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块,平常存放在煤油之中,使用的时候用镊子夹出,然后用小刀切一小块下来,用于除去溶剂中的水分。
钠的活泼性比起同族的钾、铯还是差很多的,直接把钠暴露在空气中,通常也不会自燃,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层,用来保护内部的钠。
只要不作死,比如把大量的钠丢入大量的酸或水里,危险性也一般。
而如果是铯的话,接触空气后,刷的一下就会因为剧烈反应而爆炸了。
另外,钠这东西听起来挺高端,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金属,工业级的钠并不贵,单价2W左右。
单位不是克,也不是千克,而是吨。
连铜都比钠贵,一吨铜的价格大概在5W左右。
更别提银金铂钯等贵金属了。
液溴,为了防止分解,瓶子都是不透光,遮挡的严严实实的,还会在上面加水液封,价格也不贵,大约3W5一吨。
过渡金属催化剂,主要是钯催化剂,以及相应的配体,平常需要避光低温保存,价格也不便宜,许秋把它们也归为一类药品,和之前整理出来的单体放在一块。
水合肼,段云之前用过,就是肼的水溶液。
肼是由两个氨基直接连接而得到的物质,也被称为联氨,有碱性,是一种强的还原剂,被用于火箭燃料。
现在段云要离开了,因此这材料也就没人用了,许秋打算直接用中和的方法处理掉。
正丁基锂,化学性质活泼,遇到空气直接自燃。
实验室中的正丁基锂是被溶解在四氢呋喃中的,浓度不高,剩余的量也不大,可以直接用针筒抽出,然后用乙醇处理掉即可。
锡试剂,包括三甲基氯化锡、三丁基氯化锡等,前者的反应活性比后者高,但毒性比后者强,属于剧毒物质。
实验室中,为了追求反应产率,用到的是三甲基氯化锡,主要是韩嘉莹合成聚合物给体过程中,自己设计单体单元的时候会使用。
当然,学妹平常接触到的都是几百毫克、几克级别的锡试剂,危险性相对比较低。
有些课题组主要是研究锡试剂的,经常几十上百克的接触锡试剂,那就比较惨了,几乎人均发际线前移。
丙二腈,有机氰化物,是合成ITIC端基A单元ICIN时必须用到的引入氰基的原料,毒性比锡试剂应该是略低一些。
现在实验室里的用量还是蛮大的,主要是邬胜男在用。
这也没什么避开的办法,想要做科研必须有所牺牲,许秋只能希望博后学姐能多多注意自己的健康安全。
另外,还有很多被装在没有标签或标记的玻璃瓶中的材料,无人认领,许秋通通把它们归为四类药品,当做固体废弃物处理。
学校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回收处,也没有什么指导办法。
多数实验室都是把固体废弃物连同其他实验垃圾,直接丢到放实验垃圾的垃圾箱,至于会不会造成什么环境或者人身危害,那就全靠各个实验室自觉,看他们有没有把有毒物质处理干净了……
当然,就实验室的用量,就算有残留没有处理干净,一般也都是毫克、几克级别的,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污染。
整理好四类药品后,许秋看了一眼邬胜男那边的进度,比他和学妹要慢,大概完成了五成左右的样子。
因为博后学姐那边既需要负责制作纸箱,还需要拆装所有的仪器、设备并装箱,工作量更大一些。
之后,许秋让韩嘉莹带着装有一类药品的箱子,打车前往江弯校区,自己则回到办公室中整理危化品搬运名单。
除了学妹提前搬运的部分,其他待搬用的药品一共有127种之多,许秋的任务,是把这127种药品和《危险化学品目录》中提到的2828类危化品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其中的危化品,再统计上报给院系。
院系提供了统计模板,格式是序号、试剂名称(中文名称)、原瓶规格、数量、危险性质(如腐蚀、易燃、易爆等)、搬出校区-楼宇-房间、搬入校区-楼宇-房间、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负责人手机、课题组联系人、联系人手机。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繁琐的。
两个多小时过去,许秋一直按Ctrl+C/V/F/H等快捷键,按得手都快抽筋了,终于整理好了危化品搬运名单,通过邮件上报给院系进行审核。
经过筛选,127种药品中,属于危化品的一共有62种。
让许秋没有想到的是,连乙醇都算危化品,因为它具有易燃性、刺激性……
中途,韩嘉莹带着一类药品顺利抵达江弯校区的实验室,并发了消息报了平安。
