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30节

  二人戴好护目镜后,来到仪器旁,陈婉清介绍道:

  “这台仪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激光光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因为没有电脑,所以需要提前插一个U盘,数据会自动存储在U盘中。

  测试方法很简单,先将样品装入样品托,然后将样品托连接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设置好参数后,启动激光、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就会显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波形。

  第一种测试手段,是线性增压载流子瞬态法,也就是CELIV。

  原理上是先给器件一个短暂的激光脉冲,有效层吸收激光的光能,在内部产生载流子,然后用一个线性增大的电压,将电子和空穴分别‘扫’至负极和正极,便形成了电流。

  这种方法中,波形的电流大小不重要,因为我们关心的是电荷迁移率,所以主要考察电流信号产生峰值的时间。

  时间越短,就表明载流子运动的越快,迁移率就越高。

  在计算公式中,迁移率与时间的负二次方成正比。

  这种方法得到的迁移率无法区分电子和空穴,是它们整体的迁移率。

  另外一种是飞行时间法,TOF。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制备特别的电池器件,首先有效层要比较厚,通常在300纳米以上为宜,保证载流子在有效层内‘飞行’的时间足够长。

  此外,还需要在器件结构中加入电子和空穴的阻挡层,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阻挡层就是电子和空穴几乎无法通过的材料。

  通常可以使用绝缘体作为阻挡层,我们一般用氟化锂,蒸镀5纳米厚度就可以有效的阻挡电子和空穴通过。

  原理上和CELIV类似,不过采用的是恒定电压,主要考察电流信号开始衰减时的时间。

  因为阻挡层的存在,可以分别测试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各自的迁移率。

  我们现在没有能够用来测试TOF的器件,所以今天只测试CELIV。”

  仪器的参数都是默认设置好的,操作也不难,陈婉清示范过后,许秋将另外的五组体系也测试完毕。

  

第四十章 考试月(上)

   考试月第一周,许秋每天的日程,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模拟实验室。

  继续上周的实验。

  之前遇到的问题是有效层溶液应该热涂还是冷涂。

  许秋考虑了几十秒后,他一拍脑门,做出决定:

  既然不清楚哪个条件好,那便都试试看就知道了。

  实验结果会给出答案的。

  他之前修读过《高分子化学》,知道高聚物和小分子有很多不同之处。

  对于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来说,它不是纯净物,而是由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因此,研究者们难以对其中组分进行精确计量,只能通过实验手段计算它的平均分子量。

  通常用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多分散系数来表征聚合物材料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的分布情况。

  也因此,对于不同批次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它们的分子量、多分散系数都不同,那么性质自然就会有所差异,就算是同一批次的材料,彼此都会有细微的区别。

  所以涉及到高聚物材料,摸索得到的实验条件一般只对同一批次有效,如果换一个批次,那么最佳实验条件就会改变。

  好在学姐一次性买了500毫克的PTB7-TH,够用几个月,所以花费一些功夫摸索出最佳条件还是很有必要的。

  结合文献中其他研究者的实验条件,许秋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方案。

  他先是把上次稀释过后的25#15#溶液,再次用移液枪加入833毫升氯苯溶剂,将其稀释至10毫克每毫升,重新标记为25#10#,然后放置在90摄氏度的加热搅拌台上。

  然后将10#溶液从加热搅拌台上取下,放在瓶架上等待其自然冷却。

  另外的15#和20#溶液,则不进行操作,仍然放在加热搅拌台上。

  一共得到四组溶液,其中10#用于冷涂,15#、20#、25#10#用于热涂。

  12片基片,每组溶液采用3种转速,暂定为1500、2000、2500r.p.m.。

  为了减少实验变量,他决定不加溶剂添加剂、不进行退火操作。

  接着进行旋涂、蒸镀、测试。

  最终,这批器件的最高效率产生在“20#,2500”样品,为8.22%。

  其余所有样品的效率值也均在7%以上。

  完成实验后,许秋将实验结果记录到实验记录本上,然后进行分析:

  首先,当前实验条件下,溶液浓度越高,光电性能越好。

  其次,当前实验条件下,冷涂法和热涂法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不大。

  最后,共使用了12种实验条件,但器件的光电性能波动变化较小,这说明PTB7-TH这种材料性能确实优异,对实验条件的依赖性较低。这一点是和P3HT相比较的,他听学姐说在她最早做P3HT的时候,完全参照文献的实验条件,器件效率却只有1%不到。

