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比较暴躁,有时候脾气上来了,会直接用拖把的杆子朝“差生”的大腿上抡,有一次连续打了十几棍,棍子都直接断了;
如果说前两位主要针对“差生”的话,英语老师则是阴晴不定,不管你成绩好坏,只要被他找到了由头,就少不了一顿打,全班人包括许秋在内,都体验过英语老师用三合板打手心的滋味。
体罚学生自然是不对,但那个时候确实也有客观原因。
由于某次事件,这批生源的父母很多是文盲,缺乏对后代的家庭教育,导致这批生源的平均质量很差,用正常的教育方法很难管得住。
一下课,一小半男生就直接跑到厕所抽烟,或者在班级里放《飞向别人的床》之类的神曲,还有类似“放学别走”的剧情,打群架的,许秋甚至在班级里还见到过管制刀具,弹簧刀什么的。
这要是老师不狠点,基本上每天的课程都别想着正常上了。
就比如几个“副课”,课堂上都是闹哄哄的,下面一群人在无视老师聊天。
不过,许秋在中学时期倒没遇到过校园凌霸事件。
相反,他和几个班里几个“差生”相处的还不错,因为对方会找他抄作业……
许秋的四叔和许父他们在客厅聊了起来,许莹莹则蹦蹦跳跳的来到许秋的卧室,找他堂哥玩。
小时候许秋和许莹莹玩的时间还挺多的,不过后来长大了知道男女有别后,渐渐不再玩的那么疯了,但总体还是比较亲近的。
见到许莹莹后,许秋故意揉乱妹妹的头发,笑着说道:“莹莹,越来越漂亮了啊,在学校有没有男生追你啊。”
“哼~”许莹莹傲娇的轻哼一声:“自然是有的,不过都是些小屁孩,我可看不上。对了,哥,我之前在微博上好像看到你了,说魔都综合大学本科生发表什么CSI……”
“是SCI啦,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许秋挠了挠头,解释了一句。
之前上微博热搜这事情,许秋自己都快忘记这茬了,这种事情热度有限,他现阶段也没有很强的出圈意愿,这种靠学术成果出圈的,要是没有持续的曝光,很快就会沉寂下去,总不能也学着明星网红去炒CP吧。
再说了,当网红哪有搞科研有趣。
因此,家里人包括父母他也没通知,除了堂妹,家里这边的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件事。
堂妹能关注到这些,也很正常。
现在00后大多比较喜欢关注微博,追个星什么的,尤其现在的流量明星,宣传铺天盖地,涉世未深的小男生小女生很容易被迷得七荤八素的,专辑什么的都是10张10张的买。
这就和“小伙子自己吃泡面,然后到直播间打赏当大哥”、“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游戏”的情况很是类似,通常就是受教育程度低,或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足所导致的。
换句话说,经受的社会毒打还不够多。
“这样啊。”见许秋默认了,许莹莹并没有太过惊讶,只是随口回了一句。
毕竟堂哥在他心目中一直都很厉害,就是她爹口中经常提的别人家的孩子,上个微博热搜什么的,也并不奇怪。
不过SCI什么的,她也听不懂,虽然那三个英文单词她认识两个,但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就不清楚了,她只记得当时看到堂哥工作时的侧颜照还是蛮帅的。
很快,许莹莹绕过了这个话题,拽着许秋的袖子撒娇道:“哥,放假回来有没有给我带礼物呀~”
“呃……”本来,许秋想说“没有”的,因为他确实没有特意准备礼物,但看着堂妹一副渴望的样子,这话实在是说不出口。
思虑片刻,许秋灵机一动:“当然有啦,我特意给你带了一套文具。”
说完,许秋从他的背包中取出一个礼盒,里面是“青花瓷”系列的文具套装,包括一支圆珠笔、一个本子、一枚金属书签,上面都印着魔都综合大学的校名和LOGO。
这是毕业时材料系统一送给毕业生的礼物,本来许秋打算留着做个纪念的,现在索性就送给妹妹了,反正他也用不到。
“哇,带校名LOGO的呢~”许莹莹神色一喜,抱着文具套装,说道:“谢谢哥哥~”
许秋趁机勉励了一番:“妹妹加油,争取考个好大学,我在魔都综合大学等你哦。”
“嗯嗯,”许莹莹点点头:“我一定会加油的。”
许秋内心舒了一口气,这个年龄的妹子还是好忽悠的,基本上只要收到了礼物都会开心。
当然,你要是送《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或是《黄冈密卷》,估计就……
许莹莹顿了顿,说道:“对了,哥,我还有些数学题目想请教你。”
“数学?”许秋自信满满道:“这个我擅长,拿来给我看看。”
许莹莹从她随身的背包中拿出几张打印的纸张,递给许秋。
一张纸上只有三道题目:
“你正在去远方村庄的路上。你来到了一个叉路口,有一对双胞胎姐妹站在那里。其中一个总是说真话,而另外一个总是说假话。+如果你只允许向其中一个问一条问题,你要怎样问才可以找到去村庄的正确道路呢?”