另一方面,邬胜男也带着孙沃、严虎和殷后浪完成了张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打包工作。
她们一共装了十二个大纸箱子,均用记号笔在箱体上进行了数字编号,并标注内部的仪器种类。
其中有四箱是玻璃仪器,用制作三明治的方法进行放置,即先铺两层泡泡纸,然后放一层玻璃仪器,然后再铺两层泡泡纸……不断循环,直至放满。
另外八个箱子,放有各类仪器、设备和一些小铁夹之类的杂物小玩意。
大型仪器能够拆装的全部进行拆卸,比如本来很大只的旋蒸仪,现在直接被大卸八块,分成一个个小的部件,分开安放。
仪器拆装前后,为了防止遗忘拆装方法,邬胜男她们都按照许秋的嘱咐拍了照片。
不然仪器到江弯那边,发现怎么装都装不回去,那就尴尬了。
还有一些体积很大,且无法拆装的仪器,比如烘箱,就没有用箱子装,到时候直接让搬家公司负责搬用即可。
另外,氮气钢瓶也无法装箱,不过钢瓶只需要联系学校的药品仓库进行回收即可,不需要自行搬运。
许秋认真检查了每个箱子,并拍照留底,最终,众人一同把所有箱子的口都用封箱带封上。
自此,张疆实验室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搞定。
417 大佬特权(求订阅)
周五,许秋提交的危化品运输名单已经被院系审核通过,核准运输。
时间在下周二的下午一点。
手上的事情基本处理完毕,许秋继续进行科研工作,目标是之前托付给陈婉清和韩嘉莹的两个工作,分别是“全溶液、多彩、半透明器件”和“标准体系下的刮涂器件”。
这两个工作都是有望发表在AM级别顶刊上的。
其中,学妹的工作起步比学姐要慢一些,但是现阶段的进展反而比学姐的更快一些,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0%以上,可以开始撰写文章。
思路上,类似于许秋之前写的那篇半透明器件的AM文章,不涉及新材料的合成,就要从其他地方寻找亮点,“刮涂”是一个亮点,另外一个亮点,许秋打算选择“稳定性”。
这样,文章中的五张图片差不多分别对应:材料的分子结构与光吸收性能、魔都光源GIWAXS等手段探究有效层薄膜分子堆砌结构、电镜TEM、AFM观察有效层共混薄膜形貌、J-V曲线、EQE曲线表征器件光电性能、长时间放置测试器件的储存稳定性。
另外,学姐的工作,现在效率达到了7%,许秋准备让她继续优化加工工艺,看能不能更近一步,达到8%以上,这样会更加稳妥一些,冲击AM级别的文章把握更大一些。
同时,许秋盘点了一番他目前手中的文章。
他发现正式接受的一区文章已经达到了七篇,其中有三篇AM,两篇AEM,一篇NC,一篇Angew,一篇暂时没有出分区但有望评上一区的ACSEL,如果也算上的话就是八篇一区。
此外,还有三篇正在投稿中的一区文章,分别是投到AM上的“高效率非富勒烯半透明器件”,投到《自然·科学》上的“效率突破13.5%的IDIC-4F体系”,以及投到《焦耳》上的“ITIC非富勒烯综述”。
距离完成“发表十篇一区一作文章”的系统进阶任务,已经非常的接近了。
从许秋发表的这些一区文章来看,高档次的文章主要集中在AM、AEM。
这也很正常,毕竟有机光伏这个领域,最贴合的期刊就是Wiley公司旗下的《先进材料》(AM)及其子刊AEM、AFM了。
中稿率高,自然投的就多。
每个期刊对于不同领域的收稿情况都是不同的,没必要强行给自己增加难度,非要追求完全平均,只要不是全部集中在单一期刊就好。
像许秋之前统计的250篇近几年有机光伏领域的非综述文章,具体的分布情况是:
《自然》大子刊级别,《自然·材料》有1篇,《焦耳》有2篇。
一区顶刊级别,AM有32篇,JACS有15篇,Nano Energy有8篇,EES有8篇,NC有5篇,Angew有4篇。
普通一区级别,AEM有27篇,AFM有13篇,ACSEL有5篇,Adv.Sci.有4篇。
二区/弱一区级别,JMCA有46篇,ACSAMI有35篇,CM有14篇,《大分子》有9篇,JPCL有6篇,Small有6篇,CC有4篇,JPCC有4篇,Nanoscale有2篇。
具体期刊级别的划分,有许秋主观成分在里面,不过总体上不会偏差的太多。
《焦耳》有潜力达到《自然》大子刊级别,但毕竟是新刊,还在成长期,现阶段其实还没有完全达到,但它又比一区顶刊的地位高一些,因此暂时归入《自然》大子刊级别。
一区顶刊,是在相应领域中影响力最高的期刊,ACS、RSC、Wiley、艾斯维尔四大期刊公司在同个领域一般只有一个期刊能被称得上是顶刊,而Wiley有些特殊,有AM和Angew两个被划为一区顶刊,这是因为AM是材料相关,Angew是化学相关。
普通一区,是大类小类分区都是一区的期刊,但不是这个领域的顶刊,就像AEM、AFM影响力也不低,但它们毕竟是AM的子刊,就被归入了普通一区,而像ACSEL虽然有成为一区顶刊的潜力,但目前影响力还不够格,也被划为普通一区。
