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263节

  “13%?!”魏兴思本来想把手机放在无线充电器上,结果一个没拿稳,手机一滑,掉到了地上,好在下面有地毯缓冲,手机没事。

  许秋看着魏老师弯腰捡手机滑稽的样子,一边憋着笑,一边解释道:“没错,具体数值是13.11%,J2:IDIC-4F体系。”

  “13%,13%啊……”魏兴思没有看出来许秋的古怪,自顾自的不住重复感慨着,到后来他甚至闭上了双眼,深深的呼吸着,平复着心情,像极了那种突然收到惊喜时,浑身血液直冲脑门的样子。

  这个数据,对许秋、韩嘉莹他们来说,其实感受还没那么深,毕竟他们入行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多,而且一直以来都顺风顺水的,没有过那种憋了半年、一年,结果工作丝毫没有起色的经历。

  但对魏兴思这个做了小半辈子光伏,起起落落的研究者来说,意义非凡,也让他感触良多,没想到自己的课题组竟然能够走到这一步。

  效率从12%到13%的突破,已经能够称得上是有机光伏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这标志着非富勒烯体系从最初的远远落后,到之前的旗鼓相当,再到现在实现了对富勒烯体系的全面超越。

  同时,这个进展在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后,肯定将会登上NREL的“最高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图”。

  NREL是漂亮国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每隔一段时间会更新各种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记录,一旦上榜的话,就将永久性的成为折线图上面的一个点,同时注明该世界纪录诞生者所在的工作单位。

  在回国前,魏兴思就是在NREL里面一个大佬手下工作,但自己主要是做PDI的,效率最高值也只有5%、6%,平常都是看着其他大佬们的名字在上面挂着。

  今天,魏兴思他终于这个有机会了。

  

364 另一篇《自然》大子刊的展望(求订阅)

   过了好一会儿,魏兴思突然睁开双眼,目光炯炯的看向许秋。

  不知为何,此情此景,让许秋联想到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垂死病中惊坐起,……”

  魏兴思拿起桌上正充电的手机,想了想又放了下去,随后说道:“本来想给龚远江打个电话,但还是低调一些吧,等我们把文章投出去再说。”

  随后,魏兴思主动问道:“这个工作,你打算投什么期刊,有考虑过吗?”

  许秋直接答复道:“《自然·能源》或《焦耳》。”

  魏兴思做出思考状,轻敲了几下桌子,随后沉声说道:“我本来的想法是投《自然·光学》或者《自然·材料》的,现在你提的新刊也行,其中《焦耳》的话,虽然是《细胞》的子刊,现在在学术圈里推广也很猛,但我觉得一时半会儿不一定能的起来,近几年的影响力我估计大概率介于《自然》大子刊和AM之间,投《焦耳》的不确定性比较大,《自然·能源》相对稳一些,日后的影响因子很有机会能破40。”

  “那就暂定《自然·能源》吧,”顿了顿,魏兴思补充道:“说起《焦耳》,我倒是有另外一个想法。”

  许秋好奇问道:“什么想法?”

  魏兴思解释道:“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非富勒烯体系的综述,就针对我们合成出来的一系列ITIC材料,当然,这个现在不急,等再过几个月把手里的工作都消化了再说,我们ITIC系列肯定是之后有机光伏的热点,或者也可以试试能不能发Nat. Rev. Mater.。”

  Nat. Rev. Mater.,直译过来就是《自然·材料·综述》,也是个半新的期刊,刚推出不久,达到了《自然》大子刊级别,原则上只接受材料相关领域的综述,实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50+,而且还有上涨的趋势,明年甚至有望突破到60+、70+,比ACS旗下的Chem. Rev.以及RSC旗下的Chem. Soc. Rev.综述期刊的影响因子还要高。

  “好的。”许秋点点头,这个他之前还真没想过,因为这种类型的综述都是大佬专属,比如他们课题组开创了一个比较热门的细分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发出若干种材料,然后自己写一篇综述总结一下这个细分领域的阶段性进展,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这种通常是期刊直接约稿的形式,课题组的大老板直接上场亲自写,通常作者人数不会太多,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两位作者,大老板直接挂一作加通讯的也有。

