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289节

  因为现在是处于ITIC类型非富勒烯细分领域的萌芽阶段,科研成果并不多,需要一个先行者站出来给同行们进行指引前方的道路,而非简单的总结过去的工作。

  这个先行者自然就是许秋,而且他也当之无愧。

  在现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没有人比许秋更懂ITIC了,他就是真的懂王。

  当然,在实际撰写的时候,“观点”和“综述、评论”两种格式综述的内容,其实有很大的重叠部分。

  比如“观点”文章,肯定也是要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总结,不然总不能不讲过去的工作,干巴巴的只讲展望吧,那明显也不合适,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

  因此,许秋打算还是按照之前写“综述、评论”综述的思路写“观点”文章,先进行总结,后展望一波。

  到时候把展望的内容写丰富一些就是了,给同行们好好指一指路。

  一方面,总结的部分,许秋打算按照并列的形式撰写。

  首先是ITIC的起源,也就是如何从学姐的IDT-ICIN分子发展成为ITIC。

  这就需要描绘一下心路历程了,但许秋并没有对应的心路历程,于是打算现编一个。

  其实,做科研很多时候是没有理由的,就是突然想到了某个想法,然后去试了试,结果试成功了,一篇文章到手。

  科研这东西,不论是材料性能的改变、还是某项物理、化学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们主观的想法并不重要。

  但谁让人们就是愿意听故事呢,哪怕是“马后炮”,也还是得编一个。

  之后的几项内容分别是:

  对ITIC这类ADA非富勒烯分子的D单元进行改进,包括改变D单元共轭长度的FNIC,改变D单元侧链的IDIC等,主要是许秋和邬胜男的工作;

  对A单元的改进,包括IT-4F、IT-DM等,主要是许秋的工作;

  分子结构从ADA到AπDπA,包括IEICO体系,主要是陈婉清的工作;

  宽带隙、中等带隙给体材料的合成,从FTAZ到H22再到H43,从PBDB-T到J1再到J2,主要是韩嘉莹的工作;

  三元共混体系,主要是莫文琳的工作。

  全小分子体系,主要是龚远江的工作。

  此外,还有其他课题组发表的、不成体系的工作,许秋到时候也会把它们放在综述文章中,但是不会说的太详细。

  另一方面,展望的部分,许秋打算按照之前“百篇文章”计划进行撰写。

  也就是把给体、受体以及器件的三种改良路径列举出来,加速这个行业的发展。

  其中,半透明、叠层和在ITIC系列分子中引入氮原子,是许秋目前和不远的将来打算进行的研究,需要考虑一下要不要写在综述文章中。

  思索片刻,许秋决定:

  半透明可以提,因为这个领域是属于玩票性质的,类似于之前的PDI体系,许秋不打算做的太深入,所以告诉别人,给他们分点文章也无妨,反正他能喝上头汤就好。

  叠层也可以提,因为制备叠层器件的门槛比较高,且属于公开的想法,基本上同行也都能够想到,但有实力做出来的寥寥无几,就算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也不怕别人去做。

  最后,计划写入重点项目申请书中的引入氮原子的思路,许秋不打算写进综述文章中,因为一旦这个想法写进去,可能很快就被其他课题组给优先做出来。

  毕竟大组几十号人火力全开的话,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的。

  事实上,现在许秋已经把模拟实验室III,50%的“算力”都放在了引入氮单元子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分子结构,只是合成难度还是偏高,进展缓慢,暂时还没有拿到太好的材料。

  不过,这种事情确实也急不得,慢慢来就是了。

  周二中午,十一点四十分。

  许秋、吴菲菲和陈婉清三个人提前吃好中饭,一起结伴来到材二401,打算参加国家奖学金答辩。

  他们到达的时候,这里已经围了好多学生。

  毕竟是国奖答辩嘛,大伙们都非常积极,要是因为迟到没赶上答辩被取消了资格,那可就悲剧了。

  负责现场指引的是材料系的一位老师,高高瘦瘦的,戴着眼镜,年龄约莫30多岁的男性。

  许秋只见过他几次面,不是很熟悉,只知道这位老师应该不是教学岗,而是文职岗。

  许秋问了问旁边的两位学姐,陈婉清摇了摇头,吴菲菲表示:“这位是高翔老师,材料系的一个教务,办手续的时候偶尔会遇到他,找他加盖材料系的公章。”