“烧一根不均匀的绳,从头烧到尾总共需要1个小时。现在有若干条材质相同的绳子,问如何用烧绳的方法来计时一个小时十五分钟呢?”
“假设排列着100个乒乓球,由两个人轮流拿球装入口袋,能拿到第100个乒乓球的人为胜利者。条件是:每次拿球者至少要拿1个,但最多不能超过5个,问:如果你是最先拿球的人,你该拿几个?以后怎么拿就能保证你能得到第100个乒乓球?”
‘题目都不简单啊,这真是中学生的数学题?’许秋皱了皱眉头,疑惑道:“这些题目,应该不是暑假作业吧。”
“当然不是啦,”许莹莹解释道:“下学期我升高一,暑假当然没有暑假作业了,这是假期我爸给我报的奥数班的习题。”
许秋恍然,说道:“难怪我看这些题目眼熟,这都是经典的逻辑问题啊。”
他不禁回忆起中学时在少年宫补习奥数的场景,风雨交加的夜晚,破破旧旧的少年宫大楼,忽明忽暗的教室灯光,都有点童年阴影的意味了。
不过,这种程度的题目对现在的他来说,还是简简单单的。
许秋略作思索,滔滔不绝说道:“显然……易得……反之亦然……,妹妹,你学废了吗?”
许莹莹:“???”
351 效率进一步突破,13.52%!(求订阅)
几天后,许秋拿到了模拟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器件性能继续向上突破。
最佳的体系为PBDB-TF:IDIC-4F,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13.52%。
考虑到PBDB-TF给体材料,在其他各个非富勒烯体系中的表现也较为良好,许秋决定将其认定为一个基准给体材料。
这就面临一个命名的问题。
一方面,PBDB-TF这个名称稍微有些长;另一方面,原初的PBDB-T材料是其他课题组开发的成果,许秋也存了一些私心,想把这个印记给褪去。
最终,许秋仿造学妹开发FTAZ系列从H1x命名到H4x,把新的三种PBDB-T衍生物,PBDB-TS、PBDB-TF、PBDB-TSF,分别命名为J1、J2、J3。
韩嘉莹的话,现在H用了,J也用了,日后有新的体系还可以命名为Y系列,不得不说,三个字的名字就是好。
这种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方法,许秋倒不是很感兴趣,不然ITIC系列他可以索性直接叫X1,可以这样做,但是没必要。
话说回来,对于给体这一块,许秋现阶段并不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
因为他现在手上的实验数据非常丰富,而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宽带隙给体:窄带隙受体”的有机光伏体系来说,给体材料主要是锦上添花,器件性能主要还是看受体材料的表现。
就比如IDIC-4F体系,IDIC-4F和J2结合,效率有13.52%,但它和H43、J1、J3结合,效率同样不低,也分别有11.92%、12.27%和12.98%,哪怕是它和光吸收不互补的窄带隙给体材料PCE10、PCE11结合,器件效率都双双突破10%。
给许秋的感觉就是,受体材料如果非常好起来,对给体材料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不是太托后腿就行,类似于有种优势叫做“栓条狗都能赢”,这边就是“随便什么给体材料都行”,毕竟,窄带隙的非富勒烯材料才是这个体系光电流的主要贡献者。
实际上,之前徐正宏他们报道的IDTBR体系,采用多种标准给体材料都表现出不低的器件性能,在那时候许秋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猜测,现在大量的实验数据无疑证明了当时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许秋总结他这个J2:IDIC-4F体系的工作,主要有几个亮点。
其一,自然就是高效率了,相较于之前卡了三年的世界记录12.21%,器件效率足足提升了1.31%,这个幅度可不算小了。
其二,类似于之前IDIC体系,IDIC-4F体系同样可以做厚膜,比如300纳米的有效层薄膜,器件效率能够大于10%。
其三,基于这个体系的大尺寸器件,比如1平方厘米的器件,效率同样能够达到10%以上。
第二和第三点,可以合并在一起,然后与之前IDIC体系的推论整合,即:
“侧链改变→分子间位阻减小→有效层中受体分子排布变得紧密→电子迁移率提高→可以制备厚膜、大尺寸器件,能量损失降低,开路电压提高”
“氟原子的引入→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增强→受体材料的HOMO/LUMO能级变深、光吸收红移→短路电流提高、开路电压提高”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困扰有机光伏领域多年的一个难题,因为之前虽然也有号称能够做大尺寸、厚膜的体系,但效率都比较低,没有超过10%的。
高效率的例子,总是比低效率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而且,对于一个最高效率记录在12%左右,大多数体系都在10%以下的领域来说,效率破10%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不过,对于这篇工作的定位,到底投什么期刊,许秋还真有些纠结。