  当然,按魏兴思组里的情况,大概率是许秋一作,魏老师二作挂通讯,小概率中间再加一两个其他人。

  毕竟,现在许秋在有机光伏领域里也称得上是一位新晋大佬了,只是他自己对此并没有太深刻的意识罢了。

  “综述的事情之后再说,我们先把手头这个工作做做好。”魏兴思笑着说道:

  “我联系一下瑞典那边,让他们优先测试一下这个J2:IDIC-4F的体系,嗯……我直接给冯盛东打个电话吧,他现在应该有空。”

  这半年来,魏兴思和冯盛东有过多次合作,一起投了不少文章,包括许秋之前的3D-PDI体系的那篇NC,还有田晴的Chem. Soc. Rev.综述,吴菲菲二维钙钛矿的一篇AEM、一篇JACS,以及韩嘉莹刚刚投出去的H43:IT-4F体系的一篇NC,都是高质量的工作。

  电话很快拨通,因为两人都比较熟悉了,所以用的是视频通话,比较容易判断网络是否卡顿。

  许秋坐在侧面,可以看到冯盛东的脑袋出现在了魏兴思的手机屏幕中,但冯盛东看不到许秋。

  从外部环境判断,对方似乎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这还是许秋第一次见到冯盛东的真面目,之前只在田晴的综述文章中见到过他的大头照。

  镜头中的冯盛东,属于那种文绉绉的类型,一眼望过去,给人的感觉要么是一个搞科研的,要么就是医生之类的。

  魏兴思开门见山:“有个好消息,我们这边有机光伏最近做了一个新的体系,性能很好,过段时间给你送一批样品过去测试,这个体系我们打算冲一波《自然·能源》。”

  冯盛东好奇问道:“《自然·能源》是新刊吗?之前我好像没有听说过。”他相对比较关注物理方面期刊,这个新刊属于材料口的,他还真不知道。

  “没错,是新刊,”魏兴思解释道:“《自然》新出的大子刊,和《自然·材料》、《自然·光学》在一个级别。”

  “噢,这样啊……”冯盛东顿了顿,说道:“这次的样品还是要做TAS吗?”

  “嗯……TAS、TRPL,全套能做的都做了吧,”魏兴思补充道:“还有,这次的分析部分你可得好好写啊,上次许秋那篇NC,最后可是你那边拖后腿了。”

  “之前有机领域做的少,后来我又补了不少有机方面的文献,”冯盛东承诺道:“这次肯定没问题。”

  “那就好,”魏兴思点点头,随后问道:“对了,这次你要不要带T?nu?”

  “……”冯盛东考虑片刻,“带上他吧,《自然》大子刊不带上他说不过去啊,毕竟在人家手下干活。”

  “行,这个你自己决定就好。”魏兴思调侃了一句:“过几年,你也可以回国自己当大老板啊。”

  “还是多积累几年吧,至少也得等到我这边助理教授转成副教授,我就怕到时候回国特聘,又给我搞一个六年非升即走的教职,那就太痛苦了。”说到这里,冯盛东忍不住摇了摇头。

  非升即走这种制度,就和鲤鱼跃龙门一样,越过去皆大欢喜,越不过去就惨了,甚至有失业的风险,因此压力非常大。

  在冯盛东遇到魏兴思之前,他还一直挺愁这项考核的,现在蹭了这么多AM、NC、JACS的文章,虽然其中没有一作的工作,但大多数都挂通讯了,能给他助理教授转正考评加上不少分,压力瞬间减轻了不少。

  冯盛东换了个话题:“这个工作还是你们组许秋做出来的?”

  魏兴思:“是啊,刚好他就在我旁边呢……许秋,来打个招呼。”

  许秋起身,朝镜头挥了挥手:“冯老师好。”

  冯盛东笑着说道:“许秋你好啊,什么时候让魏老师带你来瑞典这边玩啊。”

  许秋点了点头,没有回应。

  魏兴思接话道:“看之前申请的中瑞STINT基金能不能申请上,如果能的话,明年就可以找个机会过去。现在电子版已经提交了,过些天邮寄纸质材料,年末出结果。”

  冯盛东:“我们这边申请挂T?nu名字,基本一路绿灯,你们组今年成果这么多,国内大概率应该也能通过,而且中瑞项目,能做的课题组也不多,问题应该不大。

  顿了顿,冯盛东又问道:“对了,魏老师你今年准备申请‘杰青’,还是打算直接评‘长江’?”