  见401门口的学生越围越多,都快把楼道给堵住了,高翔去门房要来钥匙,开启了旁边402会议室的门,安排学生们进入等待。

  许秋在高翔老师那边签到、拷贝PPT后,和两位学姐找了个位置坐下,然后扫视了一圈现场的其他人。

  现在已经来了十多位同学,但除了组里两位学姐,其余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倒是吴菲菲和陈婉清偶尔和熟人招招手打着招呼。

  之前收到辅导员鲍伟的通知,和许秋同一级的还有一个直博生和一个硕博连读生。

  那个硕博连读生,许秋肯定不认识,班会的时候,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写《自然·能源》的文章,根本没怎么听其他人讲。

  他也没有认识新同学的打算,因为没太大的意义,大多数同班博士生之间都不会有什么交集的。

  不过,那个直博生许秋肯定能认出来,因为直博生一共有五位,除了自己其他四位他都见过面。

  他突然有些好奇,的另外一位直博生会是谁呢?

  首先,排除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穆雪,她是从清北大学保研过来的直博生,总不会是她吧。

  其次,排除室友孙一凡,之前和他聊过,孙一凡只有半篇Small,这样的学术成果肯定是进不了国奖答辩的。

  另外两个便宜室友,许秋并不是很熟。

  而且也没听说同一届有科研非常厉害的同学,难不成这个人比我还低调?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用排除法,进入国家答辩的人,就只能是他们两人之一了。

  正在许秋暗自分析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道略微熟悉的妹子的声音:“哈喽,许秋~”

  他抬头一看,居然是穆雪。

  “哈喽。”许秋点点头,回应了一声。

  他的心里微微惊讶,这姑娘有点东西啊,清北大学的本科生跑到魔都综合大学来直博,结果还进了新生国奖答辩。

  穆雪见到许秋倒不是很惊讶,她是博士班的班长,对每个博士生同学都专门了解过,而且在收到辅导员的邮件后,第一时间就去查询了学号对应的信息,自然知道许秋入选了答辩。

  本来,穆雪签到完想坐到许秋旁边聊几句的,她其实挺好奇居然还有另外一个直博生进了国奖答辩。

  硕博连读生进国奖答辩虽然难,但还是有很大机会的,而直博生和博士生PK,还能进答辩,基本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结识一下总没有错。

  并且穆雪她知道自己能进国奖答辩,其实不全是她科研水平的原因。

  不过,穆雪看到吴菲菲和陈婉清一左一右坐在许秋两侧,便没有走过去,而是随便找了个角落坐下。

  十一点五十分,入选博士生国奖答辩的众人全部到齐,高翔老师开始组织抽签。

  许秋三人抽完签回到座位上,相互交流着。

  “我是1号,”陈婉清轻叹一声:“哎……居然是第一个上场,有点紧张怎么办呀?”

  “放心啦,总共就三分钟的时间,你随便讲两句主要的工作,然后把学术成果列出来就行了。”吴菲菲安慰道:“再说了,魏老师不是在下面坐着的嘛……”

  陈婉清弱弱的说道:“你不提他还好,一提他我更紧张了怎么办。”

  “唔……”吴菲菲想了想,说道:“我教你一个方法,你把下面的老师们想象成木头桩子,然后放空自我……”

  “这真的会有效吗?”陈婉清将信将疑:“好吧,我试试。”

  许秋能理解学姐这种在平常熟人面前演讲不紧张,到陌生人面前就会紧张的情况,但他也帮不上什么忙,因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靠多练习,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吴菲菲继续说道:“我是6号,在中间的位置,嗯,只要许秋你不是5号就行……许秋你是多少号?”

