞船。

  这一片空间,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变成了一片繁忙的工地。

  并且,这片工地还处在每秒钟约2.4万公里的高速航行之中。

  时间便这样悄然流逝着,李青松的庞大舰队如同度过了冬天,渐渐迎来春日的大地一般,一点一点改变着自己的容貌。

  最终,在又是几十年时间的忙碌后,李青松彻底完成了舰队更新换代的工作。

  此刻,那千辛万苦才建造而成,支撑起了李青松整个科技发展与工业换代任务的“飞星”,已经彻底消失不见。

  所有的干粮,都已经被李青松“吃”完了。

  它化作营养,如同食物支撑起了孩童长大那样,补充到了李青松的舰队之中,让舰队完成了这一次最为重要的蜕变。

  现阶段,李青松再度拥有了数量众多的战舰。

  水星级战舰,100万艘。金星级战舰,6万艘。就连最大型的地球级战舰,此刻也足足有1000艘!

  这每一艘战舰都融合了强核文明的各项科技,每一艘战舰,都拥有防护力强悍的能量护罩,拥有杀伤力巨大的能量炮,以及灵敏度前所未有之高,探测速度极快,甚至于能捕捉质量仅为一克,速度高达300公里每秒以上的微型弹丸!

  它们的推进系统也经历了重大升级。在船载小型氕聚变反应堆充沛的能量供应之下,它们的推进系统甚至能令质量高达400吨以上的水星级战舰,进行每平方秒1000米的机动!

  就算是最大型的,整艘质量达到了二百万吨以上的地球级战舰,也能进行每平方秒150米的机动!

  这个机动性,要比当初的水星级战舰还要高。

  放在以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以前的水星级战舰才多大一点?不过才两三百吨的质量。

  此刻的地球级战舰却有二百万吨的质量!

  两者之间差了万倍。

  推动一艘两百万吨以上的巨型战舰进行150米每二次方秒的机动,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就算动力足够,那时候的地球级战舰自身结构也会支撑不住,会直接散架。

  当然,此刻李青松所制造的地球级战舰是不会受到这种困扰的。

  原因很简单,强核材料的大规模利用,不仅极大提升了舰体的防御力,还大幅提升了飞船的结构强度,才能让它承受如此巨大的过载压力。

  不过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就算飞船船身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压力,位于飞船之中,用于操纵飞船的克隆体怎么办?

  人体可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过载压力的。

  就算经过了多轮基因改造,克隆体身体的各项指标俱都大幅提升,但最多也就能承受15倍的过载压力而已,勉强可以承受地球级战舰的机动。

  水星和金星级战舰怎么办?

  如果克隆体承受不住,那,就算水星和金星级的机动性能达到一万米每平方秒又如何?

  不还是没一点用处。

  这看似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但其实这对于强核文明来说并不是问题。

  原因很简单。基于强核文明在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层面的巨大突破,在李青松的推算之中,强核文明的所有战舰应该全都是无人战舰。

  是的,李青松所制造的这些战舰,无论地球级还是金星级,又或者最小型的水星级,全都是无人战舰!

  真正在作战之时,不会有一名克隆体在它们上面!

  因为强核文明已经掌握了超距通讯技术。就以李青松为例,在不超过10亿公里的范围内,可以将通讯延迟压缩到仅有0.1秒的地步,且还可以进一步压缩。

  再加上仿生技术的大幅度提升,和悟空AI智能化的大幅度提升,克隆体位于战场后方,在专用的控制室之中便可以实时遥控位于战场之中的战舰。

  来自于战舰的任何数据反馈都会实时传递到战场控制室之中,传递到每一名克隆体身体上,脑海中。

  经由李青松的统一控制,每一名克隆体所做出的反应,同样可以通过超距通讯模式实时传递到战场之中。

  既然如此,还让克隆体呆在飞船之中做什么?

  既然这些飞船都是无人战舰,那么,战舰的机动性当然是怎么高怎么来,不管多高都不会对克隆体身体造成任何影响。

  同时,一旦战舰损毁,克隆体们的控制力立刻便可以转移到备用战舰之上,操纵着备用战舰继续加入战场。

  李青松几乎可以确定,每一个强核文明应该都是这种战争模式。因为各项技术都已经齐备,同时这种模式的优点又实在太大。

  既然如此,强核文明有什么理由不使用这种模式?

  这是强核文明对比起电弱文明的另一个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必将导致战争模式的巨大变化。

  默默推算着这种战争模式下的最优战术与战略,李青松心中暗暗感叹着:“这样一来,两个技术水平相当的强核文明之间的战争,就基本上变成了两个文明工业实力之间的对比。

  反正位于后方的,操纵飞船的战士是不会受到战场波及的。这样一来,哪个文明的工业实力更强,能更快的制造战舰并向战场之中补充,哪个文明就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而……正好,工业实力才是我最强的强项啊……”

第247章光速!

  这些“无人飞船”虽然船上没有人,但它仍旧是受到后方战士的控制的,所以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它们仍旧可以被划分到有人飞船的范畴内。

  与这些有人飞船作为对比的,则是真正的无人飞船。

  这一部分就较为简单了,仍旧是电弱文明阶段便拥有的那些设施,譬如地雷、卫星、炮台、堡垒、陆基与天基防空、无人战舰等等,俱都是无需人工干预,可以在战争AI的控制之下自行执行作战任务,发挥战斗力的装置。

  只不过相比起电弱文明阶段,强核文明的无人作战力量更为强大,各种设施的性能更高而已。

  譬如同样装备了能量护罩与能量炮的无人战舰,以强核激发态为炸药的星际地雷,更高性能的间谍卫星,更加智能的战争AI,更高算力的超算基地等等。

  如此,位于后方的控制基地、超算基地、战争AI、后勤补充,位于前线的情报系统、有人与无人作战系统等等,便构成了战争的各个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组合成一张大网,形成了强核文明的军事力量。

  现阶段,战舰舰队完成了全面的更新换代,李青松便操纵着克隆体,加上悟空AI,趁着现在物资储备还算充裕,直接便在太空之中展开了演习作战训练,以图更好的结合这一张战争大网,打通这张大网的各个节点,更好的配合各个要素,以发挥出最强大的战斗力。

  当然,因为物资储备终归有限,且避免闹出太大动静以至于被遥远观测者发现的缘故,李青松并未进行实弹演习,战舰推动也限制在了较低的功率。

首节 上一节 129/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