  魏兴思:“还是先‘杰青’吧,能多拿些经费,今年申请‘杰青’的时间已经错过了,年初那会儿感觉成果不太够,就没申请,要等明年的年初才能再申请,不知道有没有机会。”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后,魏兴思挂断了电话。

  “杰青”和“长江”是并列的两套体系:

  “杰青”指的是申请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人,是由基金委那边评审,评审通过后到手的是一个基金项目,可能四年八十万左右,这个基金属于特殊项目,不与普通面上项目冲突,主要考察的是学术方面的成果,相对来说评审比较透明一些;

  “长江”的全称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由教育部评审,相对比较看重资历,每年能多拿一些国家的工资补贴,补贴也太算高,特聘长江教授的话,持续5年的时间,差不多一年多20W,而且文科领域因为没有院士,所以文科“长江”的地位就约等于文科的院士。

  因为“杰青”和“长江”两者评审的部门不同,所以有些是“长江”但不是“杰青”,也有反过来是“杰青”但不是“长江”的。

  但相对来说,“长江”的数量比“杰青”要少,前者大约每年150人,后者大约每年200人,因此一般认为“长江”更加厉害一些。

  同时,“杰青”和“长江”申报都是有年龄限制的,要求在当年1月1号申请时,申请人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像魏兴思这样接近45岁的,基本上时间就只够评一个帽子,而且他在国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评“杰青”比评“长江”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他打算从“杰青”入手的原因。

  如果有了“杰青”或“长江”帽子后,申请基金通过的概率会提升不少,而且像重点、重大项目,“杰青”或“长江”基本上是门槛,当然这都是潜规则,在基金申请指南上肯定不会说“你没有帽子就不给你”,但实际上操作起来,还是看帽子的,除非你的报告写的非常好,或者科研成果产出非常夸张。

  换句话说,当一群基金申请人,他们的本子写的差不多,科研成果也差不多的时候,科研经费会向帽子更大的人倾斜。

  当然,客观上来讲,在同一领域里,有帽子的人大概率比没有帽子的人更加厉害一些,“长江”和“杰青”每年众多研究者一起竞争350个坑位,有些大佬还会二者兼得,没点真本事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一点就类似于网文圈“大神”、“白金”、“LV5”的特权,成名的作者开新书直接就是APP闪屏推荐,甚至封推,LV1萌新就要等着排推荐,10W字试水推,然后从网页端角落里“凉门分类”、“气人连载”……一步步晋级才能有更多的曝光机会。

  离开魏兴思的办公室后,许秋做好了这篇拟投《自然·能源》的文章的工作计划。

  冯盛东那边测试TAS,韩嘉莹帮忙制备器件、进行J-V表征、EQE测试,莫文琳去NIM进行第三方认证测试,田晴负责激子结合能、激子扩散距离、CELIV、TOF等测试,之后一同进行光源GIWAXS、R-SoXS测试。

  至于写文章和其他的表征测试,包括UV-vis、PL、CV、DSC等则由许秋自己来完成。

  

365 学姐再次与AM无缘(求订阅)

   之后的几天,拟发《自然·能源》期刊的工作一直稳步进行中。

  同时,暑假前课题组投的几篇文章的审稿意见,在这周陆陆续续的返回。

  其中,许秋有两篇关于IT-DM和IT-4F的文章,之前投的期刊分别为AM和Angew。

  AM那篇的文章,一共有两个审稿人,其中一个审稿人提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最终建议小改或者直接接收,另外一个审稿人同样也提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最终建议转投AEM,理由是“IT-DM的分子结构与ITIC较为相似,文章新意不足”。

  最终,编辑采纳了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建议文章转投AEM,然后直接附送了两个链接,分别对应于转投和拒绝转投。

  这算是预料之中的结果,像AM这种层次的顶刊,同一领域每年能发的文章数量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你发的多了,别人自然就少了,因此同行在评审的时候,就会倾向于挑刺,对工作的新意要求就会比较高,而且也比较看运气,同样的工作,如果刚好遇到两个或三个比较nice(好)的审稿人,可能就过稿了,但如果里面有一个比较tough(严苛)的审稿人,可能就会被拒或被建议转投。