  许秋回应道:“14号,倒数第二个。”

  “那就好,”吴菲菲点点头,随后话锋一转:“就是15号,有点惨啊,排在了许秋的后面。”

  

403 TOP2永远是TOP2(求订阅)

   国奖答辩要求每位入选的学生必须邀请导师过来,博士、硕士加起来一共近三十人入选,因此不缺评审老师。

  当然肯定是有重复的,比如魏兴思就有三个博士生、一个硕士生入选。

  另外,一些大课题组可能有六七个人入选,大老板亲自过来,或者只派一个小老板过来。

  事实上,每年有能力获得国奖的课题组也就十几个,导师是副教授、讲师的课题组基本没戏。

  倒不是瞧不起讲师、副教授,而是客观上他们和普通教授的科研资源差距非常大,和“青千”、“杰青”、“长江”就更没法比了。

  科研领域,不烧钱,没经费,基本上很难有成果产出。

  比如材料系能发AM、NC级别期刊的课题组,导师全部都是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课题组想发一篇普通一区都够呛。

  在国内,想好好走科研这条路,常规的做法就是博士毕业或者本科毕业,先出国搞几篇好文章,能拿一篇CNS或者《自然》大子刊最好,然后回国拿个“帽子”,自己独立起来成立一个课题组,慢慢的发展,至少在起步阶段,一百万以上的启动资金还是能拿到的。

  而如果一直待在国内的话,就算混上了讲师、副教授,普通青椒学者的启动资金可能也就十万,小几十万,然后申请一个四年八十万的面上项目都费劲,可能只能申请一些省级的项目,一二十万的那种,真的会非常的艰难。

  除非博士期间的老板非常NB,是顶尖“长江”或院士级别的,不愁经费的那种,可以挂靠在大老板手下蹭经费用。

  不过,这样的话,自己身上也会被打上大老板的印记,很难独立,只能等大老板退居二线才有机会上位。

  这一等可能就是十几年……

  当然,这是对大多数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的,如果自己非常的强,有实力发CNS或者《自然》大子刊,那完全可以翅膀硬了就自立门户。

  至于这样做会不会和原先大老板结仇,那就看原先大老板够不够豁达了,反正大不了老死不相往来嘛。

  在科研圈,有成绩怎么都好说,就算在国内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受到限制,也可以跑出国去混嘛。

  许秋、陈婉清、吴菲菲他们坐下的位置比较靠近402房间的门,可以看到对门401的动向。

  临近十二点,负责答辩评审的老师们陆陆续续的过来了,有一些熟面孔:魏兴思夹着一个公文包,周数学捧着一个内部带有点点红色的玻璃保温杯。

  其他的老师许秋虽然不那么熟,但基本也都上过他们的课,能叫得出对方的名字,比如辅导员鲍伟的大老板杨振华、穆雪的导师穆正川、孙一凡的导师万有声。

  本科时的辅导员于强没有过来,毕竟于强是副教授,手下的学生进不了国奖答辩也非常的正常。

  高翔老师开始叫号:“1号同学,1号同学。”

  许秋和吴菲菲转头鼓励道:“学姐加油。”

  陈婉清轻轻点头,举起号码牌:“1号,在的。”

  随后,学姐离开座位,跟着高翔的指引,进入401房间。

  每个人在抽签拿到自己的号码后,号码就直接留在了自己手中,高翔老师并没有统计谁是多少号,理论上同学们可以互相更换号码。

  学姐本来想和许秋换一下的,后来转念一想,躲避反而会更加煎熬,于是便直接上了。

  许秋扫视了一圈其他同学,有的在互相聊天,商业互吹,有的带着笔记本电脑,看着演讲PPT口中念念有词,还有的在闭目养神,神游天外。

  许秋也取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焦耳》综述的草稿文件,一边撰写文章,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吴菲菲闲聊。

  两人开始还在讨论陈婉清获奖的几率,聊到后面话题就转换到“对二维钙钛矿的看法”上。

  许秋侃侃而谈:“可以试一试叠层,现在的二维钙钛矿的光吸收相较于三维钙钛矿发生了蓝移,禁带宽度变大,对长波长的红光和近红外光的吸收能力变差,可以和近红外有机光伏材料,比如IEICO-4F等结合……”

  虽然许秋暂时不打算涉足钙钛矿领域,但平常组会上耳濡目染之间,对钙钛矿这个领域也有着不少的了解,提些建议还是轻轻松松的。

  这时,开门声传来,陈婉清从401房间出来。

  许秋看了下时间,只过去了四分半钟,进度还是比较快的。

  不过,当学姐想返回402的时候,却被高翔老师拦下了,并被告知已经完成答辩的学生不能返回。

  陈婉清便向许秋和吴菲菲点点头,又晃了晃手机,示意“微信上聊”,然后直接向材一走去。

  吴菲菲:“怎么样?”

首节 上一节 289/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