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94节

  一篇AM,对于魏老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成果,甚至能当他一篇代表作。

  魏老师之前在米国,以一作身份发表的文章中,最好的也就是AM了,一共有三四篇。

  像是《自然》、《科学》这种级别的期刊,他连挂名作品都没有,只是在《自然·光学》这样的大子刊上挂了几篇五六七八作。

  他也算是运气好,回国时间刚好卡在国家人才引进的初期,是第二批青千。

  要是回的晚两年,像魏老师现在的条件,都不一定能留在魔都综合大学。

  现在回国的青千,有十几篇JACS、德国应化一作文章的,都算正常水平,甚至有的还带着好几篇CNS顶刊。

  之后,回国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高校也越来越难进。

  ……

  只是,许秋今天又要加班了。

  好在之前文章已经写的差不多。

  现在只要把光源的数据,进一步整合成为一张图片,再补充一些描述内容即可。

  三个多小时后。

  他弄好文章,看了下时间,已经近凌晨一点。

  白天还干了一整天的活,实在太困了,他合上电脑就直接上床睡觉了。

  ……

  周五上午。

  起床后,许秋把写好的文章,发给了陈婉清。

  下午,来到实验室。

  文章学姐已经改过一遍,不过改动的地方并不多。

  韩嘉莹也在,许秋便给她安排了工作。

  然后,他和陈婉清一同前往魏老师办公室改文章。

  算上之前他的一篇一作,一篇共一,这篇文章已经是他的第三篇了。

  许秋还是比较自信的,这篇文章应该不需要改很多遍。

  而且他也提前准备好了Cover Letter和TOC,快的话今天晚上就能投出去。

  来到魏老师办公室,两人排排坐,坐在魏老师的身后。

  魏老师端坐在电脑前,点开文章草稿,先是看向标题:

  “新型高结晶性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光电性能突破10%”

  中规中矩,没什么问题。

  然后是作者。

  许秋一作,陈婉清二作,韩嘉莹三作,田晴四作,魏兴思五作带通讯。

  之前本打算让田晴三作的,因为她帮忙测试了CELIV和TOF。

  后来考虑到韩嘉莹的贡献更大一些,就把学妹的排序提前了一位。

  “韩嘉莹,是新来的大二学生吧,她怎么样?”魏老师问道。

  许秋和陈婉清对视了一眼,学姐朝他使了个眼色。

  许秋会意,说道:

  “韩嘉莹主要是我在带,她学习能力还不错,也挺勤奋的,经常来实验室。”

  “很好,那另外一个,程明波呢?我好像不怎么能看到他。”

  “程明波……我不太熟悉,主要是吴菲菲在管。”

  许秋犹豫了一下,还是帮学弟解释了一句:

  “他这学期课程比较多,所以来实验室的时间不多。”

  “好。”魏老师点点头,继续看文章。

  摘要、图片、引言、正文、结论……

  他看的非常认真,大大小小的问题,被他找出几十处。

  一部分小问题,他和许秋、陈婉清讨论后,便当场直接修改好,另一部分比较难改的则用黄色高亮标出。

  花费了三个小时,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文章。

  魏老师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说道:

  “就按刚刚我们讨论的结果改吧,今天加个班,晚上我们再整体过一遍,然后投掉。”

  ……

  晚上五点半,许秋和陈婉清点了外卖,韩嘉莹也留了下来。

  其他人都离开了,尤其是段云,脸上一副欢呼雀跃的表情溢于言表。

  他的热电实验装置,这周刚刚搭好,调试下来的结果也不错,倒是值得高兴高兴。

  许秋将文章发给韩嘉莹一份。

  并不是指望她能提什么意见,主要是让她看看模板化的,一整套的实验流程是如何进行的。

  这文章中的大部分实验过程,学妹也都是亲身体验过的,这样看一遍能够加深她的理解。

  就算遇到什么问题,也能及时提出来,加以解决。

  学妹这么努力,作为师兄,该帮衬的时候还是要帮衬一下的。

  ……

  晚上九点半,材一218。

  魏老师再次检查了一遍上传文章的预览PDF。

  “确认没问题了?没问题的话,我就提交了。”

  “没问题。”许秋道,他已经和学姐检查过两遍了。

  Wiely投稿页面,魏老师按下了文章提交的按钮。

  文章投出。

  

第一百二十八章 展望

   “终于投出去了,这篇文章投AM的问题应该不大,工作还是比较扎实的。”

  魏老师在办公室内踱步,自言自语道:

  “之前一直怕被其他课题组抢先发表,现在我们的工作终于投出去了,也算是一颗石头落了地。”

  许秋深以为然,这段时间,他非常努力的做实验,很大程度就是这个原因。

  大多数情况下,做科研,像是和天在斗。

  而在这种小概率撞实验的情况下,不仅要和天斗,还要和人斗。

  当真是双倍的其乐无穷。

  文章完成投递操作后,就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

  比方说甲课题组投稿,报道他们发现了P2FBT4T-2OD这个材料。

  哪怕在投稿后不久,乙课题组在其他期刊也发表了类似的工作,甲课题组也不用太过担心,他们可以宣称,是两个课题组同时发现这种材料的。

  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拿“其他人发表过类似工作”的理由拒稿。

  除非写的太烂,或者因其他原因被拒稿,才会受到影响。

  但如果在甲课题组投稿前,乙课题组就发表了文章,那么甲课题组就不能声称“自己最先发现这种材料”。

  而且在文章送审时,还很可能被发到乙课题组那边。

  因为编辑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会用大数据分析。

  有类似工作发表的研究者、领域大牛都会优先考虑。

  这时,甲课题组不仅要引用乙课题组的文章,还要找到其他创新点,文章档次也会下降不少,算是废了。

  ……

  至于许秋这篇文章之后的命运如何,就只能看同行评审,其他研究者对于这篇文章的认可情况。

  这就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了。

  一般,这种大文章都是五到七个审稿人的,至少要半数以上审稿人给出正向的意见,有些期刊甚至要求全部正向,文章才可能被接受。

  因此,也是有部分运气成分在其中的。

  “最近辛苦你们了,需不需要给你们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魏老师道。

  许秋看向学姐,只见她摇了摇头,说道:“不用了。”

  “我也不用。”

  反正魏老师的态度已经摆在了这里,主动问他们要不要请假。

  那么就算平常划一划水,魏老师肯定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与其要几天假期,还不如要几周宽松的外部环境,可能会更好。

  况且,这篇AM的工作投出去后,边角料还余下不少,那也是一篇篇的文章啊。

  ……

  回到寝室,许秋开始盘点近期的实验情况:

  从八月中旬开始合成实验,到现在十月下旬,两个多月,完成了所有的实验和文章撰写。

  进度上来看,还是比较快的。

  主要是实验进程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瓶颈,也是运气比较好。

  而且还有模拟实验室的帮助,再加上每周基本上都在加班,干着超越996的活。

  这样看来,运气和努力,两者缺一不可。

  但许秋平心而论,在科研领域,前者还是更加重要一些的。

  接下来的收尾工作,总体上还是围绕PBT4T的五个体系,还有陈婉清的三个体系。

  他想起了前几天学姐拜托他,帮忙合成的事情。

  正好他的材料,在一通表征和器件制备后,也消耗了许多,需要重新补充一番。

  这次,倒不用像之前,只投不到200毫克的物料,可以往多投一些,比如500毫克。

  这样,就可以用很久,只是对于操作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万一投废了一锅反应,大几百块钱可就没了。

首节 上一节 94/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