  尤其对AM这种不缺稿件的期刊来说,基本上只要有一个负面意见,编辑就会拒稿或建议转投。

  当然,偶尔也会找第三个审稿人进行仲裁,具体怎么操作,就看编辑心情了。

  话说回来,像这种从AM转到AEM的,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这两个期刊之间的差距不大,影响因子非常接近,都是20左右,大致分别对应于期刊里面的T1和T1.25级别,因此许秋和魏兴思没过多犹豫就把正文改了改,然后直接转了过去。

  假如收到的意见是转到AELM、《能源科技》之类二三四区期刊,或是其他名不见经传的新刊的话,那许秋和魏兴思肯定不会同意,要么申诉,要么改格式转ACS或RSC,投JACS、EES之类的。

  类似的,就比如投稿《自然》给你转到《自然》大子刊,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接受,但如果转到NC的话,有一部分人就会选择申诉。

  另外一篇Angew的文章,运气比较好,最终的意见是小改,只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在文章中补充一些表述不清晰的地方,而不需要补充实验。

  此外,组里还有另外三篇AM的文章,一篇是陈婉清PCE10:IEICO体系,一篇是莫文琳H22:ITIC:PCBM三元体系,一篇是邬胜男的PCE10:FN-4F体系。

  其中,莫文琳和博后学姐的两篇文章意见都是大改,时限20天。

  之所以是大改,一方面是因为她们俩的英文水平不够高,入行时间短,对有机光伏的理解也较弱,写出来的文章差了那么点意思,如果换许秋来写的话,可能就只是吃个小改,甚至直接被接受也不是没可能;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组里近期好文章发的太多,再次投稿AM这种档次期刊的文章时,部分同行就会把你放在放大镜下面看,哪怕这两篇工作的创新性都不低,也要给你挑一堆其他毛病出来,一篇文章3000多个单词,数百句话,想要鸡蛋里挑骨头总是能办到的。

  而且,放假前魏兴思一连投了近十篇文章,改文改到吐,到后来改起来也没有一开始那么认真了,难免会出现很多错漏。

  莫文琳和邬胜男她们虽然文章大改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认真修改过后被AM接受的概率还是蛮高的。

  而陈婉清就比较惨了。

  没错,学姐的AM投稿又被拒了,再次和AM无缘。

  具体情况的话,和许秋类似,编辑建议转投AEM。

  当时,她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差点都哭了出来,本来暑假前以为这波AM稳了的,最后……还是含着泪选择了转投。

  没办法,她手里还有IEICO-4F/4Cl两个衍生物的工作,现在不转AEM的话,手里两个工作会很难出手,可能会拖很久,比较耽误事,要是毕业了以后文章还没处理干净,就比较麻烦。

  其实讲道理,她这个IEICO的工作换个组的话,发篇AM应该是没太大问题的。

  但现在因为ITIC系列,组里已经被同行盯上了,所以……

  换句话说,上次IDT-ICIN体系无缘AM,是被徐正宏IDTBR材料把效率盖了帽,这次IEICO体系再次无缘AM,算是被自己人给“坑”了,遭受了无妄之灾。

  新的一周,周一刚好是八月三十号。

  没有进入九月,也意味着新学期的开学时间是九月六号。

  最近几天,邯丹校区还是比较热闹的,因为学生们正在军训,中午的食堂基本一色的军装小伙、小妹。

  不同高校的军训时间不同,魔都综合大学的军训时间是大二,一般会安排在暑假开学前的半个月。

  按照之前许秋亲自体验下来,魔都综合大学这边的军训非常水。

  如果学生想划水的话,基本到医院开个病例单就可以请假,妹子们假装身体不舒服,也可以直接离队在阴凉处休息。

  而且,部队过来的教官都非常的和蔼,不会骂人,更不会打人。

  此外,学校对“花朵们”也是非常呵护,室外的气温超过36摄氏度,就会被视为高温天气,直接在教室里吹空调,遇到下大雨也不会在外面被淋浴,同样会统一集合到教室里看宣传片。

  材一218,组会。

首节 上一节 263/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