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284节

  其实,不论旋涂、刮涂还是“slot-die”等方法,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转化为薄膜,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损失的量可能会非常大。

  像是实验室传统旋涂手段,溶液中光伏材料转化为有效层薄膜的比例可能都不足10%,也就是九成以上的都被浪费掉了。

  而如果是刮涂、“slot-die”等方法,又很难制备出膜厚稳定在100纳米左右的薄膜,通常都是直接制备厚膜,比如300纳米的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同时会把器件转换效率给拉低。

  毕竟,不是所有的有机光伏材料都兼容厚膜、大尺寸的。

  但不管怎么说,蓝河讲的这一套一套的,如果做个PPT,拿出去忽悠一下投资人应该没太大的问题。

  大多数投资人也不知道具体的实验过程是什么样的,正如普罗大众也根本不知道科研圈是什么样子一样。

  见蓝河还要换下一个领域继续交流,许秋主动告退,他怕再不走又要被留下来半小时:“那个,我去看看其他人的情况。”

  “好,有什么事情直接过来找我。”蓝河点点头,把许秋送到办公室的门口。

  许秋看到外面的大办公室,现在只剩下那个穿着灰色冲锋衣和灰色休闲长裤的新员工,对方正敲击着键盘,听到声响后,抬头看了一眼,然后又低下头,继续自己的工作。

  这应该就是那个新来的程序猿了,许秋没有理会对方,直接走向器件实验室。

  此时,陈婉清正在手套箱里操作刮涂机器,另外还有几个蓝河的员工也在各自忙碌着。

  而杨钦、学妹和另外那位做有机合成的员工不在这边,大概是在另外有机实验室进行合成实验。

  学姐按照之前许秋给她的设想,把J1、H22、IEICO-4Cl等几种材料都从魏老师课题组那边带了几十毫克过来,全部已经配好溶液,现在正在刮涂传输层材料。

  见到许秋,陈婉清一边操控刮涂设备,一边随口问道:“你们聊了这么久?”

  “我也没想到蓝河是个话痨啊。”许秋无奈回应了一句,然后把最新的刮涂机器复制到模拟实验室,看着学姐进行操作。

  “看着还不错吧。”陈婉清用镊子夹起一片刮涂好PFN传输层材料的PET基片,展示给许秋看。

  “嗯,刀片运行起来很稳定,”许秋观察了一会儿基片,继续评价道:“虽然刮出来的薄膜还是能看到薄厚不均匀的现象,但也不似之前那么明显了,刮涂的效果提升了不少。”

  “是啊,相对于我上次过来,他们又把仪器改进了不少,据说现在已经迭代到1.3.2版本了。”陈婉清顿了顿,说道:“现在我觉得你之前定下的7%、8%的目标,还是有机会实现的。”

  “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许秋笑着说道。

  器件实验室这边,除了刮涂机器外就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至于新购置的两个新仪器,匀胶机就是普通的款式,没有集成热旋涂的功能,是魏老师课题组淘汰下来的那种型号,蒸镀设备的厂商和魏兴思课题组一样,只是蓝河这边的型号更加新一些,但也没有集成什么特殊功能。

  于是,许秋稍作停留,就走到旁边的有机实验室。

  韩嘉莹她们都在这边,此时正在进行低温实验,看样子像是在IDTT单元上引入醛基的反应。

  “师兄,你来啦~”学妹欢快的招呼道。

  “这位是我们新招来的硕士,张仁。”杨钦也主动介绍道。

  “许秋,你好。”张仁腼腆的打了声招呼。

  “嗯,你好。”许秋和张仁打了声招呼,朝学妹笑了笑,然后同杨钦聊了起来:“现在的进展怎么样?”

  “之前主要做的是IDTT和ICIN这两种单元,现在都各自有十克左右的高纯度单体,接下来打算试着合成ITIC。”杨钦顿了顿,说道:“今天进行的就是关键性的IDTT引入醛基的反应,距离拿到ITIC材料只差两步之遥。”

  “进展蛮快的嘛。”许秋盘算了一下,自公司成立到现在,过去才三周的时间,杨钦就已经快拿到ITIC材料了,这个实验速度已经非常快了。

  虽然杨钦是重复许秋造出来的轮子,但也是从零开始,这说明他基本上没有划水,甚至可能还加了班,或许是蓝河许了他什么好处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这边有机实验室多了三个新通风橱,还新添置了不少仪器,包括一台比较高级的高压液相色谱仪,可以同时过四根柱子,比较适合这种企业级大批量的制备材料,而且也自带纯度分析功能。

  还有一台红外光谱仪,也是用来表征产物纯度的,毕竟,现在做出来的材料是用来卖的,需要出具纯度检定报告才能让用户用的安心。

  另外,还有一台微波反应器,同样是CEM品牌的,用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许秋不得不感慨,企业的条件还是好。

  这两个实验室新添置通风橱和仪器,总价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00万了,这出手可比高校大方多了。