  对最佳效率8.22%这个数据,许秋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这是第一次尝试。

  虽说其他研究者的文章报道出的结果普遍在10%以上,甚至最高都做到了12.2%,但那是他们是经过不断摸索,反复改进实验条件后,得到的最佳性能。

  之后,许秋基于上次的结果,改变转速,又做了一批器件。

  他制备了20#溶液在2500、3000、3500r.p.m.转速下的样品。

  最高效率产生在“20#,3000”样品,为8.40%。

  …………

  周日,许秋收到了学姐的消息,说PEN基片已经快递到实验室了。

  许秋便跑了趟实验室。

  “咦,许秋,你怎么来啦。”陈婉清道。

  “学姐不是说PEN基片到了,我就过来看看。”许秋道。

  “我就是通知你一下,你现在又不做实验,还不好好复习去。”陈婉清嘴上这么说着,但还是起身进入实验室,将PEN基片取了出来。

  许秋接过基片,仔细查看。

  基片是卷起来的一大卷,弯折起来质感偏硬,它的表面是透明的,有一点点淡黄色,单面镀有ITO,有ITO的那一面上覆盖着一层可揭掉的塑料保护膜。

  许秋呼唤系统:

  “系统,可以只复制PEN基片,而不改变模拟实验室内的其他物品吗?”

  【可以。】

  “那复制吧。”

  【复制成功。】

  许秋突然想到,这样岂不是可以把其他东西也带到模拟实验室来了。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用,就算能带进来也带不出去,只是虚拟的罢了。

  他将手中的PEN基片放回原处,问道:

  “学姐,最近实验顺利吗?”

  “我最近准备做PTB7-TH的器件,但是这东西好像不太好溶解。”陈婉清皱了皱眉。

  “这样啊,实验条件是什么?”

  “唔……我用的氯仿溶剂,总浓度是10毫克每毫升,给受体质量比1:1,也就是加了5毫克的PTB7-TH。

  但是搅拌了好几天,溶解的还是不好,瓶壁上总会有固体残留。

  但我又不敢把聚合物的浓度调太低,怕溶液的成膜性不好。

  之前做P3HT的时候就没有这种问题,哎。”陈婉清道。

  许秋暗自想着:“学姐的进度有点慢啊,要是这样发展下去的话,等一个月后,就算我把最优条件摸索出来,也不敢直接拿来用啊。

  不如给学姐点提示,一步步引导学姐,让她先试出来一个差不多的条件,最后我再把最优条件拿出来,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了。”

  想到这里,他便说道:

  “或许可以试试给溶液加热,我最近在复习《高分子化学》,看到了里面有个时温等效原理,觉得可以把它拓展到溶液溶解问题中,我觉得提高温度应该可以加速聚合物溶解。”

  “可这是氯仿溶剂啊,噢——”陈婉清道:“你是指换溶剂,用氯苯、二氯苯吗,那会不会太费原料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许秋道:“而且如果用喷涂法,一次也就用20微升,一毫升溶液能用40多次,就算用了10毫克PTB7-TH,也不过140块钱,平均下来做一片基片的溶液成本才三块多。”

  “你的数学真好,”陈婉清道:“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的样子,好呀,那我试试看。”

  许秋不太放心学姐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补充道:

  “加热温度可以稍微高一些,比如75度、90度之类的,在氮气氛围内聚合物和PCBM还是比较稳定的。”

  “好呀,好呀。”陈婉清点点头,记录了下来。

  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

  

第四十一章 考试月(中)

   第二周。

  在上周,许秋初步探索了溶液浓度、旋涂手段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

  这周他打算同时研究给体受体质量比、溶剂添加剂以及退火对电池效率的影响。

  因为是在模拟实验室,原料不要钱,所以许秋在设计实验的时候也没有太多顾虑。

  首先是给体受体质量比例。

  根据文献,大多数研究者给出的比例介于1:1到1:1.5之间,不过少数也有到1:2的。

  许秋决定先跟着大多数人走,于是配置了3组溶液,保持溶质总浓度在20毫克每毫升,给体受体质量比例分别为1:1、1:1.3和1:1.5的溶液,各1.5毫升。

  因为其中的1:1.3比例,给、受体用量不是整数,所以他提前计算好物料质量,用标签纸贴在手套箱玻璃上。

  其次是溶剂添加剂。

  最常用的添加剂是1,8-二碘辛烷,简称DIO,是一种高沸点溶剂,可以延长溶液的成膜时间,改善共混薄膜的形貌。

  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其他溶剂添加剂,比如氯萘等。

  许秋最终选择DIO,他设置了3种条件,分别为不添加、按体积分数添加1%和2%。

  他在手套箱中找到DIO的试剂瓶,其内部有铜粉作为稳定剂,沉积在液体下方。

  他先用一次性滴管避开试剂瓶底部,小心吸取大约100毫升的液体,转移至2毫升离心管中待用。

  等到刚才的3组溶液完全溶解后,许秋再将每组溶液等分为3瓶,每瓶0.5毫升,然后用移液枪依次加入0、5、10微升的DIO。

  三组溶液就这样变成了九组溶液。

  接着是退火条件。

  根据文献报道,PTB7-TH体系一般不进行溶剂退火,部分研究者会选择热退火操作。

  所以许秋设计了两种条件:不退火和120摄氏度热退火15分钟。

  最后是转速。

首节 上一节 30/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