弱一区指期刊档次在一区和二区之间反复横跳的那种,比如大类一区小类二区的。
说起这个,基本上有机光伏领域所有归属于弱一区的期刊,材料相关的小类都是二区,在评奖学金按照二区计算,就非常吃亏。
不然如果JMCA、ACSAMI算一区的话,那许秋他们就可以随便水文章了,每年水它个五篇JMCA、ACSAMI,年年都能拿国奖。
组里的文献都是魏兴思手动在查,肯定会有一些漏网之鱼没有被统计进来。
不过,许秋估摸着至少八成,甚至九成以上与有机光伏领域相关的一二区文章有被统计到,统计结果还是比较可靠的。
可以明显的看出,有机光伏领域在一区顶刊级别的文章中,AM发表的数量较多,和其他一区顶刊加起来的数量差不多。
另外,有机光伏领域已经很久没有发表过CNS主刊级别的“科研工作”类型的文章了。
主要还是因为前几年来有机光伏的发展非常的缓慢,自从PCE10被开发出来,就没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不过,如果是非“科研工作”类的文章,比如Perspectives(观点)、Letter(信)、News(新闻)类型的文章,大佬们还是能经常在CNS上发一发的,就是版面只有一两页的那种,上去聊两句他们的一些看法。
这也算是大佬特权。
比如:“Getting Moore from Solar Cells”(“太阳能电池也遵循摩尔定律吗?”引文:Science 2012, 338, 625-626.)
“Outlook Brightens for Plastic Solar Cells”(“柔性塑料太阳能电池的光明前景”,引文:Science 2012, 335, 162.)
当然,现在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了。
随着之前徐正宏他们那篇《自然·材料》,加上许秋带动魏兴思课题组不断在AM上发表文章,有机光伏的热度已经开始慢慢回升。
许秋手上还有两篇《自然》大子刊级别的文章在路上呢。
晚上,许秋和韩嘉莹继续帮段云进行线上测试,这些天,他们帮段云参加了不少公司的第一轮线上考核。
测试的题目都和之前埃克森美孚那次类似,在这个过程中,许秋也了解到了一些企业的招工情况。
像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华威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厂,招人的流程都比较模板化,而且工资相对中规中矩。
段云从往年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到华威的师兄师姐那边了解到,博士应届生差不多20K,硕士可能15K左右,有的是14薪,当然不同岗位,不同年份会有所波动。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反而工资会给的高一些。
比如深城一家做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背后的资本据说非常雄厚,价码开的很高,月薪30-40K,还有几十W的安家费,绑定五年的协议。
对应的门槛也很高,说是985博士生起步,其实主要招人都在几家C9高校里招或者排名前20的985。
博士月薪起步就能拿30-40K,在理工科已经算非常高了。
虽然这个价位和金融IT行业的大厂还是没法比,同等程度的条件,放在金融IT行业,薪资可能会翻上一番,但没办法,谁让材料是天坑专业呢。
当然,金融IT的竞争压力、工作强度可能也会更强一些,毕竟拿的钱多嘛。
话说回来,按照段云的情况,就算他拿到了这家深城OLED公司的offer,估计也不一定会去。
因为他的老家在浙省的台城,还有妹子在等他呢,毕业后估计就要筹备着结婚了。
如果段云留在魔都或者在长三角发展的话,那还比较近,平常坐高铁回家都很方便,可如果是要去深城的话,就稍微有点远了,而且还是绑定五年。
要是真的去了,妹子估计没几年就要和其他人跑了。
周六下午,寝室。
因为这周韩嘉莹回苏城去了,所以许秋就没有出去浪,而是选择在寝室宅着休息,躺在床上看小说。
孙一凡也在寝室,正在电脑前搓着炉石,他突然开口说道:“许秋,晚上有空吗?我请你吃个饭。”
“可以啊,有空。”许秋点头应下,随后问道:“是有什么事吗?”
“嗯……”孙一凡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没什么,就是吃顿饭,这么久了都没有一起除去聚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