因为在学术圈,AM之类的顶刊和《自然》大子刊、CNS级别的顶刊,中间跨度非常大,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过渡期刊。
眼下的这个工作,能不能够的上《自然》大子刊还真说不好,可能五五开吧,看分到的编辑以及编辑选的审稿人。
毕竟魏兴思在《自然》大子刊这种级别的期刊面前就是个萌新,他虽然通过PY混过几篇《自然》大子刊,但都是夹在四五六七作者之中,没什么存在感。
而投这种级别的顶刊,要是通讯作者没点光环,还真的有点虚。
要是投了《自然·材料》、《自然·光学》,到时候审稿意见回来,直接把你转到NC了,那就有些尴尬了。
虽然NC也不差,毕竟能上NC的稿件,有较大的一部分是投《自然》或《自然》大子刊被打下来的,只要不是乱投稿,敢投CNS、《自然》大子刊的工作,多少都是有点东西的,这也是部分学者认为NC要比AM、JACS档次稍微高那么一丢丢的原因。
但这样一个突破性的工作要是到了NC上,许秋终究有些不甘心。
要是器件性能能够突破到14%以上,那就比较稳了。
可惜的是,现在模拟实验室中得到的结果,已经越来越接近最优条件了,基本上测出来是多少,现实中也就是多少,想要再提升0.5%还是有些难。
许秋估摸着,眼前J2:IDIC-4F体系,大概率已经接近基于ITIC衍生物的单结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天花板。
想要效率向上突破,要么在现有ADA非富勒烯体系上做出重大改变,要么做双结叠层电池器件。
不过,这又是另外的两个故事了,和现在这个工作无关。
最终,许秋思来想去,决定瞄准和《自然·材料》、《自然·光学》同级别的新刊。
新刊嘛,就意味着机会比较多,毕竟缺稿件嘛,对稿件的质量要求就不会卡的太严格。
许秋大致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自然》最新的大子刊《自然·能源》,另外一个是《细胞》出版社的新刊《焦耳》,两个期刊都是对标能源类目的新刊,和他做的领域高度相关。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焦耳》期刊。
焦耳这个人,基本学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虽然他在名气可能比不上牛顿、爱因斯坦,但无疑也是科学界处于第一梯队的人。
他是大不列颠的物理学家,在1841年发现电能和热能的转化关系,后来被称为“焦耳定律”,即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后来,“焦耳”也被划定为能量和做功的国际单位,1焦耳能量相等于1牛顿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距离所做的功。
《细胞》出版社给新刊起《焦耳》这个名字,显然是图谋不小,有可能打算和《自然》、《科学》扳扳手腕的,当然基本上是扳不过的,毕竟CNS的年限摆在那里,名声早就积累了起来,就连国内很多普通百姓都知道这两个期刊的名字。
但不管怎么说,在《细胞》出版社的强势推动下,《焦耳》的影响力还是能够比得上《自然》大子刊的。
在确定了基本规划后,许秋自言自语的感慨道:
“我这边J2和IDIC-4F都合成出来了,现实中还刚刚停留在J1、IDIC的阶段,看来等收假后,又要赶进度了。”
“而且,开学后的事情,还蛮多的,既要做J2:IDIC-4F体系,又要开始摸索半透明、叠层器件,还要忙着江弯实验室装修,以及日后的实验室搬迁,前几天还答应了要去蓝河那边做技术指导。”
“想想还真有些头疼呢。”
暑假期间,魏兴思倒是没怎么骚扰许秋,只是给他发了几篇AM、JMCA的审稿,还有一些最新发表的文献,放假前投稿的两篇文章,AM和Angew都已经送审了,但还没有意见传回来,
审稿的话,许秋就随意看了看,他还是比较佛系的,一般不太会拒人,不是那种很tough(严苛)的审稿人。
AM的那篇是一个老外的工作,他们做的是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是类似于N2200的,他们基于N2200做了一个三元共轭共聚物,在N2200分子中引入了5%的刚性主链,把器件效率提升到了9%以上,打破了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之前的世界纪录大约是8.0%左右。
这篇老外的工作还是比较严谨的,数据非常翔实,支持信息中有20多张图,都排到了Figure S22。
最终,许秋就提了几个意见,算是“小改”。
按照许秋对有机光伏领域科研圈的观感,亚洲的科研工作者发的文章普遍比较水,除了文章的核心亮点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比较套路化的,看一眼标题,基本就知道他们打算讲什么故事。
而欧美的科研工作者,相对来说,每个工作的工作量都不会小,很多时候都会有较多的“私货”,或者说观点在论文中表露出来,因此读他们的文章就会比较费事一些。
全聚合物有机光伏的体系现在能叫上名字的材料,也就只有N2200一种,其他的材料基本都是扑街。
其实,许秋在开发出ITIC后,也产生了灵感,想着把ITIC做成聚合物的形式。