  在高校,科研经费的分配其实很不平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大多数课题组其实都没太多的经费,100万都是一笔不小的钱了,很多副教授课题组的仪器加起来都没有10万,做实验的时候都是各种蹭学校公共平台的仪器。

  开局一个副教授,只有一间办公室,没有经费,没有学生,实验全靠蹭。

  这就是青椒学者们的真实写照。

  魏兴思现在手中项目的余钱也不多了,林林总总的经费加起来,只有几十万,如果之后重点项目、杰青基金没办法申请到的话,课题组的发展速度就会减缓。

  很多需要用钱来解决事情,就必须要用人力和时间来解决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比如和其他课题组PY,到龚远江那边打打秋风什么的。

  一天过去。

  陈婉清那边成功制备了三种全溶液加工、半透明、刮涂、柔性、多彩器件,其中,PCE10:IEICO-4Cl的体系最佳,效率达到6.17%。

  学姐第一次尝试,距离7%的目标值已经比较接近了,说明这个体系还是很有希望的。

  许秋和韩嘉莹主要在忙活着有机合成的事宜,带着杨钦他们成功拿到了IDTT-CHO材料,只差一步反应就能够合成最终的ITIC。

  最后一步反应并不难,就是需要用吡啶,比较有味道,这就交给杨钦来完成了。

  临走前,许秋又找杨钦聊了聊,告诉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ITIC成功合成之后,先暂时备着,因为ITIC现在已经有人在做了,单独拿出去竞争力不够,所以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转到IEICO-4F体系。”

  “这种IEICO-4F材料是近红外体系的代表,陈婉清文章中这个材料以12.3%的效率打破了当前有机光伏领域效率的世界纪录,我们等陈婉清文章发表,就同步拿这个为卖点宣传一波,打响我们公司产品的第一枪。”

  杨钦:“明白!”

  PS:诸位书友新年快乐~

  

395 3000多位作者的SCI文章(求订阅)

   十月一号上午,放假前夕。

  今年国庆假期还是如往常一般的掐头去尾,今天上午组会,下午收拾实验室,然后放假,十月七号下午收假上班。

  材一218,简短的组会。

  吴菲菲这周继续基于噻吩乙胺(TEA)有机间隔层的二维钙钛矿体系进行研究,主要制备了最优体系,也就是n值为4的器件,最高效率达到了9.70%。

  同时,她利用恒温恒湿箱测试了二维器件的环境稳定性,表现比三维钙钛矿体系好了不少,但之前遇到的明显滞回现象仍然没有被解决,这将是她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段云继续整理“钴纳米线掺杂PVDF基体热电材料”的工作,进度六成左右。

  孙沃基于苯乙胺、正丁胺有机间隔层的二维钙钛矿标准体系,这周只做了一批器件,器件效率没有突破,仍然卡在8%出头。

  不过他听了魏老师的意见,去拍了一组TEM,发现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钙钛矿结晶照片有所差异,而且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如果要写文章的话,把分析重点放在形态学上,构建处理方法-形貌-器件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大文章发不了,但一篇SCI二区的小文章还是有机会的。

  田晴这周没有做实验,她整理了一下包括ITIC、IEICO、H22、IDIC、IDIC-4F等材料的激子结合能、激子扩散距离数据,准备整理一篇文章出来。

  这个工作的工作量不小,新意也是有的,但由于她这个工作偏物理口,投AM、JACS这类偏材料、化学口的期刊都不好投。

  最终,她和魏兴思讨论过后决定试着往ACSEL的方向发展,那边还是会收一些偏向机理方面文章的。

  而且,ACSEL目前的实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了10,等到年底中科院分区结果出来,ACSEL有大概率是一区TOP的评级,要是投中了肯定不会亏。

  陈婉清手上IEICO-4Cl的文章已经写好,昨天刚刚投出,目标期刊JACS。

  另外,学姐又被许秋安排了新的工作,她也在组会上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我周三在蓝河那边制备了三种全溶液加工、半透明、刮涂、柔性、多彩器件,分别是……其中,PCE10:IEICO-4Cl的体系最佳,效率达到6.17%……”

  紧接着,许秋汇报了他另外一个工作的进展:“上周我带着莫文琳制备了一批不同电极厚度条件下的半透明器件,采用的策略是双层电极结构,也就是一层约1纳米的金,和9到19纳米的银,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最终结果,总厚度在16纳米的薄层电极,器件效率可达10%以上,可见光平均透过率AVT可达30%。”

  “这个工作,我的思路是正文中放五张图片,分别为……”

  魏兴思有些感慨许秋的工作效率,周一才刚刚提了个想法,周五实验结果就拿到了手,连文章架构也都已经规划完成了,怎一个快字了得。

  拉稀都没有这么快。

  当然,许秋两个工作进展能这么快,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执行力高,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半透明器件这个方向的因素,表征测试相对简单一些。

  显而易见,不同领域写文章、发文章的难度,需要的工作时间也不同,半透明器件这个细分方向就是比较省时间的。

  因此科研工作者们之间在比较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都是同一个领域内部进行PK。

  不然你一个做钙钛矿的,或者做石墨烯这种容易发文章的,去和一个做高能物理方面研究的,肯定是没办法比较的。

  像高能物理方面,尤其是涉及大型的仪器,比如粒子对撞机之类的研究,可能需要几百上千人一起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开展一项研究。

  比如,2010年,有一篇发表在PRB上的文章,正文22页,其中12页都是作者和单位的名单,作者数量有3000多位,工作单位有184个……

  他们一起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用ATLAS探测器记录的质子-质子碰撞的首次测量结果。

  这也是目前为止发表的SCI论文中作者最多的一篇。

  这种实验都是连续不停测试的,许秋猜测他们应该是类似排班形式的进行测试,比如三班倒,四班倒,每组人负责测试几小时,一共有三千多人参与了测试,没办法区分谁的贡献更大,因此就把所有人的名字都直接列了上去。

  人类社会越是发展,想要探索认知的边界也就越困难,越需要整合全体文明的力量。

  在科研方向,已经很难出现曾经爱因斯坦、牛顿那个时代,一个人镇压整个领域的情况。

  就算是单独的细分方向上,都是好多个课题组在百花齐放,团队合作、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

  韩嘉莹,J3的工作已经收尾完成,目标期刊AEM,打算今天下午投出,随着不断的练习,学妹现在写文章的速度也渐渐提上来了,两周的时间就爆肝出一篇Article。

  邬胜男,m-ITIC体系的文章已经投出,目标期刊JACS。

  这是首个对ITIC体系进行侧链修饰的文章,仅修改了侧链的位置,就把器件的性能从10%提升到12%。

  其实,在这个时间段,博后学姐这个工作的新意不一定能够的上JACS,毕竟之前IDIC的工作也是侧链调控,但又没有其他可投的期刊,AM、AEM投的太多了,投弱一区CM、JMCA这些期刊又觉得投低了。

  而EES的话,组里相对投的比较少,这是因为相比于AM、JACS,同档次的EES更喜欢收综述文章,他们期刊的主编想靠着综述文章往上拉影响因子,所以如果是非综述的工作,投EES的难度会比AM还稍微高一些。

  另外,学妹手里还有一个ITIC-Th的工作,打算收假回来进行整理,主要用到的手段也是侧链优化,要放在博后学姐之后投的话,新意就较为欠缺了,估计只能发一篇CM、Adv. Sci.或者JMCA这类弱一区档次的文章。

  莫文琳这周主要在帮许秋制备半透明器件,同时撰写自己H22:ITIC:IEICO体系的文章,进度差不多七成。

  她对有机光伏领域熟悉程度还不够,文章撰写速度自然和许秋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要是换成许秋,这篇三元体系的文章估计不到一周就能写完,因为不涉及新材料,撰写难度比较低。

  组会结束后,吴菲菲去订了外卖,韩嘉莹拿着U盘找魏老师修改、投递文章,其他人纷纷拎着凳子返回216。

  许秋发现虽然近几个月组内有机光伏领域一直有高光的表现,平均每个月一两篇AM级别的文章,但是等组里这一批文章投完后,ITIC体系的潜力基本就被压榨的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到时候不论是魏兴思课题组,还是其他研究非富勒烯体系的课题组想好文章,都必须更换角度,要么效率突破新高,要么结构很新颖,要么有其他的亮点,不然想发AM级别的一区顶刊文章就会越来越难。

  没办法,许秋带领组里团队猛发(灌水)了一大批文章,现在有机光伏领域的门槛已经被抬的非常高。

  之前在许秋和学妹一起研究3D-PDI的时候,非富勒烯体系8%的效率就可以称得上一句重大突破,发篇SCI一区妥妥的。

  而现在组里有机光伏团队随随便便拉出来一个工作效率就是10%往上,甚至11%、12%、13%。

  就连最近跟风者们发在二区期刊的工作,器件效率普遍都是8%以上的。

  目前的情况差不多就是8%、10%、11%三道门槛,分别对应普通二区,普通一区,一区顶刊。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达到这样效率的体系,分子结构要新,如果结构的新颖性一般,又没有其他亮点作为支撑,即使效率达标,到了12%也会降档。

  比如学妹的J3给体材料,和J2很相似,只是在BDT单元的侧链上多了一个硫原子,因此虽然器件效率达到了12%,但也自降半档,投了AEM。

  再比如博后学姐的m-ITIC,是ITIC的变种,且IDIC文章已经用到了侧链修饰的方法,因此虽然投了JACS,但中稿/被拒稿的几率估计也就五五开吧,甚至四六开。

  尽管如此,许秋并不是很慌,因为他提前做了很多的功课。

  现在的他算是短暂的站在了有机光伏领域的顶峰,站的越高,看的就越远,每天他的脑海中都会涌现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科研想法。

  许秋会先把这些想法初步筛选一番,偶尔和魏兴思讨论讨论;

首节 上一节 284/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